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

《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用兩個課時上完了,感覺還比較好。因為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回答:本文記敍了……的事,説明了……的道理。

2、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我讓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回答,提起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

3、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學生自己能從文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理解: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經驗。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結尾幾段點出來。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讓學生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題目,也知道了怎樣從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二、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與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藴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讓學生寫下來。

在反思中,也發現有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2

在此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分析人物形象的環節:讓學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後根據課文中的記敍和描寫,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傑利”,“父親”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問題是:“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交流討論後,突出強調了“我”的形象是有變化的。經歷了這件事,“我”變了。由膽小變得勇敢。並且提醒學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樣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性格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尤其是經歷了一些對他來説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之後。

在問“傑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這個問題後,正如預料的一樣,學生之間發生了爭論。一番討論回答之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傑利不夠朋友。理由如下:1.傑利雖然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他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從後文天色越來越暗,父親和傑利一起來找我,父親説,“晚飯做好了”來看,極有可能是晚飯做好後,父親等不到兒子回來吃飯,到傑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還在懸崖上,而並非傑利去找的父親。雖然如此,我還是對學生説:如果換成是你,你又會怎樣?學生於是有的表示要像父親一樣幫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來救我,有的説要打110。我和他們討論了每一種方法的可能性。並且最後説:要注意,傑利畢竟也只是一個八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對待一個小朋友也該多一些寬容吧?

關於“父親”是不是一個好父親的問題,當然學生都認為是的。他們提供的理由是:他鎮定冷靜,首先安慰我,然後耐心地幫助我,指導我一步步地脱離險境。這裏學生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讓他們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們的父母找到了兒子,發現他們在懸崖上,他們的父母第一句話會是什麼?想象的結果中有一種是:叫你不聽話,現在害怕了吧?活該!我們笑過之後,我説:其實,這樣的父母也是有的。但並不是説這樣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一個人一個性格嘛!打是親,罵是愛啊!當然文中的父親的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的親人朋友同學遇到困難,我們也應該首先安慰他。然後再想辦法幫助他。

總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繫他們的現實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3

前段時間,我執教了一堂公開課,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我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導語的設計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説給大家,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問題的設計和方法的指導

1、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我讓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回答,提起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

3、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學生自己能從文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理解: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經驗。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結尾幾段點出來。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讓學生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題目,也知道了怎樣從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與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藴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讓學生寫下來。

課後同科老師進行了研討交流,對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可行的意見。綜合老師們的意見,我也發現本節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後我要努力向優秀的老師學習,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

一、用簡潔的語言複述課文講述的主要故事情節。

第一課時主要解決生字詞、故事情節複述問題。上節課末尾請同學用盡量簡潔的語言複述課文內容,王偉釗一直在舉手,可是,還沒等叫到他就下課了。看着他失望的表情,我説:“下節課一上課老師就叫你複述!”

師:“老師先請一位同學複述一下課文的主要故事情節,請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不要囉嗦。”“王偉釗!”

王偉釗:57年前7月的一個悶熱的日子,在費城,我和五個小夥伴因為玩彈子游戲玩厭了,想找些新鮮的遊戲,於是決定去爬懸崖。另外五個小朋友都爬到了崖頂並且“迂迴家了”,而我體弱多病又膽小,爬到一半的時候不敢再往上爬,也下不來。傑利把我的爸爸找來,在爸爸的鼓勵下,我一步步爬下了懸崖。

師:他複述得怎麼樣?六要素講全了沒有?

生:講全了。

師:但王偉釗複述的過程中有一個小小的問題,不知道同學們發現了沒有?其他小夥伴是“沿着一條迂迴的小路回家”,而不是“迂迴家”。(生笑)要注意啊!

師:課文中一共有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誰?有名字的有幾個?

生:一共有7個,我和五個小夥伴(有名字的是內德和傑利),還有我的父親。

(師板書人物的名字)

師:這七位人物中,你最喜歡的是誰呢?

