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 15篇

弟子規讀後感 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 ,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 15篇

弟子規讀後感 1

對於一個整天研究外文文獻,接受西方科技教育,崇拜美國自由的人而言,國學意味着八股文、之乎者也這些令人費解的文章,各種不人道的條條框框、心理折磨,是古代統治者用來馴服民眾的工具。是的,在未了解之前,它已經被我貼上了“腐朽”、“霸道”、“落後”的標籤,真是應了那句“主觀臆斷、妄下定論”,現在想來有些無知。

20xx年6月,從南京風塵僕僕的返回石家莊,想在石家莊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打造屬於自己的世界。也是那個時候,在正奧醫藥接觸到了弟子規,每天晨讀,語速超快,第一次都跟不下來,由此可想,正奧員工對弟子規的熟悉程度。通過了解,正奧的董事長秦總對國學甚是痴迷,不惜拿出重金鼓勵員工背誦弟子規,只是因為自己受益匪淺,通過背誦將大家領入門,每日踐行,有機會接受中國國學帶來的好處。

出身傳統家庭的我,從小至今,出門前總會告訴家裏人,“我上學去了”或者“我去***家玩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媽,我回來了”,這似乎是一個規矩一樣,也許這就是家庭教育。現在我在《弟子規》中,看到“出必告,反必面”這句話,才知道原來這條規矩出自此處,原來我一直在踐行《弟子規》,只是由於無知而未知。

當我讀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悦復諫,號泣隨,撻無怨”的時候,我感到十分羞愧,還沒有嚴重到“親有過”,只是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就已經內心十分不耐煩了,總覺得時代變了,老古董的思想應該遺棄,連聽完的耐心都沒有,十分羞愧。父母的養育之恩大過天,不應該如此不盡孝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似乎沒有精力再去表達什麼不滿,又或者是經歷國學洗禮後的我心態甚佳,在他們身上看到的是滿滿的關心、擔心和依賴。

初入社會的我,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見識不同素質的人。遇到蠻不講理、惡言相向的人也十分尋常,此時我總在心裏默唸“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倒不是真的覺得對方是“流俗”,只是以此來勸慰自己,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學生一般單純友愛,不能期待所有事都順順利利,人總是要經受一些挫折才能成長。這讓我想起來廣譽遠部門的張經理的一個故事。小姑娘也是剛剛步入社會,因為打電話處理緊急事件,公交做過站,同時為了能儘快返回處理,一路小跑過紅綠燈,“啪”,雙腿跪地、血肉模糊、鞋都踢飛了一隻,經歷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摺磨,登時讓她想起弟子規中那句“事勿忙,忙多亂”,同時還安慰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真是印證了“餘力學文”這一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中國國學博大精深,終有感觸,從此刻起,立志學習國學,品讀經典,傳承精華。

弟子規讀後感 2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説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裏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説。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芯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羣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羣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脱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 3

前幾天,我讓爸爸在書店買來了《弟子規》一書,作為在家閲讀的課外書。不理解之處,經過老師和媽媽的講解,使我懂得了《弟子規》裏的一些含義。

《弟子規》裏的“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讓同學們首先要孝敬爸爸、媽媽,團結兄弟姐妹,做人要講信用,和同學們交往要平等相處,要向學習成績好的人學習,這些是我們學生應該做到的。

《弟子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它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決心以後做到尊敬老師、孝敬爸媽、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做一個品德高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古代聖賢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讓我們知道我們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教育我們要養成忠厚的品德。

弟子規第二課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懶”,它的意思是: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比以前進步多了。以前,媽媽讓我幫她做點事情的時候,我總是回答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願意幫忙。學了《弟子規》後,我的想法變了,我覺得幫媽媽做事就是幫自己做事一樣,這是我應該做的。而且,在我幫媽媽做完事情後,看到媽媽開心的樣子,我的心裏也特別的開心。

我想我要用心來學這本書,記住書上所説的每句話,爭取做一個文明、懂事、讓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

最近,學校裏學習了《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它告訴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讀了“入則孝”這一篇,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要虛心接受,努力改正錯誤,要做聽話的好孩子。

以前,我做錯事,爸爸媽媽批評我的時候,我總是不以為然。自從讀了《弟子規》後,我意識到了錯誤,以後,我肯定會虛心接受爸爸媽媽的教導。做一個讓爸爸媽媽驕傲的好孩子。

《弟子規》真是本好書啊!

