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讀《弟子規》有感精選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記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求我們必須熟背弟子規,當時的自己學習成績也很好,背書對於我來説是件小事。至今弟子規還能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真諦。最近給兩歲的兒子買了個點讀機,想着讓他從小薰陶一下我們的國學,然後我也就跟着一起跟讀了,現在的我才真正感受到裏面的精華。現在的我才體會到我們的國學是有多麼的經典。為人父母的我現在才能更加透徹的理解裏面的好多東西。“首孝悌”百善孝為先,在沒有結婚特別是沒有小孩之前。自己真的有點幼稚和任性,對於父母的嘮叨覺得煩,覺得爸媽管得太多了,媽媽的話太多了,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發火。慢慢的自己成家了,並且有了小孩,才發現父母把我們養大是多麼的不容易,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的第一年裏,愛人不在身邊,什麼事情都要自己面對,把自己所有的愛和耐心都給了孩子。也才明白了我爸媽當時把我們姐弟三帶大是多麼的不容易。不僅如此,孩子成長的這兩年裏爸媽給了我巨大的幫助,自己不僅要帶孩子還要上班,都是媽媽幫着我伴着我。孩子有什麼事情,媽媽都會説:沒事,有我尼,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班的。‘’每一次回家爸爸都要把家裏好吃的、我愛吃的統統帶給我。每一次車的後備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帶着他們的關心和愛啟程。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我操心。我怎麼能不孝敬他們啊。

父親是位農民,一輩子都在為我們奔波。但是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能把弟子規的精華詮釋得那麼好。“首孝悌,次謹信”,父親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尊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家裏的姐弟三人長大都特別的聽話,從來都不會因為爭搶什麼東西而打架,只會是吃在最後的一個人吃的最多,因為前面的孩子都會想着給後面的多留點,所以父親這輩子是成功的,雖然苦了累了一輩子,但是把我們都培養得很好。現在的自己工作第七個年頭了,和同事都相處得很融洽,因為要做一個誠信友善的人。別人也才會與你親近。這是做人的真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弟子規裏的各項規則的話那我們的社會就將是一個和諧文明誠信友善的社會!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佔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着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着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着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着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着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裏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為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温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為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麼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為他們端上一杯温開水;孝,是放學歸來,親暱地説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孝,是每天空閒之時,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只有付諸我們的行動,才能報答我們的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祥;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温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裏的一枝最美的花。讓只會索取的我們,付出行動報答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感受我們熾熱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3

“鈴……”伴隨着音樂鈴聲我們又進入了經典誦讀的時間嘍!我快樂,我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情不自禁地學古代詩人搖頭晃腦,琅琅誦讀,書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弟子規》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一遍遍的誦讀,使我深有感觸: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愛比海還深比天還高。

回憶小時候的我,體弱多病。在寒冬臘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厲害。爸爸媽媽總是冒着嚴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我受涼。就這樣,他們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憊地回家,而我卻在爸爸的懷抱裏呼呼大睡。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他們在這樣重複着這樣的生活。

最難忘的是我六歲那年,在幼兒園裏排練舞蹈時,不小心扭壞了腳,腳腫得像“饅頭“那樣高。那時我家住在七樓,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媽媽想扶着我上樓。可是不懂事的我不願意,只嚷着:“媽媽抱我上樓。”媽媽默許了,揹着沉重的“我”,雙手拎着包包艱難地上樓了。走到三樓時,媽媽汗流浹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氣。稍作休息後,媽媽又重新背上我繼續上樓。一個台階又一個台階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來越鬆,身體不斷地往下“墜”。快到五樓轉彎時,媽媽大叫一聲,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緊緊地拽住我,因為我要掉下去啦!好險呀!媽媽長長地歎了口氣,我大聲地哭了起來。媽媽抱住我,安慰我,我發現媽媽全身都在發抖。

“媽媽累,我自己走!”媽媽搖搖頭,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走向七樓。

當時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卻心疼不已。

爸爸媽媽,如今長大的我,總是“淘氣”,“不聽話”、“頂嘴”……我要在這裏説一句:“對不起”。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媽媽,我一定會做一個你們孝順你們的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4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是唯一不曾終絕而綿延啟蒙教育的。

在眾多的啟蒙教材中,《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唐詩》等文字簡練、合轍押韻、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我們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年輕時,在科舉不中之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他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教育兒童為人處世規範的啟蒙書,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的蒙學讀物。對於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學習、如何“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最後養成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清朝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

《弟子規》其內容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而愛,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主體精神,全文分為五個部分,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是啟蒙端正,養成忠義家風的最佳讀物。

