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

知識和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

過程和方法目標:

嘗試探究性、多角度閲讀理解 2.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繫自身生活實際,獲得正確對待困難的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1、通過閲讀課文掌握記敍文六要素。

2、培養學生複述課文的能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多方面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和生活哲理。多角度閲讀,就文章的人物、情節、寫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創意的解讀角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故事,結合課文導讀,引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

1、集體朗讀課文,給段落標上記號,並把文章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啟示四個部分。

(1)起因(1――3)遊戲玩厭,去爬懸崖

(2)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3)結果(6——2)父親指點 ,擺脱困境

(4)啟示(24)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學生討論,自由回答,教師點評)

﹙1﹚用一句話概述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敍“我”懸崖脱險一事,説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2)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費城。

(3)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4)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5個。

(5)有名字的是哪兩個?——內德、傑利。

(6)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有多高?——約20米;約7米。

﹙7﹚“我”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玩遊戲玩厭了,想玩點新花樣。

﹙8﹚“我”與其他四個孩子的性格差異是什麼?

明確:“我’膽子小內向,其他四個活潑、勇敢。

﹙9﹚父親為什麼不背“我”下來,而是鼓勵“我”向前走?

明確:因為“我”從小比較膽小,父親為了鍛鍊“我”的膽量,教育“我”如何面對困難、戰勝困難。

3、複述:簡潔地複述課文的主要情節,也就是作者在童年的這一段經歷。

三、局部品味,問題分析。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夜色降臨更進一步地烘托內心“我”內心的恐懼與緊張,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1)渲染氣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推動情節發展。

(4)間接表現人物性格、思想情感

2、分析心理活動描寫。

第二部分:當“我”被棄於懸崖,我是一種怎樣的心理?找出描寫作者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的詞句:

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這裏有委屈、羞辱、迷惘、後悔,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3、第三部分: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

【“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要分別讀出父親平靜的寬慰的、“我”驚恐的和敍述者從容的不同語調來。(學生朗讀,教師評點)要求學生概括出爬下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毫無信心(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這似乎能辦得到。)

隨後:信心大增(我頓時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

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4、課文中的兩個“啜泣”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有複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脱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5、“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

明確: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

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

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6、“屢次”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明確: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經驗”的普遍意義。

四、探究主旨,回味標題

1、 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寶貴啟示: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

2、以小見大、由事推理的寫法。

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比如滴水石穿告訴我們堅持的力量,春去秋來暗示着時光的流逝。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3、指導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五、小結全課 佈置作業:

1、背誦最後一段。蒐集名言警句。(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將不一樣……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於是就沒有了下一步,於是就沒有了路。路盡天絕處,不妨嘗試着再走一步,萬水千山,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2、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你會怎麼做?改寫第三部分內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尋味的美文,講的是作者小時侯在小懸崖上的一次遇險經歷,從這次經歷中,作者悟出了一個道理,這道理成了他以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

文中"我"的心理描寫極為傳神,是學習的重點之一。文中作者悟出的道理對學生的成長同樣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因此這也是教學本文時需要重點揣摩的。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已具備初步閲讀記敍文的能力,對於文章內容的把握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加之本文主題也較為淺顯,學生掌握文章主題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因此本文的學習,在引導學生繼續鞏固記敍文閲讀能力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為提高學生的閲讀速度,默讀方法的培養是重點,因此本文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

【學習目標】

1.賞析關鍵性語句,剖析人物心理;

2.聯繫生活實際,啟迪人生智慧。

【學習重難點】

賞析關鍵性語句,剖析人物心理

【設計理念】

新課標提出"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閲讀文章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這一教學建議,設計本課時,以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為突破口,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設置了三個教學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品讀鑑賞能力,在此基礎上獲得人生的啟示,懂得如何積極克服困難,使自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創意説明】

三環節:複述故事——剖析心理——啟迪智慧

三切入點: 以賞析關鍵性語句為切入點,品讀人物心理;

以賞讀標點符號為切入點,感悟人物成長過程。

以品析關鍵詞語為切入點,收穫人物成功經驗。

【探究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此環節設置意圖:介紹作者事蹟,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瞭解故事

請結合記敍文六要素,複述故事

(此環節設置意圖: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圈點批註法默讀文章,勾畫出記敍文六要素,並提示學生運用六要素組合法複述故事,旨在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剖析心理

(一)以旁觀者的眼光看,依靠"我"的能力,"我" 能否脱險?説説你的理由。

(此環節設置意圖:旨在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性語句,在交流中,探討"我"被困懸崖的根本原因是"恐懼",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二)跳讀課文,找出表現"我"恐懼心理的句子。

(此環節設置意圖:通過品析關鍵詞句,探究"我"的恐懼心理,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三)猜讀課文,藉助句子補充爸爸心理描寫四、啟迪智慧

(一)跳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爸爸助"我"脱險的方法。

(此環節設置意圖:藉助抓關鍵性語句,提高學生關鍵信息捕捉能力,培養感知能力。)

(二)賞析標點符號,感悟人物成長經歷

1.請找出脱險部分表示"我"心理活動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

2. 有感情朗讀脱險階段表示"我"心理活動的句子。

3. 為什麼"我"一步步地走下了懸崖,文中標點符號卻用句號?

(此環節設置意圖:1.分析句號的作用,感知在爸爸的引導下 "我"變得越來越自信、淡定、從容,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重視標點符號的正確巧妙運用。2.通過變句賞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3.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關鍵性語句,培養和提高學生藉助重音和語速朗讀課文的能力)

(三)品析關鍵性詞語,收穫人生成功經驗。

1.為什麼文中説"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懸崖上的那一課"而不説"那一刻"或"那次經歷"?

(此環節設置意圖:通過品析關鍵性詞語,明白是爸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爬下懸崖的方法,更是在教給"我"人生路上克服困難、走向成功的經驗,從而讓學生儲備成長路上克服困難經驗)

2.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像文中的"我"一樣因膽怯而畏縮不前的情形,你是怎麼處理的?

(此環節設置意圖:聯繫學生實際,分享成功經驗)

3.你又從"這一課"學到了哪些經驗,如果你準備摘錄文中的一句話作為成長路上的座右銘,你會選哪一句,試着背一背。

(此環節設置意圖:學以致用,用摘錄和背誦的方法,既積累了名言警句又把所學化為了己用)

五、課堂寄語

這堂課,在與莫頓·亨特的心靈對話中,我們結交了這位智者,擷取了許多智慧。讓我們走一步,再走一步,克服一個個小困難,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進而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吧!

