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古詩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古詩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古詩説課稿1

説教學目標:

1、認識本詩中“爆”“屠”“符”三個生字,知道“爆竹、屠蘇、曈曈、桃符”等詞語的意思,進而瞭解整首詩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並背誦古詩;

3、瞭解古詩所描述的畫面和古詩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習古詩的同時感受祖國風俗美。

説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課件出示春節喜慶畫面,問:這些畫面一般是在什麼節日裏出現?生答:春節。

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節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國在過春節時有哪些習俗?生自由述説。師交流總結:放鞭炮、貼窗花、掛燈籠等都是我國在過春節時的習俗,當然也是現代人過春節的習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們是怎麼過春節的呢?大家想知道嗎?

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宋代詩人王安石寫的古詩《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有什麼想法?

對於王安石,你們瞭解什麼?

2、學習古詩五步驟大家還記得嗎?這既是學習古詩的目標也學

習古詩的方法。

3、按照這個方法學習古詩大家有信心沒有?

二、民主導學

(一)任務一:明詩意、誦詩文

1、同學們,王安石在詩中描繪了大年初一什麼情景?打開書,自由讀詩,邊讀邊圈難懂或不懂的詞語,想辦法解決。

2、生自主學習。

3、檢查初讀:

(1)出示詩,指生讀,讀準字音即可;

(2)詩中生字加紅點,再指生讀,問識記方法;

(3)詩讀通了,也讀順了,但是詩是有節奏的,七言詩怎麼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4)讀第一、二、四行的最後一個字,找出韻腳,讀出韻味,指名讀,齊讀。

(5)釋疑:爆竹、歲、除、屠蘇、曈曈、總、桃符

(6)嘗試説出整首詩的意思。

(7)再讀詩。

(二)任務二:賞詩畫、悟詩情

1、再讀古詩,發揮想象。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古人過春節的哪些畫面?分別出自哪句詩?

2、生自主學習

3、展示交流

預設一:放爆竹畫面“爆竹聲中一歲除”

(1)讀詩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2)春節那天大傢什麼時候放鞭炮?誰來説説為什麼放鞭炮?

(3)感受“熱鬧”,讀詩。

(4)感受“快樂”再讀詩。

預設二:飲屠蘇畫面“春風送暖入屠蘇”

(1)讀詩後想象:人們在喝酒時會説什麼?

(2)詩中哪個字寫出了人們飲屠蘇酒時的感覺?(暖)

説説你的理解。

A:品味身體之暖。讀詩。

B:品味內心之暖:年輕人想到……,心裏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老年人想到……,心裏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孩子們想到……,心裏暖暖的,不禁吟誦到“……”

(3)小結:春風不僅把温暖的氣息送入屠蘇酒中,更將這温暖的春意送進了人們的心田!再讀詩!

預設三:瞳瞳日畫面“千門萬户曈曈日”

(1)讀詩後彷彿看到了什麼?

(2)哪個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覺?(曈曈)

(3)古詩的詞語追求精煉,這裏卻捨得筆墨,兩個疊詞的使用,是為了強調什麼?

(4)出示王安石的簡介,想一想這句話的背後隱含了王安石什麼樣的情感?

(5)是啊,新年的一輪暖陽照耀着千家萬户,多麼温暖!一切都充滿着希望,正如王安石的希望一樣!齊讀這句。

預設四:換桃符畫面“總把新桃換舊符”

(1)出示插圖的春聯,師引導讀,表達了哪方面的祝願呢?

(2)我們都知道春聯的來歷以及它的特點和作用,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幅春聯,請同學們讀一讀,看看適合送給誰?

(3)把舊的春聯換下新的春聯,把美好的祝願進行表達,

讓我們再看看王安石的簡介。“舊”指什麼?“新”指什麼?

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內心的想法?為什麼?讀詩;

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除舊佈新的決心?為什麼?讀詩;

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雄心壯志?為什麼?讀後兩句詩。

哪些詞最能代表詩人的希望?為什麼?讀完整的詩。

(4)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王安石?

