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學案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學案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運用白描手法,毫無粉飾之詞,平易如話,但恰到好處地與詩歌的意境、與作者的情感合拍。

【學習目標】

1、 瞭解“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生活經歷,全面理解陶淵明其人。

2、 反覆吟詠,運用鑑賞詩歌的方法,把握意象,體會意境,感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 充分發揮想象力,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田園風光,用心靈之筆描繪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學習重難點】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2、 反覆誦讀,感受五言詩的魅力,瞭解其對後世的影響。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精神。

4、 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時安排】

1學時

學案內容】

一、知人論世

1、認知作者

陶淵明,又名--------,字--------,---------(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又自稱作 “------------”。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 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詩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2、感受時代

迷惘的年代

三國和兩晉是一個統一王朝消失的時代。漢末到魏晉,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不斷惡化,統治階級內部相互傾軋,致使社會動盪不安,政局變幻不定。東漢末年的政治敗壞引發了黃巾起義,隨後軍閥割據,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晉,雖然實現了統一,但不久爆發了“八王之亂”,北方遊牧民族趁機入侵,西晉的統治也隨之結束,中原成了諸族爭鬥的戰場。晉室南渡後,建立了東晉王朝,偏安半壁,但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不斷,農民起義的高漲,最後劉裕取代了司馬氏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

這些混亂而痛苦的歷史事實,讓當時的名士們思治而不得,苟全性命於亂世,對文化、思想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些循規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個個玩笑,傳統的力量在無形裏消失,越來越多的名士在無望的明天面前選擇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與沉醉裏優遊,在痛苦和癲狂裏迷失。於是就有了所謂的“魏晉風流”。

3、文人風貌

魏晉風流

“魏晉風流”也稱作“魏晉風度”,為文化史上的專有名詞,“風度”原是魏晉時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魏晉時期,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範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風度不僅僅是個人文化素質與精神狀態在言談與儀表上的反應,對於一定的社會階層來説,風度集中體現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集中塑造了他們的社會形象。它不僅是一種政治和文化現象,而且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構成了這一時代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晉名士的時代精神。

“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或者説是他們所追切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藝術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這是在魏晉玄學的大背景下出現的,魏晉玄學的形成改變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時尚、價值觀念。構成魏晉風流的條件是:玄心、洞見、妙賞、深情,其外在特點是:穎悟、曠達、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淵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賢等。

二、析詞辨義

適------ 俗------ 韻------ 塵網------ 羈鳥------ 池魚------- 故淵------ 守拙------

曖曖------ 依依------ 墟里------ 户庭------ 塵雜------ 虛室------- 餘閒------ 樊籠------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

2、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四、吟詠品味

反覆誦讀詩歌,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拓展閲讀:《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賞析

這是一首敍事詩。作者在晉安帝義熙元年,主動辭去了彭澤縣令,決意退隱田園,從此不再出仕。次年寫了《歸園田居》組詩五首,描寫自己離開官場時的愉快心情,讚美躬耕生活和田園風光。本詩是《歸園田居》組詩中的第一首,敍述棄官歸田的原因、歸田之後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開頭四句是詩人棄官歸田之時對自己的志趣與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對自己棄官歸田原因的交代。“① 少無世俗韻,性本愛丘山”,是説世俗的阿諛奉承詩人一樣也沒有學會,反而喜歡寧靜、淳樸的田園生活,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本性是與大自然相通的。這裏寫的是詩人向來的志趣,也表明他後來的出仕並非本願。“適俗韻”,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與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本領.

“丘山”則代表遠離官場仕途的田園山林。“適俗韻”前綴加“少無”,“丘山”前飾以“本愛”,表現出詩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對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説自己進入污濁而又拘束的官場,是“誤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時迷了心竅,才不經意間糊里糊塗入仕的,心中有幾多懊悔與感慨。説自己離開故園山林入仕竟然那麼長時間,真是不可思議。這裏麪包含了對故園山林的`幾多眷戀。“三十年”應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為江州祭酒到辭官之後寫此詩的這段時間。

詩的五、六句借“③ 羈鳥戀舊林”、“④池魚思故淵 ”,比喻自己思戀舊居,不喜在外做官。這是詩人棄官歸田之因,表明他厭倦官場舊生活、嚮往田園新生活。其中“羈鳥”、“池魚”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舊林”、“故淵”比喻田園。

詩的七、八句以“開荒”、“守拙”點題,寫自己從此真正迴歸園田,過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迴應“少無適俗韻”,“歸園田”迴應“⑤性本愛丘山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詩人置身“南野際”,平靜安祥地過上農家耕種生活,透露出對官場的厭棄與蔑視態度,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一種不妥協的抗爭行動。

詩的九至十六句借對村居之景的描繪,抒寫詩人歸田之後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狀寫自家庭院的景物,這是近景,靜態地描寫田地與草屋的數量、堂前檐後的桃李與榆柳的生長情況。“曖曖”四句描寫院外村落的景物,這是遠景與中景,動態地描寫籠罩在炊煙之中的遠處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聲與桑樹顛的雞鳴聲。這樣一幅安寧靜謐的田園風光圖被詩人描繪得遠近錯落、動靜相宜、有聲有色。詩人正是要借恬靜優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環境抒寫自己擺脱“樊籠”、“塵網”之後如釋重負的輕鬆與歡欣。這裏語言質樸真淳、清新雋永,音節鏗鏘,極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

最後四句寫居室之樂,以出樊籠、返自然呼應開頭,收束全詩。“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二句,由繪景轉入敍事,由狀物轉入寫人,表現出詩人無官一身輕的悠閒自在。“⑥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寫詩人一旦沖決羅網、迴歸自然的無限欣喜之情,道盡歸田之樂。“返自然”既指歸耕田園,回到大自然的懷抱,又指回到原來的自然本性,過上順應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是點題之筆,有力地揭示了詩的主旨。

全詩以追悔始,以慶幸終,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rwz8o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