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導學案

○教學目標

①正確地朗讀課文

②較完整地複述故事情節,做到條理清楚,詳略合適。

③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句的深刻含義。

④聯繫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①複述故事情節。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課前準備

投影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複述課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比如,父母突然下崗了,家中經濟陷入困境;你自以為學習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學後,卻發現自己和別人差距挺大,不會學習;你想和同學們搞好關係,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對這些,你也許感到困惑,也許感到茫然,其實,人生路上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今天,我們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從課文中這個孩子的脱險經歷中尋求啟示吧;

學習字詞

①指導學生快速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

②投影出示練習。

a.給加點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結合語境解釋詞義。(略)

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故事情節

①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並思考問題。

[要求]朗讀時姿勢端正,雙手拿書,聲音洪亮,讀音準確,停頓合理,較恰當地表達語氣。

(教師可以投影出示以下問題組)

其他學生邊聽讀邊思考,在書上標記。

a.課文主要記敍了什麼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c.“我”為什麼“一時拿不定主意”?後來又為什麼跟着夥伴們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難?當時“我”是怎麼想的?

e.後來“我”又是怎樣脱險的?脱險以後“我”有什麼感覺?

②組織學生討論以上問題組,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看書,不要脱離課本,要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

在理清以上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複述課文

教師可提要求:

①跳讀課文,抓住以上討論要點。

②重點細節,尤其是脱險部分,儘量用課文原句。

③口齒清楚,能正確表達感情。

可以找兩位學生複述,其他同學聽後評析複述情節。以上環節主要為了幫助學生熟悉本文故事情節,尤其是細節描寫,為下一步探究性閲讀、多角度閲讀打基礎。

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學生只要能扣住課文説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爭議的地方,可課後思考,留待下節課繼續探究。

齊讀課文最後一段,背誦

佈置作業

①寫生字。

②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學設計

探究性品味“脱險”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課文,複述故事,已經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記敍的事件,而且也悟出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過“我”的脱險經歷告訴人們不要害怕困難,不要被困難嚇倒,不管這困難多麼嚇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通過研讀重點情節再進一步領會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讀脱險部分。

②組織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問題組。

a.找出這部分開頭的自然環境描寫,想想有什麼作用。

b.父親為什麼指揮“我”先邁出左腳的一小步?這對你有什麼啟示?

c.“你能辦得到的。”“這似乎能辦得到。”“我能辦得到的。”朗讀這三句話時應把重音放在哪個字上?三句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後兩句寫出了我的什麼變化?

d.我在父親的指導下僅僅是爬下了幾米高的石架,為什麼還説“我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課的重點環節,應幫助學生扣住文章主題討論理解這些問題。

指導多角度地閲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思,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獲得啟示

①討論: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你最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這個環節是為了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文中的人物特點,對人物做出合理的評判,也鼓勵學生從中有所感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如果學生在喜歡的人物中選擇父親和“我”,都應視為正確的,關鍵是把喜歡的理由説足、説全,可互相補充。不喜歡的人物可選在“我”困難時嘲笑“我”的孩子,這一點比較簡單。

有爭議的人物可能是傑利。可能有的同學喜歡他,有的不喜歡他,可引導學生評論他做得對的和不好的方面。這樣來談,針對性可能強一點。

②討論:假如“我”的父親急忙趕到懸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來,這種做法和文中父親的做法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麼?

這個問題討論時也許有爭議,但應該傾向於文中父親的做法,因為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總靠別人扶,不是長久之計。父親指導兒子獨立走下來,恰恰是讓兒子經過這種歷練增加獨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經驗。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老師其實也給了我們很多這類的指導。

③繼續組織討論,讓學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進一步拓展思維,深刻領悟文中的啟示: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討論這個內容,最好能讓學生理解得深刻一點,對“困難”的理解全面一點: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決的小困難,如一道難題做不出來,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賣報紙時不好意思張嘴等;更應該是比較大的,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如自己學習成績落後;父母下崗,家庭經濟拮据……

總結全文

①讓學生再談學習本文之後的體會。

②教師小結:一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蕩蕩,一帆風順;遇到困難,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不失自信,牢記“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那什麼樣的艱難險阻都將被你踩在腳下。別忘了,還要把你的這些感受傳給那些正在遭遇困難的人們。

③背誦(或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佈置作業

閲讀《迷途笛音》,簡單寫寫自己的心理感受。

點評

本案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悟——探究研讀——拓展延伸三大板塊。

教學設計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地位,又注重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開展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探究性閲讀、拓展與延伸等教學環節更是把學生的生活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通過體驗反思接受正確的審美觀與情感薰陶,而對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啟迪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同時,並沒有忽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體現了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理念。