(此環節設置意圖:用簡短有力的話語使學生形成深刻有效的記憶,感召學生運用本節課所獲人生經驗,走好每一小步,完成人生目標)

附:板書設計

成功

再走一步

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導學案

一、字詞識記

灼熱( )扒( ) 趴( ) kù熱( ) 附和( ) 突兀( ) ( )然心動 嘲( )笑 暈眩( ) shēn呻吟( ) 恍( )惚 暮色( ) 安wèi( ) líng凌( )亂 驚yà( ) wèi 畏懼 參( )差不齊 哄( )堂大笑 驚( )失( )

啜( )泣 迂( )回 屢( )次 嶙峋( )( ) 顫( )抖

二、素材積累

1.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2.關於"戰勝困難"的名言

(l)每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盞是勇氣的燈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 ——羅蘭

(2)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離成功不遠的時候。 ——拿破崙

(3)困苦能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 ——雨果

(4)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奧斯特洛夫斯基

(5)上天完全是為了堅強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設下重重的障礙。——泰戈爾

(6)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夠自拔,才不算懦弱! ——徐悲鴻

三、結構思路

本文是一篇記敍文,把握好記敍文的六要素,能幫助你理清課文的結構。

時間:一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的一個小懸崖

人物:"我",五個男孩,父親

起因:消暑納涼去爬懸崖

事件:經過: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結果:父親指點擺脱困境

課堂導學

四、【導學探究】

問題一請複述作者兒時發生的這個故事。

問題二默讀中勾畫標誌時間變化和空間轉換的字句,標出有助於理解課文主旨的關鍵語句,梳理基本的故事情節。

問題三 圈點勾畫文中描寫"我"爬懸崖的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有關詞句,並認真品讀,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這些詞句突出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試加以分析。

2.請概括一下"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探究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啟示?從全文來看,在寫法上你有哪些收穫?

古詩文:1、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通過想像,具體細膩而又無限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圖的句子是:

2、李商隱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了回家團聚後的美好情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定州市邢邑初級中學 黃翠玲

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

首先,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其次,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閲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最後,聯繫生活實際。多種形式談感悟。

二.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閲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在整個過程中,我一會是提問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

一節課裏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點: 1、 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2、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但在這個設計 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3、 學生談交友方面,應該敞開了談,多拓寬學生的眼 界,抓住實例來講,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3

【教學設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運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一個動人心絃且藴含生活哲理的故事。設計此課教學,本着新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啟示的理念,以及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等觀念,選用了創設情境,教師點撥,學生多元參與的教學方式。

【教學目標

1、多角度研讀課文,篩選重點詞、句,品味並説出其深刻含義。

2、聯繫自身生活實際,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提綱

1、請給下列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訓誡、峭壁、嶙峋、禁地、聳立、顫抖、啜泣、納罕、連攀帶扒、頭暈目眩、卜卜亂跳、小心翼翼

2、讀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3、熟讀文章,完成下面的題目:

⑴、用一句話概括本文所寫的事。

⑵、把自己設想成文中人物,在文中圈點勾畫多處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詞句,想像他(們)當時的所説、所做、所想。例如:

①、這是一座怎樣的懸崖?

②、我和小夥伴們是怎麼爬上懸崖的?我們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③、父親用了什麼辦法把兒子救下懸崖呢?父親當時的哪些舉動或者哪些話對我最有幫助呢?我的感受如何?

④、除文中亨特先生的辦法外,你還有什麼好辦法可救莫頓下懸崖呢?你的辦法好在哪裏?

二、創設情境,多角度閲讀課文

教師扮演記者,要求每個學生把自己想像成是這件事中的人物,找出文中人物所説所做所想的詞語、句子,設身處地想像他們當時的感受,接受記者的採訪。

1、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座懸崖的感受:

⑴、採訪小夥伴:

發生了什麼事?

那懸崖很難爬嗎?那是怎樣的一座懸崖呢?

⑵、採訪莫頓:

説到這懸崖,你的感覺跟你的夥伴們一樣嗎?為什麼?

你跟着小夥伴們爬懸崖的感覺如何?為什麼下不來呢?

⑶、引導小結:

面對同一座懸崖,莫頓視為禁地,而小夥伴們卻感到不難。原因是什麼?

2、下懸崖過程中父子倆的所做所想:

⑴、採訪亨特先生:

當你聽到兒子被困在了懸崖上時,你是怎麼想的?

你用什麼辦法把兒子救下懸崖呢?為什麼要這麼做?

⑵、採訪莫頓:

回憶整個下來的過程,你覺得父親當時的哪些舉動或者哪些話對你最有幫助?請具體談談你當時的感受。

你下懸崖後哭了,原因是什麼?

⑶、引導小結:莫頓能爬下懸崖最終靠的是什麼?

模擬採訪結束。

三、開展活動,多元探究文章內藴

1、讓學生列舉其他可救莫頓下懸崖的辦法,發散思維。

2、品讀最後一段,引導學生讀讀、説説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在此基礎上提出對本文主題的四種看法,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多元探究文章內藴。

四、引導延伸,感悟人生哲理

引導學生聯繫自身實際,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難忘的經歷,感悟其中包含的道理,並將道理用一兩句話寫下來。

全班交流。

五、教學小結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將不一樣。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暖春,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於是就沒有了下一步,於是就沒有了路。

路盡天絕處,不妨嘗試着再走一步,萬水千山──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寄寓文中的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獲得正確面對困難的有益啟示。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的多音字或難讀字的字音;學習運用下列常用詞語。

字音 悶熱(mēn) 玩彈子游戲(dàn) 不能動彈(tán) 全身顫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亂跳(bo bo) 連攀帶扒(bā)

啜泣(chu)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詞語 訓誡 迂迴 凝視 啜泣 嶙峋 心驚肉跳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3.讓學生嘗試自主閲讀,在閲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獲益的學習方式。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於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自己小時候爬懸崖歷險一事的敍述,告訴讀者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閲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閲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設計試圖從以下兩點着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這篇文章適合學生自主閲讀,教師只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體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按學生自主閲讀的學習方式策劃。學習活動分三個環節。

(一)學生自讀課文,交流閲讀感想,提出疑難問題。

自讀目標呈現:①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②初步體驗“我”小時候歷險經過,感受對待困難的態度與方法。回答: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最大的啟發或感想是什麼?③發現問題,回答:你覺得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大家幫助解決?

