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講課稿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講課稿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而是詩便顯得自然。下面是《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講課稿,以供閲讀。

一、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這三首古詩分別為漢末古詩和魏晉古詩,在我國詩歌史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本單元學習目標是通過反覆吟誦,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本詩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後寫的一首詩。可説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辭,迎新我的頌歌。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的詩歌,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瞭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侷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們放在整個詩歌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鑑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另外,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如果在課堂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就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分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瞭解陶淵明生平及作品。通過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感受田園詩的取材及陶詩的風格。

(2)能力目標

通過反覆閲讀,解讀意象,品味意境,培養學生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1)教學重點:品賞田園情趣之美,挖掘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意境。

(2)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學方法

(1)情境法

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藉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詩語言質樸,感情真摯,要認真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讀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鑑賞。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四、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歷生疑、釋惑學習樂趣。

(2)朗讀法。讓學生反覆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為易懂的,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

五、教學過程

(1)畫中有詩

課前導入:給同學們展示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陶淵明詩意圖》冊中的一幅畫,讓學生調動積累,説一説透過圖畫能夠聯想到的詩句。學生的答案一般都會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同學們説的都很好,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些詩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有着豐富的田園風光,可以説這幅畫把我們帶入了具有鄉土氣息的田園。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今天讓我們穿過陶淵明詩人田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在都市中久違了的田園風光。那麼什麼叫田園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

田園詩:中國的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等。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下一位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陶淵明。

(2)識詩者、明背景。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老師檢查,課堂學生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以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寫作背景: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家庭,後家道已衰落。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陶淵明二十九歲,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辭職。四十一歲時,在親友的勸説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餘天,傳來了妹妹死於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説:“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他終於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退隱之後,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親共話桑麻,詩人一直過着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並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於他辭官歸隱之後,反映他清閒的田園生活,表現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和閒適愉悦的心境。

(3)詩中有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yoypd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