讀完這本著作後我深有感觸,交給人們孝道、講誠信、關愛他人、努力學習等這些在人生路途上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教我們學做人,還教給我們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古代的人們把具有這些道德的人稱

為聖人,比如我們偉大的孔夫子,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道德理論一直流傳至今,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我們生活中真正做到這些道德行為言論的人非常的少。

我們為什麼不做這種被所有人稱讚的人呢?讓我們一起傳承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文化,為祖國的偉大事業作出努力,作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5

最早接觸《弟子規》,應該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在我朦朦朧朧的記憶裏,那時候是媽媽讀一句我讀一句,只覺得《弟子規》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玩,至於它的內涵,一竅不通。剛上小學那陣子,老師也要求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為了完成任務,我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沒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華和內涵。

隨着年齡的增長,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生活規範,是我國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學好《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它可以讓你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於是在是懂非懂的情況下,我拿起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認真地研讀起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除了有弟子規的全文和譯文外,還有一個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小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對《弟子規》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讓我終於領悟到了《弟子規》的精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行為是多麼地不孝和錯誤。

例如以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或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一拖再拖,老是説“等一下、等一下”,遲遲不動身,爸爸媽媽責備我的時候還朝他們發火。認真學習了《弟子規》後,每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做事而我想偷懶拖延的時候,《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催促。

以前沒有領悟《弟子規》的真正內涵的時候,我從來不懂得體貼媽媽,覺得媽媽為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當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不懂媽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太操勞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甚至連一杯水都懶得幫媽媽倒。當我讀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時我不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現在,偶爾媽媽生病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晝夜侍,不離牀,但是給媽媽倒上一杯熱水,看到媽媽臉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開心快樂。這就是《弟子規》給我的教誨和啟迪。

《弟子規》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謹記《弟子規》教誨,善待每一個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多為別人着想,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6

通過單位集中組織學習《弟子規》後,我深有感觸。《弟子規》總的思想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領導、同事、兄長朋友。其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講信用,也就是誠信為本。最後是説我們與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在空餘時間裏,要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從各個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入則孝、出則悌: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悌,説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規矩,可以使孩子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那樣就很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而我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那麼在公司的領導、長輩面前我們便是弟子,我們應該對他們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學、朋友面前,我們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間要相互學習、幫助,相互關愛。所以,孝悌之義不只教會我們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

和兄妹,同樣也是在告訴我們在其它環境中如何與他人相處,教會我們做人的根本。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孝悌之義在工作當中並不是一種阿諛奉承,而是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懷。古話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所以我們不應過分抬高他人,貶低自己,而是應該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謹:弟子規當中,謹的篇幅所用的筆墨最多,可見謹的重要性。行為謹慎,不給自己和家人,還有其他人添麻煩。穿着服裝,言談舉止行為,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過分,不走極端,修習德善。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穿着,給人一種簡潔大方,乾淨利落的感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禮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事要事無鉅細,悉究本末,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項工作。

信:凡出言,信為先。孔夫子説“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凡是説出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話説的多不如説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花言巧語,戒除奸邪巧辯。沒看到事實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不夠清楚,就不要輕易傳播;覺得事情不恰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麼,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做錯事,不要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掩蓋就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錯誤。所以,對於以往的過錯,要想辦法彌補,堅決改正。

泛愛眾: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品行高尚的人,

名聲自然高,因為人們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因為人們信服他的真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以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説人是非,不揭人短處,注意發現別人的優點;要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與人相處時,要多幫助別人,多給予別人;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換位思考,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找機會報答;與別人發生的矛盾,要儘快找機會化解;多為別人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温馨社會。

親仁:晉代文學家、哲學家傅玄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齊。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已經極為細緻,同樣是為了生活奔波勞碌,難免會沾染上世俗之氣。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顯得更加稀少。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們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也會提高,過錯也會相應的減少。所謂“大隱隱於市”,真正仁德的人會悄居鬧市,布仁施愛,德濟蒼生。當今,有很多成功人士,為慈善四處奔走。例如:李連杰從藝多年來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更是於20xx年創辦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計劃把慈善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這恰好體現了一位仁者應有的社會價值。 餘力學文:指那些對於“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做到的本份,卻不肯力行。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所以,我們要珍惜剩餘的時間,並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 總之,在《弟子規》的教導下。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虛度時間?而從《弟子規》裏,我們瞭解到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的。過去我們沒有學習《弟子規》,所以不是很明白。但現在我們深刻的學習了《弟子規》,那麼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這樣我們的生命也將過的更加有意義。

讀《弟子規》有感7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麗景學校參加語文老師讓我們去的冬令營。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老師素質非常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這裏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我的媽媽作文100字},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兇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討厭了,{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但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後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讀《弟子規》有感8

