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薦】《弟子規》讀後感

【薦】《弟子規》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薦】《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1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閲,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範,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後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面寫着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説。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理解、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學習,去理解,去體會。

《弟子規》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穫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弟子規》,讀完它,我頓覺深有感觸,先説一説我對《弟子規》的讀後感吧。

《弟子規》在總敍裏就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如果要説我最喜歡《弟子規》中的哪一段的話,我想就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了,這段話短短24個字,卻把“孝”這個字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句話意義深刻,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做人要講信用,“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就是説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花言巧語,好聽卻靠不住。奸詐取巧的語言,下流骯髒的話,以及街頭無賴粗俗的口氣,都要避免不去沾染。

看了《弟子規》一書,讓我明白自己與弟子規裏的標準差太遠了,以後要嚴格按照書中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弟子規》讀後感3

剛拿到《弟子規》,我認為這是一本普普通通的書,但是語文老師為什麼要我們背、抄、讀以後還要默呢?難道這本書像別人説的那樣有“金”?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這我要告訴大家,這本書中真的有“金”。不,應該説比金還要值錢。想知道是什麼嗎?請聽......從五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讀《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教人道理的書,從《弟子規》中,我先是學到孝順。

同學們,十三年來,父母付出了多少,讓我們擁有無私的母愛,偉大的父愛,給我們提供了許多的生活用品,讓我們過着美好的生活,而我們呢?我們卻不懂得珍惜父母給我們的一切,還一次次的辜負他們的好意,有時父母叫我們做事,我們總覺得父母太煩太懶了,自己又不做,每次都叫我們做。就拿我來説吧!以前媽媽經常叫我幹這樣,幹那樣,我總覺得她太懶了,每次都叫我幹。自從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出則悌”後,我懂得了父母叫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風呢?從這以後,父母叫我的,我都會及時答應,不會拖延,父母要求我做的事,我都會認真去做,再也不會偷懶,不會埋怨。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要孝敬父母,因為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實在是太多了。

我從《弟子規》當中還學到了誠信。

同學們,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個人最起碼的品質是誠實,失去了誠信,就沒人再相信你,那麼我們的生活不再是五彩斑斕,我們活着就無意義了。正所謂,生活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讀了《弟子規》的“謹而信”,讓我每次説話時或做每一件事時,眼前就會出現兩個字,那就是......誠實

讀《弟子規》,我得到了比金更重要的東西。我會好好的保管這本書,因為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

《弟子規》讀後感4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四句話是專門對我們這些未成年人説的。也是引指後人要這樣做的,但炎黃子孫們總有一些人不按書上説的做。我也看見了一些事:

一個假期,我寫完了作業。約了幾個朋友玩兒,我唱這小曲兒,走在路上。忽然看見了一羣小孩兒在踢足球,但有一個大人一直在不停的吆喝着一個小孩兒,説是去上英語課。但那個小孩兒拒絕了,還説什麼上課,上課,天天上課煩死了,還不如天天在這裏踢球。那個大人聽了,二話不説,硬把那個小孩兒拉了回去,那個小孩哭了,但那個大人還在説他,還説以後不許踢球......

我不禁想:為什麼他們不按書上説的去做?他們難到只看書,不懂書中的意思嗎?書只是樣品嗎?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四句話出自於弟子規的前四句,大意是父母叫你,你就要馬上回答,父母讓你幹什麼你就馬上幹什麼,父母教育你,你要恭恭敬敬的去聽,父母責被你你就要接受並改正。着這些話句句是在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但現在,炎黃子孫大部分都不照書上説的去做,我也看見了一件事:

有一天,我和媽媽到商店買書,對面就是玩具店,這時,又有一對母子來到書店,那個小孩看見玩具吵這要買玩具,這孩子的母親勸道:“家裏有好多了,回家再玩吧。”但那小孩不聽,硬要買,説着説着還哭了起來,那孩子的媽媽見孩子哭了,只好買了一個,然後看書,看到這兒,我想:如果所有人都不按理做事,世界將變成什麼樣?