七年級語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導學案

主備人:許景 指導審閲:花季豔 學生姓名:

學習目標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2、 激發學生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

3、 鼓勵學生多角度來理解課文。

學習重點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學習難點

多角度閲讀課文,拓展思維空間。

教學方法

自學研討

走近作者:

莫頓·亨特,美國當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國空軍,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戰鬥,曾經駕駛飛機深入德國完成極其危險的偵察任務。

教學過程:

預習展示

預讀:

積累:

(1)字音 聳立( ) 迂迴( ) 訓誡( ) 啜泣( )

納罕( ) 瘦骨嶙峋( ) 頭暈目眩( ) 着眼( )

(2)釋義

訓誡 嶙峋

納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讀:

1、 仔細閲讀,完成下列各題。

故事發生的時間 ,地點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寫了我在一個悶熱的下午,在懸崖 、 的經歷。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記敍的順序是什麼?

4那座懸崖有多高,懸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裏歷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寫,體會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提升展示:

展讀:

1、閲讀本文,你獲得的人生啟示是什麼?

2、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嗎,是如何克服的,從中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

3你能挑戰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認為有哪些因素?

品讀:

1、文中你最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最不喜歡哪個人物,為什麼?

2、如果你遇險,你的父親會怎樣救你,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認為區別在哪裏?你更贊同哪種教育方式,理由是什麼?

賞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表格式教案0

課題

走一步再走一步

課型

自讀

課時

1

教 材 與 學 情 分析

這是一篇以敍事為主的課文。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述了一個自己年少時經歷的扣人心絃的故事——他與好友傑利等五個男孩爬懸崖的故事。膽小的我在父親的鼓勵下,“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後終於自己爬下了懸崖,脱離了危險。

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人生道路上,無論我們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可以化整為零,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步一步戰勝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

這篇課文故事比較簡單,學生能較容易地理解,但對於文章所闡述的哲理,可能就比較難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所以應該讓他們在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哲理。

另外文章中運用了多種方式來表達“我”的心理,這點是文章的重點。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但是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細膩到位的人物心理刻畫對塑造人物性格是很有幫助的。

在寫法上本文也值得我們借鑑:詳略得當,為中心服務。但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點可以在課後練習中展開。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學會用多種方式表達人物心理。

過程與方法

朗讀,圈劃,品讀。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領會“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藴含的堅持不懈,戰勝自我的人生哲理

教學策略與手段

教學重點

學會運用多種方式來表達“我”的心理,展現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

體悟文章主旨。

教學策略

(或方法、模式)

經驗喚醒

教 學 過 程

教學環節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説 明

導入

講述一個作者莫頓亨特的小故事。

仔細聆聽。

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點撥複述記敍文的方法:抓住六要素。

速讀課文,用盡可能短的語言複述文章內容。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為下一步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

再讀課文,

感受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提問:1、為什麼會去冒險爬懸崖?

2、懸崖孤身遇險,我的心情如何?圈劃出相應的語句並做點評。

3、從中你可以看出我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閲讀文章1到15節,找出能反映我心理的語句,朗讀圈劃並分析其展現出來的人物性格。

明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表達人物心理,並且細膩的人物心理刻畫能夠很好地展現人物個性。

直擊重點,品讀克服困難過程,

體會人物心理變化。

提問:被困懸崖,絕望無助,好在救世主來了,他便是我的父親,那麼我的心情又產生了何種變化?結合文章內容梳理一下我的心理變化。

分角色朗讀16-22節。找出能表現我心理變化的語句,並梳理出我的心理變化。

充分感受我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為理解文章主旨打好基礎。

討論交流

探究主旨。

1. 如果是“我”的媽媽來救我,會發生些什麼事?

2. 父親這樣做有何好處?(聯繫文章開頭講的故事)

3. 學完了本文,你有何啟示?

啟示:遇到巨大的困難與危險時,要學會化整為零,並且堅持不懈,就能一步步戰勝它。

有時候最可怕的並不是眼前的困難,而是內心的恐懼膽怯,戰勝了它們,也就能戰勝困難了。

主旨的探討應該是多元的。

聯繫實際,

深化感悟。

提問: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經歷?你是怎麼解決的?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中,深化對主題的理解。

作 業 設 計 與 輔 導

必做:

1、積累文中的十個生字詞。

2、運用今天學習過的知識,展開合理想象,再添加一句能夠反映我被困懸崖心理的語句,插入文章合適的位置。

選做:

小練筆: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結合文章談談理由(100字以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練案

第17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

學習目標

1.使用工具書,解釋新詞;

2.朗讀並複述故事,把握文章內容;

