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看來,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予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説,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裏接受經驗。

再看五個孩子。是傑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一起玩的夥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2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中的自讀課文,而在這之前,卻是精讀課文。這就要思考這篇課文在內容上的取捨問題了。

精讀課文的話,老師可入手的點很多,在課時上也可以安排為兩個課時。作為自讀課文,就更側重於學生自己的閲讀體驗。新課程標準提倡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基於此,再加上本單元的相關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個學習目標:

1.默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説説自己對課文的認識。

2.勾畫出描寫“我”心理的句子,説説作者從中所得的“經驗”。(重點)

3.多角度閲讀課文,獲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難點)

第一個學習目標的設定,是得益於餘映潮老師的教案。為了讓學生認識課文,理解課文,從不同的角度説説自己對課文的認識。學生可以從文章體裁、故事內容、情節順序、文章結構、人物特點、文章技法、給人啟迪等等多個角度選取一個,表達自己的見解。

這一篇是我們學習默讀課文中的第八篇課文了,剛好可以借鑑餘老師的這個方法檢測學生前段時間默讀的情況。

第二個學習目標,勾畫描寫“我”心理的句子,從“我”的心理歷程過渡到自己所得的“經驗”,也就是從文章內容到主題。

第三個學習目標,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讀課文。隨着閲讀的深入,讓學生能從一篇課文中有不同的閲讀體驗,獲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這樣一來,自讀課文中學生的自主性就處處體現出來了,更側重於學生的閲讀體驗,而文中傳遞出來的“經歷”和“經驗”也沒有因自讀缺失,老師起到了很好的統籌作用。

自讀課文並不是老師放手不管,任由學生漫無目的地讀,而是更需要老師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3

上這一課時,我主要運用朗讀、品味結合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朗讀文中富有心理描寫的語句、有代表意義的關鍵詞語以及藴含哲理的議論句、抒情句。在學習了文章以後,給學生留下思考題:你在生活中曾經遇到過什麼困難?當時你是怎麼對待的?結果如何?如果現在碰到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 讓學生寫下來。

課後我也發現本節課的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哲理的領會不夠深入。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覺得自己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有些簡單化了。

總之,今後我要多讀教學研究方面的書籍,提高自己的授課的水平,做一名讓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4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打消學生對鑑賞文章的恐懼感。為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説,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啟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説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通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敍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敍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後,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閲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迴歸文本,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範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着,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最後是寫法探究。首先是寫作順序。把記敍的幾種順序告訴學生,讓學生分析本文的記敍順序是順敍。其次點撥學生説出以小見大的寫法。

5、作業練筆。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一篇隨筆。讓學生寫自己的經歷,以小見大,有感而發易寫出真情實感。從批閲情況看,學生寫的不錯。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就是學生對文章的哲理領會不夠深入。不能從它的深度和廣度上去認識,這大概學生的年齡小有關係。所以談得很膚淺。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5

在上這篇課文時,我確定了兩個教學任務,一是人物心理的感受;二是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儘量使教學步驟簡潔,這也是我向往的簡約教學的樣式,也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對第二個任務是完成的是較成功的,我設置了兩個問題:這是一個________的我?這是一個_________的父親?對第一個問題我似乎鋪墊不夠,我應該給學生以示例,這樣學生能更快地進入情境。我應該再設置半個問題:“你從哪裏卡們出來?”讓學生有連貫的思維。雖然我結合語言品味了一些語句,教給了學生一些方法技巧。但“我”的心理變化過程沒有顯示出來,沒有凸顯出來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後來彌補了一下,還是收效不好。因此,我感覺要上好課,一定要有進行全盤打算,反覆地解讀教材,深入研究細節,在簡約的課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活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6

語文課上人聲鼎沸學生們正在熱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歡哪人物為學生佩服文中的父親的:善良、和藹、慈祥、有智慧、麼危急的情況下這麼冷靜的指揮的孩子克服不但讓孩子體會了的感受而且給了孩子一輩子的勇氣