學習障礙預測:①朗讀過程中對多音字字音準確性的忽略;②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積極參與交流活動的主動性的喪失。

教師幫助對策:①自讀前呈現本課難讀的多音字;②對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者安排課前預習,閲讀感想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可進行書面準備;③必要的鼓勵。

(二)整合師生問題,教師必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悟。

學習效果期待:這篇課文的重點內容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寫“我”在懸崖上的恐懼心理和絕望處境,是為了説明“我”當時面臨的困難的巨大程度;而這麼巨大的困難最後在父親的指點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終於被戰勝,化險為夷。“我”經歷了極度的恐懼後又體驗了成功的極大快樂與激動,這種大悲大喜的心理變化過程才使這件事成為“我”終身難忘的.記憶,才使“我”在以後的回顧中悟出了終身受用的“人生經驗”。學生只有進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終於到達目的地的過程,才能深刻體會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險脱險的經歷能成為學生難忘的記憶,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達到了學習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對人生的影響將是非常深遠!

學習障礙預測:由於生活閲歷和閲讀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自讀課文的最大問題可能出現在對“我”恐懼心理的漠視,對“我”面臨的困難的小視,對克服困難過程的忽視。他們可能會因為“我”的夥伴們輕而易舉地爬上懸崖而忽視了“我”的具體情況;可能會不自覺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產生“這麼點困難都克服不了”等想法。這必定會削弱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影響學習目標的達成。

教師幫助對策:在學生交流之後,迅速整合關鍵問題,要求學生關注重點片段,引導學生進入故事情境,在閲讀、想像、整合中讓學生充分體悟。

重點問題和引導方式、引導內容先擬:

1.對“我”為什麼被困在懸崖的巖石架上及當時心理的關注與體會

引導方式:讓學生細讀課文,就引導問題,篩選重點語句讀讀議議,調動學生的生活前經驗去體會想像“我”的處境和心理;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我”是怎樣一個孩子,與別的孩子的有什麼不同(“希望自己像他們那樣活潑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後,八年來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健康強壯);二是“我”當時的處境,有沒有人幫助“我”,鼓勵“我”?這對“我”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無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丟下“我”走了,還嘲笑“我”;這無疑增加了困難對“我”的心理壓力,“我”會很難過,很傷心,也會更加害怕);三是關注“我”被困時的心理,找找描寫“我”爬懸崖時心理感受的詞句(“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説説對“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這兩句話的理解(極度緊張恐懼,以至連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認為“絕對”不可能爬下懸崖,因為“會摔死”,近乎絕望)

2.對父親的態度、做法及意義的關注和探究

引導方式:用假設情境激活思維,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聽母親告誡,在外冒險,陷入困境,你父親會……”或“假如你是那個父親,將怎麼辦?”等,在學生的討論中不知不覺地關注文中父親的態度、做法,探究其意義。

引導內容:一是關注父親的態度(安慰與鼓勵,如父親找到“我”時的第一句話);二是關注父親的指點“我”下懸崖的方法(將困難分解,“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關注“我”下懸崖時的心理變化過程及脱險後的心理感受(探究父親這樣做的意義)

(三)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自由言説,內化所得經驗。

1、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過你認為無法克服的困難?你認為你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什麼?現在有沒有解決的辦法?你有沒有需要大家幫你想辦法解決的困難?

2、假如你是傑利,將怎麼辦?

四、教學活動片段

師:在自讀提問時,有同學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他父親不上去把他抱下來,而是讓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來?現在我們假設一下:假設你是那個父親,你將怎麼辦?

生1: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看到我兒子卧在懸崖上面臨着生與死的考驗,我會害怕得不知所措,連忙打電話給警察,讓警察來救我的兒子,然後對兒子説:“不要怕,警察叔叔一會兒就來,你再堅持一下!”(眾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不會像文中的父親那麼偉大,教他走下來:萬一他一害怕,摔下來怎麼辦?我只會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來。

生3: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也很可能會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來。但我知道那是不對的,這樣對孩子是不會有好處的。所以我只能選擇讓孩子自己勇敢地從懸崖上慢慢走下來,不斷的給他鼓勵,讓他對自己充滿信心地下來。

生4:假如我是那個父親,我不會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勵他自己去戰勝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個個難關,最後到達勝利的彼岸。當然我也會為他照那束光,讓他明白,前方總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難時,他的父親總會支持他的。

師: 雖然有幾種不同的意見,但都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不過,我比較贊同後兩位同學的意見。你們不但知道文中的父親怎樣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這樣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親上去把他抱下來,那麼“我”以後碰到困難時會怎樣?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和指點,“我”能不能獲得讓我一輩子受用的“人生經驗”?

…………

生1:假如我是傑利,我不會拋下朋友不管,我會盡力幫助他從崖壁上爬下來;即使我沒有那個能力,我也會馬上跑去叫大人來幫忙。

生2: 傑利沒有“拋下朋友不管”,雖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對“我”不放心,心裏還一直牽掛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傑利帶來的。

生3:假如我是傑利,如果我們去爬懸崖,因為知道他身體不太好,所以我會跟在他後頭,幫助他爬上懸崖,讓他對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時候,我非但不准許別的同伴嘲笑他,還會讓這些朋友一起鼓勵他。

生4:如果我是傑利,我會在大家決定把他丟棄在一邊時,勸大家想辦法營救他,一邊營救,一邊讓一兩個人去通知他的父親。

師: 同學們説得很好,從中能看到同學們身上有一種團結互助的精神,對同學、對朋友有一顆愛心。不知誰説過這樣一句話:“有些事情並不是因為困難,我們才失去信心,難以辦到;而是因為我們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顯得困難,難以辦到。”當我們身邊的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多鼓勵他,幫他樹立信心,勇於面對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5

知識目標:理清全文思路,通過複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

情感目標: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複述情節,整體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探究、感悟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式: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重點是朗讀課文,理清全文思路,通過複述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在山的那邊》,我們懂得了一個怎樣的道理?(學生回答:只要百折不撓的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我們懂得該怎樣面對和實現理想,那麼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險阻又該如何去面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學習一篇新課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默讀課文,初步感知。

1、迅速默讀全文

要求:(1)讀全文包括課題、作者、提示。

(2)速度在第分鐘500字左右,全文用5分鐘讀完。

(3)思考: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座城市,什麼時間爬懸崖的,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那座懸崖有多高,巖石架處有多高?