三、檢測導結

1、從古至今,寫春節的詩數不勝數,咱們一起來積累。課件出示。

2、師生共同完成。

3、新年新氣象,王安石用幾個畫面、幾句詩寥寥數語給我們勾勒出了人們歡度春節的喜慶場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他除舊佈新的決心,不管成功與否這份心繫百姓的情懷讓我們感動!直至今日,人們每到辭舊迎新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王安石的《元日》。

讓我們一起背誦!

古詩説課稿2

老師們,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1課《古詩兩首》。

一、説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這一課安排了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門山》和號稱東坡居士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兩首古詩。兩者相比,都是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前者寫所見,抒發讚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於景,詩中有畫。後者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説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根據本組教材安排2課時教完,我想第一課時先教《望天門山》。下面我就重點分析《望天門山》這首古詩。

《望天門山》共四行詩句。全詩從“望”字着眼,前兩句描寫山川氣勢。第一句先寫山,天門山似乎是由於水流的衝擊而從中間豁然斷開,江水從斷口奔湧而出。第二句寫水,浩浩蕩蕩的長江被天門山阻擋,激起滔天的波浪。這兩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靜止的,詩人卻用“中斷”、“開”這些字詞來從動的方面把它寫活。第三、四句寫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陽光順流而下,感覺兩岸青山相對而來。非身歷其境者,不能有這樣的體會,也不可能寫得如此傳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來代表一隻船,這一片孤帆把天門山水點綴得活潑了起來。展現了生動優美的意境,使讀者彷彿也望到了天門山的壯麗風光。

《望天門山》這首詩借景抒情的古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色和內心體驗的描述,讚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的`情感。根據選編這首古詩的目的,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字詞的理解,進一步領會詩意,進入詩境,品味大詩人李白詩作的藝術魅力,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領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成了教學目的之一。據此,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一)讀懂詞句的意思,理解詩歌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説出這首詩的意思。

(二)體會思想感情,培養對詩的初步感受能力,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和默寫課文(課後要求兩首古詩任選一首默寫,可在第二課時再讓學生作選擇。)

五年級了,學生對學習古詩已不再生疏。根據學生實際,我認為理解詩句含義,準確解釋字義,合理想像詩句所描繪的圖景,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應該做為教學的重點。

教學的難點就是通過讀懂詩句,體會詩人思想感情。

二、説教法學法

1、教法。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幻燈、掛圖、錄音機、

課件等)直觀教學法,圖文結合創設情境,運用嘗試教學法,如繪畫、配樂呤誦等,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來體會詩中的景象,以此來落實重點。並用舉一反三法來開拓學生視野,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更加喜愛祖國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以此來突破難點。

2、學法。學生通過讀讀畫畫,讀讀講講,做嘗試的練習,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説教學程序

這首詩的詩中有畫,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從這一處入手,我設計了“知詩人解題意→抓字眼明詩意→想意境悟詩情→遷移運用”這一模式作為教學步驟。

下面,我就側重地作個解説。

1、詩人解題意。

我首先以《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導入,(幻燈出示詩句和插圖)。學生一定非常熟悉,這首詩同是李白

所著,又是從“望”字着眼,這樣讓學生結合回憶導入新的古詩《望天門山》的學習當中,既可複習舊知、加強記憶,又易找到知識的聯結點,為學習新課作平穩的鋪墊。接着(板書課題),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説説自己對李白詩人的瞭解,對課題的解釋也自然明瞭。

2、抓字眼明詩意。

①小組合作通讀全文,感知古詩。利用字典、課後註釋和文中的插圖(幻燈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討論。

與此同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詞(如:斷、開、回、出等)討論、品味,領悟詩意,這是本模式中關鍵的一步。字詞是古詩肌體的“建築材料”,只有體會詞義的豐富性,才能創設想象的氛圍。

②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這一環節我運用了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詩情。

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小組內互相交流,並把自己的想到的畫面試着畫出來。(學生乘興作畫,再現詩境,加深理解,落實了重點)

