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想

《弟子規》讀後感想

導語:《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

《弟子規》讀後感想

《弟子規》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

《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於今天的我們有着同樣深遠的影響。通過誦讀,可以使人在孝親、友愛、誠信等優良品德和禮儀規範的教育中得到薰陶,從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啟迪,淨化和昇華思想意境,從而規範自身行為。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中要聽從父母,愛親人。親人有病,要耐心細緻地照顧他們,不與父母爭吵。這讓我們在家中與父母之間更加和睦、温馨。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出則悌”告訴我們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樣,為人為謙虛,見長輩要讓道,這使我們在外出時有“風度”、“彬彬有禮”。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謹”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處處留心,小事上也可以體現你的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使別人眼中的我們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謙謙君子。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信”告訴我們要時時講誠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要直言不諱,不要喜怒無常。“泛愛眾”告訴我們,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勿喜新厭舊,要愛每一個人,要心胸寬廣。

“親仁”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不要勾心鬥角,這就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親密無間。“餘力學文”對今天的我們來説是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聽講時要認真,學習時要努力,寫作時心態要端正,要心無旁物。

但這一章中説的“非聖書,屏勿視”我不能認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難免使人知識面過於狹窄,失去讀書的樂趣。隨手翻開這本書,起初我還覺得它是枯燥、呆板、晦澀難懂的教條,並沒有想去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為人之道和大愛無疆所吸引,更為如何做人、

做一個有價值、有倫理的人、做一個乾淨、根本、純粹的人的深奧哲理所折服。它詮釋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小家和大家的愛;它闡明瞭做人之本、為人之道,成人之路,如何才能擁有一顆平常而包容的愛心、如何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它訴説着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和諧主題和人性之愛的主線......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樣的語言來稱道這本書,覺得自己的讚美難以表過這本書內容之精緻、意義之深遠。這是一本從古到今都讓人受益非淺的書,也是一本洗心淨腦的書。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言簡意賅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大愛、濃情、和諧、平實……所以,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

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就此打住,仁智有別,請大家自己去體會思考、去身體力行吧!

標籤: 弟子規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x37m0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