(生七嘴八舌)

師:好,現在請同學們再默讀一次課文,特別注意從對話中體會你喜歡的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點,用一些關鍵詞概括出他的性格特徵。

生1:我最喜歡的是“父親”,因為他沒有直接把“我”抱下來,而是鼓勵我自己爬下來。

師:從“父親”的做法,你能看出什麼?這位父親很懂得——

生1: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師板書:父親——懂教育)

生2:我最喜歡作者,因為他很勇敢。

師:作者很勇敢?他是一開始就很勇敢的嗎?

生:不是,作者開始很膽小,在父親的鼓勵下變得勇敢。

(師板書“我”——膽小-勇敢)

師:“我”並非一個一貫勇敢的孩子,小夥伴最初提議爬懸崖時“我”還“一時拿不定主意”,但後來在父親的鼓勵下,成功爬下懸崖,慢慢變得有信心,勇敢起來。還有嗎?

生3:我喜歡內德。他非常的勇敢,而且很有想法。

(師板書:內德——勇敢,有想法)

生4:我喜歡那些小夥伴們,他們都非常的活潑、勇敢。

(師板書:小夥伴們——活潑、勇敢)

生5:我也喜歡父親,他不僅懂得教育孩子,而且性格很沉着,大氣。

(師補充板書:沉着,大氣)

生6:我喜歡傑利。因為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他不僅鼓勵我去爬懸崖,而且在我遇到困難時幫我請父親來幫忙。

師:別的小朋友都走了,傑利卻去請我的父親了。這説明傑利怎麼樣?

生:講義氣,熱心幫助別人……

生2:傑利見義勇為。

師:大家説得不錯,傑利很講義氣,熱心幫助遇到困難的我。但我們能説傑利是“見義勇為”嗎?見義勇為是什麼意思啊?

生:不能用見義勇為,不合適。

(師板書:傑利——講義氣,熱心)

師:同學們把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都概括總結出來了,很不錯,現在老師帶同學們來拍一場三幕劇。同學們看看課文,我們課文裏有三個對話比較集中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六段,第二部分是第10至第13段,第三部分是第16至22段。我們就把這每一部分看成一場戲的一幕,老師做導演兼旁白,請同學們扮演其中的角色,聯繫到我們剛才總結出來的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用獨具個性的語調和表情來“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首先請全班同學來給每一幕定個標題。第一幕(1~6)

生:爬懸崖前

師:好,爬懸崖前,這是個時間狀語形式。那後面兩個小標題我們統一都用跟懸崖有關的詞語來命。

生:第二幕,爬懸崖;第三幕,懸崖脱險

師:“脱險”這個詞你們是怎麼想到的?

生:課前自讀提示裏有。

師:這是非常好的閲讀習慣。課前的閲讀提示會告訴我們許多信息。

師:我們準備開拍了。第一幕有幾個人物?按他們的出場順序來説。

生:內德,有個孩子,傑利,和我。

師:王偉釗來扮演內德吧,莊健鵬,有個孩子;張創豪,傑利。有點瘦弱的“我”,就由朱儁東來扮演。

(師讀旁白,生讀對話,有人笑。)

師:好,我們這場戲的第一幕落幕了。我們一起來開個總結會。來看劇本——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得到。為什麼時間已經過去57年了,“我還記得那年的悶熱”?

生(七嘴八舌):因為那天他爬懸崖了。

師:“我”難忘的僅僅是爬懸崖的經歷嗎?

生:不是。還有“我”在懸崖上學到的東西。

師:“我”學到了什麼?課文哪裏提到了?

生:最後一段,我難忘的是“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

師:請同學們好好研究一下最後一段,把“我所學到的經驗”讀出來。

生齊讀: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師板書:悶熱——學到的經驗(難忘))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品評一下剛剛幾位同學的表演。評價之前,我們要先了解那些台詞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輔以怎樣的表情説出來。內德説的那句話“我們很久沒有爬懸崖了”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説出的,應該讀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是“玩彈子游戲玩厭了”,突然想出一種新鮮的遊戲。應該讀出驚喜、靈光一閃的感覺。

師:分析得非常好。剛剛張創豪表演的“驚喜”的感覺差一點。再看第二個人物,“有個孩子”,他説的話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

生:很着急。

師:你從哪裏看得出他很着急?

