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9篇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弟子規》讀後感9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是一本講述了孝禮德的文化瑰寶。“孝”即為孝順,孝敬。“禮”為禮儀,而“德”即為美德,道德。如能將這本書讀透,就能提高人文素養,培育民族精神。

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虐待”自己的父母,他們認為父母老了,沒有用了,為什麼要孝順呢?這個觀點正確嗎?不!李密的《陳情表》中説:“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鳥鳥私情,願乞終養。”沒有你的長輩,又怎能有今日的你!晉成公綏《烏賦序》夫烏之為瑞久矣,其反哺識養,故為吉鳥。烏鴉尚有反哺之情,何況人呢?只有能孝順父母的人才叫一個有良心的人!“萬事孝為先。”不孝順,豈能成大事?不要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那天再痛苦萬分,追悔莫及。

有些人説了:“我的父母對待我很不好,還要孝敬他們嗎?”當然,《弟子規》中説:“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舜在小時候處處受到父親和後母的迫害,但依舊十分孝順,最終堯把國家禪讓給了舜。《老子》第十八章也説到:“六親不和,有孝慈”所以,無論父母是否對你好,你都要孝敬他們。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中國向來是一個懂禮儀,愛面子的國家。所以我們要從小學禮,將禮貌這顆種子埋在我們的心靈裏,終有一天,禮貌這朵花開放了,你就必將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道德經?第三十八》。德,即為美德,德分為“仁義忠恕孝悌禮信。”孝,禮已於上文説了,另外幾個我來一一介紹。“仁”,即為對人親善;仁愛。“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過秦論》。另外,孔子的儒教所推即為“仁”。“義”,合乎正義,仁義。“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鴻門宴》。“忠”,忠誠正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恕”,寬恕,原諒。“悌”,敬愛兄長。“信”,講信用,信用。“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在《弟子規》這冊書中,主要講了以上六點的“仁“悌”與“信”。“果仁者,人多畏”,首孝悌用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等等句子都有提及這三點。其餘三點也都有提到,只不過較少。此外還有善,善良;謹,謹慎等眾多美德供我們去學習。

這本書是儒家經典,唐太宗説過:“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要以《弟子規》為明鏡,找出自己的優缺點,並保持或改正。從《弟子規》這短短的幾百個漢字,卻藴含着中華傳統美德:仁義忠恕孝悌禮信。還能講的方方面面俱全,不可不謂一本青少年必讀讀物。其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道理,能給予人很大的啟發,給予人新的生命。

《弟子規》是一本中華五千年的國學經典。其精湛,簡練的語言和其中深刻的道理,使這本是成為神來之筆。此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它的通俗易懂。它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因清代與現在相隔年代很近,所以《弟子規》不像唐詩宋詞元曲那樣深奧,使其更加大眾化。

一書難求,一好書更難求。我們要珍惜學校給我們讀《弟子規》的機會,感謝讀弟子規的機會。當然,光讀是沒有用的,只有真正理解,真正明白,真正做到才可以。就像心學的創始人王守仁説的:“知行合一”。總而言之,如果我們將《弟子規》讀懂了、透了就是我們未來的一筆巨大的財富。

讀《弟子規》,讓我們品味國學經典,樹立正確觀念,學會做人道理,迎接美好未來!

《弟子規》讀後感2

中華優秀傳統有悠久的歷史,令我欽佩,有傳統節日、有傳統文化、有傳統禮儀、有......我曾看過許多有關中華傳統的書,卻為中華傳統禮儀感到自豪,因為((弟子規))中的中華傳統禮儀令我印象深刻。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作為學生要有學生的言心規範,這是古代聖賢的教導,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其次要做事謹慎,為人真誠,講信用。

