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弟子規》有感(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裏寫了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和睦;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對我們的誠實和衞生習慣都有很大的影響。

《弟子規》是我們值得收藏的書,裏面告訴我們不能自甘墮落,更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品德高尚的聖賢之人,都是通過不斷努力逐漸成長起來的。

當我們做一件事失敗了,不要輕易放棄,只要堅持、再堅持,一定會成功的。

記得去年我學滑冰,剛開始我認為學滑冰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剛穿上滑冰鞋就摔了一跤,在一旁的爸爸哈哈大笑起來,我看到爸爸得意的樣子,心裏非常憤怒:“哼!不學就不學,學會滑冰有什麼了不起的。”我邊想邊要把冰鞋脱掉。忽然,我想起《弟子規》上的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我又重新站起來,盡力的學着,我每一次都摔倒,每一次都很痛,但我依然堅持着……。

我終於會滑冰了,我興奮地跳起來。

《弟子規》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是我們生活的老師。

讀《弟子規》有感2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它輯錄了至聖先師孔子的訓誡和教誨。每每誦讀,我總是深受教育。《弟子規》成了我永不忘卻的“老師”。

瞧,一翻開書,四行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簾:“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老師”教導我,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守信用,不可信口開河。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高,非貌高。”這句話説的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我們敬重他人,不能只看外貌。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都接受着《弟子規》的薰陶。我也一樣。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間裏學着古人的樣子,倒揹着雙手,搖頭晃腦地背誦着《弟子規》中的警句,爸爸走進屋來,笑着説:“背得不錯嘛!你能説説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並準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了,怎麼樣,兒子沒説錯吧?”爸爸點點頭:“嗯,不錯!那‘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什麼意思?”我想,爸爸,你也太小看你兒子了,我要讓你刮目相看。我挺了挺胸,嚥了口唾沫,自信地答道:“不能讓身體受傷,那樣會讓父母擔憂;不能讓品德有損傷,那樣會讓父母蒙羞。”“那你做到了嗎?”爸爸嚴肅地問道,“你今天有沒有去偷別人家的桃子,讓父母蒙羞?”聽了這話,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由得回想起上午乾的傻事:

離我家不遠處,有一座果園裏,果園裏的桃子熟了,鮮嫩欲滴,我見了頓起饞意。“小喬,小希,我們去摘果園裏的桃子。”我把幾個小夥伴召在一起,壓低了嗓門説。他們二活沒説,就跟我走。我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走進桃園。我剛摘了一個桃子,忽聽一聲大吼:“誰?竟敢偷我的桃子。”接着,一位彪形大漢向我們疾步走來。看見有人來了,我們撒腿就跑。那個人追了一段路,就停住了腳步,嘴裏 還 憤 憤地指責着:“小小年紀,竟然偷東西……”我們跑了一會兒,回頭看看沒人追來,這才鬆了口氣,到別處,瘋玩了一個上午。我以為風平浪靜了,就大膽地回了家。沒想到爸爸竟然藉着考查我《弟子規》學得怎樣,來質問此事,我真是始料不及!“我——我——”我低着頭,支支吾吾了半天,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爸爸説:“你知道嗎?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當桃園的主人在路上攔住我,説:‘你的兒子在偷我家的桃子’時,我是多麼難堪啊!眾目睽睽之下,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呀。兒子,你是爸爸的名片啊!”爸爸説話的聲音不響,但字字千鈞。我只覺得臉發燙,一直燙到耳根:我的偷竊行為,使父親蒙羞了。他辛辛苦苦地養育我,而我……我怎麼對得起他呀?

過了一會兒,爸爸語重心長地説:“‘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兒子啊, 壞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你的為人之道就有虧損了。我們不僅僅要誦讀《弟子規》,更要用它來管束自己啊!”我望着父親,默默地點了點頭:“爸爸,我記住了!”

