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通用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通用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通用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1

我在上這節課時,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當中,去體驗文章的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小組內可以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之後,自行處理生字詞。講解課文時,我主要讓學生抓住歷險和脱險這兩個環節,通過對歷險經歷的體會,更深一步地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感悟那永遠忘不了的人生經驗。只有經過歷險部分的充分感受,才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在普通人眼裏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在我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感。脱險部分的體驗是為了感受“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生活的哲理。只有把這兩點突破了,才能真正明白文章揭示的生活哲理。

總之,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去做,自主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自覺性,自己去體驗,然後講解感受,因為故事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學生願意學,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2

前段時間 ,我執教了一堂公開課,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二課《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合作研究,自主學習,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個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我讓學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內容和思想,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訓練。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導語的設計。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説給大家,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問題的設計和方法的指導。

1、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找出課文中描寫“我”爬下懸崖時的語句和“我”走第一步時的動詞,這幾個動詞突出了“我”的什麼心理?這幾個問題比較簡單,我讓基礎不太好的同學來回答,提起他們參與討論的.興趣。

3、爬懸崖這件事給了“我”什麼啟示?(“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的是什麼?)學生自己能從文段中找到相關的句子“要着眼於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理解: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他一輩子都忘不了,一輩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經驗。

4、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結尾幾段點出來。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讓學生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這樣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題目,也知道了怎樣從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與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

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藴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讓學生寫下來。

課後同科老師進行了研討交流,對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可行的意見。綜合老師們的意見,我也發現本節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後我要努力向優秀的老師學習,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3

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

首先,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其次,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閲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最後,聯繫生活實際。多種形式談感悟。

二.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鍛鍊。

運用朗讀複述、合作探究閲讀這種方式,引導學先走進文本,感悟文本內涵,再走出文本,聯繫生活,從而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

在整個過程中,我一會是提問者,一會是引導者,一會又是點撥者,和學生共同探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話題;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環境氛圍……學生也隨之不斷變化角色,不斷變換思考……學生的興趣完全被調動出來,整個課堂氣氛熱鬧而無喧譁,緊湊而不緊張,有張有馳。

一節課裏大多數時間都是學生討論,交流,發言,但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點:

1、複述課文時語言表達不給準確,不簡潔,不流暢。 最後的5分鐘,我設計了一個拓展,但在這個設計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夠。

2、 學生談交友方面,應該敞開了談,多拓寬學生的眼界,抓住實例來講,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4

這是七年級的一節語文公開課。教學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課。

教室裏,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討論中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個人物,為什麼。學生大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親和藹、慈祥、深知教子之方,在危急的情況下指揮孩子克服困難,讓孩子體會了成功的感受,以給了孩子受益終生的信念和勇氣……有的學生甚至感歎自己如果能有這樣的的父親該有多幸運。當教師感覺討論得差不多了,宣佈説“下面我們開始討論下一個問題”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説自己對剛才的問題還有不同的意見。教師於是示意他可以繼續説出他的想法。這個同學説:“我最喜歡的人是那四個小夥伴。”此語一出,滿座譁然。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個小夥伴應該是大家批評的對象。因為他們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我而去,是哪種缺少同情心的人。不過,教師還是很有耐心的追問:“為什麼?你喜歡他們什麼呢?”“我喜歡他們勇敢,他們敢於去爬懸崖;我喜歡他們為了自己達到目的,敢於捨棄。”“哦?他們敢於捨棄什麼?”“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認為他們四個沒有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但是,老師,你們有沒有想過,第一,那四個小夥伴並沒有要求‘我’和他們一起去爬懸崖,第二,他們也有自己的任務,就是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第三,如果他們都去幫助‘我’了,有可能,他們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不能下來。還有,現在的社會就是弱肉強食,誰沒有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説着説着,在有一部分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説越小聲,但還是十分堅持。“那你的意思是我們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不是每個人每個時候都是強者,所以,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爺爺還説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呢?”“並不是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一場辯論賽在教師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拉開了帷幕。“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麼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過來嗎?如果你去應聘一個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因為同情別人而把這個位置讓給別人?如果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什麼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這個同學雖然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沒有膽怯。他連續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都把目光轉向了教師。教師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説:“我個人是很佩服這位同學的!一是他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二是他善於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才的一番話,如果平時不動腦筋是説不出來的!”教室裏頓時靜了下來,大家都在認真聽教師的講話。“今天,其他同學表現也不錯。在這裏,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做出‘終審判決’,我講兩個故事:一個是大雁的故事。説是每一個大雁的雁隊中,如果有一隻大雁生病或者是受傷,這個雁隊一定會有兩隻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有的突發事件和困難,面對所有的困難和危險,直到它痊癒或死去。第二個故事是一個測驗:一個外國女士到了中國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一個實驗,把五個拴着線的小球放進一個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裏,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自己手上牽着的那個小球拉出來,如果沒有拉出來就會被海水淹死。聽完要求以後,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後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後,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首先奮力一拉,他的小球出來了,5秒,接着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後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讚中國小孩了不起。她説‘我在許多國家都做過這個實驗,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達後,爭先恐後的往外拉,結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們真正完成了這個實驗!你們真是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裏,下課鈴聲響了。教師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是什麼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轟轟烈烈的課改實驗,風風雨雨中我們已走過了四年,這個課例禁不住又一次讓我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

生活中我們學説要尊重別人的意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強調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學生對於語文材料應該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則人際交流就無法進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於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教學特別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獨創性的理解。事實上,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為老師,習慣了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習慣了讓學生跟着教師的思路走。可是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以後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為什麼我們做教師的總是要他們“心往一處想”呢?反過來説,學校畢竟是教育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接受的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認為,潛移默化比較好,如果是生硬的説教是不會有什麼好效果的。這位教師既充分肯定了學生“善於思考生活”的優點,又巧妙地借用故事和課後思考題,引發學生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新的定位和反思,對學生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學生樂於接受,才教有所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 篇5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中的自讀課文,而在這之前,卻是精讀課文。這就要思考這篇課文在內容上的取捨問題了。

精讀課文的話,老師可入手的點很多,在課時上也可以安排為兩個課時。作為自讀課文,就更側重於學生自己的閲讀體驗。新課程標準提倡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基於此,再加上本單元的相關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説説自己對課文的認識。

2.勾畫出描寫“我”心理的句子,説説作者從中所得的“經驗”。(重點)

3.多角度閲讀課文,獲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難點)

第一個學習目標的設定,是得益於餘映潮老師的教案。為了讓學生認識課文,理解課文,從不同的角度説説自己對課文的認識。學生可以從文章體裁、故事內容、情節順序、文章結構、人物特點、文章技法、給人啟迪等等多個角度選取一個,表達自己的見解。

這一篇是我們學習默讀課文中的第八篇課文了,剛好可以借鑑餘老師的這個方法檢測學生前段時間默讀的情況。

第二個學習目標,勾畫描寫“我”心理的句子,從“我”的心理歷程過渡到自己所得的“經驗”,也就是從文章內容到主題。

第三個學習目標,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讀課文。隨着閲讀的深入,讓學生能從一篇課文中有不同的閲讀體驗,獲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這樣一來,自讀課文中學生的自主性就處處體現出來了,更側重於學生的閲讀體驗,而文中傳遞出來的“經歷”和“經驗”也沒有因自讀缺失,老師起到了很好的統籌作用。

自讀課文並不是老師放手不管,任由學生漫無目的地讀,而是更需要老師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筆。

標籤: 反思 通用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evml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