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孝敬父母很可怕的,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長大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我的父親看似對我冷漠、嚴厲,其實他是十分愛我的,但他不會表現的很大的明顯。有一次,我需要買一些文具,要去街上去,看着父親忙裏忙外的,根本沒空,而我又急要,扭扭捏捏地來到父親身邊,道明瞭意思,父親沉默了,世界似乎安靜了,靜得我可以聽到父親的心跳得很快,我連忙向父親保證,我會去會買,不和陌生人説話......父親知道我去意已決,就默默地給了我錢,讓我出去了。為了不讓父親擔心,我在我什麼時候上車、下車時都發一條短信給他,讓他不要太擔心,從街上回來上車時,也發短信給他,甚至一回家就去找他,讓他看到我平安歸來,他看了我一眼就忙自己的了,讓我覺得他似乎沒有看我發的短信,單位知道他看了。從那以後,我要去街或更遠的地方,都會“出必告,反必面。”

古時的人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例如賢能仁孝的劉恆:劉恆在8歲之時,受封為王,就赴封地主持政務,其母親還不得去,當劉邦去世,呂氏當權,讓劉恆的母親到代地與兒子團聚。忽然有一天,劉恆的母親患病,病情嚴重,劉恆派人找來最好的醫生,又購買了名貴藥材給母親治病,其母親一病三年,卧牀不起,劉恆也整整精心侍奉了三載,並在此期間寢食難安。三年後,劉恆的母親終於病癒,但劉恆自己卻由於日夜操勞,病倒了,後來,很快就康復了。不久,京城裏漢惠帝劉盈病死,繼而呂后猝死,大臣周勃等派人迎接劉恆登基為帝,理由是劉恆賢能仁孝,名揚四海。劉恆登基後,第一件事便是派人接其母親回京,尊為太后。

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太辛苦了,所以我們要孝敬父母,我們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學會做人。

學會做人,首先要做到“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講退錯。”不合理的事情,不要輕易向別人許諾,假若輕易許諾了,就容易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古時的范仲淹信守諾言,他的老師李先生臨終前,交給他一個包裹,讓范仲淹轉交給他的兒子。范仲淹來到京城,偶然和王大人相識,他得知王大人和李先生同鄉,就把李先生的事告訴了王大人。沒幾日,有一位自稱李先生兒子的少年來到府上,投靠王大人,少年一見到范仲淹,便問要包裹,范仲淹遲疑了一下,就把包裹給了少年。當夜,王大人拿着包裹,原來這一切都是王大人安排的,當王大人拆開包裹,看到的全是雜物。其次范仲淹早已看出破綻,調了包。三年前,范仲淹信守諾言,找到了李先生的兒子,將珍藏的包裹親自交給了他。

《弟子規》中,所提到的禮儀,讓我感慨,是啊,我們要孝敬父母,做人要講究誠信,我們應該向劉恆和范仲淹等,作為榜樣,向他們學習。中華優秀傳統讓我感到自豪,我們要把中華優秀傳統傳承併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作為中華兒女應該做的!

《弟子規》讀後感3

上學期,我們學校開始讀背《弟子規》,暑假裏,老師讓我們再讀《弟子規》並寫出讀書心得。《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從內容上看,《弟子規》雖然僅有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淋漓盡致。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藴含着許多做人的道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養品德、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做到位,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弟子規》通俗易懂、樸實無華,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根。能夠有幸得見,當是人生一件快事。如果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無窮。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説過:“習慣若不是最好的僕人,它便是最壞的主人”。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生活中的啟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紮根。“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當今物慾橫流,一切以追求享受、追求刺激的社會裏,一些難盡人意的不良現象,確實讓人感到無奈。道德的約束,原本脆弱不堪,甚至有些弱不禁風。法律制度雖已日臻完善,但還是有些自作聰明的人挖空心思鑽法律的空子,而且得寸進尺、屢試不爽。究竟是什麼原因會讓人變得自私自利、愚昧無知呢?這正需要我們去研讀《弟子規》,以《弟子規》的要求來要求自我,努力提升自我約束的能力。

讀《弟子規》,如鏡取物,媸妍畢露。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一覽無餘。《弟子規》又像是一位飽經世故的淳厚長者,時時提醒你,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它更像是一件傳家寶,讓你終身受益。