爸爸走了,我又大聲地誦讀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是我發自心底的誦讀,並非小和尚唸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改正。

人的一生離不開“老師”的陪伴和指導,《弟子規》就是我人生路上永不忘卻的“老師”,它指點着我除惡揚善,誠信處世,尊長明理,讓我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謹慎地掌握好生活的方向盤……

讀《弟子規》有感3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着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裏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初二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説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迴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着眉跟父母嘮叨一番,才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説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着,想着,我鼻子酸酸的,接着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為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4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為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着,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並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為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5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小學生的生活。做為小學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説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卧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説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持。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説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將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小學生要做的嗎?《弟子規》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6

讀《弟子規》有感楊海莎又上“弟子規”的課了,我很高興。因為裏面每一句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次聽一個同學説要買一本書,奔放熱情的我一聽,馬上爽快地説,哦!我知道xx書店有,我去買吧。

可一到那地方看,傻了眼:書賣完了。結局我就不説了,狼狽得很。一想到我輕易承諾,卻辦不到就心裏責怪自己。這就是信!做人就要講究信用,如果不能輕易辦到,就不能先應承下來,要等辦好才能説。見到有人在幹壞事,自己就要想:我有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呢?

有,就要對自己説;不能學他(她),他(她)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跟他(她)一樣犯了這種錯誤,那也不用擔心,改正了不就好了嗎?這就是“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在一聲聲琅琅讀書聲中,我又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7

山河歲月,綿綿地來,匆匆地去。即使行走萬里,亦抵不過這樣一處世外相遇。在這樣的地方,適合思考自己,抽離自己,回到另外一個時空,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樣的地方就是書的世界。進入書的世界,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才幹,給人以光彩。

宛如中華遼闊的疆土,我華夏的傳統文化也在書的世界中佔據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在讀《弟子規》中“入則孝”這一篇時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言簡意賅,簡潔明瞭地表達了為人子女應該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時候,必須認真傾聽,父母責罵的時候,必須恭順承受。這句話精準地體現了“孝”作為我國基本道德規範,作為幾千年來傳統美德的的要求。

為何要以“孝”作為基本道德規範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於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們生命之始,是我們第一關心與尊重的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無法關心與尊重,那又如何會關愛尊重其它人?所以説,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必先經過孝道教育來培養,沒有了“孝”,其它品質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國人將“孝“作為評判君子的第一標準,國君也把“孝”作為審核官員的標尺。舜以孝德獲得堯帝的禪讓;東漢則直接以“舉孝廉”的形式選拔官員;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為孝敬祖母而辭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動世人的《陳情表》。幾千年來,我們已經將“孝”之一字融入血脈,滲入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以傳承孝道,贍養父母為己任。與西方追求自由獨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國人重孝道,重家庭責任,國人從沒有因為成年就離開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習慣,而是選擇挑起家庭重任,將營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為理想目標,讓老人有所養,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將這品質代代相傳。所以四世同堂是國人最大的理想,而這一理想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們自小就從書籍中不斷聆聽着“孝”的教育。《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教育着我們愛護小輩,尊敬長輩;《增廣賢文》裏“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們當供養父母,回報恩情;《韓詩外傳》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教育着我們當及時行孝,莫要追悔終生。華夏兒女將生活的智慧,將”孝“之大道記入書冊,在書中將我中華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華具有民族獨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僅是國家的根脈,更是我華夏兒女的血脈傳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脈傳承中,中國人自成謙遜温和的圓融品質,中華民族自成寬容仁愛的國風國格。

我慈孝之心,國人人人皆當有之。

讀《弟子規》有感8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花兒的感恩;“烏鳥私情,願乞終養”這是鳥兒的感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人類的感恩。《弟子規》內容雖簡扼,但卻讓我領悟到仁義孝道的真諦,學會感恩,讓幸福之花綻放在感恩枝頭。