3.理解故事藴含的哲理,得到人生啟示。

一、自主預習

1.給加點字注音:

①啜泣( ) ②嶙峋( ) ③眩目( )

④納罕( ) ⑤訓誡( ) ⑥凝視( )

2.解詞:

①納罕:

②小心翼翼:

③訓誡:

④頭暈目眩:

⑤瘦骨嶙峋:

⑥灰心喪氣:

⑦心驚肉跳:

⑧高不可攀:

3.作家作品介紹

莫頓·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國作家,心理學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是一位擅長寫勵志類文章的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專業的心理學家。他的代表作有:《痛擊》、《心理學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懸崖上的第一課》)已被選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2013新編版七年級第一學期第十七課。

4.預習質疑

二、課堂探究

三、課後反饋

閲讀理解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儘量往裏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裏,嚇得幾乎暈倒。

接着,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他們打算從崖頂沿着一條迂迴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説。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向下凝視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裏,就待着好了。”有個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氣。”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已。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巖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裏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着我。“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説,“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説吧,”我父親説,“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着我電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説。

“好,”他對我説,“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裏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1.作者為我們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請用一兩句話概括。

2.別的孩子都“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而“我”卻不能,這是為什麼?有關原因的交代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3.“我”是靠什麼從懸崖上下來的?“我”這次成功的感覺怎樣?它對“我”的影響是什麼?

4.父親為什麼不採用上去把孩子抱下來的辦法?與本文父親的做法相比哪一種做法更好些?

5.學習了這篇文章後,你得到些什麼啟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學設計19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學習目標

1、準確掌握生字詞,能夠比較完整、準確地複述故事情節。

2、能夠準確地理解本文所藴含的深刻含義,並且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感受和體會。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檢查預習情況。

檢查基礎訓練。出示新課字詞,讀一讀。

三、初步感知(找找信息)

快速默讀課文,回答下面問題。

1、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2、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3、爬懸崖的一共有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4、那座懸崖有多高?

5、“我”遇到了什麼困難?

四、複述故事情節。

要求:複述的情節要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包含進去,語句連貫,突出重點。

劃分故事情節的層次。

給出“去冒險、被困、脱險”讓學生劃分具體段落。

師:小夥伴們都能順利爬上懸崖,為什麼我步行?

師:那我是怎麼脱險的呢?請看“脱險”部分。

五、品味“脱險”部分

思考:父親是怎樣引導我爬下懸崖的?我的心理有什麼變化?

齊讀“脱險”部分。

明確:懸崖—→走一步—→再走一步—→崖下

恐懼疲乏 有了信心 信心大增 成就感

師:那麼之前(“去冒險”部分)有沒有心理變化呢?

教師明確。

六、感悟昇華。

作者從這次脱險的經歷得到了什麼啟示?你是如何理解的?

齊讀最後一段。

明確::“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七、當堂訓練

欣賞詩歌“走一步,再走一步”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將不一樣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許還是失敗

失敗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難邁出

於是就沒有了下一步

於是就沒有了路

路盡天絕處

嘗試着再走一步

萬水千山

只源於最初的那一步

思考:

1、著名英國詩人雪萊有二句詩,與本詩第二節十分相似,你能夠默寫出來嗎?

2、這首詩告訴我們了一個什麼道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導學案8

七年級語文導學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導學案

【學習目的】

1.積累生字詞

2.練習快速閲讀,記住文章主要信息

3. 學習課文細節和心理描寫的寫作技巧

4. 理解詞語的語境義

5. 能對文章內容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字詞句積累

(l) 查字典,給下面加點詞注音,並當堂熟記於心。

訓誡( )

聳立( )

迂迴( )

凝視( )

啜泣( )

納罕( )

瘦骨嶙峋( ) 頭暈目眩( ) 小心翼翼( ) 陡峭( )

着眼( )

(2)詞語積累,當堂熟記

嶙峋:山石重疊不平的樣子,也形容人瘦削的樣子。

納罕:覺得驚奇,詫異。

啜泣:抽泣,低聲哭泣。

(3)語言運用:仿寫句子,要求格式和運用的修辭方法與例句相同。

例句:如果説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麼,人類的智慧就是大海中的一個小水滴。

仿句: 。

(4)用楷書把“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抄寫二遍,要工整、規範、力求美觀。

二、快速閲讀,看誰獲取信息更快更準。

1.“我”遇到了什麼困難?怎樣解決的?解決這個困難的關鍵是什麼?

