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精】

讀弟子規有感【精】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精】

讀弟子規有感1

感謝焦作日報社舉辦校園記者“讀經典寫美文”活動,給我機會學習國學經典,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弟子規》這本書由入則孝、出則的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章節組成,每個章節都有註釋、譯文、經典故事組成。其中“孟母斷機”告訴我們,學習要循序漸進,不得有厭倦心理,只有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也就是告訴學生做事要有規矩。認真品讀經典國文,我們從中學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潛移默化塑造着我們的思想行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就老了,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此刻

讓我們從誦讀經典開始,以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其發揚光大,讓優秀的國學經典伴隨着我們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裏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後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為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為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現,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現。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為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現。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短短的三字一句,其中卻藴含着無窮的道理。這就是中國經典儒家文學著作《弟子規》的開篇語。

俗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個人如果從小懂得規矩,明辨是非,那麼他將會成為一個有原則、有主見的人;反之,如果從小過於放縱,任由自己的脾性張揚,那麼他很可能會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規》就是這樣一部約束、管理我們言行的規矩書,請大家謹記這是約束而不是束縛,是管理而不是管制!

全書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闡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習慣與規範。開頭提到的那幾句便是《弟子規》的總敍,貫穿了全書的內容,告誡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次要為人謹慎,講誠信。愛所有的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在把這些都做好的前提下,大德已成,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從這幾句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習文化知識是放在大德之後的,人生之大德應是“孝、悌、信、愛、仁”,有大德才能有大成!

讓我們再深入的體會一下大德之道!

入則孝——試想一個不愛父母的人,何以愛別人,何以信於人?他是孤立的,自私的,狹隘的,難以成事。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成就,這種人也是遭人鄙視的。對於我們來説,父母就是天,為我們支撐一片生存的世界,我們怎能不感激父母?母愛如輕柔温暖的雨,父愛如堅不可摧的山,他們永遠永遠的付出,我們何以報答?只有“孝”這一個字。

出則悌——我明白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長輩。無論對方與你有沒有血緣關係,只要是長輩,他們身上就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的東西,我們都應以誠懇、尊敬的態度去面對。對待長輩要用尊稱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等等,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對待長輩時千萬不可傲氣凌雲。

謹而信——我明白了無論在那個環境中,人都應該保持謹慎而誠信的對人做事。譬如在家如何對待親人,在外怎麼與人溝通,做事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等等。這裏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我們只有對別人誠信,別人才會回饋給我們誠信。如果不能遵守約定,無論是因為什麼主觀的原因,都不足以挽回別人的信任。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泛愛眾,而親仁——這是與人相處的精囊妙計。正確的交往觀念是人人平等,有博愛之心,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別人給自己恩惠時,也要心存感激。多於那些道德高尚、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從而見賢思齊,提升自己的素質。

餘力學文——我懂得了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自己創造優異的學習環境,努力達到目標,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等等,這使我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這部書,我原本模糊的處事觀念變得清澈了,原本不以為然的不良習慣變成我必須摒棄的惡習。我終於懂得了優秀弟子是怎樣煉成的。我們的人生需要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弟子規》是我們少年時期的必修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不斷完善自我,走出精彩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4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裏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裏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羣,在羣裏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羣裏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麼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裏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着急。結婚後,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幹,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着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後,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裏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麼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説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麼這麼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麼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麼,他們都説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説:“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着這件衣服,不捨得脱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陣琅琅的讀書聲傳來,原來是小學的學弟學妹們在背通《弟子規》呢!真巧,我們的經典誦讀也在温習《弟子規》。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百善孝當先”只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的確,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有的責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成為有品質的人。《弟子規》的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孝。

我在家裏就經常和父母發脾氣。

有一次,我在家裏玩電腦。媽媽來叫我吃飯,大概是因為正入迷的緣故,我就特別想繼續玩下去,我順口就接到:“馬上,馬上,一會就來!”過了三四分鐘,媽媽又叫我去吃飯,我因貪玩就又説:“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鐘。”就這樣我一直推了十幾二十分鐘,都沒去吃飯。老媽終於發火了,衝過來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了過去。當初我還很反感媽媽。可後來一想,媽媽也是為了我好嘛,何況是自己不對嘛。《弟子規》中不是教導我們要“父母呼,應勿緩”嘛!

