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熱】讀《弟子規》有感11篇

【熱】讀《弟子規》有感11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讀《弟子規》有感11篇

讀《弟子規》有感1

今天我又一次品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敍》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弟子規》通篇講述了做人、做事的規則,正所謂無規矩不成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大規則,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做人、做事講規則、講原則,人可樹,事可成,但前提是一定要熟知、清楚規則,所以我們應學習《弟子規》,更應謹記、傳承這一國學經曲,但是,傳承絕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口頭或是書本上,而是要體現在行動上。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學習生活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不高。

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古人聖訓,流傳百年,讓我們謹記精髓、傳承國學吧!

讀《弟子規》有感2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鑑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弟子規》共有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問。可見,古人規定孝為首,學位最後。但今人把它完全倒過來,學文第一,剩下的幾乎不排名。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呢?

入則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講“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從何而起?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麼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後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麼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麼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説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幹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麼都不要,然後到父母墳前哭,説“我終於讓弟弟成就了”。可見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説話。“凡出言,信為先;做為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於溜鬚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説,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説:“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説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譭。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説到“親仁”,不客氣地説,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隻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餘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可先人讀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説的?孔子説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藴含着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説,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裏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裏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讀《弟子規》有感4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在初一上學期學習的一本古代文學典籍一《弟子歸》,短短的一千多字,給我的印象卻特別深刻。它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每幾個字中就藴含着深刻哲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這些深刻的哲理,做一個孝順母、敦厚善良、誠實守信、勤奮好學的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弟子規》全文共分八個小節。第一節是總述全文內容,後七個小節分別向我們講述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

第二小節《入則孝》告訴我們要善待父母,要在心中和行動上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孝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時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時也要通報一聲,以免讓父母掛念,這樣簡單的小事情,然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我深深的反思。

《出則弟》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謙虛禮讓,《謹》是指我們在言行上要謹慎,養成好的習慣。正如這句話"冠必正,鈕必結"這是最起碼應該做到的小事,我們不必像子路那樣為了帽子而死,只要做到起碼的端正就可以了。

《信》告訴我們要言而有信,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做到誠實守信,説好話,不説謊話,才能不斷走向成功,光誠實守信還不夠,還要平等博愛,與他人友好相處。"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在現實生活中,不要和別人斤斤計較,給人家要多一點,拿人家要少一點,這樣才會與別人友好相處。

有了好的德行,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就要好好學習知識,而我們現實生活中卻與之相反,只講究知識,不講究品德,結果培養出一批有才無德的年輕人,這是最應該注意的。

學習文學典籍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它會陶冶我們的情操,鍛鍊我們的意志,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讓我們在古典文學的薰陶下做好人,行好事,説好話,爭做聖賢之人。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裏有這麼一個故事,大意是———很久以前,天下大亂,有一個小孩帶着老母親逃難,她們逃到深山裏,看見前面有一所破廟,她讓老母親先到破廟裏面去休息,她出去找野菜給母親充飢。等她採到野菜時,突然衝出三個強盜,把她抓走。三個強盜説:“我們要吃你。”小孩説:“求求你們放了我,我家有一個老母親,我要把野菜給老母親吃,然後我一定回來。”強盜們被感動了,放了他。小孩子回去,給老母親煮了野菜。他就回到強盜身邊。強盜們説:“原來天下還有這樣的人啊,以後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生活。”

我的感想是:誠實守信和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孝順父母的人。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了,他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我們要孝順父母,如果不孝順父母就對不起父母小時候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讀《弟子規》有感6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小學生的生活。做為小學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説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卧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説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持。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説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將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小學生要做的嗎?《弟子規》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裏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着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着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地遨遊,它帶着我在知識的寶庫裏摸索前進,它帶着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着“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撐着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着。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歎了一口氣説:“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裏想着: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説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説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説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説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説。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8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裏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説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為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説:“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麼?”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後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於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才回家,到家後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説:“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讀《弟子規》有感9