甚至有學生感歎我怎麼就的父親我要兒子該多麼幸運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歡誰為?”這時名叫王寅的學生站起來説:“我最喜歡的人那四個小夥伴”我有些吃驚按人的理解那四個小夥伴應該大家批評的不但嘲笑“我”還對“我”棄之不顧同情心的人所不齒的不過我很有耐心的追問:“為?你喜歡呢?”“我喜歡勇敢敢於去爬懸崖;我喜歡目的敢於捨棄”“哦?敢於捨棄?”“老師我知道你們都會覺得那四個小孩無情無義你們會四個同情心把身體不好的‘我’扔在懸崖上老師你們有想過那四個小夥伴並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懸崖也有的任務如何最快的爬過懸崖都去幫助‘我’了有全都會被困在懸崖上天黑也下來。

還有現在的社會弱肉強食誰能力誰就會被淘汰”説着説着在有一學生的不贊同的噓聲中他越説越小聲但“那你的意思的社會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嗎?”“有必要同情弱者嗎?”“我覺得有每個人每個時候強者要大家一起進步!”“鄧小平還説讓一人先富起來呢?”“並富起來就不管別人吧!”我還要求一場辯論賽就拉開帷幕我耐心的聽着各樣的意見心裏説不出的激動我喜歡這才我理想中的語文課堂“你一天都去管別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嗎?比如街上這麼多乞丐你再有錢管得嗎?你去應聘高薪職位你會不會同情別人而把位置讓給別人?在奧運會上劉翔看見那個遜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來他能得冠軍嗎?

王寅勢單力孤但一點兒也膽怯他連續幾個棘手的問題把同學問住了大家一時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我我在思考:“這怎樣的孩子才七年級他怎麼會想得如此深沉?其實他講的事實有一應該説的客觀現實那我又該如何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對他表面上很己見但有點氣惱了我説:“我個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對問題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於思考生活你們也聽到了他剛才的一番話平時不動腦筋説不的!”王寅的臉上的放鬆了許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極力掩藏“同學也不錯

裏我也不對你們兩方的意見‘終審判決’我將兩個故事:大雁的故事説每大雁的雁隊中有一隻大雁生病或者受傷雁隊會有兩隻健康的大雁留下來照顧它和它一起越過田野、飛過小溪對付所突發事件和麪對所和危險直到它痊癒或死去個故事測驗:外國女士到了的一所學校邀請了五位小學生做實驗把五個拴着線的小球放進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裏要求孩子們在30秒以內把手上牽着的那個小球拉拉就會被海水淹死

聽完要求以後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見他和幾個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後再示意女士可以開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後只見最小的那個孩子奮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着個、個、個、最大的那個孩子最後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剛好那位女士激動得熱淚盈眶她連聲稱讚小孩了不起她説‘我在許多都做過實驗但孩子在命令下達後爭先恐後的往外拉結果被淹死了你們真正了實驗!你們真好樣的!’”故事剛講到這裏下課鈴聲響了我給同學留了一道思考題:你知道奧運會的精神實質嗎?你如何看待競爭與合作互助?

這堂課結束很久以後我還一直在思考着這節課上的一切

感悟:語文課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老師習慣了用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習慣了學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學生活生生的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後從事的職業也不會相同為總想着要“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呢?學校既然教育社會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動活潑的學生樂意的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個人潛移默化比生硬的説教不會有好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7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於時間關係,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

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

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並茂,抑揚頓挫。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快速閲讀的能力,學會多角度複述課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達的思想、人生哲理並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哲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多角度的複述課文。

2.理解故事表達的哲理。

難點

1.以“父親”的視角複述課文。

2.領會文章中的'哲理。

【預習任務】

1.查詞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三遍。

2.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此項作業在第一課時結束時佈置)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生活中經常會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從這些事情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收穫。今天就讓我們看看在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身上發生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這件事給了作者怎樣的啟示。