讀完《弟子規》後,我從中明白了許多的道理。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規範。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就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要盡力去本文_來源於_貴大。在線準備,父母所不喜歡的東西,要小心謹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每次放學回家,都不主動完成作業。都要爸爸媽媽催個三四遍才會去做,完全缺乏時間觀念,把時間一點點的浪費了。現在我懂得了這個道理,我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讓爸媽值得讚許的孩子。

《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大家都來讀讀看吧。

我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 4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將會使你受益匪淺。現在本公司組織我們讀了田一可所寫的關於《弟子規》的書,使我深受啟發。以下是我閲讀此書後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就覺得做的不夠,雖然對父母也盡了孝,平時能夠贍養老人,但是總的感覺做的還很不夠,有時不夠耐心,不夠細心,有煩躁情緒,對比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我覺得非常慚愧,如今我父母都相繼離開了我,對照本書,我內心非常複雜,真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呀!想當年父母為了我們能夠健康成長,負出了太多的心血,而我們都覺得很正常,就像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我卻覺得不耐煩,那是多不應該啊!我們小時,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事而爭執,甚至打鬥,我記得,那時是我母親最痛苦的時候,因為她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我們子女能夠和睦相處。現在自己也為人父母,才深刻的體會了父母的感受。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父母,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導佈置做的工作,總是有拖拉的情況,也有馬虎的情況。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能夠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

弟子規讀後感 5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是提高國民素質重要的啟蒙教育,也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育兒童如何做人做事的書籍。《弟子規》全文1080個字,360句,但卻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 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進行了高度概括。通過淺讀,使我意識到《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好教材,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是檢驗我們道德品質的一個標準,對我們日常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弟子規》的內容有相同之處。《弟子規》用簡單明瞭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修身養性、尊老愛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從小處着手,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個人的形象,也就是維護集體的形象。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與單位同志團結友愛。

《弟子規》所體現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我們學習《弟子規》,目的是要紮好中國文化的根。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一句話一種思想。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我們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一個人負責的態度,讓有條不紊的做事方法紮根。“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講的就是我們的要養成良好的六常工作習慣。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倫理道德淪喪,成風,道德水準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了,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與沒學《弟子規》有很大關係。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環顧全球,沒有別的辦法,只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人民,特別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規》教育,才是出路。

總之,只有學好《弟子規》,才能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

弟子規讀後感 6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裏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範,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着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牀,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裏還有一個“黃香温牀”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牀鋪,直到枕頭、竹蓆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牀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牀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卧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後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温融化堅冰。後來,終於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裏跳出來。王祥帶着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 7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馬上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形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責任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量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後感 8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説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説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歎,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説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餘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進了。比如説: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該等着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説源於家庭不健全。如果説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我們的學習中着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知道嗎?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瞭解應該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麼他們這麼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讀後感 9

第一次聽到誦讀《弟子規》的聲音時,我立即被那朗朗上口的語句所吸引。當第一次雙手捧着《弟子規》用心去讀的時候,我立刻被書中博大精深的學問深深震撼折服,甚至背上發涼,感覺自己很無知。原來在生活工作學習中我連很多最基本的常識都不知道,更別説做到。“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書中聖人的教導一遍又一遍激勵着我用心去讀,隨着讀書次數的增多,我感到越來越充實,心胸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幸福。每讀一遍《弟子規》等於聆聽一次聖人的訓導,多一次聖人的指點。特別是當我反覆讀“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時,猶如醍醐灌頂一般,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覺。一個人進步首先要敢於、勇於、樂於面對自己的不足,具備“容、納”的品質,才能很好的吸取他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我終於悟出了這個道理。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冬去春來,生生不息。日月無私照,灑向人間皆是愛。字字如珠的教導,讓我逐漸懂得了感恩,明白了仁的內涵應是人敬人,人愛人,人助人。感悟出了知福福長有,惜福福長久,造福福無窮的道理。也正是在一遍遍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漸漸喜歡上了思考和寫作。

平時喜歡寫“三字經”式文體,主要就得益於讀《弟子規》。現在,教育孩子時就經常用到《弟子規》。每當孩子犯錯時,就讓她們背《弟子規》,然後對照書中所説問孩子該怎麼做?慢慢發現,其教育效果遠比其他責罰好的多。讀書為明理,明理好做人,做好人就要讀好書,《弟子規》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決衣食住行的最好教材。