答:“我”和小朋友們在遊戲中,不經意地爬上了一堵垂直的峭壁,下不來,“我”很恐懼,伏在巖石上不敢動彈。

暮色中父親用手電筒照着,引導“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懸崖。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化整為零,將一個大困難轉化為一個個小困難,一個個自己稍作努力就能解決的困難。在解決這些困難中,“我”逐步樹立了信心,直至信心大增,直至克服了困難。

2. “我”遇到的困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你能分別説説嗎?(養成細心閲讀的習慣,學會邊閲讀邊歸納、分析。)

答:困難具體表現在這幾個方面:①懸崖陡峭,在“我”眼中是一堵高不可攀的險峯;②“我”孱弱多病,八年來身體一直不好;③暮色蒼茫,大地越來越暗。

三.合作探究,看哪個小組答得更快更全面。

1.為什麼別的孩子爬上山頂,而“我”不能?文中好多處提到“傑利”,有何用意?(此題仍然是培養我們細緻閲讀的習慣。)答:“我”不能爬上山頂,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由於“我”的身體原因造成的。文中多處提到了“我”體弱多病,細心閲讀就不難發現,“自我出世以後,八年來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裏一直牢記着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是直接交待,“我”“全身顫抖,冷汗直冒”“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裏鼕鼕直跳”“心驚肉跳”“幾乎暈倒”以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等是側面暗示。閲讀中要善於找出這些帶有鋪墊作用的句子,體會寫文章的周密表達。 多處提到“傑利”,也是行文的需要,一方面表現他是富有友情的。起初是他鼓勵“我”“別做膽小鬼”,我才爬到了懸崖;另一方面因為傑利這個富有友情的小朋友的存在,為後文與父親找到此處埋下伏筆,使文章行文更加嚴密。當大家離去時,他“看起來好像有點不放心”;最後是他領着父親來找我的。

2.你如何看待父親找到“我”後不上山崖去接“我”的做法?答: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事情會比較簡單,但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選擇讓孩子自己下來,讓孩子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他只給孩子以指導、鼓勵,使這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説,路要自己走,不能總是讓大人抱着,但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裏獲得經驗。

3.你認為文章以“脱險”為標題與“走一步,再走一步”為標題比較哪個更好些?説説理由。

答:“脱險”僅説清了本文所敍述的事情,而沒有包含從這件事中作者得到的感悟,而原題的意思是把艱難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走,化整為零,就能戰勝困難。

4.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或:本文藴含一個什麼哲理?)

答: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5.課文中幾次寫到“啜泣”?含義有什麼不同?

答:兩次寫到“啜泣”。第一次是恐懼、傷心,第二次是驚喜、委屈、感動、餘悸、成就感。

6.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其作用是什麼?

答:引出要敍述的故事;表達自己強烈的感受,從而引起懸念,吸引讀者。

四、遷移應用

1. 找出語段中(“我終於爬上去了……我頓時有了信心”)描寫“我”的動作和感受的詞語,並説説這些描寫的作用。

答:“我”攀爬懸崖時的動作有:爬、蹲、靠、看、伏、伸、探、踩。其中,最能表現“我”膽小害怕的動詞有靠、伏。寫“我”的感受的詞語有:心驚肉跳、幾乎暈倒、恐懼、疲乏、全身麻木、小心翼翼、有了信心。這些描寫,刻畫了人物當時的心理、情態,展現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

2. 借鑑本文細節和心理描寫的寫作技巧,寫親歷的一件事,表達一種生活感悟。

《走一步,再走一步》閲讀練習及答案(二)

閲讀《走一步,再走一步》,回答問題。(11分)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裏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光照着我。“下來吧,孩子,”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説,“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説吧,”我父親説,“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着我電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説。

“好,”他對我説,“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那塊巖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裏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程是多麼漫長。

14、文中寫“我”下山的動詞有 、 、 、 、 ,其作用是 。(3分)

15、找出“我”下山時心理變化的短語,並説明其作用。(2分)

心理變化的短語:

作用:

16、文中劃線處當我最後爬下了懸崖,為什麼“我”又“啜泣了一會兒”?(2分)

17、文中“我”的脱險經歷使你得到什麼啟示?(2分)

18、對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你贊同嗎?你是如何看的?(2分)

答案:

14、移、伸、探、踩、爬;表現我下山時動作的小心謹慎和內心的恐懼。

15、有信心、信心大增、產生巨大成就感;側面表現了父親的引導給“我”心理上帶來的巨大力量,説明父親教育方法的恰當。

16、對自己敢下懸崖,感到有點兒害怕,又感到十分高興。最後為自己產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動。(意思相近也可)

17、(1)、無論怎樣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一小步一小步地解決,天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2)、路要自己走,但從大人那裏接受經驗指導是很有必要的。(任選其一)

18、言之成理即可

標籤: 教案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py7y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