《弟子規》讀後感4

暑假裏我把蔡禮旭老師講的《弟子規》從頭到尾看了兩遍,深感相見恨晚,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沒有學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麼寶貴的精神遺產?我對現在的教育模式,價值體系產生了很大懷疑。

《弟子規》講述的是看似很淺顯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養性的生活習慣,可這些貌似淺顯的語句做起來很不容易。如果從小時候就學習《弟子規》,會對孩子一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懂具體的意思,會在以後生活中慢慢領悟到《弟子規》的正確性。《弟子規》是幫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這幾句話:“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現在網絡也好,電視也好,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許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聞與廣告,變相的宣傳了“惡行”,他們要為社會大眾負責啊!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於使用的,因為他往往是沒有效果的工具。

後面兩句是教人不要惡語傷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話説禍從口出,要人小心處世。

還有許多句子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踐行,《弟子規》真是簡單話明大道理,體現的是中國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規,聖人訓……”一遍遍誦讀着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着《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心中的那盞燈漸漸明瞭。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於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為我們譜寫着一支思想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着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餘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規》之所以被稱為弟子規,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博士,有學問的人給後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諸葛亮為阿斗寫的《出師表》一樣。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古中國,也一定離不開好書的啟蒙。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着這本書,實踐着這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弟子規》就是這麼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範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説《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説《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説《弟子規》……《弟子規》薰陶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在烈火的讓少中點燃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恆,讓經典永恆,讓愛永恆!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本書。雖然全書只有一、兩頁,但是其中藴含的做人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説得完的。而《弟子規》中最重視的應該就是孝吧,正是所謂“百善孝為先”。

説到“孝”,感覺已是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字了,可是要真正地做到孝,從《弟子規》中來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過看過《弟子規》的“入則孝”篇後卻總是覺得太封建禮教化了,不是説《弟子規》中的孝不對,而是覺得它特別適合在宮廷之中推行。就像宮廷中的皇子、公主們見到自己的父母,還要下跪請安的那種環境中。就我在家的情況而言,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候還是保持一種快樂、和諧的氛圍更好,讓父母有一個好的心情也是孝的一種啊。也不是一定要父母叫幹什麼就幹什麼,父母一叫就馬上衝過去,那豈不是要時時刻刻都把神經繃得緊緊的?也太有壓力了吧?但是,毫無疑問,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按照《弟子規》上的話去做,只有偶爾可以頑皮一下,畢竟上面的要求也都是最根本的孝敬父母之道。

想一想我們“90後”尤其是“00後”在家中的情況,就會知道學習《弟子規》已經十分刻不容緩了。在家裏根本不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分明顛倒了過來。孩子是家中的寵兒,有時叫一聲,説不定不只是父母一個箭步跑來,連爺爺奶奶也一走蹣跚着來了。平時若是放學時下雨了,就打個電話給父母讓他們來接,父母趕緊冒雨衝來。要是有什麼事兒來晚了還會老大不願意,撅着嘴巴不停地嘟囔着。雖然這些事兒從未發生在我的身上,但是我也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做得不夠好。而這其中,有一件事最令我難忘而且感到愧疚不已。

這件事發生在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們要在暑假期間返校。返校有兩個目的:檢查部分作業,看看完成的情況和打掃學校衞生。可是我一放暑假就把寫作業的事拋到九霄去外去了。到返校那天同學來找我一同去學校時,我竟然還在睡覺!直到媽媽喊我起牀去上學時,我才想起自己的作業一個字也沒有寫,便賴在牀上怎麼也不肯起來,還要賴説:“誰説是今天返校,明明是明天……”媽媽見我怎樣勸都不肯去學校就狠狠地讓我吃了一頓“皮帶炒肉”,可是我不知哪兒來的勇氣,竟然“寧死不屈”地任媽媽打也不去學校。恨鐵不成鋼的媽媽差一點兒就流着眼淚跪到我面前求我去學校了,幸好被鄰居阿姨拉住了。我見媽媽這樣,馬上哭着抱住媽媽説:“媽媽別哭,我去學校,我去學校……”過後,媽媽拉過我,一面為我的傷口擦藥,一面流着淚埋怨自己怎麼打得這麼重。這樣一幅畫面就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腦海中,現在不時回想起來真覺得當時太不懂事太不孝了,竟然如此地不聽話,讓媽媽為我操心。

