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薦】

讀《弟子規》有感【薦】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弟子規》有感【薦】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我已經讀完了前六個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2

自從讀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覆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貫徹了小學生的生活。做為小學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在其間感受聖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説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卧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説他望恩。而《弟子規》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持。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説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將聖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小學生要做的嗎?《弟子規》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

讀《弟子規》有感3

在放假期間,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就是熟讀《弟子規》。其實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挺乏味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我真的看不懂。第二,是書中沒有相應的註解,很難讀懂其中的內容,於是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姐姐,姐姐讓我先靜下心來,幫我一句句的解讀,通過姐姐的幫忙,我漸漸的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我大概的瞭解了其中包含的內容,這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全書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孝悌".這簡單的三個字,藴含了豐富的道理和內容。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還是兄長,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孝敬。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這些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在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嗎。假設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的家人都不愛,我們又能指望他做成什麼大事呢?何談愛國呢?何談愛社會呢?從小愛到大愛,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行為軌跡。“首孝悌”可以説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回想自己的過去,對父母總是態度不好,也許那句話説得很對,對越親近的人我們越會忽視對方的感受,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慢慢的改正,成為父母的依靠。

其中書中"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我本身就不是追求華貴的人,不愛攀比,希望自己的內心過得舒服就可以,人與人之間比得越多了就越不幸福了,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本來就是父母的負擔,如果還要要求穿着華麗的衣服,實在是沒有必要,學生還是學習、學業為重。

"過能改,歸於無",對於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要勇敢的承擔,這樣才能更好的改正,如果對自己的錯誤不放在認知的態度上,我相信是很難改的,知錯能改的才是好孩子啊。

還有書中的"不如人,當自勵"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加油,不要盲目的自卑,而是要自我激勵,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就像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分析自己所存在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認真的讀書,給自己以鼓勵,相信未來一定是會更好的。

《弟子規》這本書,我還會細細的品讀,不急不躁。通過閲讀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更加的寬廣了,思考問題的方向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了。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閲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後,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後,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多説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麼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佈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5

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好思想與壞思想,我們應當分清好壞,從而正確的成長。雖然在這個時代,科技很發達,但人們的道德素質卻一代不如一代,因此我們必須借鑑先人的理念,扳正我們的行為。古人規定行為有專門的一部書叫《弟子規》。它是一部經典讀物,歸納了做人做事的各項準則。

《弟子規》共有七部分,分別是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問。可見,古人規定孝為首,學位最後。但今人把它完全倒過來,學文第一,剩下的幾乎不排名。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呢?

入則孝。“教”字是左孝右文。古人講“教者,孝之文也。”教育從何而起?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需敬聽;父母責,需順承”——看似簡單的話,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為什麼孝在第一位?因為如果不孝,後面幾項全不用做了。因為生你養你的人你都不尊敬,那麼你會尊敬誰呢?如果連你父母的話你都不聽,你還會聽什麼呢?你更不會聽老師的,也不會與同學和氣,還有可能成為社會敗類。可以説有地位、人緣好的人都孝順父母。你的一切功名,如果沒有父母,都會虛無。所以,人只要把“孝”做到,就能幹一番大事業。

“悌”就是兄弟友愛。對自己的兄弟要讓、愛。讓就是謙讓,愛就是友愛。古代有個人叫許武,他從小沒父母,自己養育兩個弟弟。把官位給兄弟,把家產給兄弟,自己什麼都不要,然後到父母墳前哭,説“我終於讓弟弟成就了”。可見悌道也是很重要的。

“謹”是對人們穿衣吃飯等的一系列要求、應:“冠必正,紐心結;襪與履,俱緊切”可現在有些社會青年,有帽歪戴,上衣不扣,穿着拖板,一身不正氣。經典的作用雖然很大,但這些人就是不按經典去做,造成世風日下。

“信”就是誠信,既指做事又指説話。“凡出言,信為先;做為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事故的人們善於溜鬚拍馬,看人臉色,忘了“作與妄,奚可焉”尤其是“佞巧”,比如説,爸爸問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説:“我在班中不溜!”這就是“佞巧”。