《弟子規》讀後感5

中華經典,千古流芳;潛移默化,經久不衰;奇光異彩,獨一無二。

——題記

翻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先便留下了許多曠世之作。但是,在我心裏,最博大精深的的著作就是《弟子規》。

孝,萬物之根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做人最根本的“孝”都做不到的話,那就真的可以説不不配當人。縱觀歷史,有那麼多的榜樣可以學習,孔融儘管很小,但他卻知道讓梨,知道孝順親人;董永雖然很窮,但他為了給父親看病,賣光了所有能賣的東西,只為了那一份難得的孝。羊知跪乳恩,鴉知反哺情……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要知道孝順自己的親人。

自從讀了《弟子規》,教育的力量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我的生活。現在,每天替父母捶捶背,聊聊天,進點孝,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孝,已在我心頭悄悄生根發芽。

莫忘,萬物之根——孝!

信,萬物之本

“凡出言,信為先”,每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總用無限感慨。誠信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一份快樂。所以,凡是開口説話,首先要講究誠信。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信,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但是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這就是一種閃光的品格,這就是一種公認的美德。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

自從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只要我們每個人多一點誠信,少一點欺騙,那麼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絢爛,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莫忘,萬物之本——信!

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

雖不是山,卻比山要高深;雖不是海,卻不還要深沉;雖不是地,卻比地要博大。這就是,一本魅力無窮的曠世之作,這就是,一本令我折服的永恆之作——《弟子規》

感謝有你,讓我的心靈開出一顆開花的樹,清香永存!

莫忘,萬物根與本!

《弟子規》讀後感6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以後,我就愛上了它。因為它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孟母斷機教子”這個故事裏的孟母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讀書就像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才能做得好,隨意逃學就像剪斷一塊布一樣前功盡棄。“惜時”故事裏的董遇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時間就像金錢,時間就是生命,要抓緊一切的時間努力學習,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我們要在讀書的年齡努力讀書,發憤圖強。“信守諾言”裏的趙柔告訴我們不能因為有利可圖就拋棄信用。

孝順、誠實守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父母生我養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因此我們長大後也要孝順他們。“你培我長大,我伴你變老”愛是永恆不變的。父母年老時,我要多多陪伴在他們身邊,讓他們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有一次我借了同學的一本書回家看,並約定好星期日歸還。週日到了,但是那天卻下大雨,雨不停地下,我心裏可着急了,生怕還不了書給同學。媽媽看見我坐立不安的樣子就問:“怎麼了?”我把借書的事情告訴了媽媽,媽媽説:“我們做人要誠實守信,答應了別人的事情就要盡力去完成。”聽了媽媽的話,我拿起書和雨傘往同學家跑去,最後書按時還給了同學。回到家媽媽雖然看見我衣服褲子濕了,但是卻表揚了我,我心裏很開心。

這本書還有很多有意的內容吸引我不停地閲讀和反思。裏面的許多故事都讓我記憶深刻。以後我要以這本書作為我做人做事的準則,不斷地鞭策自己,努力成為長大後對國家和社會有奉獻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也許在我們大家還牙牙學語的時候就接觸過了吧,《弟子規》中的每一個字都藴藏着極其深刻的道理,是我們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徹。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為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為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為父母“服務”,因為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還不夠,每天放學回到家,爸爸勞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渾身痠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卻因為作業兒發着牢騷。“來,好閨女,給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憊的聲音又在我的耳邊縈繞,“沒時間,沒看見我這正寫作業呢嗎?”我不耐煩的應對着。我錯了,爸爸累還不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我就算是毫不猶豫的去給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對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為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今後,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裏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啟示。“孝、悌、謹、信、愛、仁”就是一個人最應該擁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愛做學習孔聖人對我們的教育與引導!

《弟子規》讀後感8

我讀了《弟子規》以後,有些詞、句子不能理解,經過老師一講,差不多全懂了。像:父母呼,應勿緩。這句的意思是:父母叫你,聽到必須回答,不能遲鈍。還有:父母教,須敬聽。就是説父母教你必須洗耳敬聽。

我還聽老師説,這是古人所經歷的一些事,得出的道理,一些是教我們要尊老愛幼,一些是要我們好好學習等等。

我喜歡天天讀着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融合了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事,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心有餘力,則以學文。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其中,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幹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學、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説:“同學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老師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學生對老師的無限尊敬,而這正是一個班集體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弟子規》,你雖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讀物,但是裏面卻隱藏着大大的力量,大大的智慧。我擁有了你,就等於擁有了一件寶貝,所以我喜歡你。我會永遠地把你珍藏起來,時時刻刻念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瑾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讀後感9