目前,我們的企業正全面打響“精細化、補短板、降成本”攻堅戰。在我們賴以生存的企業大家庭正處在蓬勃發展的關鍵時刻,如何快速提升全體員工的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成本意識,精品意識、自主管理意識等是企業目前亟待解決而又棘手的課題。企業需要忠誠的高素養的員工一起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員工需要在温馨和諧的企業中愉悦工作,展示才華,奉獻力量,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弟子規》中為我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想,只要我們大家都將《弟子規》中的要義學習,學習的人都會心存感恩,努力工作,會發自內心的幹好本職工作,愛護和建設我們共同的家。

結束語

讓我們在學習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時,感恩《弟子規》,感恩聖人教誨,感恩我們的企業,感恩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感恩身邊的每一位同事,感恩企業提供給我們的平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學習,踐行,學習,踐行……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在百度上輸入“錢文忠”,看看復旦大學歷史系學教授錢文忠做客百家講壇的視頻《解讀弟子規》。相信大家在看過之後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弟子規讀後感 10

我讀《弟子規》,最有感觸的是書中並不起眼的兩句話:“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意思是隻要是人,就是同類,皆須相親相愛。我想這部書的作者李毓秀生活在古代中國,這兩句話體現了他對當時社會的美好願望,期望人人都有仁愛之心,就像上蒼覆蓋芸芸眾生,大地承載億萬黎民一樣。

《弟子規》中的這兩句話,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精華不滅,代代傳承。我想起了不久前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那次地震使得多少兒童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小康人家一夜之間變成廢墟?與此同時,也喚醒了無數國人的愛心。

回想5月12日那個夜晚,我們經歷的是美麗的夢境,而汶川的人們卻承受了一場空前的災難。事情發生2天后,學校就組織了全體師生獻愛心活動。起初我的打算是捐獻一元錢,因為我只是一名小學生,並無經濟來源。可是當一幕一幕災情被電視展現,一個一個感人的故事被報紙披露出來後,我的心情也像電腦軟件一樣“升級”了,由捐一元錢變成了一定要捐五元錢。那時我想,雖然我只是個小學生,但是仍然有義務幫助那些在地震中受害的人們,一個五元錢不算什麼,但是千千萬萬個五元錢彙集到一起,就會像無數條河流那樣,最終彙集成愛的海洋,滋潤那片災難的土地。

問題出在我這個小學生身份上。不管捐一元還是捐五元,當時我可是兩手空空啊。我不是個喜歡向家長要錢的孩子,這曾是媽媽引以為傲的一個理由;所以這次我也不能破例,向媽媽要這5元錢。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掙來,這樣也許更有意義。

我考慮過幫同學的忙來賺錢,也考慮過替附近雜貨店看門來獲取“報酬”,但最後還是選了個正規的路子——收集家裏的“破爛”賣到廢品收購站去。我家搬過兩次家,儲物間裏積攢了大量淘汰的雜物,舊書舊報啦,廢金屬啦,爛塑料和破皮件啦,等等,倒騰出來要值不少錢呢。可惜我年少體弱,大件的東西搬不動,只能挑拿得動的東西往收購點送。記得我忙了大半天,跑了四五趟,一身灰,一臉泥,最後一趟還差點崴了腳脖子,終於達到了目的:掙了六元四角錢!捐出五元,我還能剩一元四角供平常零花呢。

捐錢那天下午,許多同學帶着從父母那兒要來的錢滿面笑容的去了學校,我們班有一個同學一鳴驚人,竟然帶了二十元錢去了,我欽佩他們,但是並不羨慕。獻愛心的錢不是用來攀比的,更別説那是父母的錢了,所以我對我那沾滿汗水的五元錢,還是非常自豪的……現在,汶川已經重新發展起來。是什麼力量推動它迅速發展起來的,是愛心,是“天同覆,地同載”的愛心!