“泛愛眾”總的來説就是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有重要一點“人有能,勿輕誓”就是別人有才能,不要詆譭。有些人一看別人的分數超過他了,就用一切辦法禍害人家。這就是“輕誓”。其實,《弟子規》中類似的內容有很多,也很全。我只是寫了冰山一角。

説到“親仁”,不客氣地説,人都沒有豬更親仁,豬雖一生為吃、睡,但沒有一頭豬折騰另一頭豬,也沒有一頭豬挖個坑把另一隻豬埋了。可人有,可見親仁是難得的。

“有餘力則學文”,現在人們都讓孩子枉讀書,為了工作。可先人讀書是為了有更高的修養,而不是好工作。

“有餘力而學文,則文滅其質;有餘力而不學文,則質勝而野”誰説的?孔子説的。“紙上談兵”就是一個好例子。有文化嗎?那人文化高。但有理論無實踐,不行。所以,盲目學文是悲劇。

經典是成長的標準,只要按照經典去做,你的成長就會文明,讓我們文明的成長,為社會做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6

有一天,老師拿來一本薄薄的小冊子給我們看。我看到這本小冊子有着黃黃的封皮,上面還畫着穿着古代衣服的大人和小孩。這是什麼書呢?老師告訴我們,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是教我們做人的道理的。我們要一起學,一起背。

開始背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沒想到古文怪,這麼難讀,我不禁皺起了眉頭。有的同學覺得好玩,開始嘻嘻笑起來。可是,當老師為我們講解了其中的含義之後,我才發現,原來這些話語中真的藏着許多做人的道理。當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語句時,我不由想起了自己以前做過的事。有一次,媽媽生病了,很難受。“世文,幫媽媽倒杯水。”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的我,看得正興高采烈。一開始,我並沒有聽到媽媽有氣無力的説話聲。終於聽到媽媽使出全身力氣的説話聲時,我卻還是目不轉睛地邊盯着電視邊説:“等會兒,沒看我忙着嗎?”……現在,讀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的耳邊彷彿又響起了媽媽那輕聲地呼喚。“媽媽,對不起。”我在心裏默默地説。

從《弟子規》中我懂得了許多像“知恩圖報,孝敬父母”這樣的中華傳統美德,我想,懂得了這些道理,我一定會像古時候的人做得一樣好。

讀《弟子規》有感7

“鈴……”伴隨着音樂鈴聲我們又進入了經典誦讀的時間嘍!我快樂,我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情不自禁地學古代詩人搖頭晃腦,琅琅誦讀,書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弟子規》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一遍遍的誦讀,使我深有感觸: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愛比海還深比天還高。

回憶小時候的我,體弱多病。在寒冬臘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厲害。爸爸媽媽總是冒着嚴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我受涼。就這樣,他們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憊地回家,而我卻在爸爸的懷抱裏呼呼大睡。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他們在這樣重複着這樣的生活。

最難忘的是我六歲那年,在幼兒園裏排練舞蹈時,不小心扭壞了腳,腳腫得像“饅頭“那樣高。那時我家住在七樓,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媽媽想扶着我上樓。可是不懂事的我不願意,只嚷着:“媽媽抱我上樓。”媽媽默許了,揹着沉重的“我”,雙手拎着包包艱難地上樓了。走到三樓時,媽媽汗流浹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氣。稍作休息後,媽媽又重新背上我繼續上樓。一個台階又一個台階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來越鬆,身體不斷地往下“墜”。快到五樓轉彎時,媽媽大叫一聲,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緊緊地拽住我,因為我要掉下去啦!好險呀!媽媽長長地歎了口氣,我大聲地哭了起來。媽媽抱住我,安慰我,我發現媽媽全身都在發抖。

“媽媽累,我自己走!”媽媽搖搖頭,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走向七樓。

當時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卻心疼不已。

爸爸媽媽,如今長大的我,總是“淘氣”,“不聽話”、“頂嘴”……我要在這裏説一句:“對不起”。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媽媽,我一定會做一個你們孝順你們的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8

讀了《弟子規》第五頁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這是什麼意思?

二: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繼續往下看,我看見了註釋:“父母叫你,就應該趕快答應,父母有什麼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這樣第一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關鍵在於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這樣做?

