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租船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租船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説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租船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租船説課稿範文(通用3篇)

租船説課稿1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用餘數的除法解決問題即“租船問題”。 下面我分三大塊進行闡述。

一、 分析教材,制定教學目標: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用豎式計算除法、餘數的意義後教學的。學生已經可以比較自如地解決用除法計算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此基礎上來進行本課教學的。

在舊教材中,租船問題是以練習的形式出現在三年級上冊“有餘數除法”的單元中。而且例題中只出現了一般的有餘數除法的問題。像租船問題等複雜的問題是出現在後面的練習中,是以補充練習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中的。而在新教材中,它是直接以例題的形式出現在二年級下冊“有餘數除法”的單元中。無論出現在哪一冊教材中,都是在學生掌握了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當然,提前了一個學期進行教學,相對來説對學生的要求上、難度上也有所提高。本節課通過創設“租船”的情景,利用有餘數的除法的相關知識,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和特點,我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進一”和“去尾”兩類問題。能夠對比辨析得出它們的區別與聯繫,並正確解答。

2、能力目標:利用情景引入課題,通過討論、對比辨析等方法,得出兩類問題的區別與聯繫,並能採取相應的方法解決問題,能正確地寫出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

3、情感態度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在對比辨析中,感悟數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教學重點:

1、理解“進一”和“去尾”兩類問題中的關鍵詞“至少”和“最多”。

2、對比辨析得出“進一”和“去尾”的區別和聯繫。

3、能夠正確解決“進一”和“去尾”這兩類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1、理解“進一”和“去尾”兩類問題中的關鍵詞“至少”和“最多”。

2、能夠正確區分這兩類問題。

二、根據學生特點,確定教法學法。

蘇格拉底説過:“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力圖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生所熟悉且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生性活潑,容易對好玩的事情感興趣,因此本課採用“創設情境”“組織實踐”“同桌討論”等方式方法來組織教學。在學生方面,我們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新課伊始,教師創設了“春遊租船”的情境,把課本的學習內容巧妙的放在情境中。對於我們學校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經參加過學校組織的春遊活動,他們已經經歷過或體驗過類似的情況,所以在這方面,他們是有切身體驗的。以這樣的形式導入新課,能充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從而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租船問題中,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這個問題:22個同學划船,最少要租幾條船?對於這個問題教師先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通過寫一寫、算一算或畫一畫的方法,然後集體展示大家不同的解決方法,討論探究。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發現孩子們有不同的方法就請他們到黑板上進行板書。然後請他們分別説説自己的想法。反饋後當學生們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時,(有的認為5條就夠了,有的認為需要6條)我們可以採用讓他們以同桌為單位,互相説説理由的'方式,讓他們自己通過爭辯,達到交流思想,去偽存真的目的。通過同桌間充分地合作交流,再來理解在這裏為什麼商要加1,就簡單多了。通過老師的組織活動,他們深切的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活動更有效。

3、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新課教學過程中,老師始終圍繞“知道了什麼?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這幾個環節展開教學,幫助學生探究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應該説,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培養孩子們形成一個認真審題、解題,檢驗答案是否正確的良好的學習習慣。並使學生以後在解答應用題時長期養成自覺按照這樣一個步驟來解決應用題的習慣。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説,老師傳授給學生一種學習的方法比直接傳授給他知識更重要。

三、以學生為主體,安排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

第一環節:複習鞏固舊知,為新課的進行做好鋪墊。

這個部分我們安排了兩道習題,分別是計算有餘數的除法和括號裏最大能填幾?目的是複習有餘數除法的計算,以及試商的方法,為後面的計算打好基礎。

第二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並引導學生嘗試解決數學問題。

教師通過談話,展示情境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瞭解信息和問題:22個學生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為了能夠準確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先讓孩子們説説“最多”和“至少”這兩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在理解詞義後,要求孩子們,根據這些信息,你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嗎?可以寫一寫,也可以算一算,或者畫一畫。同時老師巡視學生作業,發現不同的方法就讓孩子到講台前板書。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待同一個問題,他們都會有各自獨特的表示方法。然後通過展示、交流,讓孩子們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交流的時候,可能有的孩子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而有的孩子卻認為應該租6 條。那到底要租幾條呢?引發孩子們思維的衝突,讓他們同桌自由的爭辯,從而理解5條船隻能坐20人,要保證22人都去的話,那剩下的2人也要安排一條船,所以要商加1。究竟對不對,我們再引導孩子去檢驗,從而證明了租6條是正確的,合理的。這就是實際問題中的“進1法”。

接着,老師又根據情境引出學生們所熟悉的買麪包問題:他們乘船到達目的地後,同學們開始吃午餐了,小麗忘記帶中飯了,就到附近的小賣部買麪包吃。從而引出問題: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麪包,最多能買幾個?同樣,在這裏,先要理解“最多”這個詞語的意思。然後再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在交流階段,要放時間讓孩子們去討論最多能買3個還是4個的問題。剩下的1元,還夠買1個3元的麪包嗎?如果是4個,要幾元錢?通過多角度的分析,驗證,孩子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在這裏,要把餘數捨去,直接取商就可以了,也就是“去尾”。

第三環節:引導對比,感悟不同,提升認識。

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之後,教師引導孩子們進行討論:買麪包問題和剛才的租船問題哪兒相同,哪兒不同?從而引導孩子們對這兩個不同類型的題目進行對比,使他們明白兩類題的聯繫與區別,從而深入理解這兩類題的特徵,掌握方法。最後老師進行小結:租船問題,要保證所有的人都有的坐,所以剩下的人也要坐1條,所以商要加1,而買東西時,剩餘的錢不夠再買1個了,所以餘數要捨去,也就是商不用再加1。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核心。讓孩子們在觀察比較中發現異同,從而感受到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的生活中得到提升,這樣孩子們的思維過程逐步地“數學化”。充分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使孩子們在認知衝突、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體驗到成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應用中感受數學的魅力!