②請學生(組內推薦代表)結合自己畫的畫面,敍述美景。我尊重他們的不同的閲讀感受,把大概的詩意敍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據他們的敍述,在黑板上畫簡筆畫,讓他們也評一評)

③運用多媒體課件,邊播放長江壯麗景色,邊出示劃好節奏線的整首古詩,聽朗誦示範,以此創設他們想象的氛圍,沉浸在詩情畫意的享受中。使學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動的字裏行間的深信深邃雋永的思想和委婉複雜的感情。最後配樂誦讀,學生置身於詩的美境,體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誦。

4、遷移運用。

最後,我用幻燈出示古詩《早發白帝城》、《登鶴雀樓》、《山行》等等,讓學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樂呤誦,讀中悟,悟中讀,以悟促讀,舉一反三,擴寬視野,每一首詩就是一幅美麗的畫,想像着畫面,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景色,達到與本文詩人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突破了難點。教育學生抓緊時間好好學習,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富強。

古詩説課稿3

各位老師,大家好!現在我來説課。我説課的題目是《詩經·采薇》(節選)。

一、説教材

首先,我來説一下教材。

人教版課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組綜合實踐活動"輕叩詩歌的大門"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蒐集詩歌、整理詩歌、欣賞詩歌、寫作詩歌、朗誦詩歌等一系列綜合實踐活動。《詩經·采薇》(節選)是閲讀材料的第一篇,是《采薇》中節選的四句詩歌,以回憶的方式寫了被遣戍邊的戰士從出征到回家的兩幅畫面。

第二,我來説一下我對教材的處理。

由於教材所處的位置,決定了學習可深可淺。但我個人認為《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珍寶。淺讀未免可惜,學生也不能領會其中美妙之處。尤其我們的課本所節選的四句詩乃是《采薇》中的精華,個人特別偏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令人回味悠長。深入解讀,卻有很大難度。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深度,歷史的空間距離如何拉近等都存在問題。反覆思量之下,我還是決定根據自己的解讀來備課,做好"輕叩詩歌的大門"的第一步,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折服於詩歌的魅力,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實踐成果。鑑於以上考慮,我計劃用一個課時精講。

第三,説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我將本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反覆誦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法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詩歌的主旨。

最後,説教學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文學閲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在教學中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於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説教法、學法

教法得當,才能挖掘出學生最大的潛力,才能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我認為這首詩最主要的就是讓學生自己通過理解、感悟、朗讀去體會徵人那種厭惡戰爭思念家鄉又奮勇抗敵的矛盾心理,通過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去鑑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所以我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創設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引導點撥法等。這樣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學生為主題,尊重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關於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三、説教學過程

我來呈現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1、首先是導入:音樂渲染,營造氣氛。瞭解《詩經》,拉近距離。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通過自讀、指名朗讀,發現障礙,正字正音,老師指導重點字詞及朗讀的節奏。

3、讓學生對照註釋明確部分字詞含義,老師強調"楊柳"解釋,在自學基礎上、根據老師引導、小結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4、創設情境,加深感悟。讓學生談談"楊柳依依"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5、引用課外詩文,進一步理解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後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

6、感受戰爭的殘酷。此處屬於補白。課本上是《采薇》倒數五六七八句,雖精彩卻給人無頭無尾之感。在此處通過圖片、音樂、資料及教師入情入境的解説來創設情境,幫助理解。

7、體悟"雨雪霏霏"畫面。引導學生體會:劫後餘生、歸家情急、近鄉情怯等複雜情感。讓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複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8、寫作手法。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讚賞。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捨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託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於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10、引導讀背。古詩文積累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能夠達到當堂背誦應該是最佳狀態。

11、總結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古詩文的學習方法,對以後的古詩文學習來説作用巨大。

四、説作業

1、背誦並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這樣的作業設計,既積累了古詩,又能達到鍛鍊學生想象、寫作的能力。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進行的説明,我的説課完畢,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gnq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