學生默讀後,能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標出生字詞,,交流生字詞

悶熱 彈子 訓誡 聳立 峭壁 顫抖 瘦骨嶙峋 迂迴 凝視 啜泣 納罕

恐懼 安慰 頭暈目眩 經歷 屢次 抵達 暮色蒼茫 小心翼翼 灰心喪氣

三、再次默讀,整體把握課文

1、 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準備複述。

2、 複述方法指導:

A、抓住故事裏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B、快速捕捉文章中的數字等有效信息,抓住關鍵詞語。

C、複述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對文章主體的一個提煉加工過程。通過複述故事情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新的感悟和思考,獲得生活的啟示。

3、學生複述(3—4人),自評複述得失。

4、教師應有針對性的指明學生默讀的速度和複述過程中的不足之出,明確複述方法,然後再讓學生有的放矢地糾正自己第一次複述的不當之處進行二次複述。

5、學生根據複述的得失,將經驗和複述方法記下來。

四、佈置作業:20個詞語,每個5遍。

第2課時:重點是學會多角度思考文章,探究、感悟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一、朗讀課文,思考:

1、學生朗讀,提要求。

2、朗讀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無漏字漏字,注意語速、語調。

3、思考:

作者遇到了困難,從哪些地方可看出?

歸納:從小多病,不能活潑勇敢 顫抖 “如果你想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

以旁觀者的眼光看,這算困難嗎,從哪兒可看出?

歸納:懸崖不高 夥伴們輕鬆爬上去了 “我”後來很容易地下來了

怎麼很容易地下來的呢,心理有什麼變化?

歸納: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只有幾米高,為什麼有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二、從中你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學生討論,明確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堅持不懈地走下去,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三、合作探究

1、你從課文的那些地方體會出這樣的生活哲理的?

(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會文章的藴涵)

學生小組討論發言,對於理解有難度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追問為什麼?

A、 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標題的含義是什麼?

B、 18小節的“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為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而要“一步一步”?

C、23小節的“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2、你覺得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哪兒?或你是如何看待故事裏的各個人物的?(多角度閲讀評價)

教會學生多角度閲讀的方法,以提高閲讀質量。

確立角度的方法:着眼於課文中的某個人物,或者着眼於課文中的某一情節

舉例:評價傑利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

父親教育孩子的方式

夥伴們的做法有不當的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當引導歸納

四、質疑與交流:

1、課文還有什麼問題,你覺得可以提出來讓大家來共同探討的?

2、你受到什麼啟發?該如何面對困難?

同學暢所欲言。

五、教師小結

六、延伸與拓展:讀汪國真詩句

七、佈置作業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細心留意身邊的事,感悟生活,寫一篇短文。(學生在課內時間充分的情況下自由漫談,課後寫在作業本上)

八、板書設計:

二、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 頓生信心

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慢慢爬下懸崖 巨大成就感

心理變化:害怕——頓生信心——信心大增——有巨大成就感

九、教學反思:多角度閲讀方法較好,課上加強滲透和指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品味詞句。

2、角色複述,體驗探究。

3、聯繫生活,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複述課文內容,體味人生的哲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人 ,尋求共鳴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詩歌《在山的那邊》,我們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佈滿了艱難險阻,其實,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處處都會有坎坷。那麼,面對困難,我們該怎麼辦,是放棄呢還是迎上去?如果是你,你又是怎樣做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希望同學們在學完這篇文章後,能從中感悟到一些有關人生方面的啟迪。

二、快速默讀,初步感知

1、教師默讀指導: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要讓學生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閲讀時每分鐘不少於500字。默讀完課文,能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檢查默讀效果:

⑴ 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⑵ 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⑶ “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⑷ “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⑸ “走”的結果如何?

三、重點精讀,合作探究

全班有感情朗讀脱險部分。

組織學生深入思考、分組討論,質疑問難。 重點在於心理感受。

教師可提供下列問題:

1、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2、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3、“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4、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説“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記敍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評略安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

3、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重點: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難點: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能力的培養。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策略:

淺顯的故事,深刻的人生啟迪,是這篇文章的可貴之處,也是此文的可學之處。怎樣讓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的精髓,我認為應以學生讀為主,以學生説為主,在讀、説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味,提高學生對挫折、困難的認識程度,提升他們在生活實際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課文的複數,人物的分析,提高學生對是非的判斷。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閲讀。多角度閲讀是這堂課學習的難點。同學們學好方法在以後的閲讀過程中可學着運用。它不僅可以讓我們讀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閲讀質量,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性閲讀能力,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序教法學法

一、故事導入

教師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1945年1月,正是二戰期間。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他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 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做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 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能夠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 的啟示。

師: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他當時在領獎會上講了自己只所以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所留下的啟示。於是他就開始講了一段故事,這故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的文章。

聽故事,興趣導入,學生容易進入情境,併為後面學生自己複述課文奠定基礎,樹立模仿的榜樣

二、檢查預習

1、辯字組詞: 聳與慫 灌與罐 屢與簍 峭與俏

2、讀詞釋義: 訓誡 啜泣 納罕 嶙峋 小心翼翼 炫目 (教師糾正)

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瞭如指掌,同時,為下面閲讀課文,理解課文排除障礙

三、整理結構

1、默讀(或聽讀),理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

2、默讀(或聽讀),把握故事情節結構。

指導學生重點總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師生共同歸納六要素)意在培養學生聽讀的能力,並學會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讓學生掌握六要素的知識 。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四、複述課文

一、複述準備:

1、故事發生在美國的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是哪兩個?

4、故事情節可以分成哪兩個部分?其起止分別是在哪?

5、“我”爬懸崖時遇到哪些困難?

6、“我”是怎樣脱險的?

