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精】

讀《弟子規》有感【精】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讀《弟子規》有感【精】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説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説它是一盞啟明燈,時時刻刻叮囑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説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後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牀為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在學習了弟子規後,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的感受越來越深。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立人之本,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富強。

讀《弟子規》有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被稱為我國的國學,是我國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種啟蒙課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的:

“父母教、需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認真地聽個明白;父母的責備、批評,應該虛心、順從地接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同齡孩子學習不肯用功,非常貪玩,老師佈置的作業不及時完成,甚至不聽老師和父母的話,學習成績就不能提高。早安心語正能量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話,下流不乾淨的話,千萬不要説。粗俗無賴的不良習氣,要堅決戒除掉。經常有許多小朋友喜歡説髒話,既不文明也不禮貌,俗話説:習慣成自然。要是老説髒話,長大了就改不了這個壞習慣。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什麼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小學生不管成績好壞、家庭條件如何,從小就要養成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優秀品格,團結一致,長大了才能為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這本書上的好句很多,意義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學習一輩子。

讀《弟子規》有感4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裏的《黃香温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温給爸爸暖牀,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蓆,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説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後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寫出來的一本書,最近老師也在讓我們背誦,為的是也讓我們記住怎麼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人。

我一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就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過來我都是慢吞吞才走過去。媽媽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後天干。直到讀到那兩句話,媽媽説一我不説二,對我可有幫助了!

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媽媽吵架了,反而聽從爸爸媽媽的意見,慢慢改正我的缺點增強我的優點,使我儘量快點變成一位好學生。

我讀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都要向我的上級——爸爸媽媽請示一下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總而言之,《弟子規》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把我從一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規範的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6

中華民族積澱五千年曆史文化,薪火相傳,形成了優良傳統美德,彰顯於世界文明史。從朱熹的《童蒙須知》,到王應麟的《三字經》,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規》,幾代大師巨儒,秉承儒家教育傳統,注重優良品德從日常行為抓起,先立德,後立身,因此,中華啟蒙教育理論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為人類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乃儒家聖賢之古訓,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撰的。“規”即規範,指的是儒家的傳統思想。全書以《論語·學而篇》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用三字經形式闡述而成。它從日常倫理、出門居家、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做人及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闡述聖哲的智慧和人生態度,詮釋人類賴以生存的傳統價值觀,主張凡事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有諸己,求諸人,其國學高論、名師大德和哲人聖言,為國內外儒、釋、道各家共同倡導,被視為人際交往的禮儀規範和求學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幹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慎言謹行,講求信用。“若無規矩,不成方圓。”社會是有文明準則的,穿着整潔,舉止文雅,戒煙節酒等,都是個人修養的體現,作為員工也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應予充分重視。做人也是要講信用的,“誠者有信,仁者無敵”,唯有誠信待人,才能贏得信任。我公司曾因產品包裝的小小失誤,寧願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召回該批的全部產品,為的就是贏得客户的信任,樹立起過硬的品牌。正因為如此,公司多次被評為“A級誠信單位”。

再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事、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説:“員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公司對員工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員工對公司的無限忠誠,而這正是公司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最後,《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一個愛學習的員工必定是充滿朝氣的,一個學習型的企業也必定是充滿活力的。唯有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企業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弟子規》可讀可悟,可言可行,至平至常,至神至聖,是治學、修身、齊家之範本,亦為正心、做人、立業之經典,各個階層人物、各種年齡人、各行業職員細讀這篇文章,定會感受到中華美德的深厚底藴,沉浸於情感教育的字裏行間,從而深受其感染和薰陶。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民族,中華國土是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但由於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當今社會出現了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道德淪喪等現象,我們有必要通過學習經典來突出人本思想和人文關懷,傳承精神文明和傳統美德,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的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程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要做到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規》中談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裏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待。心,即是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顧父母。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到孝。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國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個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喪父,母親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無依無靠。他的祖母見他實在可憐,於是就撫養了他,祖孫倆相依為命。李密長大後學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還得到了逵和榮的舉薦。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體弱多病。除了李密,再無人能夠照顧他的祖母。於是,李密推辭了逵和榮的舉薦。一心一意照顧祖母。李密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今有孟佩傑孝母親。孟佩傑是20xx年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孟佩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由養母劉芳英照顧。三年後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從此,孟佩傑擔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傑被距離家鄉數百公里外的山西師範大學錄取,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着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孟佩傑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孝還體現在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現在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這種行為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親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因為父母親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沒有體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佈置的事情的話,這種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難免會老去,會離開我們。在父母去世後三年中,我們要做到守喪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親會難過哭泣,會哀思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待去世的父母親,就好像他們還在世一般,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還在身邊,並沒有離我們而且。