這件事讓我明白了孝的含義——不能讓父母為我們操心,要體諒父母,聽父母的話。也就是《弟子規》中提到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到如今社會上許多人不照顧老人,隨便將老人送到養老院就不管,更有甚者任年邁的父母以撿垃圾為生也不去理會,這還能被稱之為“人”嗎?也許當我們心懷一顆感恩之心對待父母時,孝就已經囊括其中了。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是儒家思想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之一,告訴我們按照聖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學會了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之後,再“有餘力 則學文”。

我覺得這本書提倡的做法跟我們現在的學校做法有所不同:首先是“學文”,需“有餘力”,才學“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而現在我們根本沒有“餘力”,光“學文”已經把我和同學們的雙休日都給“侵略”走了。看來教育部門也應該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最近才會頒佈“減負六條”。

古人還認為,在“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品質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孝悌”的意思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友好相處。現在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暫且不提與兄弟姐妹友好相處這一點,就説説孝敬父母的禮儀吧!原本我覺得自己還是個“孝順孩子”,大人們之前也老誇我孝順,學了《弟子規》,我就覺得比起古人的孝,我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我老在做作業或看電視的時候,扯着嗓子叫:“媽媽,給我倒杯水!”按照《弟子規》的禮儀,應該更有禮貌一點,更應該做到:為人子女者應為父母服務。

每次媽媽還在廚房進行做飯的收尾工作時,我總是理所當然地先“吃”為快!按《弟子規》“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我要得到媽媽的“命”才能坐下,當然,這是古代人的看法,現在,不必那麼苛刻,所以,我馬上作了改進:在吃飯前,我會有禮貌地邀請:“媽媽,快來吃飯吧!”媽媽一般總是説:“你們先吃吧!我馬上就好。”“那我先吃啦,你也快點來吃!今天的雞翅膀好香啊!”去日本遊學回來的文文姐姐告訴我,日本人非常講究禮儀,每次吃飯之前,都要説:“yi ta da ki ma si(我開動了)”,看來,和《弟子規》要求的禮儀差不多,難怪大人們説,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都曾認真地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現在比我們傳承得還要好!看來,我們這一代人身負重任,要好好學習古人的經典,把精華傳承下去。現在,你可以在我家就餐的時候,聽到我説:“那yi ta da ki ma si”,這就是我讀了《弟子規》後最大的改變。

此外,古人要求的“信”讓我覺得很難做到:鬧饑荒的情況下,還要在沒人的情況下,在梨樹上掛一串錢才肯吃那些梨。我覺得這簡直超強悍,如果人們都做到“信”,就不會出現一堆人在街上哄搶人民幣這樣的新聞了。目前我覺得我還做不到,特別是肚子餓的時候,我總會失去自己的“淑女風範”。

還有“餘力學文”的一些內容,平時老師也在提,我一般都當“耳邊風”,所以,細細對照,沒一條做到的,只能慢慢開始改,比如:“字不敬心先病”——我暑假正開始把自己的字練漂亮;“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我儘量把自己的房間和書整理乾淨,不至於有人進到我房間,以為誤入“地獄”,根本沒法走動……

當然,讀了《弟子規》,我還覺得自己OUT了。因為這只是古人的啟蒙教材,大概相當於一年級小朋友水平,我都十二歲了,才開始“啟蒙”,太晚了!所以,我決定用最快的時間,把自己啟蒙完畢:暑假我已經背出了《弟子規》,接着我正準備開始“啟蒙”《千字文》,有興趣的你,也和我一起來接受啟蒙,以免OUT!