二、開始複述

甲:複述“遇險”

乙:複述“脱險”

要求:切忌背誦

反饋:學生評價,並就不足之處進行復述。1讓學生學會有意識的利用記敍文要素整理文章結構,為下面複述打好基礎。

2 先自由複述給他們在書中提煉複述素材的機會,為當眾複述打下基礎。同桌互相複述意在彌補複述中的缺漏

3鍛鍊他們的口才和應機語言組織能力

五、合作探究一、內容探究

討論:

1、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

2、“啜泣”是什麼意思?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

3父親指點“我”爬下懸崖時,“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4、、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

5 、父親是怎麼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課文中幾次寫到傑利?是詳寫還是略寫?能否略去不寫傑利?為什麼?

二、主旨探究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

1、心理描寫是本課時的目標,培養學生能夠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並不忽視細節,指導他們能夠注意景物描寫對人物心理的烘托作用

2、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所以重點分析。特別是要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文中的哲理,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因勢利導,允許學生有獨到的感悟,提倡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六、啟示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會積累成大成功。水到渠成的感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並有利於創造性思維。

七、當堂反饋

1、根據意思寫出相應的詞語

①形容十分恐懼不安。( )

②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

③形容因失敗或不順利而喪失信心,意志消沉,不能振作。( )

2、給下列紅色的字注音:

①訓誡( ) ②屢次( )③迂迴( )

④啜泣( ) ⑤聳立( )⑥納罕( )

⑦顫抖( )⑧瘦骨嶙峋( )

⑨頭暈目眩( )落下( )着眼(

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基礎的掌握情況

八、家庭作業

品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心理描寫

1、圈點勾畫。把句子中真切細膩地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詞語找出來

2、批註心得。把自己對這些精彩詞語的理解寫下來,如果感到有疑問也應該及時寫好批註。

3、推己及人。想象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在那時那地,自己會怎樣想會怎樣做,通過比較體會文章心理描寫。

有助於對教學目標更好的達成。

板書設計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毫無信心

走 一 步(詳)

爬下懸崖 萌發信心

(記事)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啟示:

1、面對困難,不畏懼害怕,要冷靜分析,循序漸進,克服困難。

(説理)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實現遠大理想,要從小事做起,小進步

會積累成大成功。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教學程序教法學法

一、複習導入你能不能只用一句話概括課文所寫的內容?

明確:本文記敍“我”懸崖脱險一事,説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於面對它,最終一定會戰勝困難和挫折。意在讓學生再次熟悉課文內容,鍛鍊學生高度概括的能力,注意語言的簡練

二、多角度閲讀一、父母角度:父親為什麼不直接把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從中看出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你能想象一下嗎?

二、傑利的角度:傑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嗎?他為什麼拋下我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當時的心理嗎?

三、四個孩子的角度:四個小孩子的行為你欣賞嗎?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會怎麼做?

1、意在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多角度理解人物的行為特點,能夠分清父母的溺與愛,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偉大

2、二、三題的設計,意在鍛鍊學生的創造性閲讀能力及主觀評價能力,因為,交朋友是他們這個年齡最感興趣的事,在有話可説的基礎上,既鍛鍊了口才,教師又可以給予是非對錯的引導

三、拓展思維擴展遷移練習:假如……

(考考你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練口才)

1、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

四、教師寄語教師配樂朗讀王國真的經典散文詩兩首

《旅程》和《走一步 再走一步》

深情演繹,再次感染,激勵學生。

五、思想昇華

欣賞完這兩首小詩,同學們最新的感悟是什麼?

路盡天絕處

不妨嘗試着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用詩感悟,讓學生邁好人生的每一步

六、佈置作業1寫一篇隨筆《我怎麼不膽小了》。

2、蒐集勇敢無畏的名言警句10句。

3、 完成練習題

4、預習下一課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課文,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並能夠把文章的哲理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去

板 書 設 計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多角度閲讀

父親:明智、教子有方

母親:慈母多敗兒

傑利:“我”真正的朋友

四個孩子:不是真正的朋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簡潔的語言表述故事梗概,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2、掀書皮——啃書瓤——品書香——悟書道。

3、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善於從小事件中悟到道理知識與能力;理解詩文的象徵意義及其藴含的哲理,培養朗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教學方法】

多角度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再嘗試一種新的讀書方法,四步讀書法:“掀書皮——啃書瓤——品書香——悟書道”。

二、掀書皮

今天學習的課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課文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脱險的經歷,其中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書瓤

1、默讀課文、正音正字。

訓誡 聳(sng )立 迂(yū)回 啜(chuò)泣 瘦骨嶙(lín)峋( xún ) 頭暈目眩(xuàn ) 小心翼翼

2、複述故事情節。

導航:根據記敍要素講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美國費城。

人物:“我”和五個小夥伴、父親。

事件起因: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樣來玩。

事件經過和結果(思路點撥):“我”猶豫不決——爬上石架——陷入險境——心驚肉跳 ——父親鼓勵——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險。

3、整合寫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險、陷險(1—13)。

第二部分:脱險 (主體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歸納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第二課時

一、品書香

1、多角度探究課文。

(1)“我”的角度。

①為什麼“我”明明知道自己體弱、膽怯,也記得母親的訓誡,還要去冒險爬懸崖呢?

明確:是好朋友傑利“別做膽小鬼”的話語刺激了“我”,自尊心、虛榮心佔了上風,於是冒險去爬懸崖。

②文章從哪些方面描寫“我”處於險境時的狼狽和恐懼心理,有何作用?

明確:心理活動和動作描寫:爬、全身顫抖、冷汗直冒、胸腔裏鼕鼕直跳、蹲、心驚肉跳、哀求、啜泣、頭暈目眩、伏、恐懼、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這些語句刻畫了小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裏有被拋棄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許還有不該冒險的悔意。

③“我”脱險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明確:毫無信心: 害怕會摔死——啼哭。萌發信心: 似乎能辦到——移、探。信心大增: 是能辦到的——啜泣。

④文章兩次寫到“我”哭,原因一樣嗎?

明確:“我”憑着自己的努力戰勝了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我”在下懸崖時,曾有兩次哭泣,前者是恐懼和傷心,後者卻複雜得多,有歷險的餘悸,有脱險的欣悦,有被拋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對父親的感激還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我”終於憑着自己的力量戰勝了看似無法戰勝的困難。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2)“父親”的角度。

①父親怎樣教“我”脱險?

明確:第一步:帶着安慰的語氣説,“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沒有一絲着急、驚慌的樣子,言外之意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來。第二步:告訴我“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到的”。指導“我”怎麼做,並鼓勵“我”勇敢地走下了懸崖。總結:安慰——指導——鼓勵。

②怎樣評價父親?