生:我們現在就去爬吧的“現在”,還有“飛跑”。

師:看來同學們都有一雙火眼金睛啊,真不錯,找得很準確。

師:我們再來看第四段,裏邊為什麼要提到“八年來我一直有病”啊?不説不行嗎?

生:不説不行。這裏告訴我們作者體弱多病,後面別的小夥伴都能爬上懸崖就他爬不上就比較真實,讓人相信。

師:那這裏提到就是提前做什麼?

生:鋪墊,伏筆。

(師板書:有病——鋪墊,伏筆)

(第二幕開拍。“我”仍由朱儁東扮演,其他兩個人物另選。)

師:好,第二幕中的“其中一個孩子”那句“再見”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

生:高興。

師:這裏跟我們平時感受到的“高興”的心情是一樣的嗎?看到別人被困在懸崖上卻無動於衷,反而“哈哈大笑”,這叫做什麼?一個成語

生:幸災樂禍。

師:第三幕劇情有點複雜了,特別是“我”的心理變化值得好好揣摩。父親剛來時,我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對於自己爬下懸崖有沒有信心?哪裏能找到根據?

生:沒有信心。“我”剛開始時是“哭着”説話的。表示我一點信心都沒有。

師:很棒。同學們已經學會從課文中捕捉那些微小的信息了。後來呢?

生:後來慢慢有點一點點信心,因為文中説“這‘似乎’能辦得到。”接下去,“我‘頓時’有了信心”,再到後面的“信心大增”,“我”的心理活動一直在變化。)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好。朱儁東要好好體會這些微妙的變化哦,用不同的語調和表情把它表現出來。

(板書:沒信心(哭)-有一點點信心(似乎)-有信心(頓時)—信心大增)

(第三幕開拍。找一個看似沉穩點的男生扮演“父親”。)

師:先請同學們評價一下各位演員的表現。

雷雨潔:我覺得羅培彬(扮演父親)讀得不好。第21段的那句“很好”應該讀出很驚喜,都要叫出來的感覺,因為父親之前並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做得到。

師:雷雨潔讀書非常仔細,我們看看這句“很好”後面怎麼説的,“父親‘叫’到”。的確應該讀出非常驚喜要叫出來的那種感覺。羅培彬,要好好修煉哦!

樑楚君:還有父親在18段説的話,應該用一種很平靜很沉重的語氣讀出來。剛剛羅培彬讀得太隨便了。

師:父親的這句話,應該是一種怎樣的語氣?沉重不太合適,換一個詞?

生:沉穩。

師:非常棒。應該是一種沉穩的語氣。當然,同學們只有十一二歲,想要讀出中年男人的沉穩是很難的,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儘量靠近這種感覺。來,大家一起體會一下——

師:我們看22段,我爬下懸崖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然後呢?

生:我先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了,然後開始啜泣。

師:啜泣什麼意思?前面出現過這個詞嗎?

生:啜泣的意思是抽抽搭搭地哭。前面出現過。是我被困在懸崖上,感到十分害怕的時候。

師:那兩次啜泣分別是怎樣的原因?

生:第一次是太恐懼了;第二次是太高興了。

師:第二次的啜泣同學們覺不覺得奇怪?明明爬下懸崖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哭啊?你嘗試過或者見過這種場景嗎?

生:喜極而泣。

師:同學們文學素養非常高,成語運用很恰切。就是喜極而泣。人在欣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用哭泣來表達。看來,“我”實在是感慨萬千。

師:三幕劇圓滿落幕了。同學們的表現非常精彩,讓老師們歎為觀止。關於這篇課文,大家還有什麼問題嗎?

生1:父親來救我時,剛開始為什麼説“晚飯做好了”這麼隨便的話啊?