我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十分科學的書,它把全書分成幾部分,在《總敍》裏提出:“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古人云:“百善孝當先”所以自然將“孝”放在首位,這一部分對父母的分析透徹,可以説把孝説道了方方面面,且並不像眾所認為的“封建孝道”如——“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指明雖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

現實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則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

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兩全。”

實事上,如果“孝”做的太絕,不會有什麼好處,因為社會發展的力量來自於新一代,如果這幫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麼社會就止步不前了,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覺悟,不願接受兒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卻説養兒防老,我認為這是可笑的,因為社會仍需發展我,父母的努力,歸根結底用到推動社會的發展上,但是發展中的社會並不能直接回報父母,需要在子女這裏回扣,才能報答前輩的貢獻,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個東西推出去又拉回來,是無用功。

所以説父母的愛,是為社會做貢獻,兒女不過是略表謝意罷了。

我們所處的時期,是需要能量推進的,做這些人並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們,他們是在真正不求回報的工作,而我們只是一箇中轉站,等到我們為人父母,是我們該奉獻的時候了。

所以,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使命,並不是養兒防老,兒女們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無回報的,所以要孝順這些無私的人,他們為社會做了貢獻,應有一份讓他們心安的報酬,可以不多,只要表達心意即可。

《弟子規》讀後感10

最近讀了《弟子規》,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再來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最後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11

200年前清朝秀才李毓秀寫了1080個字的《弟子規》,作為孔孟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文革”浩劫中,《弟子規》遭到無理批判。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到《弟子規》有它積極的一面。看似不起眼的一本小書,裏面卻藴含着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道理。

很多至聖至賢的大智慧在這本書中都有所體現。

《弟子規》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悌”;繼而,又教育人們把對父母兄弟的孝擴大到社會,即“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進而教育人們要泛愛,“凡是人,皆需愛”,通篇講的是愛心,與墨子的'泛愛有相通之處。

最後又告訴人們做學問的方法,提倡學習要和實踐相結合,與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一致,也與馬克思哲學的實踐論相符合。

書中有很多生活細節的提示,對人們日常生活幫助很大。

例如,“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在公司服裝不整齊的話,會被人覺得公司員工精神面貌很差;反之,如果大家都按照《弟子規》中所説,做到衣冠整飭,會讓人覺得公司檔次較高,管理完善。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形象也可能決定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一個面試者衣冠整潔,另一個卻不注重自己的衣着,大家覺得這種情況下老闆會選誰呢?

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人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可能會在人看電視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人們盡情玩耍的笑聲中悄悄地滑走了……所以要珍惜每一分一秒時間。

類似的言簡意深的句子在《弟子規》中隨處可見,它就像是一位老師,真誠的告訴人們應該怎麼與父母朋友相處,怎麼與其他人相處。的確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淺的好書。

《弟子規》讀後感12

我有一套《國學小書坊》。一年前,因為這套圖書豔麗的色彩、精美的插圖把我迷住了,我在書店裏抱着久久不願撒手,爸爸就幫我買下了這套書。而對這套書的內容,卻是在和媽媽一起背誦其中一本《弟子規》的過程中逐漸喜歡上的。

書買回家後,媽媽愛不釋手地把整套書都翻了一遍,然後説:“我小時候怎麼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的書?廖若君,我建議你把這些書背一背。”我抗議説:“不行,除非媽媽和我一起背。”我本以為這麼一説媽媽就不用我背了。“好,我和你一起背,就從《弟子規》這本書背起,可以吧?”沒想到媽媽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的要求,我也想和媽媽比賽,所以就答應了。

“這本書一共八十五頁,一天背三頁,一個月就可以背完。廖若君有信心嗎?”媽媽笑着問我。

“有!”我也毫不含糊應戰。

每天吃過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在書房比賽背書。經常不用十分鐘,我們就能把三頁全背下來了,有時意猶未盡還會加背幾頁,然後把之前背會的串起來一起背。一個月未到,我們已把一本《弟子規》全背完了。

現在,我和媽媽説話時會經常用到書上的句子。周未我想睡懶覺時媽媽會用“朝起早”來叫我起牀,可每次我都這麼説:“那我‘夜眠遲’為什麼也説我?”爸爸要在外面應酬,我會對爸爸説:“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就會笑着説:“有道理,聽女兒的。”我還會用“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這句話來提醒自己把看完的書放回書架,保持整齊。……