自從讀了《弟子規》後,便打算按照弟子規的規範來要求我自己。希望以後可以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個問題,《弟子規》上説:“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順父母,和其他人友愛相處,等做到這幾點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就要學習。可是現在呢?兩種規範倒了過來,子女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等學習完之後,如果有時間,再來盡孝道。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我們現在做的和《弟子規》上的規範有了很大的出入。這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但《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內容,能讓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讀弟子規有感6

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我從學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是父母的疼愛才會讓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容忍我的傲慢。有好幾次,我和父母在一個房子裏看電視,每當不想看都將電視關了,從不問父母的感受。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之後,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聽從父母的教誨,孝順父母。讀完後,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規範。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父母所喜歡的東西,要儘量去準備,父母所不喜歡的東西,要小心的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每次放學回家,都不主動寫作業,都要爸爸媽媽催個兩三遍才回去做,完全缺乏時間觀念,把時間一點點的浪費了。我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讓爸媽值得讚許的孩子。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冬則温,夏則淸;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子女孝敬父母要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牀,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並向她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説到就要做到,我相信我自己,永不放棄!讓我的父母過上美好的生活!做人首先要學會感恩,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那他做的事情難以得到認同。自從我學了《弟子規》,父母都誇獎我變乖了,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學校: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中心學校

讀弟子規有感7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曾終絕的。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國學經典,滲透着眾多國學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規》,使人受益終生。

翻開《弟子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聖人的教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就為此奠定基礎,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還要多學知識、充實自己。

“入則孝”講述要尊敬孝順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自己兒女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時父母的一句句囉嗦、一聲聲叮嚀、一次次囑託正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正值學習緊張的我們,在埋頭苦讀聖賢書時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停下來到他們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教導與責備時,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犯了錯,面對父母的責罰,我們不能一錯再錯、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靜地接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平時我們要盡力瞭解父母的好惡,所作所為要體貼父母,若讓父母擔憂、傷心,此乃不孝之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愛護自己、注重品德修養。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女,我們在父母年老時也要做到這樣。烏鴉尚返哺,羔羊猶跪足;人若不孝親,不如禽與獸。西漢漢文帝為母親嘗藥,常常衣不解帶;晉朝的王祥為不喜歡他的繼母在臘月卧冰求鯉的故事都深刻體現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則悌”教育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對待長輩要謹記“長者先,幼者後”的教導。在古代,對待長輩要凡事都為長者尊,如若晚輩先行,見長輩沒大沒小,便會被眾人認為是沒有修養、素質低下的粗人。對待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或兄長,也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兄長一樣畢恭畢敬。漢朝大臣張釋之尚能跪地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繫帶,劉邦謀士張良亦可為老人拾鞋三次併為其穿上,更何況如今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能説出這句話,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謹”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規範行為。“朝起早,夜眠遲”,歲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時間。我國是“禮儀之邦”,作為中國人就更要做到“禮”字。春秋衞國士大夫蘧伯玉在過宮殿時扶輪步行,怕打擾君王;孔融四歲讓梨,我們又怎能不做有“禮”的人呢?禮者,人道之極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説話做事的方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分別描述友善、感恩、讀書。

一本《弟子規》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盡!

讀弟子規有感8

今天,伯伯從書店給我買來一本書,上面寫着幾個大字:《弟子規》,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來,只見第一頁寫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二十四個字。我看不懂,就不想再看下去,伯伯於是很認真地對我説:“這本書很有意義,你結合譯文認真看就懂了。”

聽了伯伯的話我就坐下來,開始讀《弟子規》這本書,一會兒就把心思投入進去了,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是根據古代聖賢對弟子的教誨編成的,教育我們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到一切言行謹慎,要講信用;和人交往時,要平等謙和,要時常親近有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做好這些事情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它給我很大的動力,就是讓我去學做一個懂禮儀,會做人,善學習的人。

在這些句子中,我最得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時,應該一聽到就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説話,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我看到這裏,臉不由得紅了,我覺得我平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看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媽媽在廚房叫我:“開泰,快幫我去買一包味精來”,我正看電視入了迷,想着還有弟弟呢?怎麼不叫他去,就沒有答應媽媽。媽媽又叫我了,我心裏一百個不情願,翹起嘴巴發脾氣,很不情願地走下樓。背後傳來媽媽的歎氣聲。哎!現在想來太不應該了,媽媽心裏會有多難受呀!媽媽,下次我再也不發脾氣了好嗎?我一定會很樂意地幫助您做更多的事情,我也要做一個懂事孝敬父母的人,為你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我覺得書中談到的一個讀書習慣問題對我很有用,“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喜歡讀書,可是不太習慣做筆記,在讀書中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沒有馬上記下來,後來碰到一樣的問題了才後悔,想着我怎麼不記下下來請教別人呢?我想,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一定要學會邊讀書邊記筆記,然後做一個勤學好問的人。

