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獲獎教案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獲獎教案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下面是課文的獲獎教案,以供參考。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獲獎教案

【教學目標】

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地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

⑴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⑵過着悠閒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

⑴做官,有名有利;

⑵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説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於有的人知道舍什麼,得什麼,什麼時候該舍,什麼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後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去如何?

四、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歸來?

明確:

⑴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注意煉字“誤”)(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①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②徹底悔悟。③也許是一種託詞。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⑵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結: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捨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着並將繼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六、全班同學朗讀課文並練習背誦

隱士情懷:

1、蔑視權貴、鄙視官場;

2、淡泊明志、躬耕田園;

3、委心乘化、知天樂命。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飲 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拓展閲讀: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晉太元十七年(392)陶淵明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讀了《老子》、《莊子》和 “六經”。不少文、史、神話、小説等“異書”,可能也是在這個時候讀的。少年時代志趣未定。或性愛丘山、委懷琴書,或志在四海,嚮往着胡馬鐵蹄下的張掖與幽州。他的《五柳先生傳》可能寫於青年時期,其中簡潔地描述了他“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個性風貌。

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晉義熙元年。

(405)41歲。他因“親老家貧”,離家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在家閒居了五、六年。晉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任刺史桓玄屬吏,職務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401)他就因母喪辭職歸家。晉元興三年(404)陶淵明離家東下,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義熙元年(405),他轉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8月,他出任彭澤令。在官80餘日。11月,辭官回家。這一時期,他的重要作品有《歸去來兮辭》等等。

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晉義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歸田之初,家有僮僕,雖然他和妻子也參與耕作,但勞動餘閒時間較多,温飽亦無憂慮。可惜好景不長,義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盡焚,宅無遺宇。此後,生活日益貧困。躬耕未廢,飢寒不免。義熙七年,他移居潯陽負郭之南村,結識了不少新的鄰居,其中既有共話桑麻的農民,也有共賞奇文、共賦新詩的文人。晉義熙末年,朝廷又徵他為著作郎,被他拒絕。宋元嘉三年,檀道濟作江州刺史,親自到他家訪問。這時他病餓卧牀。檀道濟勸他:“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説:“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檀道濟饋以粱肉,被他揮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終於在貧病交攻之下去世。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並記》、《讀山海經十三首》、《詠荊軻》、《感士不遇賦》、《與子儼等疏》等篇。

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他的五言詩可大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繼承漢魏以來抒情言志傳統而加以發展的詠懷詩,一類是幾乎很少先例的田園詩。

陶淵明的田園詩,描寫鄉村風光與田園勞動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礎上產生的社會理想。《歸園田居五首》是他田園詩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無適俗韻”尤為世人傳誦。他説自己置身官場,好比是“羈鳥”和“池魚”,無時不想念着“舊林”和“故淵”的自由天地;日夜夢想的田園景物又出現在他的面前:“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他好象是又重新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字裏行間洋溢着歡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寫他斷絕了和官場上層的應酬,卻和農民們“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身在田園,心在田園,種桑麻就説桑麻,沒有其他雜念,自然就和農民有了共同語言。“種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寫種豆鋤草的勞動。晨出暮歸,這一天的活對他來説並不輕鬆,因而就有一種先難後獲的充實愉快心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兩句,給農家披星戴月的勞動增加了無限的詩意。

東晉末陶淵明的出現,使詩壇大放光彩。陶淵明親身體驗過當時官場中的黑暗情狀,對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本質有一定了解。他以棄官行動表示了潔身自好的決心,並在村居生活中與勞動人民建立了真摯感情。他的詩歌,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讚美。在藝術風格上,他的詩自然真樸,言近旨遙,平淡而有思致。這些都使陶淵明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優秀的詩人之一。

陶淵明現存文12篇,計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篇數不多,影響卻很大。

但是,陶淵明的詩文在南北朝並不很受重視。劉勰《文心雕龍》根本沒有提到他,鍾嶸《詩品》僅把他的詩列入中品,蕭統的《文選》也只選了他八首詩、一篇文。當時詩壇的總的風氣也不因他而有所改變。此後整個南北朝時期,詩歌仍沿着華豔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現的方向在演進變化。到了唐代,他才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李白、高□、顏真卿、白居易等極力推崇其人品和氣節;孟浩然、王維、韋應物、柳宗元等認真仿效其題材與風格。北宋以後,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蘇軾追和陶詩111首,大有將他置於曹、劉、李、杜之上之勢。南宋理學家朱熹、陸九淵也大力讚揚他的詩,不遺餘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評陶風氣大開。注本、評本之多,幾與注杜、評杜相埒。

為促進學生鑑賞,可採用以詩解詩的方法:

誤入塵網中,復得返自然(我欲乘風歸去……)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雞嗚桑樹顛。(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3pjk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