二、【多角度複述】

(一)快速瀏覽,提煉要素。

1.對初中生默讀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鐘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5分鐘看完。請你注意計時,結果你用時____________分,速度為每分鐘___________字。

2.默讀不能只顧速度,還要注意抓主要內容。本文為記敍文,默讀時要注意記敍文的基本要素。請在默讀過程中從課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明確】

時間:七月裏一個悶熱的日子;

地點:費城一座山的懸崖處;

人物:“我”、父親、傑利、內德等五個小夥伴;

起因:孩子們想玩新花樣一起去爬懸崖,而我一直有病。

過程:“我”在懸崖上十分恐懼,父親趕來教給“我”下來的方法。

結果:“我”終於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崖。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時間”不能總結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從註釋中可以看出這篇文章選自《當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發生,對這個故事的情節影響不大,所以這個要素可以省略。而“一個悶熱的日子”卻是個重要要素,因為它烘托了人物煩躁的心情,為下文孩子們爬懸崖的情節作鋪墊,因為夏日悶熱帶來了煩躁,為了排解煩躁,才會想找些新花樣來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懸崖,而且懸崖上又比較涼快。

“地點”不能總結為“費城一座陡峭的懸崖”。因為文中寫到,這座懸崖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層樓高,孩子們都能順利攀爬,只是因為“我”體弱膽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認為它是險峯,所以它不應該被認為是陡峭的懸崖。可是卻可以總結為“垂直的懸崖”,因為文中第7節有這樣客觀的描寫。

(二)分組複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為四組,第一組以“我”的視角複述;第二組以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以父親的視角複述。全班帶着任務再次瀏覽課文,先複述給同學聽,再推選一位同學複述給全班同學聽,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同學複述得好。在開始準備複述之前,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複述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1)在複述過程中覆蓋到記敍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詞語(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驚肉跳、頭暈目眩)複述;

3)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加工;

4)注意不同視角複述的差別。

2.分組彙報:

第一組從“我”的視角複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學生按照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的前三條複述,教師按照前三條的要求點評。

2)討論:“我”從這件事中得到的經驗是什麼?

【明確】

文章第18小節寫道“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這是爸爸對我的鼓勵。第22小節“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巖石上,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從“我”的實際行動的角度寫“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辦法解決問題,取得成功的。第23小節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應了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義是分解困難,克服一個個小困難,最終就能取得成功。(教師指導學生在文本中篩選信息並出示板書)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揣摩傑利的性格。

1)複述中要注意的問題:

①是傑利去找父親的還是父親去找傑利的?

【明確】

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最好設計為是傑利去找父親的,因為文章第13節寫道“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傑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體情況,正因為他很擔心“我”,才會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沒有。傑利不會丟下“我”不管的,因為他本性善良,是不會讓“我”父親四處亂找的。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表現傑利的同情心。

②學生複述可以在傑利回家後的內心矛盾上加以展開,如擔心“我”是否已經回家了。還可以描寫一下父親得知孩子情況後的表情變化和行為表現。如先緊張後平靜,因為開始父親得知這樣一個消息時有些擔心,但很快地變得從容而鎮定了。聯繫下文情節還可以補充父親在傑利來時正在準備晚飯,在忙亂之中父親還不忘帶上手電筒等。

2)討論:傑利和文中別的小夥伴有什麼不同?