師:你希望父親説什麼?“天哪,孩子,你怎麼在那兒啊!”(師扮一驚一乍狀,生笑)

生:這樣説一句很隨意的話目的是為了讓“我”平靜下來,不要太緊張。太緊張的話很容易出事的。

生2:我想問,傑利到底算我最要好的朋友嗎?他自己不救我就算了。去叫父親也叫了那麼久,也許他跑去哪裏玩去了,很久之後才想起來我還在懸崖上才去叫父親的。

(下課鈴聲響起)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我們沒有時間在課堂上討論了。請同學們以“傑利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嗎?”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寫在讀書筆記本上。下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5

1、以人為本,培養綜合素質

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們對中國的教育前景充滿信心,確實一改過去傳統教育中的奇怪現象:把學生變成一個“容器”,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們聽得昏昏欲睡、沒精打采,像一羣殘兵敗將鬆鬆垮垮地坐在那兒,時間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發展自己的機會沒有了,只為了一個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東西。如今的課堂,生機勃勃,學生在學習知識中形成能力,特別是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真正將語文和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都能很自然地拉進文章和自己的距離,深刻體會寫作此文的用心了。讓所讀的書真正活起來,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會激發自己的靈感和想象力。這是在新課程實施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先進教育理念。

2、實現從知識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一些特別的方法,並且能及時用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興的是每一個學生從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養、德育的薰陶,從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上獲得一些新的突破。獲得教書育人的雙豐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6

本文是篇講讀課文,第一節課重點是複述故事情節,第二節課重點是學習文章的寫法,如環境的渲染、情節的鋪墊、心理的刻畫,細節的描寫,以及全篇文章的先敍事後抒情的行文結構。

此課,本人認為在以下幾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一是字詞的鞏固方面,學生在齊讀課文之後,我給了學生兩分鐘時間看文中註釋和課後“讀一讀,寫一寫”,接下來我迅速讓學生完成“同步訓練”中1、2題,搶佔時間,減少學生課外做“同步訓練”的時間。二是教學生如何進行復述時,我因時因地制宜,我先傳達一個意思給班長(本日恰好是星期五,在教室走廊我要班長告訴學生今天第七節課下課後周寄生和通學生可以回家,月寄生今天晚上由老師組織看電影,明天、後天由老師組織文體活動,所有學生趕到星期天晚自習。),這樣學生興趣大增,一下子明白了複述的重要性及其要點。三是在具體複述時,我一改以往由一人上講台當着全面學生的面複述,我而是在組內面對面複述,這樣學生參與面大大擴大,真正形成了全員動起來的局面。

在教學時本人也有點困惑,教師有時一圈又一圈的提問,我們是否可以用試題的形式來讓學生來寫,因為學生閲讀能力是否真正提高,最終要體現在答題能力的高低上。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學生,他們課堂上非常活躍,老師的每個問題,他們總能迎刃而解似的,結果一到考試,閲讀得分卻相當低,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閲讀分數,本人真是有點困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7

説句實話,上課前還真有那麼點兒緊張。之前聽了姚老師的課,心裏不免就有些忐忐忑忑的,生怕這堂課上不好。雖然也是把教材細細翻閲,反覆斟酌之後寫下的教案,但是···呵呵,課都上完了,還説這些幹嘛呀,真是的。還是説説這節課的感受吧。

莫頓·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回憶了自己兒時的一段歷險、脱險的經歷,並藉此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碰到艱難險阻,應當把大困難化解成小困難,一個一個認真解決,這樣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一個人生哲理。

基於這是一篇敍事文,教學中我所設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明確記敍文的六要素,並藉助這六要素指導學生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複述課文的過程中,我又讓大家注意比較同學的“複述”和原文內容的差異,由此引入人物描寫對錶現人物情感的作用的分析。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該還是挺流暢的,但是,課後感覺最黏糊的地方還是在人物分析這一塊。由於本課的人物描寫比較多,特別是心理描寫與神態描寫互濟較多,感覺學生的理解有些混亂,他們在分析作用的同時已經忽略了對人物描寫的分辨。而我,作為課堂的引導者,也沒有很好地幫助他們去作辨析,有力不從心之感。課後也和姚老師探討過這個問題,不過還是覺得有些茫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8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閲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新的課程標準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學目標過程化、教學設計意向化、教學組織合作化……特別強調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執教過程基本上體現了這些新的語文教學理念。我最大的收穫是找到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是説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則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失控,如同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裏算哪裏,這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學生收效甚微。那麼到底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呢?我想到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就是課標為我們指明的方向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他們獨自或合作找出要學習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是完全可能的,讓他們講出自己從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從教學實際來看,他們也的確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語文教師的確應該充分的相信學生,適當放手,讓他們在長期的磨練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不斷獲得新的成就感,這樣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那麼語文教學也就不會再是我們語文教師心中永遠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9