媽媽説國學是一筆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叫我經常誦讀,慢慢理解。我雖然還不理解,但自從我學了《弟子規》後,我發現我養成了許多好行為好習慣,而且大人有不對的地方,我還可以用它來管呢!我當然越來越喜歡學了。

《弟子規》讀後感13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我讀着清代文學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規》,心潮澎湃,深受教育。《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敍》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羣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社會上有很多專家、學者、商界精英一致認為,《弟子規》不同於以往的膚淺理論,而是我國燦若星河的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目前還找不到一本書像《弟子規》那樣能有效規範員工的行為舉止。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的話馬上改正,沒有的話也要引起警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形形色色的大舞台,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有着不同的角色,而唯一不同的是,無論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都要牢記《弟子規》中的訓戒,具備一定的素質,規範自己的言行,牢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特別是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要肩負許多的責任,盡職盡責,全力以赴為學校的發展壯大作出最大的貢獻。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是教育我們每一個人的手冊,《弟子規》裏説的每一句話都會牽連着我們的行為、習慣,教育我們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這本書是根據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這學期一開始,我們學校就掀起了學《弟子規》、讀《弟子規》的熱潮,我們也把學到的內容運用於行動當中,得到了父母、老師、親戚的表揚。

《弟子規》中“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父母親生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一嘗,看看會不會太苦、太燙,並且應該服侍在他們身邊,不離開。記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聲喊:“媽媽,我回來了!”可是沒聽見媽媽回答,我很納悶,這時,奶奶從廚房走出來説:“別吵,你媽媽病了。”我飛快地衝進媽媽的房間,摸摸她的額頭,“呀!真燙!”我迅速拿來體温計測體温,呀!39度!“奶奶,快快熬藥!”隨着一聲“沒問題!”,奶奶就開始熬藥了。“好啦!好啦!”奶奶大聲説。我快速端起藥碗,來到媽媽身邊,輕輕呼喚着媽媽:“媽媽,藥好了,快喝吧!”媽媽坐起來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裏喃喃地説:“太苦了,太苦了!”我嚐了一口,果真很苦,為了讓媽媽早點病除,我勸説她“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苦,但能治病呀!”媽媽好感動,連拉着我的手説:“我的女兒長大了,會關心體貼父母了,也會運用知識來説服我!”説完便端起藥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藥。我望着媽媽,笑了,媽媽也笑了,直誇我越來越懂事了。其實這也是《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的功勞呀!

《弟子規》是提高我們個人修養的好材料,它對我們的健康成長是十分必要的。讓我們大家一起來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讓世界更美好、和諧!

《弟子規》讀後感15

起先,我們非常不耐煩,每日所誦的東西太多了,一下子文言文一下子語文書的,絕對容不得再加一個弟子規了。周老師好像看出了我們的不情願,信誓旦旦地和我們解釋道:“弟子規讀了好的,你們可以從中悟得一些道理。現在可能接受不了,但我相信,沒過多久,你們絕對會迷上弟子規的。”

周老師的話讓我們對弟子規有了些興趣,便認真的讀了起來。嘿!的確,周老師説的一點都沒錯,我們真的對弟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上課前同學們都會認真的誦讀。

弟子規也確確實實地讓我們懂得了許多道理,讓同學們舉止都變得文文雅雅的。比如,弟子規中有一句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平常喜歡玩電腦,即便是爸爸媽媽在喊也懶得動身。學了這一句之後,我開始改變了這種壞習慣,爸爸媽媽每次一喊我,我就馬上過去,一點都不拖延時間,爸爸媽媽連連誇我是好孩子吶!我臉紅了。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個讚譽—— 這都是因為受了弟子規的影響啊!

我還買了一本弟子規的書,上面不僅有釋義還有典故,使我很受啟發。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一句的典故。就是在東漢有個孩子才九歲,他叫黃香,因為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跟父親相依為命。父親的身體又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時候他怕父親太冷,他都先鑽到被窩裏把棉被先弄暖和了,才叫他的父親上牀睡覺;夏天天氣太熱,他就先拿着扇子把牀搧涼,再請父親上牀睡覺。看了這個典故,我非常感動,也懂了黃香念念在觀察父母的需要,相信黃香是不是隻有做冬温夏凊?當他有時時去關懷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個生活起居,他都會盡心盡力去付出。我也要學習黃香,關心父母。

啊,弟子規,你教我了做人做事,感謝你。

標籤: 弟子規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n242o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