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賞析

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賞析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 陶淵明

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賞析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耕種有時息,行者無門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題解】

“癸卯歲” 即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403年),是年陶淵明正丁母憂居喪在家,躬耕於南畝。“懷古田舍”已經在田舍中懷古。但這種“懷古”跟一般的懷古詩不一樣,也可以説它不是純粹的懷古。詩人由田野美景和親身耕耘的喜悦,聯想起古代“耦而耕”的隱士荷?老人和長沮、桀溺,以及他們與孔子之間發生的故事,對照眼前的生活,他覺得自己對那些古代隱士有了新的理解。這首詩題為懷古,實則是詩人處抒其志。詩共兩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

陶淵明是將他的生活寄託在田之中的,更深一層説,他是將精神寄託在對遠古的懷想之中,以古代那些志行高潔的隱士、貧士為楷模,用他們的精神來進行處我鼓勵,這使他能夠堅持“固窮守節”的生活,不改變“隱居求志”的初衷。陶淵明的生活,正是田園境界與懷古情調的結合。

【句解】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先師指孔子,他曾説:“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衞靈公》)按照孔子這句古訓,作為一個士人(知識分子),應該以追求“道”(真理)為終極目標,一個士人不應該為貧窮而擔憂,他真正經擔憂的是難以追求和實踐“道”的要求。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陶淵明一直有弘揚儒道、救治斯世的理想,認為儒家禮樂不失為挽救世運的一咱輸入法。然而他所追求的人生真理與也道並不完全一致,他甚至有意識的將自己探索的人生道路與儒家思想加以對照。這兩句從表面看,是説孔子的遺訓可記而不可及,理想、精神難以企及,然而,細味陶淵明詩意,其實正是以一種自自謙而又自負的的口吻,對“憂道不憂貧”這種迂闊而不切實際的説法提出含蓄批評。孔子説君子應該謀道而不謀食,要免於捱餓,不應該去耕田,而應該去求學;學生樊遲請教種糧食、蔬菜的事情,孔子批評他是沒有遠大追求的“小人”、“細民”.陶淵明則認為衣食?在辛勤耕稼之中,所以他説自己要轉而立志於長期從事農耕活動,這不等於宣稱自己要走孔子瞧不起的“小人”樊遲的道路嗎?“邈”,遠;“逮”,達到。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詩人懷着歡悦的心情拿起傢俱親自從事農耕,帶着和藹親切的笑臉勸勉鄰居的農民們,讓大家都喜歡這農耕生活,別把耕種看成一種辛苦可厭的工作。“秉”,持;“耒”,犁柄,泛指農具;“時務”,按節令進行的農活。“解顏”,開顏,開口而笑。

雖然隱居了,卻還忘“勸農”(陶淵明還寫過《勸農》詩),説明他並沒有完全放棄儒家“兼濟”的精神,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士人的社會職責,即努力用自己的知識和社會地位來影響周圍人羣,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觀念。這也是古代一些隱居不仕的高士們所追求的生活。陶淵明受到這些高士的影響,所以在隱居時十分注意與周圍農人的關係,與他們平等相處,並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他們。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平曠的田野上,處遠處吹來陣陣微風,泛起粼粼綠浪,長勢良好的秧苗,欣欣然露出無限新的生機。“平疇”,平坦的田野。“懷新”,孕育着新的、的生機。

一個“交”字,傳神地寫出了風吹過廣闊的田野、秧苗欣欣向榮的生意。陶淵明《停雲》詩説“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也是描寫這種景象的佳句。“良苗亦懷新”是一種擬人手法,寫良苗之懷新,正是寫詩人看到自己勞動成果時的喜悦。這是樂於歸耕的田園詩人才能感受到的生命消息、才能發現的美學形態,一經感受與發現,便成為自然渾成的千古妙句。對這兩句詩,蘇東坡最為欣賞:“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世之老農,不能識此語之妙。”

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歡

雖然還未能估量出今年作物收成好壞,眼下的情景就夠令人高興了。“量”,計算;“歲功”,一年的收成。

這兩句詩質樸而真實地反映了陶淵明的一種生活觀,在他這裏,勞作本身就是一咱美的生活。清人曾國藩所謂“但問耕耘,不問收穫”,也是這樣一種生活觀念,但比起“即事多所歡”的`態度,多少還是有些勉強。如果人們在做各種工作時,都能抱着“即事多所歡”的態度,那就能使自己超越功利之上。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耕種的過程中有時也休息,即沒見有人像子路一樣來問路。這一句用的是《論語》中故事:“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詩人自比古代隱士長沮、桀溺,説在耕作休息時沒有像孔子那樣“憂道不憂貧”

的人來問路,言外之意,當今已沒有這咱種人了,奔走於要津的,俱是追逐利祿之徒。這淡淡的語句中飄出一聲若有若無的輕歎。它同時也透露出,對於世道的興衰,對於孔子、子路一類的人物,詩人從心底裏還存有某種希冀。“問津”,問路。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太陽落山了,大家一起相伴回家,再温上一壺酒,好好地招待鄰居。這兩句令人想起相傳是堯時的歌謠《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洋溢着田園生活特有的古樸真淳的情味。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酒喝好了,客人也送走了,長吟着歌詩掩起柴門,我就暫且安心地做個田野間的農夫吧。一個“聊”字耐人尋味。作為一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士人,雖然隱居了,但並不能全然忘情,不以完全放棄濟世弘道的理想,所以説“聊為”.

【評解】

這首詩從孔子遺訓“憂道不憂貧”之不易實踐敍起,夾敍田間勞動的歡娛,聯想到古代隱士長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憂道之人的難得。或説理,或敍事,或寫景,或抒情,看似散雜,不見首尾,其實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匯合,最後道出主旨:“聊為隴畝民。”此詩語言樸素之至,初讀甚至覺得有些枯淡,但細細尋味,就會發現基中有生動的場景、活潑的思想、濃郁的情趣。蘇軾説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不加雕飾卻又勝於雕飾,這是一種藝術的辯證法。這中間其實經過了詩人艱苦的藝術勞動,那是一個棄絕雕飾、返樸歸真的藝術追求過程,沒有一番苦功是無法達到這種藝術創造境界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zyvoy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