我個人非常喜歡《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軟弱而膽小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他自認為無法穿越的狹窄拐點,是父親的智慧,引領他堅強而勇敢地順利拐彎,從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開朗的廣闊——這個叫莫頓·亨特的八歲小男孩,一直體弱有病,所以媽媽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險,有一天他在小夥伴們的激將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懸崖的巖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認為自己“絕對沒法爬下去”,堅信自己“會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絕望裏,父親用平靜的語氣指導他“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謝教材的編寫者,充滿智慧的,把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冊的第一課,我想其初衷,就是為了讓剛剛步入成長階段的孩子們,學習怎樣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難,走向生命的開朗與開闊。

感謝課文中的“父親”,他以一個父親的智慧,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讓自己膽怯的兒子,從此勇敢。

其實我們也不必譴責課文中的母親——她從母愛的本意與本能出發,一再告誡孩子“不要冒險”,雖然她的告誡對孩子充滿了消極性的無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個母親,不是小心翼翼的呵護孩子,生怕本來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閃失呢?

因為喜歡,所以教課文的時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髮出了課堂生成中的'亮點與暗點。

亮點一:

引導孩子朗讀第11段——“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朗讀“我”的語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氣來讀?

結果,孩子讀的非常的精彩。他們用顫音,來表達出主人公內心的恐懼。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真正用朗讀,來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點二:

引導孩子朗讀第16段“父親”剛剛出場時的一段話:

“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

父親的口氣,是低沉的,還是響亮的?是着急的還是緩慢的?為什麼?

學生回答——都不是。父親的語氣,應該是平靜的。特別是“晚飯做好了”這一句看似與孩子眼下困難無關的話,更彰顯出父親其實是想用平靜的語氣,來平靜孩子恐懼的心理。

就在這樣的朗讀中,學生們逐步感受到了對父親的崇拜和熱愛。

作為一名教師,我希望我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愛自己的父親。惟有如此,父親的偉岸,才能夠助推他們少年曆程中的成長。

最得意的,是亮點三——

我在第18段,靈機一動拋出了一個問題——“父親有足夠寬闊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讓處於危險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懷裏,自己用雙臂接住兒子,那麼他為什麼還要讓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艱難爬下來呢?”

但是暗點,也在此時產生——

有的學生回答説“父親不能讓孩子跳下來”,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這個時候,我糊塗地用了“假設離地面並不高,那麼父親為什麼不接住孩子”,太牽強了。

其實,應該接着引導——真的是20多米嗎?

這樣,可以領着學生細讀課文第8段,讓學生在爭議中弄明白課文的內容——“我”只是停留在“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的狹小巖石架”上。

可惜,我當時不夠機智,沒有以這個步驟來提升學生“細讀課文”“讀細課文”的意識——課文中的“我”到底離地面幾米並不重要,但是培養學生具有“深讀課文”的意識,卻是我工作的重點。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0

在上這篇課文時,我確定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儘量使教學步驟簡潔,這也是我向往的簡約教學的樣式,也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對第二個任務是完成的是較成功的,我設置了兩個問題:這是一個________的我?這是一個_________的父親?對第一個問題我似乎鋪墊不夠,我應該給學生以示例,這樣學生能更快地進入情境。我應該再設置半個問題:“你從哪裏卡們出來?”讓學生有連貫的思維。雖然我結合語言品味了一些語句,教給了學生一些方法技巧。但“我”的心理變化過程沒有顯示出來,沒有凸顯出來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後來彌補了一下,還是收效不好。因此,我感覺要上好課,一定要有進行全盤打算,反覆地解讀教材,深入研究細節,在簡約的課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活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1

開學幾周了,對剛接的這個七年級有點陌生。通過和以前任課老師的瞭解,得知這個班的學生情況比較複雜,認知水平層次參差不齊,學習比較被動,思考問題比較膚淺。由此,我心裏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對學生的期望不是很高。

可是通過兩個星期的課堂觀察來看,事實並沒有想象的那樣糟糕。特別是今天,在和學生一起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學生的積極參與讓我信心十足。速讀完課文後,學生們一個個踴躍發言。有的提問有的解答,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有的問:“為什麼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裏卻是高不可攀的險峯?