突然,我猛然醒悟:因為爸爸媽媽是生我養我的人呀!我的血管裏,流的不僅是父母的血,更是父母的愛!換句話説,父母就是我,我就是父母,只是我們生活在不同的身體裏罷了。既然父母就是我,那麼我自己讓自己做的事,我還會偷懶嗎?所以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於是,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父母當作自己去看待,那麼我們這個世界將充滿愛,充滿孝。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許多缺點,我雖然成績較好,可是驕傲自滿,經常看不起那些學習差的人,乾的很多缺德事:在學校老師不讓吃零食,我放在書包裏偷偷吃;和同學斤斤計較;放學了該回家了還在外邊玩,讓父母擔心;父母生病了,還嫌棄他們沒給自己做飯;做了好吃的,自己搶着吃......《弟子規》告訴我品德比知識珍貴。知識使人有學問本領,而道德知識則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慚愧的是我沒有在父母勞累後送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自制的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句安慰的話語。過生日時,母親總是給我買上一個大大的蛋糕,全家為我祝福,母親的生日呢,我為母親做了什麼?真的慚愧呀,他們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我沒能體會得到他們的勞累,沒能看明白那一條條皺紋裏藏着多少辛勞。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我們要學會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己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幫助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助的人,是你們啟發了我做人的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10

我沒能做到。爸媽叫我,我都只應一聲而不過去;爸媽命我去做什麼事,我從來都是答而不做,偶爾會做。對爸媽的話都是愛聽就聽,不中聽就不聽,哪裏有恭敬可言,而且爸媽責備我的時候我都絞盡腦汁的找理由回答。

古人對自己的父母都那麼孝順,更何況我們呢?但我們現代人能做到的廖廖無幾,我決心從此按照《弟子規》裏的要求行動,我還要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句話列入這學期的報喜鳥行動中,以此來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1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一遍遍體會《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藴藏着的哲理,我認真的實踐着書中的任何一個字。領悟到了文中許多的深刻道理。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着牢騷。“來,好兒子,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現在再回想一下,我真的意識到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裏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做一名優秀的學生。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點燃心中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讀《弟子規》有感1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短短的三字一句,其中卻藴含着無窮的道理。這就是中國經典儒家文學著作《弟子規》的開篇語。

俗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個人如果從小懂得規矩,明辨是非,那麼他將會成為一個有原則、有主見的人;反之,如果從小過於放縱,任由自己的脾性張揚,那麼他很可能會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規》就是這樣一部約束、管理我們言行的規矩書,請大家謹記這是約束而不是束縛,是管理而不是管制!

全書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闡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習慣與規範。開頭提到的那幾句便是《弟子規》的總敍,貫穿了全書的內容,告誡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次要為人謹慎,講誠信。愛所有的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在把這些都做好的前提下,大德已成,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從這幾句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習文化知識是放在大德之後的,人生之大德應是“孝、悌、信、愛、仁”,有大德才能有大成!

讓我們再深入的體會一下大德之道!

入則孝——試想一個不愛父母的人,何以愛別人,何以信於人?他是孤立的,自私的,狹隘的,難以成事。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成就,這種人也是遭人鄙視的。對於我們來説,父母就是天,為我們支撐一片生存的世界,我們怎能不感激父母?母愛如輕柔温暖的雨,父愛如堅不可摧的山,他們永遠永遠的付出,我們何以報答?只有“孝”這一個字。

出則悌——我明白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長輩。無論對方與你有沒有血緣關係,只要是長輩,他們身上就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的東西,我們都應以誠懇、尊敬的態度去面對。對待長輩要用尊稱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等等,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對待長輩時千萬不可傲氣凌雲。

謹而信——我明白了無論在那個環境中,人都應該保持謹慎而誠信的對人做事。譬如在家如何對待親人,在外怎麼與人溝通,做事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等等。這裏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我們只有對別人誠信,別人才會回饋給我們誠信。如果不能遵守約定,無論是因為什麼主觀的原因,都不足以挽回別人的信任。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泛愛眾,而親仁——這是與人相處的精囊妙計。正確的交往觀念是人人平等,有博愛之心,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別人給自己恩惠時,也要心存感激。多於那些道德高尚、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從而見賢思齊,提升自己的素質。