第四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最後的環節安排了鞏固練習和拓展練習,使學生加深體驗,在生活學習中有很多類似的問題,可以通過用餘數的除法這一知識去解決。進一步學會判斷哪些情況下商要加1,哪些時候不用加1。通過練習,進一步提升孩子們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來對餘數進行取捨的能力,增強他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們二年級數學組對這節課的設想,希望在課堂時間中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謝謝大家!

租船説課稿2

【説教材】

1、説課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第一單元《租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分草莓》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原課本教材是以《租船》為例來解決剩餘的實際問題。這節課在注意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係的分析、思維能力培養的基礎上以及在內容的選擇上不受教材的限制,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體驗、感悟、在思考交流中理解,在應用中鞏固,在活動中深化,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教學的設計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3、教學目標:

(1)能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2)在合作交流中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

(3)通過合理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成功的喜悦。

4、教學重點:解決有關“有餘數除法問題”的簡單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靈活處理有餘數除法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餘數的“取”與“舍”的問題,即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説教法學法】

教法: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知識的引路人,在教學設計中,正確理解新教材,抓住新教材特點,進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提高參與探索的慾望。

學法:

1、指導“探索實踐”。讓學生在探索、研究活動中感悟根據實際情況而定的對於商的“進1法”和“去尾法”。

2、引導“思”鼓勵“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思考,大膽質疑,不斷創新。

3、組織小組學習,重視合作交流和獨立思考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説教學流程】

本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一開始,我創設了“投籃比賽”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件給出人數相同時男女生隊的比賽結果,引導學生觀看課件,瞭解情況。接着,我提出 “誰勝誰負”的數學問題,引出課題,同時要求學生做小裁判,同桌合作觀察思考該怎樣比。再集體交流訂正,得出“當參賽人數相同的時候我們直接比較投籃的總個數就能比較出勝負”這一結論,為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接着創設新的情境——兩隊的人數不一樣。讓學生比一比,哪隊能被評為優勝隊呢?通過討論,使學生髮現其中的隱蔽條件,深刻體會到兩組人數不一樣,不能比兩個小組的投籃總個數或以投籃個數最多在哪一組來評選優勝隊都是不合理的,用每隊平均每人投籃的個數比,比較合理,體會到求平均數的必要性,從而引入新知探究。

課件演示:“移多補少”的方法,但是數目小的可以用移多補少,數目大了,移多補少就很麻煩了,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讓學生同桌討論,集體反饋交流,課件演示,引導比較。以男生隊為例,分析列式各部分名稱,“4+7+5+4+5”表示什麼?“5”表示什麼?“5”呢?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本環節設計通過小組操作、討論,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求平均數的內涵就是“移多補少”,從而揭示平均數的含義。當學生的思維剛剛獲得平衡時,又巧妙設置認知衝突,“這平均數除了通過移動得到,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迫使學生打破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而獲得求平均數的一般方法(先合併再平均分),為此再次組織同學進行小組探究,從討論、反饋中,得出如何來求平均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學會自主探索。在這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嘗試總結出求平均數的方法。

緊接着,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據“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下兩個練習:

1、為參加 “新苗杯”校園小歌手比賽選手統計成績。

2、瞭解生活中的平均數。

設計這些題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滲透統計與平均的思想,增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最後引導學生回憶總結:這節課你都知道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這節課你表現得怎麼樣?等等,這樣的小結有利於學生鞏固這節課的重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激勵他們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以數學故事《危險嗎?》活躍課堂氣氛,深化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以提升“數學交流”的能力。也讓學生明白“平均數”反映的是某段時間內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如説:“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2釐米,並不是説游泳池的每一處都是132釐米,同時滲透不私自到水邊游泳的思想教育,為本課的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縱觀這堂課的設計,我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主動的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得三位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租船説課稿3

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租船問題。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 教材分析(説教材):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複習已學過的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對加減乘除四則運算進行概括。在學生已掌握的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對四則混合運算順序進行歸納總結。本節課處在第三部分,即解決實際問題。

本單元設置用兩三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旨在讓學生合理靈活的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感受,領悟優化思想,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租船問題》是人教版數學教材第 八 冊第 一 章第 五 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綜合運算,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通過解決租船問題滲透優化思想。教材用租船的情境提供了現實素材。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意圖、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全面理解題意,為分析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對“租船費用”問題的研究,掌握先假設再根據假設結果進行逐步調整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自主探究“租船費用”最省的過程,感受數據變化的規律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和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能力和意識。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數學應用的靈活性、廣泛性和優化思想。

三、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我確定瞭如下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先假設,再根據假設逐漸調整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對現實數據的分析進行合理調整。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教學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方法方面,我會緊密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學習,從現實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內容,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審視事物和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同時,使所學知識密切聯繫生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五、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活經驗。

用課件創設師生在公園準備租船遊湖的情境,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並提煉相關的信息。讓學生切實感受問題的現實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問題的興趣、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相應知識,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租船的方案。

(2)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過程。

首先,讓學生自己弄懂題意,釐清已知信息數據和要解決的問題。分析與解答環節,先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發現“租大船便宜”然後再以“空出兩個座位”激發學生尋找最省錢方案。回顧與反思環節則應加強引導學生總結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策略。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索、談論交流等活動,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3)鞏固新課。

變式延伸,進行重構,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43v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