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懷古詩《詠荊軻》原文賞析

陶淵明懷古詩《詠荊軻》原文賞析

引導語:陶淵明的《詠荊軻》這首詩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詩的翻譯與鑑賞。

陶淵明懷古詩《詠荊軻》原文賞析

《詠荊軻》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羣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譯文】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自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鳴叫,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髮衝冠,勇猛之氣似要衝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的別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築築聲慷慨悲壯,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雲。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衰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可惜呀!只可惜劍術欠佳,奇功偉績終於未能完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人。

【賞析】

     《詠荊軻》是較長的一首詩,全詩30句,詩云:“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羣英。漸離擊悲筑,宋義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大意是“燕太子丹善於收養門客,志向是到嬴姓的秦國報仇。要從招募的壯士中百裏挑一選傑出的,年深日久後選中了荊軻。君子漢願為知己者死,荊軻決定離燕國京都赴秦為太子丹報仇。荊軻啟程前隨行的白色駿馬在路上嘶鳴,周圍都是一片為其送行的慷慨激昂之氣。荊軻的怒發撐起了高高的.帽子,豪猛之氣衝擊着系帽的長絲帶。在易水河邊為荊軻擺酒設宴以壯行色,周圍坐席上都是英雄壯士。琴師高漸離以名為‘築’的樂器奏出悲壯的樂曲,勇士宋意則高唱激人的歌聲。岸邊上哀風蕭蕭,易水中寒波淡淡。樂聲中的‘商’調使人悲痛流涕,‘羽’調的高亢激越則使壯士動容。心中清楚這是一去不歸的征程,但會將英明流傳於後世。荊軻登車的時候果敢得沒有回頭後看,高速奔騰的馬車朝秦國而去。快速行駛了萬里之遙的路程,途中漫長曲折經歷上千座城池。當向秦王晉獻燕國地圖時匕首一現就自然暴露出了刺殺一事,這使秦王嬴政大吃一驚而怔在那裏。可惜荊軻的劍術不夠精熟,這一舉世奇功沒能實現。荊軻這個人雖然死去了,但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卻會千載流傳。”

【品評】

本篇大約作於晉宋易代之後。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將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在以平淡著稱的陶詩中另具特色。

詩歌按照事件的經過,描寫了出京、飲餞、登程、搏擊幾個場面,尤其着力於人物動作的刻畫,塑造了一個大義凜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劍出燕京”,寫出了荊軻仗劍行俠的英姿;“雄髮指危冠,猛氣充長纓”,更以誇張的筆法寫出荊軻義憤填膺、熱血沸騰的神態。而“登車何時顧”四句,排比而下,一氣貫注,更寫出了荊軻義無反顧、直蹈秦邦的勇猛氣概。詩中雖沒有正面寫刺秦王的場面,但從“豪主正怔營”一句,可以想見荊軻拔刀行刺之時那股令風雲變色的虎威。

這首詩還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 在蕭殺的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迴盪着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筑”、“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發,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主題。朱熹説:“陶淵明詩,人皆説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這是頗具眼力的。

[説明]

這首詩約作於宋武帝永初三年(422),陶淵明五十八歲。參見《詠三良》説明。此詩詠贊荊柯刺秦王之事,事見《戰國策?燕策三》及《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戰國時齊國人,迂居衞,後來到燕國,好讀書、擊劍,與高漸離為知友。燕太子丹曾質於秦,秦王贏政待之不善,丹怨憤逃歸。時秦國東伐,將至燕。燕太子丹欲刺殺秦王,盡力招募勇士。荊軻被招,受到燕太子丹的恩遇和敬重。荊柯奉燕太子丹之命,帶着燕國督亢地圖去迸獻秦王,在地圖中暗藏一把匕首,以便藉機行刺。易水送別之後。荊軻義無反顧去見秦王,獻上地圖,圖窮匕首現,追刺秦王,終因劍木不精而沒能刺中秦王,反而被殺。陶淵明這首詩即詠贊此事。詩人以豪邁的詩筆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除暴勇士的生動形象,用惋惜讚歎的語言歌頌了荊柯的壯烈活動,抒發了詩人內心無限的感慨。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1)。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2)。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3)。