我們要學會孝,要學會感恩父母。《弟子規》中也談及了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的詩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承地接受。作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涼爽;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依靠;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我們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漢文帝劉恆就有替父母嘗藥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父母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孟子曾説過“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由此可見,孝順父母多麼的重要。愛自己的父母,別讓他們對我們的付出付諸東流,別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我們要時刻記住,“百善孝為先”。

讀《弟子規》有感8

我喜歡的經典作品很多,有法布爾寫的《昆蟲記》,蕭紅寫的《呼蘭河傳》,林海音寫的《城南舊事》等等,而我最喜歡的應該是清朝李毓秀寫的《弟子規》。

《弟子規》依據古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是教導人們為人處世的規範。全文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共一千零八十字講述了做人處世的準則。

要説認識《弟子規》,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陪我看了一部關於傳統文化論壇的光碟,光碟中的老師有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還有兩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老爺爺。他們中有企業家,大學教授,醫生,菜農,學生等各行各業的人士。大家都用淺白真誠的語言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和變化講述了出來,揭示了許多人生哲理,使人非常感動。原來這些都是他們學習和落實《弟子規》的教育後產生的變化。我被他們真誠的語言,無私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所以我對爸爸説我也要學《弟子規》。於是爸爸找來了《弟子規》,我們一家一起開始了《弟子規》的學習並逐步落實。

在《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規範。以前媽媽叫我,我聽到了都懶得答應,經常惹媽媽生氣,讀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後,我就再也不那樣了;“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説開口説話,應該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至於欺騙與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這成了我和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守則,使我們的友誼更加深長,因為我知道要對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負責,我和同學之間常常互相幫助,患難與共;《弟子規》還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鄰里兄弟之間要和和睦睦等等道理。

我決心把《弟子規》中的道理更多的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學習中,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學都喜歡這部經典作品,因為我相信它會讓我們一生受益!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範。每一個人能瞭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

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們也看到很多家長他們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裏頭有那麼多的誘惑,即使在家裏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麼省悟之心?有那種憂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裏、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範,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説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

讀《弟子規》有感10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11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為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説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裏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裏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裏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

讀《弟子規》有感12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温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説,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峯,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説,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有感13

在寒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弟子規》,感到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清代李毓秀所著,原名為《訓蒙文》。正如名字所説,它是能告訴我們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面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信》篇中的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因為這幾句話説明了凡是開口説話,就首先要講信用,那些欺詐不實的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比如説,在我們的平時生活中,與別人約好的事,要時刻記在心中,一定要做到。我們在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中還學過宋慶齡奶奶的一個小故事我不能失信,介紹的是宋慶齡奶奶小的時候因為答應了下午教小珍疊花籃,沒有去她最想去的伯伯家,沒有去看她最喜愛的鴿子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誠實守信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你失信於他人,那麼別人就不會信任你,你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碰釘子、摔跟頭,不是那麼一帆風順;而如果你誠實守信,那麼恰好相反,你做什麼事情都會順利,哪怕做錯了也會有人來指引你成功的方向。

《弟子規》使我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所以,我以後要多看這本書,不但要看懂它,還要按照書中的禮節做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14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閲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後,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後,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多説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麼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佈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15

暑假中,我在老師推薦下,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為人處事也是有許多規則的。想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規》一書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它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為人之道。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曾經,我總以為像《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書,全是小孩子看的,總覺得有些幼稚,自從看了內容之後,才覺得我曾經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呀!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窮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人生在世,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從小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之後又教了我們“孝道”。

曾經,我是一個很不懂得孝道的人,經常與父母鬥嘴,經常跟父母打冷戰,經常回家不叫“爸爸媽媽”,也不問好,經常讓父母操心,總是抱着他們有一天會老還得靠我養他們的心態,總是認為他們養我是應該的,總認為他們很煩很囉嗦,總是埋怨自己家為什麼沒有他人家那般好的生活條件,總是責怪,總是埋怨,可是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我錯了,真的錯了,母親十月懷胎生我,然後養我,真的不容易,與他們鬥嘴,打冷戰,他們該有多傷心呀;回家不問好,他們應該有些失望吧?這時我又想起了母親曾説過的一番話:你要好好讀書,以後一定要有出息,我不求你養我,只希望你以後能過得幸福……寫到這裏,眼淚早已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的從眼眶溢出,滴落在了地上,也滴落到我的心裏……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所在的家庭,當然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是百萬富翁還是貧民,所以我們不能埋怨父母,家裏不富裕,那麼就需要好好學習;因為父母給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

朋友,學習《弟子規》吧?它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可以使我們學會“什麼是孝道”。

標籤: 有感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02kw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