【明確】

傑利雖然一開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後來他又和父親一起來找“我”,説明他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義感、有責任心這些詞來形容傑利。因為一個有正義感、有責任心的孩子是不會丟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從文本出發,準確把握人物性格。

總結:傑利是個善良、有同情心、知錯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角度複述,理解“父親”的性格,評價“父親”的教育方法。

1)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①把“父親”角度的複述當作全知全能視角複述,一開始就把“我”改為亨特,然後其它內容都和原文一樣。這個錯誤的產生是因為學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之間的區別。全知全能視角是敍述者處於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於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敍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這種視角可以使作者隨意地對故事情節及人物形象進行加工處理。而用“父親”的視角敍述是第三人稱視角,他了解的內容要從傑利到他家時開始,前面發生的事情要由傑利轉述。可以對父親的心理活動加以想象,補充。

②第四組可在此基礎上加工,對父親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後的心理進行描寫。父親的心情既慌張、生氣又有點兒高興。父親剛開始聽到這個消息,有點忙亂、焦慮,後來逐漸想到自己的孩子那麼體弱也敢爬懸崖比以前有進步,又慢慢想到這也是個鍛鍊孩子能力和膽量的機會,於是有點高興。

2)討論:文中的父親是個怎樣的父親?

【明確】父親處理事情鎮靜而富於智慧。他能給予“我”最貼心的安慰。他帶着安慰的口氣説,晚飯做好了,還用手電筒幫“我”照路。他能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問題。他沒有直接到懸崖上去把孩子抱下來,而是説,不要想着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他為我分解了困難,設定了一個“我”力所能及的目標——石架下面的巖石,“我”小心翼翼的試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這讓“我”頓時有了信心。父親又“乘勝追擊”,為“我”設立了另一個“落腳點”,讓“我”信心大增,就這樣,在父親的幫助下,最終“我”爬行了懸崖,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親抓住了這個時機教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父親 教子有方:①抓住時機,展開教育

②給予安慰,給“我”信心

③讓“我”獨立解決問題,教“我”方法

三、【應用拓展】

交流課前佈置的作業——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

學生回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一類:個別同學的家長説,那我早就嚇死了,我還能知道怎麼辦呀?

第二類:大部分同學的父母會讓孩子自己下來,因為他們平時是很強調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鍛鍊。

第三類:叫110。

分析討論:第一類家長的表現顯然有些無能,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第二類家長的表現比第一類好,能讓孩子獨立鍛鍊。不足就是沒有指出孩子用什麼方法鍛鍊,如果能適當地做些方法指導,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特別是考慮到孩子的身體條件和當時的環境,家長及時有效的指導,能夠改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而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叫110,似乎是一種保險的方法,但其實是費時,費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決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決問題應注意輕重緩急,按照事情的嚴重程度的不同去區別對待。先讓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解決不了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告訴他解決的辦法,如果還不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家長、孩子都解決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這件事家長和孩子自己能解決就沒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課堂小結】

相信同學們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親的處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學習的。文中父親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呢?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獨立面對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學習文章中作者領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難分解為一個個小困難,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課後作業】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樣的困難,你是如何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教學反思】

這個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這篇課文時寫下的,第一次的教學設計是先複述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後説説自己遇到困難後處理的方法,有什麼經驗教訓。由於複述的角度單一,我又沒有做有效的指導,學生對複述課文這個教學環節不感興趣。所以第二、三次上這篇課文時我放棄了複述這個環節,直接讓學生讀課文,總結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後把課文1—13小節複述給自己的父母聽,並問他們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會怎麼辦?最後説説自己遇到困難後處理的方法,有什麼經驗教訓。這樣的課堂學生興趣盎然但是複述這種能力學生就沒有得到鍛鍊。最近一次備課時,我仔細研讀了教材,課後練習裏有明確的複述要求。相關研究也指出,複述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重新組織語言把課文內容敍述出來的一種教學方式。複述,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和研究複述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複述的方法,提高複述的能力。這種因為學生不感興趣就有意避開的教學方法是不恰當的。那麼,怎樣讓學生對複述有興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這種多角度複述的方法,並且在複述過程中穿插對課文重點研討。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完成了教學重難點。