素駭鳴廣陌,慷慨送我行(4)。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5)。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羣英(6)。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7)。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8)。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9)。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10)。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11)。

凌厲越萬里,透迄過於城(12)。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13)。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14)!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15)。

[註釋]

(1)燕丹:燕國太子,名丹。姓與國同,是戰國時燕王喜之子。士:門客。報:報復,報仇。強贏(yíng 營):強秦。贏指秦王贏政,即後來統一六國始稱皇帝的秦始皇。

(2)百夫良:百裏挑一的勇士。荊卿:即荊軻。卿,猶“子”,是燕人對他的尊稱。

(3)死知己:為知己而死。燕京:燕國的都城,今北京地區。

(4)素驥:白色駿馬。《戰國策?燕策三》:“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色是喪服色,白衣冠以示同秦王決一死,以壯荊軻之行。此處用“索驥”,就表達這層意思。廣陌:大路。慷慨:情緒激昂。

(5)雄髮上指冠:怒發直指,衝起高高的帽子。雄發,怒發。冠:帽子。《戰國策?燕策三》:“復為羽聲慷慨,土皆瞋目,發盡上指冠。”纓(yīng 英):系帽子的絲帶。

(6)飲餞:飲酒送別。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源出易縣境。

(7)漸離:高漸離,燕國人,與荊軻友善,擅長擊築。《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位,旁若無人者。”這裏是指送別的擊築。築(zhú 竹):古擊絃樂器,形似箏。 宋意:當為燕太子丹所養之士。

《淮南子?泰族訓》:“荊軻西刺秦王,高漸離、宋意為擊築而歌於易水之上。”

(8)蕭蕭:風聲。淡淡:水波搖動的樣子。《戰國策?燕策三》載荊柯臨行時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陶詩此二句即從《易水歌》第一句變化而來。

(9)商音:古代樂調分為宮、商、角、徵(zhī止)、羽五個音階,商音調淒涼。奏羽:演奏羽調。羽調悲壯激越。《戰國策?燕策三》:“至易水上,既祖(餞送),取道。高漸離擊築,荊何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復為羽聲慷慨,士皆膜目,發盡上指冠。”

(10)且:將。名:指不畏強暴、勇於赴死的英名。

(11)登車何時顧:《戰國策?燕策三》:“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謂決心己定,義無反顧。飛蓋:車子如飛般疾馳。蓋:車蓋,代指車。

(12)凌厲:意氣昂揚,奮起直前的樣子。逶迤(weīyí威移):路途彎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13)圖窮:地圖展開至盡頭。《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事自至:行刺之事自然發生。豪主:豪強的君主,指秦王。怔營:驚恐、驚慌失措的樣子。《史記?刺客列傳》:荊軻以匕首刺秦王,王驚而拔劍,“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14)劍術疏:劍術不精。《史記?刺客列傳》載:秦王以佩劍斷荊軻左股,荊軻坐地“引七首以擿(zhì擲)秦王,不中,中銅柱。”結果荊軻被殺,行刺失敗。同上載載:“魯勾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奇功:指刺秦王之功。遂:竟。

(15)其人:指荊軻。沒:死。餘情:不盡的豪情。

[譯文]

燕丹太子愛俠客,立志報仇刺贏政。

百裏挑一招勇士,年終得士名荊卿。

君子能為知己死,荊卿提劍出燕京。

雪白駿馬嘶大道,慷慨眾人送我行。

怒發上指高衝冠,男兒猛氣衝長纓。

飲酒送別易水上,四周列坐皆豪英。

漸離擊築音悲壯,宋意引吭高歌聲。

蕭瑟悲風驟吹過,淒寒水上波紋生。

商音悽婉聞流淚,羽調激昂壯士驚。

此去心知不返歸,將能後世留英名。

義無反顧登車去,疾駛如飛赴秦庭。

奮勇直前越萬里,曲折艱險過千城。

地圖展盡匕首露,贏政突然心恐驚。

可惜劍術未能精,蓋世之功未建成。

壯士雖然久已逝,千年之下寄深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jd2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