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課文講稿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課文講稿

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下面是其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課文講稿。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徵

②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③誦讀品味詩歌,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閒適恬淡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標:

感受詩人的隱士情懷和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領悟其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3、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懂得在閲讀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拓展遷移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①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②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三、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四、教學設備: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嚮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於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 潔、飄逸 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同學們,我剛才説的是誰呢?(明確:陶淵明)我們以前還學過陶淵明的什麼作品呢?(明 確:《五柳先生》《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其三)》)

回顧舊知:

我們先一起來回顧一下以前學過的兩首陶淵明的詩歌吧(學生背誦)

飲 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每次讀陶淵明的詩歌,我們便彷彿去郊野鄉村旅行了一番 ,每次讀陶淵明的詩歌,我們便有盪滌心靈的享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另一首《歸園田居》,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的 頁

二、詩詞鑑賞:

(一)簡介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我們常常説鑑賞詩歌首先要知人論世,同學們預習了課文,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陶淵明呢?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 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後 終老農村,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主要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並記》等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得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 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 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的是第一首

(二)朗讀作品:1、範讀(多媒體配樂朗讀);2、齊讀

(三)詩題解讀 :

1、我們常常説文章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眼睛,俗話説: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的信息那麼大家認為“歸園田居”這個標題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字呢?

明確:“歸”字

2、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麼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着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接下來我們就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這首詩歌

提問: 請問詩人

①從何而歸? ②為何而歸?

③歸向何處? ④歸去如何?

請大家自由誦讀詩歌,然後回答我的問題,同桌可以互相討論

(四)合作探究: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鄙棄和厭惡

追問:哪一個字突出表達了對官場生活鄙棄和厭惡?

明 確:“誤”字,既寫出了自己對官場的厭惡,又寫出自己久居官 場的悔恨之情“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句詩是作 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痴迷表示深沉的懺悔“塵 網”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 十年”實際上應為“十三年”(陶淵明從29歲做江州祭酒 到41歲辭官歸隱是十二年,這首詩寫于歸隱次年,正好1 3年),誇大了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塵網

樊籠

官場生活—喻 情—厭惡悔恨

2、為何歸來?

明確:“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説明陶淵明的本性怎樣?

明確: 熱愛田園生活,對於世俗官場的周旋逢迎、爾虞我詐難以 適應

追問:“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用到了什麼修辭?寫出了 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明 確:比喻和擬人,實際上詩人是以“羈鳥”和“池魚”來自比, 自己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一樣嚮往自由自在的'田園,像養 在池塘裏的魚一樣渴望閒適恬淡的生活特別是“戀”和 “思”,“舊”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現出陶淵明對田園 生活的眷戀和嚮往

討論: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作者説“誤落塵網中”, 豈是一“誤”字所能解釋?

提示: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於追名逐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明確:養家餬口,大濟蒼生,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3、歸向何處?

明確:“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歸向園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麼?

明 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 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4、歸去如何?

明確:“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播放“走進田園”flash

提問:請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

(參考:在方圓十幾畝的宅基上,有八、九間簡陋的茅舍,枝高葉密的榆樹柳樹,陰影遮住了

房子的後檐;桃紅李白的果樹,排列在屋子的前邊遠處的村莊隱約可見,村落裏繚繞着一縷縷輕柔的炊煙深巷裏傳來了陣陣的狗叫聲,樹頂上公雞正在啼鳴)

追問:有何特點?抓住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恬靜 幽雅 空闊 朦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q234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