我曾踏月踏月歸去,懷想夜空下氤氲的那一抹月光,從前幸福的日子是怎樣如廣袤草原上的星河燦爛?驚鴻掠影,牧歌悠揚。我願懷一顆感恩之心,走走停停,迎接每一天的黎明破曉,走過一場又一場似錦繁華的春秋。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遙想童年時代,頑皮不聽勸的我常常惹的父母生氣,現在想來實在慚愧不已,古有《孟宗泣竹》的傳奇故事,孟宗以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古人尚且能順從地聆聽父母的要求,為什麼我們不能恭敬的接受父母的批評呢?父母默默為我們付出,卻從不曾言棄,如此樸實無華的感情便只有親情,如同一陣和煦的風,吹去朔雪紛飛,帶來春光無限,是一生相伴的盈盈笑語;是漂泊天涯的縷縷思念;是兒女成長的殷殷期盼。我們更應以感恩之心去回報我們摯愛的雙親,讓幸福之花綻放在感恩枝頭。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則教導我們要恭敬地對待長輩,尤其是我們的師長,他們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留下了太多感動。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曾説過:“教育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假如我能搏擊長空,那是您給了我騰飛的翅膀;假如我是擊浪的勇士,那是您給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滅的火炬,那是您給了我青春的光亮。讓我們心懷感恩之心,感恩師長,讓幸福之花綻放在感恩枝頭。

縱使世態炎涼,卻總有一種感動存放在你的心間,縱使冷漠無邊,卻總有一種信仰使你追尋。讓我們一起領悟《弟子規》的真諦,學會感恩,讓幸福之花在永駐感恩枝頭。

讀《弟子規》有感9

今年暑假,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在媽媽的指導下,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的主要內容是,它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首先,我們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愛護兄弟姐妹。其次,做事情要謙虛謹慎,信守誠諾,講求信用。然後,對大眾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最後還要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啟迪,它啟迪了我如何做人。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首先我一定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人。

爸爸為了讓我和弟弟生活得更好,為了讓我和弟弟以後能上更好的學校。他孤身一人遠離家鄉去了外地辛苦工作。媽媽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我和弟弟,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天天圍着我和弟弟轉,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呵護。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

老師教給我們知識,教給我們文化,教給我們禮儀。他們無私地奉獻出他們的全部,包括他們美麗的青春。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他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老師講課,課後認真完成作業,珍惜老師們的勞動成果。以後學有所成,一定不忘師恩,常去看望我們的老師們。

我覺得《弟子規》是一本好書,同學們一定要去讀一讀、學一學。

讀《弟子規》有感10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着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悦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悦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温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説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説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讀《弟子規》有感11

可能是受爸爸媽媽的薰陶吧,我從小就喜歡讀書。從報紙到雜誌,書刊甚至到字典,只要帶字的我就喜歡看。其中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是《弟子規》,這本書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每天睡覺前是我最開心的時間,因為我又可以和媽媽一起讀《弟子規》了。今天,我很早就做完作業,拿着書來到媽媽身邊説:“媽媽,我會背誦《餘力學文》了,我背誦給你聽好嗎?”“好啊!”媽媽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拉着我坐下,示意我可以背誦了。“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一口氣把《餘力學文》背下來了。媽媽開心得把我擁入懷裏説:“這麼長的一段話,你是怎樣記的?”我自豪地説:“《餘力學文》裏不是説‘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嗎?我讀書的時候注意到眼看、心記、口唸,這樣真的很快就記下來。”媽媽笑着説:“我的女兒真聰明,學以致用,《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規範,你要好好學習,知道嗎?”“父母命,行勿懶,我知道了。”我再一次把《入則孝》也搬出來了。“媽媽,平時我任性,愛發脾氣,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聽從爸爸、媽媽正確的教導,以後我會改了。”媽媽激動地説:“《弟子規》一下子讓我的寶貝女兒長大了。”

正如媽媽説的:《弟子規》讓我長大了。可是,我知道光説是不行的,還要學會做,今後在我成長過程中一定會以《弟子規》來鞭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有感12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曾終絕的。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國學經典,滲透着眾多國學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規》,使人受益終生。

翻開《弟子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聖人的教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就為此奠定基礎,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還要多學知識、充實自己。