在進行以複述為中心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加強複述方法指導

在第一組複述課文用的是詳細複述,看似要求最低,難度最小,但實質上這個教學環節非常重要,為下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踐過程中學生往往在這個環節中表現得並不出色,記敍的六要素,學生一般都能在複述中涵蓋,但是還不夠流暢,由於是第一個彙報發言,多少還有點兒緊張。在複述指導是可以預先引導學生找出故事發展的線索:冒險——遇險——脱險;找出時間轉換的詞語,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編寫簡單的複述提綱。這樣第一組的複述就會更流暢一些,為下面變換人稱複述打好基礎。

二、靈活運用多種複述方式

第二組從傑利的視角複述,第三、四組從父親的視角複述都屬於變換人稱複述,如果第三組已經能夠出色的完成從父親的視角複述的任務,那麼還可以考慮讓第四小組嘗試創造性表演複述,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三、關於複述學習方法的總結

這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複述這一教學方式,而且複述的是一篇記敍文或者説是一個故事。在學習結束後可以和學生一起來總結一下複述記敍文的方法。如:熟讀課文找出記敍六要素;編寫複述提綱,找出記敍的線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間的關係;根據課文內容組織語言,用自己的語言説而不是背誦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9

1、以人為本,培養綜合素質

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們對中國的教育前景充滿信心,確實一改過去傳統教育中的奇怪現象:把學生變成一個“容器”,教師在課堂上“一言堂”、“滿堂灌”,學生們聽得昏昏欲睡、沒精打采,像一羣殘兵敗將鬆鬆垮垮地坐在那兒,時間沒有了,個性沒有了,發展自己的機會沒有了,只為了一個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東西。如今的課堂,生機勃勃,學生在學習知識中形成能力,特別是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真正將語文和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都能很自然地拉進文章和自己的距離,深刻體會寫作此文的用心了。讓所讀的書真正活起來,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會激發自己的靈感和想象力。這是在新課程實施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點。體現了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先進教育理念。

2、實現從知識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一些特別的方法,並且能及時用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興的是每一個學生從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養、德育的薰陶,從情感態度價值取向上獲得一些新的突破。獲得教書育人的雙豐收!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0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於時間關係,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並茂。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孫帥,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麼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為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複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脱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捨。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後面的安排也被捨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捨,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琅琅的讀書聲不能少。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1

前段時間學校針對教師評估組織了一次講課、聽課活動,我有幸參與其中,獲益不少。

我們初一語文組統一講的一篇課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內容是同樣的,要求每位老師用自己的方法去講授,體現自己的教學方式的特色,按抽籤我被安排在同一天的上午第三節,而前兩名老師都是任教多年,有很豐富經驗的老師,讓我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用兩個字來評價管老師的課堂就是“灑脱”,從不按常規形式展示,採取天馬行空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從不同文本中尋找課堂目標的語句,這樣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張老師的課堂特別嚴謹,更像我長期以後接受的教學方式,內容豐富,講解也很獨到,調動學生積極性跟着自己走,課堂學習氛圍特別濃厚。

但相比之下,我的課堂就顯得稚嫩無章法了,課下自我反思,就是學習目標定得太多,受課上固定時間的限制,導致每個目標都沒有展開,使得課堂沒有亮點,其次,課堂內容安排不妥,在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也不夠,整個課堂呈現一種慵懶的狀態,以後還要依此改進。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2

今天聽了一節語文課《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節複習課,執教者是青年男教師C。我在評課中提到了幾個優點:一是C老師的聲音響亮,學生聽課效果較好。二是注重學生誦讀習慣培養。上課前先輪流背古詩,在日常習慣培養中。二是目標明確,複習什麼,讓學生一開始有個數。三是注重學生的互動,真實的互動。注重暴露思維過程,學生在討論中犯了很多錯誤,這是可喜可賀的。一堂課如果學生回答的都很順利,這樣的課堂是不成功的課堂,因為至少這樣的課堂沒有抓住學生的學習上的難點。學生答不錯的課堂不是好課堂。C老師在幾次期中期末考試中成績都不錯,這説明C老師課堂有很多可取之處。