《弟子規》讀後感7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對此,我反省了自己,並總結出三點做人最重要的品格: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以上是於自身的規範,但是於父母,與家人的規範我認為可以很好的用“入則孝,出則弟”來解釋。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後感8

近幾年裏,我校全面推進學習國學經典。我讀了《弟子規》,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説得是不是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閲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佈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説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幾個月前,我和爸爸、媽媽和弟弟一起去老家看爺爺,中午吃飯的時候,滿桌都是豐盛的菜,我舉起筷子正要吃,忽然想起了《弟子規》中的教導“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我立即放下筷子,去廚房拿來碗盛滿飯、菜,先端給爺爺,又給弟弟倒了飲料,最後自己才開始吃飯,大家都誇我是個懂事的孩子,其實,他們還不知道,我是受了《弟子規》的啟發。是啊!現在我們多幸福!吃穿不用愁,父母、長輩對我們倍加關愛、呵護,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可有些孩子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整天只知道讀書,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過分的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温室的花朵,他們往往經不住風吹雨打;還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長輩,認為父母、長輩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體會不到父母、長輩的良苦用心,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具備這種美德。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有一天晚上,媽媽突然感到不舒服,躺在牀上,臉色很不好。我摸了摸媽媽的額頭,感到很熱,便對媽媽説:“媽媽,你發燒了,走,我帶你去看醫生去。”而媽媽卻擺手説不用。於是,我先找來毛巾敷在媽媽的額頭上,併到附近診所去請了醫生來,醫生來了後,先詢問了一些情況,然後給媽媽打了針,配了藥,並囑咐媽媽這幾天要注重休息,之後就走了。這時,媽媽望着我,會心的笑了。接着,我將媽媽扶起來,給媽媽餵了藥。這不正是弟子規的體現嗎?

《弟子規》還有許多做人的行為規範,我要用實際行動來努力,做一個新時期的四好少年!

《弟子規》讀後感9

中華國學經典《弟子規》是一本決定你的行為修養和命運的書,在你誤入歧途時,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樹上的年輪,如同東邊初升的太陽,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守得雲開。

我是一個任性、倔強的女孩,從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有時,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也不會主動去安慰他們。自從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淨了我心靈的污垢,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讓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們發生爭執後,如果我們執意頂嘴,就會鬧得不可開交,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時刻警醒着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叫我們,我們再三推脱,父母有時要我們去做,我們卻不立刻行動,讀了《弟子規》後,我們會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有可能會去選擇做一隻“縮頭烏龜”,從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會去選擇自暴自棄,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同時也懂得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敢於面對,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麼都不順眼,而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不怕挫折,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因為任何美好的結局都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個人要經歷像蝴蝶那樣痛苦的蜕變,才能逐漸變得完美無缺,同時,也是這痛苦的蜕變,使蝴蝶拋去了原來醜陋的軀殼,獲得了魅力的身軀。夏天的知了,它們也是經過痛苦的蜕皮,才可以振翅飛翔。同樣,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經歷過,儘管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堅持下去,持之以恆,終究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振翅飛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觸《弟子規》時,我就被它所藴含的知識吸引了,每天,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説的點點滴滴,每天,我都會很”累“,但是,我選擇堅持,我的父母現在高興地不得了,説我變得懂事啦,這可多虧了《弟子規》,我相信,在我慢慢蜕變的同時,我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會更加的平坦。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想了許多,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後,這個惡習早已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當他走入社會,在工作裏面跟領導、同事的關係一定不可能處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麼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因此,沒有良好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止這一個孩子!他還會影響到到身邊的人。所以,國學經典《弟子規》就起着不可輕視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們日益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眼角會多出一條條皺紋,他們的頭髮會多出一根根白髮。父母把他們的愛全部傾注在我們身上,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時候,我想作為孩子的我,應該回報他們,在他們累的時候,幫他們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時候,幫他們暖一暖被窩,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講個笑話……儘管這些只是滄海一粒,但,我會盡力做到,讓他們少一絲憂愁,多一份歡樂。是國學經典《弟子規》讓我有了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從容,它對我們有益無害!

標籤: 弟子規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v2kog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