“入則孝”講述要尊敬孝順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自己兒女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時父母的一句句囉嗦、一聲聲叮嚀、一次次囑託正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正值學習緊張的我們,在埋頭苦讀聖賢書時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停下來到他們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教導與責備時,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犯了錯,面對父母的責罰,我們不能一錯再錯、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靜地接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平時我們要盡力瞭解父母的好惡,所作所為要體貼父母,若讓父母擔憂、傷心,此乃不孝之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愛護自己、注重品德修養。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女,我們在父母年老時也要做到這樣。烏鴉尚返哺,羔羊猶跪足;人若不孝親,不如禽與獸。西漢漢文帝為母親嘗藥,常常衣不解帶;晉朝的王祥為不喜歡他的繼母在臘月卧冰求鯉的故事都深刻體現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則悌”教育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對待長輩要謹記“長者先,幼者後”的教導。在古代,對待長輩要凡事都為長者尊,如若晚輩先行,見長輩沒大沒小,便會被眾人認為是沒有修養、素質低下的粗人。對待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或兄長,也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兄長一樣畢恭畢敬。漢朝大臣張釋之尚能跪地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繫帶,劉邦謀士張良亦可為老人拾鞋三次併為其穿上,更何況如今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能説出這句話,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謹”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規範行為。“朝起早,夜眠遲”,歲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時間。我國是“禮儀之邦”,作為中國人就更要做到“禮”字。春秋衞國士大夫蘧伯玉在過宮殿時扶輪步行,怕打擾君王;孔融四歲讓梨,我們又怎能不做有“禮”的人呢?禮者,人道之極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説話做事的方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分別描述友善、感恩、讀書。

一本《弟子規》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盡!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麼定,起筆很重要。在這裏,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説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讀《弟子規》有感14

所以這本書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讀的。這本書以孝悌仁愛勤謹信義為核心,具體列舉出了做子女或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行為規範,概括了歷代對童蒙的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弟子規》中,第一條的內容就是“入則孝”,由此可以看出《弟子規》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入則孝”條目有六層意思,講的都是在家裏與父母相處時的角色規範。聽父母話,接受教誨,照顧父母起居,讓父母安心,不任性,不藏私,滿足父母心願,不講條件,父母有錯誤時,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精心侍候病中父母,辦喪事要心存哀慼、合乎禮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感恩”這兩個字出發。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告訴我們要感恩父母,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讀了這本書,以前的我覺得對父母已經非常孝順了,但對照書中所説,才發現自己做得並不是很好。就拿《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説,這短短的12個字就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在這一點上,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做得很不好。有時爸爸媽媽叫我的名字讓我去做事,喊了好幾遍,我才慢慢地答應一聲。做事時也總是慢慢吞吞,父母催了好幾遍才加快速度把它做完,為此父母説了我好幾遍,我都不當回事。讀了這句話,我很是羞愧,以後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因為這不僅是對父母的不尊敬,也是對父母不知道感恩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知恩圖報的故事。在玉樹大地震期間,當救援人員把一位被困12小時的小姑娘從廢墟中救出來時,小姑娘對救援人員説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打擾你們,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們!”小姑娘在生死存亡之時,還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實屬讓我們敬佩!花瓣在空中盤旋,譜寫着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花朵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駿馬在麥綠的草原奔馳,舒展着一幅動人的畫面,那是駿馬對哺育它草原的感恩。讀完《弟子規》,感恩之心在我的心中紮根,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感恩,那就要從生活中點滴小事做起,從言行到行動,在快樂成長中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15

“對飲食 ,勿揀擇”。這裏就講到飲食不可以挑剔,因為均衡的營養才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小孩從小就挑剔食物,孩子的發育就很難保持均衡。尤其現在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有一些習慣更差的,他會在菜餚裏頭翻來翻去,挑來挑去。也有很多父母,他因為疼自己的小孩,所以也會在裏頭專門挾他喜歡吃的,這是很不好的。

而“食適可,勿過則”,也就是説從小對孩子的飲食,我們要告誡她要節制。不能説今天飯菜好吃,就多吃;今天飯菜不好吃,或不喜歡吃,就少吃或不吃。孩子從小養成定時定量不挑食的飲食習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身體抵抗力才會增強。

秦夢迪小時候,大概是六歲以前,在飲食上就有這樣的毛病,吃飯幾乎不吃饃,吃菜本來就少,若是菜不可口乾脆就一口不吃,所以前兩年身體很差,特別是三、四季度,幾乎每個月都會生病,並且一生病就得到醫院輸液,記得六歲那年十月份,斷斷續續輸液輸了三星期,急得我直上火。近兩年來,隨着她飲食習慣的改善和調整,平時上醫院的次數少多了。這裏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零食、多喝白開水。

標籤: 弟子規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v7lx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