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宋代詩人 >陶淵明 >

陶淵明與魯迅

陶淵明與魯迅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文學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遇上魯迅又會有怎樣的火花?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與魯迅

帶着孩子們複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當探討到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動機時,我靈機一動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的人生遭遇動盪的社會、黑暗的政治時,可以有幾種選擇呢?”

立刻有孩子舉手:“可以像陶淵明那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做個安貧樂道的隱士。”“説得很好!可是畢竟像陶淵明那樣的人是少數,大多數人會怎麼做呢?”孩子們紛紛説,很多人會為了自身的利益選擇隨波逐流,向黑暗的現實妥協,明哲保身。“是的,缺少鬥爭思想的庸碌之人都會這麼做。還有沒有另外的可能呢?”孩子們的思維被我的追問激活了,教室裏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終於有女孩舉手説:“我們還可以像魯迅先生那樣,用自己手中的筆做刀槍同黑暗勢力戰鬥到底!”“是的,魯迅先生一生都是勇敢的鬥士,為民族解放不停地奔走呼號。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你更欣賞陶淵明式的反抗還是魯迅式的英勇?”我的這一問,好多孩子都陷入了思考。是的,這不是一個立刻就有清晰答案的問題,他們需要比較、探究和取捨。

“振華,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他站起來若有所思地説:“我還是比較喜歡陶淵明式的反抗。他用歸隱表達自己對黑暗社會的不滿,竭力營造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來反映人民的迫切願望。他的`桃花源點亮了黑暗中前行的人們心中那盞希望的明燈,給絕望的人們帶來希望和安慰……”“對,陶淵明用不合作的態度來表達他的反抗,這是儒家文化培育出來的舊時代知識分子,如孟子所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陶淵明用堅守底線,構畫美好藍圖安慰着黑暗中失去希望的人們。”

“我還是更喜歡魯迅先生”,露雨説,“如果大家都像陶淵明那樣消極反抗,不去積極爭取的話,哪會有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呢?”“是啊!魯迅先生不畏黑暗,用筆去犀利地戰鬥,社會的進步離不開這樣的真勇士。如果大家都做了陶淵明,我們可能還生活在暗夜裏。”

説到這裏,我折身走上講台,發現孩子們眼裏閃爍着思想的光芒。那是他們在疲於應試之外的靈魂被喚醒了,他們品嚐到了思考的樂趣。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陶淵明還可以和魯迅“同台論戰”。

最後我總結説:孩子們,其實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有像陶淵明那樣給我們做燈塔的人,給我們希望,給我們方向,讓我們知道什麼值得堅守;也應該有像魯迅先生那樣浴血奮戰衝鋒陷陣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這兩類人越多,我們的社會就越有希望。無論陶淵明還是魯迅,都有家國的責任感和良知,都是有堅定信仰的人。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老師希望當你們走上社會時,能夠不媚俗,不從俗,哪怕屢遭碰壁,也要有所堅守,有所保留,做一個有力量有正氣的人。

孩子們帶着沉甸甸的收穫下課了。誰説九年級的課堂只能為應試生存呢?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給孩子們帶來一場場思想與文化的盛宴!

拓展閲讀:陶淵明身世背景

陶淵明的時代是在典午大亂之後,正當劉裕篡晉的時候。他生在一個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的後人固有問題,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孫;祖父做過太守;他的父親似乎早就在家居閒(據《命子》詩,安城太守之説似不確。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職,而到其父時只有“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愠喜”數語)。母親是當時名士孟嘉的女兒。他還有一個庶母,弟敬遠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親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兒靠他撫養。原配夫人在他三十歲左右死去,續絃翟氏,幫他做農家操作。

他有五個兒子,似還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幾次喪事,還遭了一次火,家庭負擔很不輕,算是窮了一生。從早年就愛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時才五十餘歲(舊傳淵明享年六十三,吳汝綸定為五十一,梁啟超定為五十六,古直定為五十二,從作品的內證看,五十一二之説較勝)。

當時一般社會情形很不景氣,他住在江西潯陽柴桑,和一般衰亂時代的多數鄉下讀書人一樣,主要靠種田過活,境況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維持極簡單的生活。迫於飢寒,只得放下犁頭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鎮軍參軍,那是他才二十三歲左右(晉隆安三年),兩年後,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親去世,他居了兩年憂,到了二十八歲那年,又起來做建威參軍,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補彭澤縣令,冬十一月就因為不高興束帶見督郵,解印綬歸田。

總計起來,他做官的時間前後不過六年,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 從二十九歲棄官,到他五十一歲死,二十餘年中,他都在家鄉種田,生活極苦,雖偶得朋友資助,還是有捱餓乞食的時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ongdaishiren/taoyuanming/7gg8o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