這本《弟子規》給我的教育很大,我一定要認真讀好這本書,還準備買一個本子把我感受最深的句子記下來,經常學習,因為它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指路燈。

讀弟子規有感9

有一天,老師拿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給我們看。我看到這本小冊子有着黃黃的封皮,上面還畫着穿着古代衣服的大人和小孩。這是什麼書呢?老師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的。我們要一起學,一起背。

開始背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沒想到古文怪,這麼難讀,我不禁皺起了眉頭。有的同學覺得好玩,開始嘻嘻笑起來。可是,當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含義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話語中真的藏着許多做人的道理。當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語句時,我不由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過的事。有一次,媽媽生病了,很難受。“世文,幫媽媽倒杯水。”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的我,看得正興高采烈。一開始,我並沒有聽到媽媽有氣無力的説話聲。終於聽到媽媽使出全身力氣的説話聲時,我卻還是目不轉睛地邊盯着電視邊説:“等會兒,沒看我忙着嗎?”……現在,讀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的耳邊彷彿又響起了媽媽那輕聲地呼喚。“媽媽,對不起。”我在心裏默默地説。

從《弟子規》中我懂得了許多像“知恩圖報,孝敬父母”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我想,懂得了這些道理,我一定會像古時候的人做得一樣好。

讀弟子規有感10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説:孝順、有禮貌,書裏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幹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後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嚐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温,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後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後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幹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11

當我輕輕翻開《弟子規》時,就如同步入一個神聖的知識殿堂。

《弟子規》告訴我們,先端正品德。那句使我“臉紅”的“冬則温、夏則清”,讓我好好地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覺得自己確實有很大的差距。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住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父母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他們都覺得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我,多囉嗦了幾句,我卻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現在想來,那多不應該啊!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卻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皇帝”,比起同齡的“黃香”——一個在冬天幫父親暖被窩、夏天拿扇子把牀扇冷的孝順孩子來,我真是感到莫大的恥辱啊!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是他提醒了我,讓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是他,喚醒了我,告訴我做人的道理;是他,告訴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12

在學校的建議下,我最近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這本書以“三字經”的格式,給我們講述了做人的道理。因為“三字經”的格式是一種古文,很多內容我根本看不懂,所以作者還給它們加了譯文,並列舉了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貌,讓我一看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也讓我一看就愛不釋手,從中也讓我受益無窮。

這本書中的很多內容都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這句話,它的意思是:當自己有能力,可以為眾人服務時,不可以只考慮自己而不捨得付出;對於別人的才華,應該佩服並加以學習,而不可以嫉妒甚至毀謗。我覺得這句話特別值得我們小學生們認真地學習和領會,它教育我們人不能自私、驕傲,要學會謙虛做人,時刻想到為集體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就拿我本人來説,我也特別想為班集體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幸運的是,我每天早讀時有機會給同學們帶讀,看到同學們那麼認真的神情真讓我感到高興。另外,我也要學會謙虛,多向那些優秀的同學們學習。你看,我們班上有那麼多成績比我優秀的同學,還有很多同學有各種各樣的特長,他們都比我有才華,我就要以他們為榜樣,做到“人所能、勿輕訾”,虛心向他們學習,我相信我的成績也一定會提高,表現也會更優秀的。

《弟子規》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相信你讀了也會終身受益的。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説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説它是一盞啟明燈,時時刻刻叮囑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説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後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牀為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讀弟子規有感14

最近老師講解《弟子規》,讓我知道我是個不孝女,因為我常和妹妹吵架,讓爸媽為我們操心。有時候我還會和爸媽頂嘴、惹事生非。我要盡力的改掉這個缺點,不讓爸媽替我操心,要讓他們每天都很高興,而且不讓他們生氣,不跟爸媽頂嘴,不和妹妹打架、吵架和搶玩具,我一定要讓爸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孝心。

我也要謝謝老師教我們《弟子規》,因為我在這裏面學到了好多,要不然我還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爸媽開心呢!

讀弟子規有感15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説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標籤: 弟子規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mw4k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