從小到大,唸了十幾年的書,直到最近這兩年學習傳統文化,才知道有《弟子規》這樣一本專門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書。如果我們這些已經知道,並認真學習《弟子規》教誨的人,能夠將這本經廣為流佈,使其深入人心,相信,未來的世界是美好的,未來的孩子們是幸福的,未來的父母、老師是省心的,整個社會是和諧的、融洽的,快樂的。為了這個目標,我也一定要從我做起,謹記諸位大德老師的教誨,努力改過,早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依《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7個部分列舉出為人弟子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良好教材,這樣一本亙古彌新的經典,勝過成百上千的現代繪本,真的是物美價廉,是普通百姓家庭最好的'選擇,但是,雖然大多數人已經知道了有《弟子規》這樣一本書,他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本書的真正地位和力量,其實包括現在的我,也沒有真正將《弟子規》中每一條都落到實處,我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能紮紮實實的做好《弟子規》,真正幸福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只有真正受益,真正做到的人,為大眾講演,才能真正改變人們“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提升人們的素質,淨化社會人心,災難才能越來越少,環境也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開篇“總敍”,就將聖人對於弟子的要求,簡要述説,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學習了弟子規,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我體會到“孝”是做人的根基。讀着“入則孝”中的經文,心中不免慚愧有加,我家是姐妹兩個,因為自己從小學習尚可,身體又弱,所以,媽媽總是讓我放學就讀書、寫作業,家務活很少幹,漸漸長大,自己寧肯看閒書,也不去幫忙做事,慢慢養成了懶惰的習性,更由於從小隻知啃書本,所以在工作崗位上,總有能力不足之感,領導交給的任務總是完成的不那麼令人滿意;更由於自恃學習成績好,漸漸有了驕傲的心態,對父母的教誨總覺不入耳,媽媽耳朵不好,更是沒有我懂得多,逐漸養成了嬌小姐的脾氣,聽不進一點意見,只有自己給別人意見,從不檢討自己,甚至有時脾氣來了,還要將父母長輩嚷嚷一頓,真正是大不孝,自己早已是地獄眾生而不自知,還自以為聰明過人,善良可愛。真乃“鼠目寸光、井底之蛙”,“只見他人短處,不見自己短處”,有時明知自己脾氣不好,不夠孝順,就是不肯改過,總要尋找父母長輩的不是來為自己開脱。

經過讀誦、聆聽蔡老師講解各種經典,以及弟子規,才逐漸將自己的傲氣收斂,嗔晦心轉變,時時念母親、叔叔(生父已過世)的好處,婆婆、公公的辛苦;自己也已生養了小孩,為人父母的艱辛才體會了一點點,相比較父輩們吃的苦,我們所經歷的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我們若再不孝順,怎麼對得起生我、養我20幾年的父母,培養我成才的國家。一個人,只有心中常存感恩,她的人生才會有踏實的幸福感,才會保持、甚至增長自己的幸福指數。

一個人能發自內心的孝順父母,無慾無求的去儘自己的本分,這樣就是與人的性德相應,自然而然就會長養慈悲心,恭敬心,對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自己接觸的外界環境,心生恭敬、從容淡定,後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進而餘力學文”,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不過,我們現代人由於缺少從小薰陶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用兩三年的時間,堅持每天讀誦《弟子規》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根基才能扎得牢,將來長成的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堪為棟樑之才。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瞭弟子規是聖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後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於是我們便帶着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後,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覆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並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麼做兒女,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怎麼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於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短信,叫養生小專家。裏面説修身養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讀後感·正如“餘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説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裏,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後,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保持,併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並做到更好!

讀《弟子規》有感11

山河歲月,綿綿地來,匆匆地去。即使行走萬里,亦抵不過這樣一處世外相遇。在這樣的地方,適合思考自己,抽離自己,回到另外一個時空,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樣的地方就是書的世界。進入書的世界,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才幹,給人以光彩。

宛如中華遼闊的疆土,我華夏的傳統文化也在書的世界中佔據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在讀《弟子規》中“入則孝”這一篇時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言簡意賅,簡潔明瞭地表達了為人子女應該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時候,必須認真傾聽,父母責罵的時候,必須恭順承受。這句話精準地體現了“孝”作為我國基本道德規範,作為幾千年來傳統美德的的要求。

為何要以“孝”作為基本道德規範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於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們生命之始,是我們第一關心與尊重的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無法關心與尊重,那又如何會關愛尊重其它人?所以説,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必先經過孝道教育來培養,沒有了“孝”,其它品質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國人將“孝“作為評判君子的第一標準,國君也把“孝”作為審核官員的標尺。舜以孝德獲得堯帝的禪讓;東漢則直接以“舉孝廉”的形式選拔官員;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為孝敬祖母而辭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動世人的《陳情表》。幾千年來,我們已經將“孝”之一字融入血脈,滲入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以傳承孝道,贍養父母為己任。與西方追求自由獨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國人重孝道,重家庭責任,國人從沒有因為成年就離開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習慣,而是選擇挑起家庭重任,將營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為理想目標,讓老人有所養,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將這品質代代相傳。所以四世同堂是國人最大的理想,而這一理想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們自小就從書籍中不斷聆聽着“孝”的教育。《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教育着我們愛護小輩,尊敬長輩;《增廣賢文》裏“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們當供養父母,回報恩情;《韓詩外傳》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教育着我們當及時行孝,莫要追悔終生。華夏兒女將生活的智慧,將”孝“之大道記入書冊,在書中將我中華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華具有民族獨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僅是國家的根脈,更是我華夏兒女的血脈傳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脈傳承中,中國人自成謙遜温和的圓融品質,中華民族自成寬容仁愛的國風國格。

我慈孝之心,國人人人皆當有之。

標籤: 有感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d4ywg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