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五首》公開課優秀教案

《歸園田居五首》公開課優秀教案

教學設想

《歸園田居五首》公開課優秀教案

詩歌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旨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學生、教師、文本間的對話,來實現對田園詩的把握。理清由“歸”字折射出的幾個問題: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從而深入體會陶淵明歸隱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陶淵明其人及其文。 2.背誦《歸園田居(其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覆誦讀,師生共同把握詩人心情的轉變。 2.通過對詩歌意象的解讀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體會田園生活的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體會詩人歸隱田園的心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他曾飲酒而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曾為世人描繪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數家珍般描繪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的鄉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淵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詩情來自田園,下面我們來學習他歸隱田園之後的《<歸園田居>其一》。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潯陽柴桑人,自稱“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傳》),諡號“靖節先生”。被後世人稱為“百世田園之主,隱逸之宗”。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幾做個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鋭,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願在紛亂黑暗的現實裏隨波逐流,曾幾次往返於官場與田園之間,最後,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直到他63歲去世,終老鄉村。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後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後,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後,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後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後,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家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而充實的隱居生活,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誦讀

請同學們欣賞詩歌朗讀,同時解決難讀的字詞和注意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羈鳥jī 蔭後檐yìn 曖曖ài 墟xū 吠fèi 桑顛diān 樊籠fán

整體把握詩歌內容 1、聽名家範讀。

2、自由誦讀,根據註釋及手頭資料疏通課文

3、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往往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四、探究、合作

以“歸” 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麼?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願成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鬥爭的犧牲品,也不願成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鬥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誇大了的數字,説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麼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2、為何而歸?

明確:A、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注意煉字“誤”)

{養家餬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門閥制度:封建等級制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閥閲、門閥世族、士族。到東漢中葉出現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族。)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願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2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説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屈原:“固時俗之工巧兮??競周容以為度”,而他選擇的是“回朕車以復路兮??之未遠??制芰荷以為衣兮??長餘偑之陸離”

追問:所以“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B、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麼?(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歸去來兮辭》。)

思考:如何理解“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詞語含義、特點、情感)

明確:(1)“羈鳥”是關在籠中的鳥; “池魚”是禁在池中的魚。

(2)特點:失去自由,失去最適合它們生活的環境,只會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場就如同“羈鳥”、“池魚”一般,失去自由。(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3)運用比喻説明作者身在官場,而心繫田園的心情,對自由的嚮往。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麼顯得那麼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靈棲息之所。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後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麼幽雅美麗!這裏襯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樂的愉悦心情。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又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説:“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舒緩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3、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簡筆勾勒出優美的田園風光,由近到遠,聲色相調,淡濃相宜,描摹了詩人心中的桃園——樸拙自然、寧靜中不失生機的鄉村圖景。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裏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鬥、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寧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

請從詩中找出藴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無塵雜”/有餘閒/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因為厭惡官場所以更為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後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衝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俯仰之間處處春了,可以説,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總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脱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後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實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慕浮華利祿,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樂,恣意遊弋,縱情揮灑。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 陶淵明思想的溯源:

《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也沒有讓這兩位風塵僕僕的大夫太難堪。

他只問了兩位衣着錦繡的大夫一個似乎毫不相關的問題:楚國水田裏的烏龜,它們是願意到楚王那裏,讓楚王用精緻的竹箱裝着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裏,用死來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願意拖着尾巴在泥水裏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説:“寧願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這是由超凡絕俗的大智慧中生長出來的清潔的精神,又由這種清潔的精神滋養出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我仍很高興能看到在中國古代文人中有這樣一個拒絕權勢媒聘、堅決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都在黑夜裏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

2、 賞析山水田園詩

《山居秋瞑》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餘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鬆徑長寂寥,唯有幽人夜來去。

七、作業:

1.背誦《歸園田居》。

2.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賞音樂:聽羽泉的歌曲《歸園田居》。

這首歌曲正是田園鄉謠風格,它彷彿是一泓清泉靜靜流淌在我們心頭,正契合了我們迴歸自然、尋找自我的想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e3rv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