明確:是一個充滿愛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親。

(3)“四個小夥伴”、“傑利”的角度。

①你贊成四個小夥伴的做法嗎?

明確:四個小夥伴的行為是不對的。但他們同樣也是幼稚的孩童,他們並沒有主觀上的惡意。反而反應了生活的真實性。他們起了襯托“我”軟弱、膽小的作用。

②怎樣評價傑利?

明確:傑利是個懂事、重友情的孩子。對他的描寫有多處伏筆,為行文作了鋪墊。

(4)寫法探究的角度。

以夥伴們的“哈哈大笑”襯托我的軟弱和恐懼;以環境描寫襯托“我”的孤獨無助、極度恐懼。

明確:這些描寫渲染了氣氛,與下文的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對比。也襯托了父親教育方法的智慧。

(5)題旨解析的角度。

為什麼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

明確: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説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然後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2、感情朗讀文章片段。

導航:冒險情節(猶豫、軟弱、委屈、恐懼、無助、絕望);脱險情節(害怕、恐懼、謹慎、信心大增、欣悦)。

二、悟書道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們學完這篇文章,又有什麼啟示呢?

1、朋友之間應互相關愛,互相幫助,要懂得照顧弱小者。

2、教育孩子應注意培養他們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是難免的,應學會正確面對。

4、遇到危險要冷靜,尋找方法一步步解決,不悲觀失望、失去信心。

師生合作,寫一首小詩作結。

莫頓亨特憶經歷, 兒時逞強陷絕境, 父愛情深巧引導。

懸崖脱險悟哲理, 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難再大也無畏。

三、佈置作業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小夥伴,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理解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

2、學習文章心理狀態描寫的方法。

3、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生活哲理。

教學過程

一、作品與作者簡介

選自《心理學與成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xx年版)。原題為《懸崖上的一課》,選入課本時改為現在的題目,並做了刪改。莫頓·亨特(1920-20xx),美國作家、心理學家。

二、初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讀出聲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二)學習生字和新詞,這些詞要讀音和書寫都正確,並掌握詞的意思。同學朗讀課文的時候,請一個學生板書生字和新詞。朗讀結束,請6名學生朗讀生字和新詞,並解釋詞的意思。

灼 扒 趴 酷熱 厭倦 附和 突兀 怦怦 嘲笑 暈眩 哭泣 呻吟 恍惚 暮色 安慰 凌亂 驚訝 畏懼 參差不齊 鬨堂大笑 驚慌失措

(三)朗讀課文。舉行朗讀比賽,一個學生讀,其他同學找他讀的錯誤之處,並説明原因,然後這個同學繼續往下讀,看誰能一讀到底,沒有錯誤之處,能正確地朗讀到底的同學是冠軍,老師發給獎品。

(四)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按時間順序寫的。

三、精讀課文

(一)請同學們想一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先自己思考,再請兩名同學在全班交流。

明確:文章講述了自己從冒險、遇險,再到脱險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我”從膽怯、恐懼到克服心理障礙,收穫自信,甚至有了一種成就感的心路歷程。

(二)如何理解課文中“這是嚴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明確:懸崖60英尺,太高了。作者的身體很弱,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強壯,而且不能冒險。

(三)文中“我猶豫不決,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這才開始滿頭大汗、渾身發抖地往上爬。”寫的是外在行為表現,實際在寫什麼?

實際在寫心理狀態。

(四)“我往下看,感到一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緊貼在一塊巖石上,感覺天旋地轉。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加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會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後鬆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後才意識到那是我。”這段話主要描寫什麼?

進退兩難,孤立無援,心理描寫細膩、真實。

(五)爸爸為什麼讓我先“邁一小步?”

因為懸崖很陡,很險,小步子能安全、穩當地邁出,這樣能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信心。邁出一小步後,再邁一小步,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六)為什麼爸爸不讓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下面的路還很長”?

想着成功,增加自信,就增加解決問題的希望。如果總是想着“下面的路還很長”,就會覺得離脱險還很遠,擔心自己不能克服困難,不能順利地脱險,有可能喪失信心,被困難嚇倒。

四、拓展

(一)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膽怯而畏縮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樣。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嗎?是怎樣克服的?先請同學自己思考,然後請3名學生全班交流。

有一次,數學作業比較難,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出來,我很着急,怎麼辦呢?花了很大的精力還是想不出辦法,就是做不出來。我的同學看在眼裏,勸我説:“不要着急,慢慢想辦法,總有辦法的。你把昨天和今天學的公式再複習一遍,把書上的例題再重新做一遍,看看能不能對你有所幫助?”我就按他説的做了,把昨天學習的公式自己推導一遍,又把今天課上的例題自己做一遍,得到了啟發,終於把數學作業題做出來了。最後我想,遇到困難的事情不能退縮,要想辦法,看看自己能做什麼,一點點地去做,最終能解決問題。

(二)文中爸爸幫“我”脱險的做法對你有什麼啟發?

今後,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不要退縮,不要被困難嚇倒,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根據具體情況,看能做什麼,一步一步去做,要有耐心,能持之以恆地去做,不要想着一步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五、作業

複述這個故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及時刪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

2、學習多角度探究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培養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學習方式。

情感與價值

1、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2、學會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對大的困難時,要化整為零各個突破。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品讀課文,揣摩本文中人物的心理;領會文章中作者所闡述的對人生哲理的感悟。

2、教學難點: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課文內容,獲得教益。

【教學策略】

講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二、研討探究

A揣摩心理,品評心路歷程

1.細讀課文7-15自然段,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劃出表現我心情的語句,圈出重點詞,想一想,讀一讀,去體驗“我”陷入險境時的心情。

交流:現在,你就是童年的亨特,此刻你孤身一人縮在懸崖上,你的心情?

句式:我_________(心情詞)(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當時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心理描寫的句子)。(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裏面撲撲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教師小結心理描寫的詞句:這裏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細緻的心理描寫,表達了我內心複雜的情感,我的膽小、懦弱。這也是寫人寫事文章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B合作探究,領悟人生哲理

2、細讀16-23自然段,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完成下表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活動 心理變化

哭 哭着説我會掉下去 毫無信心

移、伸、探、踩 這似乎能辦到 萌發信心

又照着做(移、伸、探、踩) 我能辦到的 信心大增

移、爬、踩、投、啜泣 產生成就感 巨大的成就感

3“啜泣”出現了兩次意思是否一樣?