弟子規。信。二十課講的內容是做人要有誠信,要實事求是。凡是説出的話,首先要誠實講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不會行得通!多説話不如少説話,説話就是實實在在的,不要將不符合實際、做不到的花言巧語。刻薄挖苦的話、讓別人不舒服的話、骯髒不雅的詞語以及粗俗的小市民習氣都要切實的戒除掉。

做個守信的人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我已經讀完了前六個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10

感謝焦作日報社舉辦校園記者“讀經典寫美文”活動,給我機會學習國學經典,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弟子規》這本書由入則孝、出則的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章節組成,每個章節都有註釋、譯文、經典故事組成。其中“孟母斷機”告訴我們,學習要循序漸進,不得有厭倦心理,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也就是告訴學生做事要有規矩。認真品讀經典國文,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就老了,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

讓我們從誦讀經典開始,以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其發揚光大,讓優秀的國學經典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有感11

小時候,媽媽教我背《弟子規》,那時候的我就像順口溜那樣一下子就背出來了,但裏面的意思,我卻不懂。上小學了,老師教我們背《弟子規》,還耐心的給我們講意思,那時的我,似懂非懂。上六年級了,我自己鑽研《弟子規》,這時的我,不僅背得熟,還懂得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流傳,眾所認的“最有價值的書”,它們是人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是一些光輝的、就有永恆價值的精品。書可以讓我們陶製性情,涵養氣質,培養人格智能有着;替移默化的作用。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無知的兒童,變得知道尊敬長輩,老師,關愛小朋友……

《弟子規》裏面的每一句話都使我受益匪淺。而感受最善的則是出則悌這一篇章。其中“兄道友,弟道恭,”給我的感受最深。原來,我經常和弟弟搶電視,搶零食,搶玩具,經常鬧得不可開交。而讀了《弟子規》後,我就做什麼事都讓着弟弟,而弟弟也對我十分尊重。

記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地看我最喜歡看的電視劇時,而偏偏在這個時候,弟弟又哭又鬧的説他要看動畫片,我不想給他,為什麼都要讓着他呢?可轉念一想,《弟子規》裏面謙讓比自己小的孩子,於是,我説:“給,你看吧!”弟弟興高采烈地拿着遙控器,臉上突然從陰轉晴了。還巴結的説:“姐姐真好,姐姐真好!”我心想:原來謙讓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而“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讓我得到了家人們的誇獎和讚賞,也讓我養成了尊老愛幼的好習慣。原來我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別的事,只想着自己,可看了《弟子規》後,我在做各種事的時候,都讓這長輩,和小輩,它們都誇我懂事了,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為別人着想的大女孩兒了。

高爾基説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弟子規》這本書正是證實了這句話。讓人類的品性在道德中昇華,讓生命變得更具有價值!

讀《弟子規》有感12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裏的《黃香温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温給爸爸暖牀,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蓆,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説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後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讀《弟子規》有感13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説得多,不如説的少。只説該説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説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個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穫很大。

讀《弟子規》有感1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我卻自己以為這些規範我早以是做到的,誰都沒想到,我的做的卻和文中相差大遠了。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讀書學習的房間要清潔安靜,牆壁要乾淨,書桌要清潔。所用文具要擺放端正。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間呢?牆上有不少黑點墨跡,東邊牆上畫一隻小白兔,西邊牆上畫一隻大老虎,沒有哪塊牆上沒有我“優美”的筆墨。再説話我的書桌吧,不是給我當了美術上的調色板,就是當成了數學驗算用的草搞紙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帶着一點一星的顏料,實在是不忍直視啊!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後立刻看回原處。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節收好,發現書本有缺損,要立刻把它修補好。而我就是和書做對!我的書桌可幾乎成了一個“舊書店”,就連才發的新書,幾天後就被“老鼠”啃了個邊,再過幾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爛的“棉花”,現在的書如果不是包了書皮,一學期後早己不成樣了。書架上還算完整的書也是雜亂無章,如果讓我從這個大書架上找哪一本書,可以説是比登天還難。例如説我剛拿到的新書,才過幾天,數學書粉身碎骨”,語文書成了“書麻餅”…….

現在再回想起從前那些不良的讀書習慣,才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有多大的漏洞,看來學《弟子規》還是十分重要的。

親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來一起學習《弟子規》,一起改正吧!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教育孺子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一 、孝敬父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二 、為人處世

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要時刻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係,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禮貌待人,對學生的問題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耐心和愛心,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因為人生中有很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弟子規》裏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慢慢去體會,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將按照《弟子規》,激勵自己,完善自己,鞭策自己。

標籤: 精選 弟子規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q2kj8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