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課文《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賞析

課文《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賞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下面是課文賞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的一首代表作。教這首詩,應該讓學生體會它的“五美”:結構美,田園美,意境美,人格美,語言美。

結構美。詩的開頭四句和結尾四句,互相呼應,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承上啟下,關聯過渡。首尾記敍抒情,中間寫景抒情。整首詩合縫接榫,絲絲入扣,精巧玲瓏,渾如天成。

田園美。這首詩的田園美主要體現在八句寫景詩句上。美在何處?淡雅開闊:近有草屋,榆柳和桃李,灰色、翠綠,夾有粉紅與雪白;遠有村落、炊煙和桑樹,淡淡的蒙朧中透出一股綠意。這是一幅淡雅開闊的田園畫。恬靜幽邃:草屋前後,榆柳在和風中搖動枝條,自得其樂;桃李在豔陽下自由開放,輕鬆自如。田野遠處,村落隱隱,炊煙裊裊,深巷狗吠,桑樹雞鳴,寧靜恬適,幽邃深遠。自然和諧:你看,屋宇巷陌,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有那些沒有出場的“往來耕作”,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之人,在這片遠離塵囂的田野上,自然相處,和諧生存,是那樣平和安定,舒適自足。生機盎然:詩人描繪的這片田園,桃紅柳綠,雞鳴狗吠,“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陰,菽稷隨時藝,……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桃花源記詩》),正是“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餘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一派生機,良可喜人。

意境美。“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客觀的山水畫面,陶詩卻在使人接觸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如《歸園田居》第一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遊國恩等《中國文學史》)反覆吟誦這首詩中的寫景詩句,靜心默想,就會覺得這段話説出了陶詩的精妙。

人格美。這首詩是在陶淵明從彭澤縣令任上掛印歸家一年後寫的。詩人把官場比作“塵網”“樊籠”,把當官比作“羈鳥”“池魚”,極為形象極為準確極為深刻地展示了詩人的人格美。詩人為了保住做人的尊嚴,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為了享受自由的`生活,竟然把自古以來讀書人的最佳去處——官衙,視為“塵網” “樊籠”,把讀書人的最佳選擇——當官,視為“羈鳥”“池魚”,把脱離此“網”此“籠”獲得自由作為最快意的事來抒寫來歌唱,真是敢反歷史潮流的英雄,可謂塑造自我人格的勇士。詩人的人格美還表現在他歸家後,“開荒南野際”,躬耕自給,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去,發現田園美,歌頌田園美。這種自立於世的獨立人格,可謂健全,堪稱高尚;這種醉心田園、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來,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如果能從陶醉淵明此後至去世的二十年的生活和詩文中考察解讀詩人,我們會更加為詩人偉大的人格而激動不已。

陶淵明從二十九歲起至四十一歲的十三年中,時官時隱。“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歸去來兮辭》序),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棄官歸隱,並以此終老田園。在他二十幾年的晚年生活中,遭過火災,常常“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飢來驅我去,行行竟何之”(《乞食》),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可是,有朋友勸他出來做官,他卻“揮手而去”,連這個朋友送給他的一大筆款子,也分文不要。他追求的是什麼?是人格尊嚴,是人生自由,是心靈自由,正所謂“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來的對田園的深深喜愛之情,除了“性本愛丘山”這個重要因素外,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對當時社會黑暗政治腐敗的深惡痛絕。陶淵明為了遠離昏濁腐朽的官場,選擇了迴歸自然,退隱躬耕,“晨興理茺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之三),“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歸園田居》之二),陶醉於詩酒琴書親戚情話之中,應該説,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格之美。他詩中的田園那麼美好,他抒發的情懷那麼清純,正是從另一面反映詩人對污穢社會險惡政治的厭惡。著名詩人、學者葉嘉瑩女士説得好:“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當然,他也不得不為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付出了勞苦飢寒的代價”《漢魏六朝詩講錄》。

語言美。讀這首詩的每一句,感覺就像夏日喝涼水,山間濯流泉,格外順暢,特別爽快。而細細品味,又確是淺語藴深意,常字見真情,質而綺,癯而腴,淡而遠。“誤落塵網中”,一個“誤”字,含藴着詩人對幾十年人生經歷的幾多深刻體悟,對當時社會和官場的幾多憎惡,

對自己選擇人生道路的幾多反思!“守拙歸田園”,一個“拙”字,包含了詩人多少人生感悟,有幾分自嘲,有幾分悲哀,確乎還有幾分自慰!“平津苟不由,棲遲詎為拙”(《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拙”字有深意。“榆柳”“桃李”,為田園畫面增添色彩;配上“蔭”“羅”兩個動詞,頓覺“榆柳” “桃李”情意綿綿,別有深致。“狗吠深巷中”,一個“深”字,就像一個由近處慢慢拉向遠處的電影鏡頭一樣,使人從幽深邃遠的村巷裏聽到那一聲聲悠遠的狗叫,讓人進入一種幽靜渺遠的境界。“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依依”,上下兩句對用疊詞,讀來音節諧和,琅琅上口,更讓人領略到一種悠悠邈邈、隱隱約約、情意綿綿的鄉村遠景。

欣賞這首詩的“五美”,特別是其中的“人格美”,有一些老師(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都不以為然。他們認為,陶淵明的處世態度是消極的。我以為,這種認識是對淵明其詩其人的誤解,是對學生的一種誤導。

拓展閲讀:課堂教案設計

(一)激趣導入

上課之前,老師先請同學們做一道選擇題:如果大家走入社會,有兩條道路給你們選擇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農民,平平淡淡。同學們選擇哪條路呢?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捨去,又不斷地得到。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後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 ,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 、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充分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作為一個文人士大夫,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內容,出現在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門閥制度和觀念森嚴的社會裏顯得特別可貴。

(三)朗讀並瞭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1.教師範讀(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田園風光圖,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環境的幽靜與優美。),學生聽誦讀。

2.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學生推薦代表朗讀詩歌,要求讀出感情,並説出依據。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組研究,推薦代表發言評論,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2.提問:“歸”字是詩眼,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值得我們思考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⑴從何而歸?⑵為何而歸?⑶歸向何處?⑷歸去如何?

(五)分析鑑賞

朗讀課文,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為何而歸?

明確: 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要求學生背誦“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這兩句詩。

2.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學生背誦“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四句詩。

3. 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 (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要求學生背誦“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這兩句詩。

找出描寫田園生活情趣的句子,用自己的話描述感受,並背誦“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4. 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要求學生背誦“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小結:《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璞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j9vx7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