4.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我從爸爸指導我下懸崖脱險的事上“我”得到了什麼經驗?並用簡短的語言寫出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寫得好的我們將共同分享。

三、多角度探究文本,拓展成長空間

課文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寫的。請你變換視角,從傑利或“我”爸爸的角度敍述“懸崖脱險”部分。注意寫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同時人物的動作、心理、語言要符合身份。

四、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同學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困難,經受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

完成課後研討練習四

板書設計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

走一步再走一步脱險

毫無信心-------頓生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我會掉下去摔死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

小懸崖:不着眼巖石──走一步再走一步─-----─抵達目的

大人生:不害怕困難──克服小困難戰勝大困難──取得成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以小見大、從切身體驗的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理的寫法。

2、引導學生初步學會多角度的閲讀文章及正確使用工具書閲讀的方法,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3、感受我終於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一步一步的克服困難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內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2、教學難點:

從小事中挖掘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寫法,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使學生感受到我是如何由膽小怕事到能夠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着應付的轉化過程,從而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小到大,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有些事情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淡忘了,尤其是到了老師這個年齡。但是有些事情,不管過去多長時間,卻永遠也忘不了。同學們,你們遇到過令你難忘的事嗎?(引導學生談)這些事情之所以難忘,是因為他深深地影響了你。儘管有些事情可能給你帶來過辛酸和痛苦,但同時也許給你帶來過啟發與深思,有些甚至會成為你一生都享用不完的寶貴財富。今天,老師向大家推薦美國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讀後體會作者是如何從一件難忘的小事中感悟到人生哲理的。

二、默讀課文,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1、藉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字詞。

2、試用兩到三句話概括文中的故事。

(提示:第一小題小組合作,將疑難字詞分頭查閲,合作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第二題先獨立思考,然後將思考結果與小組交流,共同完善。兩個問題都學要留給學生思考交流的時間。)

檢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

1、字詞方面還有疑難嗎?老師考考大家:

(出示幻燈片)

2、讀讀寫寫用用:

訓誡 陡峭 嶙峋 啜泣 着眼 納罕 凝視

小心翼翼 頭暈目眩

3、解釋: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4、提問第二個問題。

明確:文章寫了我童年時父親幫我脱險的一件事。

教師進一步啟發:能説説我是怎樣脱險的嗎?

明確: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下懸崖的。是啊,對困難、對問題都需要一點點去解決。今天,老師就把這篇文章交給大家,請大家一點點去解決你認為應該解決的疑難,去理解你認為應該理解的道理。

三、速讀課文

要求(幻燈片):

用你敏鋭的眼光去發現:

1、發現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

2、發現精彩的字詞句段。

3、發現你認為有爭議、值得探究的問題。

(留出足夠的時間供學生去發現)

(提示:把你的發現先與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如果屬於疑難問題,可以與小組的同學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提出來,全班同學一起解決。)

四、指導學生將自己或小組的的發現與全班同學共享

明確:學生可以自由談,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現重點引導解決以下問題:

(學生如果發現不了,教師可以以發現者的身份提出重點問題)

1、如果學生髮現了用得好的字詞句段,可以引導學生理解本文心理描寫的精妙,如: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的直跳、心驚肉跳、嚇得幾乎暈倒、啜泣、恐懼、納罕等語句寫出了我爬上懸崖時的恐懼與害怕,開頭第一段中的至今感覺到寫出了這件事給我的印象之深、影響之大。指導學生重點朗讀心理描寫的段落,體會我當時的心情,並記下自己認為用得好的詞語。

2、如果有的學生髮現我的小朋友的做法值得爭議,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假如你是那羣小朋友中的一個,你會怎樣做?以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品質。

3、如果有的學生對父親的做法產生異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父親幫我脱險那一段,理解父親是如何進一步讓我增強了克服困難的信心的,從而認識到正是由於父親的正確引導,才使得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4、疑難問題,學生可能提出對最後一段或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教師可以順勢引導:

八歲時遇到的一個小小的困難,從而改變了作者的一生,你能談一談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嗎?指導朗讀最後一段。

明確: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對待困難只要不畏懼,一點點克服,持之以恆,我們一定會是一個強者。

五、大家談體會

脱險的經歷,影響了作者的一生,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一篇文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你讀了以後,有何感想?用簡練的一句話概括出來。

(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文章。)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談感想,小組長歸納彙總,並有代表性的感悟寫到黑板上。)

(齊讀,進一步感受。)

六、歸納小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正是由於我們經歷了許許多多的苦難與波折,我們才一步步快速長大起來,老師贈給大家一句話:用心去感受生活,你一定會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

七、推薦作業

1、一篇作品:課後閲讀《盼望》,注意與本文比較着讀,也許大家會有更多的收穫。

2、一個活動: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你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出來,班裏出一期專欄。

【設計思路】

1、導入:

由學生生活中的切身經歷入手導入課文,目的在引起學生的共鳴。

2、整體感知:

掃除字詞障礙,用一兩句話概括文章內容,目的有二:一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的使用工具書,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疑難:二是從整體感知這一環節中鍛鍊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學會從文章中抓取主幹,概括要點。

3、發現探究: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把課本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與合作學習去發現文章的疑點,挖掘文章的亮點,探究文章的異點。本環節中教師的思維要緊跟着學生的思維走,但要適時調控,不是事先做好套子,讓學生網教師設計的套子裏鑽,教師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與合作者。

4、成果共享:

在學生自己學習與探究的基礎上,把學習的結果與大家共享,交流體會,交流問題,共談收穫。收穫可以從不同角度談,目的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賞析文章,感悟道理。

5、拓展學習: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目的是通過比較閲讀提高學生閲讀的能力與技巧,幫助學生確立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

【反思】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淺顯的故事,對初一學生來講,讀懂並不難,但讀到什麼程度卻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無論是從知識水平,還是從生活閲歷講,學生有各自的差異,正是由於這個考慮,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想放手把文章交給學生,讓學生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去學習、去感悟,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真正 讀懂文章。

就這節課的設計來看,有幾個問題還值得探討:

1、學習這篇文章之前,沒有提前佈置學生預習,因此,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則顯得有點雜亂無章。