餘力學文——我懂得了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自己創造優異的學習環境,努力達到目標,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等等,這使我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這部書,我原本模糊的處事觀念變得清澈了,原本不以為然的不良習慣變成我必須摒棄的惡習。我終於懂得了優秀弟子是怎樣煉成的。我們的人生需要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弟子規》是我們少年時期的必修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不斷完善自我,走出精彩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13

第一次接觸《弟子規》,是在美國看孔子學院的學生表演《弟子規》。我問媽媽:“什麼叫《弟子規》?”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國學的精華,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為人處事。”媽媽看完《弟子規》表演後一直感慨,我都六歲多了,還沒讓我讀弟子規,很是慚愧!我心想,《弟子規》到底是什麼呀?不就是少讀了一本書麼,怎麼會讓媽媽感到這麼遺憾呢?

兩天後的一個晚上,我正要睡覺,媽媽神祕地打開電腦説:“從今天起,每天睡前聽《弟子規》!”我欣然接受,就當是聽故事唄。就這樣我開始學習《弟子規》。

一天、兩天、三天……

一天我正玩遊戲,媽媽喊了幾聲,我沒有答應。媽媽走過來問我:“父母呼……”“應勿緩!”我隨口應答。媽媽説:“對呀,你《弟子規》學得不錯嘛,但更要落實到行動中才有意義呀!”哦,對了,媽媽説過,《弟子規》是用來指導我們行動的,不能只學不練啊。從那以後,媽媽叫我時,我會馬上回答她。我還用《弟子規》教育了我的一個小朋友呢。

一次,我和Sindy在一起玩,她的媽媽喊了她好幾聲,她都不答應,我説:“Sindy,父母呼,應勿緩,你怎麼不理你媽媽呢?這樣做很不孝順!”阿姨聽後,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琦琦,你真棒呀!”我不好意思地説:“是《弟子規》教的。”我心裏想:“看來,按着《弟子規》的要求做,真是沒錯!”

還有一次,為了玩,我寫作業很不認真,媽媽很生氣,但他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對我發火,而是把我叫到身邊,問我:“《弟子規》的第二句是什麼?”“父母命,行勿懶,”我回答。當我説出這句話時,我覺得內心很難受,覺得自己很不孝順。我暗下決心要聽父母的話,不讓他們生氣!

去年夏天回國後,親戚們都覺得我長大了,懂事了。我吃東西之前都會先讓老人再讓父母和其他長輩,不再跟表哥搶玩具、打架了。因為《弟子規》教給我“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弟子規》教給我好多好多……

我有一個夢想:我們每一個人都認真學習《弟子規》,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我們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個温暖的大家庭!

讀《弟子規》有感14

暑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行為指南,對於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第四部分着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於我們學生來説,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説:“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説:“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閲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説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説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緻、反覆閲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為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有感15

暑假中,我在老師推薦下,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為人處事也是有許多規則的。想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規》一書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它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為人之道。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曾經,我總以為像《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書,全是小孩子看的,總覺得有些幼稚,自從看了內容之後,才覺得我曾經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呀!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窮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人生在世,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從小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之後又教了我們“孝道”。

曾經,我是一個很不懂得孝道的人,經常與父母鬥嘴,經常跟父母打冷戰,經常回家不叫“爸爸媽媽”,也不問好,經常讓父母操心,總是抱着他們有一天會老還得靠我養他們的心態,總是認為他們養我是應該的,總認為他們很煩很囉嗦,總是埋怨自己家為什麼沒有他人家那般好的生活條件,總是責怪,總是埋怨,可是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我錯了,真的錯了,母親十月懷胎生我,然後養我,真的不容易,與他們鬥嘴,打冷戰,他們該有多傷心呀;回家不問好,他們應該有些失望吧?這時我又想起了母親曾説過的一番話:你要好好讀書,以後一定要有出息,我不求你養我,只希望你以後能過得幸福……寫到這裏,眼淚早已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的從眼眶溢出,滴落在了地上,也滴落到我的心裏……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所在的家庭,當然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是百萬富翁還是貧民,所以我們不能埋怨父母,家裏不富裕,那麼就需要好好學習;因為父母給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

朋友,學習《弟子規》吧?它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可以使我們學會“什麼是孝道”。

標籤: 有感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k789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