“我知道,因為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心裏一直牢記着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有個同學搶答。

還有的補充:那時小,個子小就覺得高。

……

“為什麼我一時拿不定主意?”又有同學問

很快就有學生對上: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勇敢,不願當膽小鬼,但心裏害怕,所以拿不定注意。

又一個同學補充:還有媽媽的話不能違抗。

……

看來,學生們的思維還是活躍的,都參與到了課堂中來。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譚同學的一段分享:我覺得,這件事情是傑利的爸爸特意安排的。這還是我上了這麼多屆七年級沒有學生想到的問題。

我問他,你為什麼這麼覺得呢?譚同學説:爸爸清楚自己的孩子體質弱,膽子小。長期得不到鍛鍊,於是召集他的夥伴為他安排了這件事情來鍛鍊他,因為後面爸爸不但沒有責備他還那麼耐心的指導他,還讓他成功地戰勝了恐懼,説明是爸爸精心策劃的。

孩子講了這麼一番話,不管作者的父親是否策劃了此事,我覺得,孩子的這種想法都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最起碼父親在他眼裏是多麼的偉大。可以肯定的是,譚同學感受到了父親對自己的用心良苦。只有心存感恩,才會對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視為是上天,或是家人為自己增加信心的特意安排。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們這個特殊的羣體裏,更應該灌輸,發揚這種意識。這樣,今後無論身處何種困境,我們的生活都將會充滿陽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2

學完了本文,我認為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為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中。於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啟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堅持每秒鐘動一下”與“堅持每節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繫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敍文時,往往是敍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為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3

未來的路上,我願意走一步,再走一步!

最終確定講《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題目是在和趙老師商量之後,趙老師説雖然文字淺顯,但內容富有啟發性,特別是對於初一新生來説,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走一步再走一步,對他們來説很有啟發性和指導意義。於是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了閲讀教材,研究教參,從網上查閲相關資料,希望能夠給孩子們上一堂高質量的具有人文情懷的語文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時寫的一篇回憶性文章。課文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寓理於事、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富有啟發性。作者通過回憶自己8歲時的一次爬懸崖脱險的經歷,告訴我們一條重要的人生經驗: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困難。閲讀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對待困難的正確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方法,對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難挫折時如何對待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學習和影響是無法外加的,它必須由學生自己通過閲讀、理解、體驗、感悟、內化才能起作用。所以我在案例設計時從以下三點着手,以期達到上述目的:

1、學生體驗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不管是學生自讀還是課堂討論,都強調學生情感體驗的主動參與。

2、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只有獨立學習,主動體驗,主動發現,學到的才有可能成為自己一輩子受用的東西。

3、閲讀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線索和中心後,對文章精彩之處進行分角色朗讀來深入探討人物性格。