幾點建議:利用一些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利用一些傳統的或者現代的技術手段,可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效率。複習課要給學生學法指導,不要簡單地回顧以前記憶的東西。發揮好小組教學的互助評價功能。拓展複習課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煉——拓展——檢測”設計好複習思路。教師要建立錯題記錄,增強複習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3

學完了本文,我認為成功之處一是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使學生走進了文本,理解了文本。二是引導學生探究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從而獲得了真正的教益。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小時侯的一次遇險經歷,悟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這個經驗使他“能應付一切”。因此,我希望學生們能領悟這哲理,運用這哲理。因為在學習上有人是三分鐘的熱血,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時的努力不見成效,就泄氣了,放棄了。授課中恰恰是這個從字面上理解了哲理,但不能聯繫到自己的生活中。於是,我向同學們推薦了寓言《鐘擺的啟示》,鐘擺面對一年要擺動31536000下的任務,有了畏難情緒,但它聽從了時鐘老人的勸告,“堅持每秒鐘動一下”,最終完成了全年的任務。“堅持每秒鐘動一下”與“堅持每節課都努力”、“走一步,再走一步”與“堅持每一天,再堅持每一天”何其相似,這樣學生們就聯繫到如何學習的問題上了,這正是我所希望的讀文本,用文本,讓文本走進學生的生活。

不足之處是對寫作方法的探究不夠深入。學生在寫記敍文時,往往是敍事完了,文章也寫完了,不能就事論事,加以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課堂上針對這一寫作方法也只是泛泛而談。要真正讓學生掌握,我認為還應再來個“練習”。“課文無非是例子”,它是“例題”,講方法,還應找一篇類似寫作方法的文章,做“練習”,用方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4

我在上這節課時,主要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當中,去體驗文章的人物情感,感悟生活哲理。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小組內可以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之後,自行處理生字詞。講解課文時,我主要讓學生抓住歷險和脱險這兩個環節,通過對歷險經歷的體會,更深一步地感受到巨大的成就感,感悟那永遠忘不了的人生經驗。只有經過歷險部分的充分感受,才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在普通人眼裏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在我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感。脱險部分的體驗是為了感受“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從一個毫無信心的孩子到頓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繼之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獲得生活的哲理。只有把這兩點突破了,才能真正明白文章揭示的生活哲理。

總之,這節課我放手讓學生去做,自主合作探究,調動學生的自覺性,自己去體驗,然後講解感受,因為故事貼近他們的生活,所以學生願意學,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學反思15

對於這篇課文的教學,我還是比較滿意的。尤其在師生基於課文的互動方面,顯得輕鬆、自然,同時重點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動問答過程中,教師對於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就會有清晰地瞭解,同時,關於文章的主人公、時間、地點、事件的發展過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確了。

這種方式可能也是語文教師們駕輕就熟的講課習慣,操作起來也並不難。但是,這樣一來,教師的話又難免多了起來,教師還是不免要重複學生的話、重複自己的話,多説很多話。

這種情況與我這學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馳的。我想要像餘映潮老師那樣去講課。教師課堂語言簡潔,不重複學生,也不自我重複,不滿堂問,一節課的問題超過十個就重上。用大塊兒的學生活動時間、用有變化的學生活動形式,大大提升課堂上學生的訓練機會。這樣的課堂,教師講得少,但是學生活動充分,是更有意義的做法。

我仍舊是改不掉語文教師慣常會犯的毛病——磨叨起來沒個完,好像是得了“説話狂熱症”一樣。做這樣的語文教師,是不行的,表面熱鬧,慢慢地會越來越膚淺。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自己學會安靜,為學生創造更多課堂訓練的機會。一個語文教師喋喋不休的課堂,怎麼能夠走得更遠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種人生智慧。我既然決定學習餘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經走出了第一步,那麼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語文課上得樸素、有效、豐富而美!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l3y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