2、這節課設計有兩個優點:一是我爬上懸崖時的心理描寫,對這個點的處理,使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體會我當時的驚恐、緊張、害怕;二是父親幫我脱險時的語言描寫,原計劃是分角色朗讀,但由於時間沒有把握得恰到好處,只好佈置學生可下降對話編成課本短劇。

3、和學生共同學了了這篇文章以後,也許學生對怎樣去閲讀類似的文章把握了一定的技巧,但總感舉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有散、亂之感,平平淡淡,缺乏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閲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複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複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複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佈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穫。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複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初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敍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敍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傑利、內德等五個小夥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於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從註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峯,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複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複述;第二組以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複述。全班帶着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複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複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複述得好。在開始準備複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複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複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敍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複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複述的差別。

2.分組彙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複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複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麼?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本中篩選信息並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揣摩傑利的性格。

1)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傑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傑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傑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傑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傑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傑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複述可以在傑利回家後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後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後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消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繫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傑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傑利和文中別的小夥伴有什麼不同?

【明確】

傑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後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説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傑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傑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複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複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複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後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敍述者處於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於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敍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敍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傑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傑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後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忙亂、焦慮,後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麼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鍊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於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於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説,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巖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佈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説,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麼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鍊。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鍊。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麼方法鍛鍊,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後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教學反思】

這個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這篇課文時寫下的,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先複述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後説説自己遇到困難後處理的方法,有什麼經驗教訓。由於複述的角度單一,我又沒有做有效的指導,學生對複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不感興趣。所以第二、三次上這篇課文時我放棄了複述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讀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後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最後説説自己遇到困難後處理的方法,有什麼經驗教訓。這樣的課堂學生興趣盎然但是複述這種能力學生就沒有得到鍛鍊。最近一次備課時,我仔細研讀了教材,課後練習裏有明確的複述要求。相關研究也指出,複述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重新組織語言把課文內容敍述出來的一種教學方式。複述,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和研究複述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複述的方法,提高複述的能力。這種因為學生不感興趣就有意避開的教學方法是不恰當的。那麼,怎樣讓學生對複述有興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這種多角度複述的方法,並且在複述過程中穿插對課文重點研討。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在進行以複述為中心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加強複述方法指導

在第一組複述課文用的是詳細複述,看似要求最低,難度最小,但實質上這個教學環節非常重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並不出色,記敍的六要素,學生一般都能在複述中涵蓋,但是還不夠流暢,由於是第一個彙報發言,多少還有點兒緊張。在複述指導是可以預先引導學生找出故事發展的線索:冒險——遇險——脱險;找出時間轉換的詞語,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編寫簡單的複述提綱。這樣第一組的複述就會更流暢一些,為下面變換人稱複述打好基礎。

二、靈活運用多種複述方式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視角複述都屬於變換人稱複述,如果第三組已經能夠出色的完成從父親的視角複述的任務,那麼還可以考慮讓第四小組嘗試創造性表演複述,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三、關於複述學習方法的總結

這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複述這一教學方式,而且複述的是一篇記敍文或者説是一個故事。在學習結束後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總結一下複述記敍文的方法。如:熟讀課文找出記敍六要素;編寫複述提綱,找出記敍的線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關係;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語言説而不是背誦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3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難點:

1、理清課文的結構和詳略安排。

2、能找出課文中描寫心理活動的語句並理解其作用。[藉此對“我”的性格進行分析]

二、教學過程:

(一)分析結構

1、按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啟示把故事分成三個部分,並在課文中標出。(板書)

2、概括每一個部分的大意並用一句簡短的語句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3、記敍的順序是什麼?(順敍)

板書設計:

(二)分析描寫心理的詞語並理解其作用。

1、從第一部分中我們可以得知“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親“不要冒險”的訓誡)或“乖、懦弱、膽怯”

2、齊讀第二部分,劃出描寫“我”的心理狀態的詞語。

(全身顫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裏面撲撲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啜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3、這些詞語描寫出“我”當時的一種什麼狀態、心理?

(有被拋棄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有不該冒險的悔意;然而最強烈的是恐懼感)

4、如何理解“我聽見有人在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卻是自己”。為何不直接寫“我”哭了?

(一是真實的需要,“我”太害怕了以致連自己哭了也不知道;二是寫法的需要,這樣寫更能將“我”當時的恐懼心理描寫得真切、生動。)

5、分析“我”爬下懸崖時心理經歷過幾個變化過程?

最初:毫無信心 “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信心萌發 “這似乎是能辦到的”

隨後:信心大增 “我”能辦到

最後:激動啜泣

8、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還給你哪些啟示呢?

①假如你是“我”,將怎麼辦?

②假如你是“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③傑利與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

④你覺得文中父親的做法與父親直接爬上去把“我”抱下懸崖,那種比較好?為什麼?

請同學們在課間討論交流,整理在練筆本上。

[明確]重點討論④:

父親是為了能讓“我”學會自己面對人生中的困難,他救得了兒子一次,但不可能救他一輩子。

父親教給我好方法,讓我一輩子受用。

[小結]: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父親並沒有責備不聽話的“我”,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飯;給“我”鼓勵,給與信心和勇氣,“你能辦得到的。”;他還誇“我”,説“好”,讓“我”不要擔心;當“我”踩到了巖石後,他又一次誇“我”,説“很好”,並告訴“我”如何做下一步。可見“父親”指點有方,給“我”信心和勇氣,終於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的經歷!

[總結]本文是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65歲那年寫的回憶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作者把這一經驗推而廣之,成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成為戰勝一切艱難的法寶。

這篇課文,特別是“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説的是困難再大,也是可以分解的,一個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了。這篇課文,它啟發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個什麼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就成為一筆精神財富。善於感悟,寫作文,也有東西可寫,在不起眼的題材上也能寫出好文章。

居里夫人説過,“生活對於任何人都非易事”。進入初中,這是人生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要在新的起點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對無數困難。怎樣面對無數困難,將是我們初中學習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實際問題。希望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邊”永遠召喚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達理想的彼岸。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2.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3.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1.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難點:

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脱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二、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三、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1.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 (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脱險的?脱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脱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脱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四、討論: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説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五、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一、朗讀思考: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敍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脱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脱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説“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二、指導閲讀:

指導學生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説足、説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三、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四、佈置作業:

1.練習:一、二、

2.閲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標籤: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yk3l0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