因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無提問課堂教學方式來推進,教師對學生的閲讀指導應以學生的學情為依歸,就學生共同關心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一句話,不是我們要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學生需要我們指導什麼。同時,本文的教學目標也只有通過學生的自主閲讀和感悟體驗才能有效實現。最終要對學生有啟發性,就需要學生有相同的情感體驗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會面對苦難的方法,所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進而加深對學生的啟發性,讓學生進一步分析題目的深刻含義,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但是在具體實施時,卻沒有收到相應的好的效果,雖然在不同的班級都已經試講過,但是這次的課堂效果不是很好,一方面孩子們上午體能測試,耽誤了預習,所以對課文預習不充分,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準確,不簡潔,不流暢,對細節描寫體會不到位,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的把握不準確,特別是最後的環節讓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成長故事時,孩子們一時想不起來自己的成長中類似的故事,所以一時感覺課堂氣氛不是很好,第一次上公開課,孩子們還有點拘束,在能煽動他們情緒的朗讀環節沒有煽動起來學生的情緒,導致整堂課,氣氛不是特別活躍。另一方面是我個人原因,雖然感覺不緊張,但是潛意識中還是很緊張的,所以在講課的時候語速不自覺的就加快,讓孩子們沒有反應的時間也是造成他們氣氛不活躍的一個原因,一直都在緊張的看錶,唯恐到點講不完,所以每個環節都特別的倉促,給人一種趕時間的感覺,這樣本來設計好的對語言方面的分析不是很透徹,孩子們讀的還是不錯的,但是感覺還沒有達到完全的高潮,就被我匆匆結束啦,一直在忙着趕環節,其實這些都是課堂掌控能力不強的表現,其實真正的高手,就像趙老師説的,在設計課的時候,自己要預測到幾種可能性,最後的一個環節u要有彈性,這樣就不會一直在趕時間,就不會有的地方品不透啦,學生放出去深入分析,這樣課堂的高潮就出來啦,即使最後的環節沒有進行到,給人的感覺這個課也是完整的。另外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要對你講的內容進行分析,學生會有怎樣的反應,進行預設,對於不同的表現要有不同的對策,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掌控課堂,就不會因為自己的課備的很熟,而説的很多,課堂成了自己一個人的舞台,另一方面也不會因為學生的發揮而牽着你走,最後被學生牽走了,而回不到自己要講的主題上來,這樣的課堂分明都是失敗的,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的練就掌控課堂的本領,未來的路還很長我願意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一種深厚的韻味隱藏在其中,那是一種不急的從容,不趕的睿智。就如早上的作文課沒有太多的期望,但卻有了豐厚的收穫,一位老教師對課堂的尊重,對學生的尊重,對課堂下每一位聽課老師的尊重,舉手投足、隻言片語,那是一種語文的修養更是一位語文老師的智慧。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級語文課文,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確課文思想;訓練默讀技巧,學會通過事情或現象得到生活啟示。

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設計的問題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

1.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練習默讀,快讀瀏覽課文勾畫字句)

2.複述課文,詳細敍述故事情節:入險——遇險——脱險。

3.小組合作:“我”入險前,遇險時,脱險後是什麼樣的心情?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來的?(練習默讀,跳讀課文勾畫句子)

4.“我”成長了很多,“我”在這次經歷中獲得了什麼人生經驗?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點明中心,並教導答題方法,提示議論的語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關鍵句)

險與夷(不失自信,往往就會化險為夷)

短與長(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與行(只想着困難,不付諸行動,反而會陷入困境)

5.學習本文後,你有什麼收穫?或得到什麼啟示?(引導孩子暢所欲言)實現遠大理想,從小事做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發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於感悟,感悟能使人聰明、強大。

6.寫一段自己的生活經歷,揭示你從中獲得的啟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發現了一個現象,值得深思:城市學校的學生眼界開闊、預習充分,農村學校的孩子動筆少,不預習。結果我這堂課學生回答問題多引用學習工具上面的話,思路受限;農村學生卻很能在課堂上跟着老師的引導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活躍,但筆記與練習卻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

因為這是初一語文學習的第二課,也是貫徹“新課程標準”,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儘快適應初中學習生活的一個有利契機。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

於是一改我以往長期主宰課堂長篇大論的習慣,換成學生當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45分鐘的課堂上,我一會是參與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一會又是提問者,再一次把學生引領到課文中來;一會又是設計者,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 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路:一會是旁觀者,為小主人公着急;一會又是文中的小主人公,身臨其境體會當時的心境;一會又是主人公的夥伴,為他出謀劃策……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於是在輕鬆的教學中達到了教學目標。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口語訓練內容,傾聽了孩子們的心聲。同時,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節課下來,我説話的時間不到15分鐘,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和練筆,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各個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從對本課的學習中,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了生活中大困難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將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d2km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