我想,中國人的愛心是源遠流長的,讀《弟子規》,又一次得到了證明。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我們小學生應該細讀《弟子規》。當然,更要用實際行動續寫新時代的《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 11

不久前兒子帶回了一本書《弟子規》,當時只是翻了翻,沒有太深的感覺,直到這次學校舉辦讀書節,我才真正仔細研讀了這本書,感想很多,深受啟發。

在現今中國物質快速積累,信仰迷失,人心浮躁的社會,如何做人?如何培養孩子?其實是讓很多人困惑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中庸和諧之道,這也是近幾年國學熱的原因。

想想我們這代人的童年應該還是在物質貧乏思想單純的時代,提倡的尊老愛幼,友愛互助,學雷鋒,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等精神不僅僅是口號,我們的父母也基本是這樣做的,我們周圍的很多人也是這麼做的。 如今我已為人母,經常會思考如何教孩子做人。看着那些花花綠綠的連環畫和動畫片,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再看看身邊的這些孩子和少年,有多少是對長者不禮貌,不客氣的;遇到別人的批評就翻臉惡語相向的;做事只為自己爭利,不顧他人感受的;言行一味逞強,輕視他人尊嚴的。這些孩子如果不及時調整教育可能要經歷許多的磕磕絆絆後,才能學會有禮、自斂、尊重,感恩,才能有和諧的生活。

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是在日常的零散的生活細節中教育規範孩子們的行為,學會做人做事,正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為他們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奉獻社會奠定基礎。

《弟子規》就是這樣一個指導書,古人已經為我們編好了這本“未成年人日常行為規範守則入門”。它以孔子的《論語。學而》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思想中心,用極其通俗易懂的三字文表述,內容廣泛而細緻的羅列出了未成年人日常行為應遵守的規範。 這些細緻的規範,總結了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道德精華,又針對少年兒童的年齡特性有所偏重,不愧為我國清代以來重要的兒童啟蒙教育讀本。

如何讓《弟子規》的精髓真正變為孩子的品行?

我認為需要家庭,孩子,學校共同的長期的努力才行。首先,家庭父母是對孩子品行影響最大的一個方面,孩子的很多行為很多思想都是在模仿學習父母,“子不教,父之過”已經是千古真理。對比《弟子規》的要求,其實我們自己很多事情都沒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自己首先就要改進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身體力行讓孩子有實際的參照標準模仿榜樣。

其次,是要求孩子理解日常的行為準則,並按照這些要求去嘗試體驗或改變,這和我們自己改變一樣要付出很多代價,我們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最後,是學校的環境,對孩子的思想認識來説周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例如,如果我們教育孩子要謙讓,但周圍的同學都強取豪奪,他老吃虧,那他就會質疑謙讓這種品格的正確性,會向其他人學習去爭奪佔有,如果周圍的同學都會謙讓,那他就堅信這樣是正確的,就會持續的這樣做下去,形成謙讓的品質。

最後,感謝學校搞這次活動,樹立孩子良好的.品格才是教育的根本,我們也會持續努力改進自己教育孩子,堅持就是勝利。

弟子規讀後感 12

今年7月份的生日一過,就是33週歲了,還好,現在還能説自己是32歲,這是個讓人尷尬的年齡。每年的生日都沒有一份自己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但是今年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送給自己一份大禮。

昨天去看中醫,是王總帶我去的,看到我因為病痛愁眉苦臉,熱情備至,十分感謝。其實雖然排了好多人來看病,但是對我而言,並沒有把這個醫生看得多麼神奇,因為我知道根在自己,不在他人。不過,在看病的間隙,我聽到醫生和別的病人説,成了家的女人應該看看"弟子規"我能夠看到這個女醫生的氣定神閒,我覺得女人就得有這種氣質,我覺得我應該看一下。回到家,我就開始查閲相關資料。仔細閲讀後覺得自己的確需要好好虛心的學習一下,其實在做人,做事方面的得與失和個人修養是很有關係的。

我很要強,從小各方面都希望自己能比別人強,但是小的時候模仿能力也很強,無法甄別哪些是應該學習的,哪些是應該擯棄的。從小任性的我對於父母的教育也是熟視無睹,加之父母管教不嚴,所以有很多不良的習性。比如,從小就是學習好就行,其他都不加註意。比如女孩子應該有的整潔,條理,我都不具備。自己也從來沒有認為這些沒有會怎麼樣,就是個性使然。再後來就是學會和父母頂嘴,這是和同學學的,他們説不論是誰,不對的就要提出來,爭論清楚。雖然長大以後為人父母之後知道了對父母的順要大於孝,但是在個別問題的處理上還是不好。太多強調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忽視了父母的感受,這是一個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應該的。還有就是衝動。因為從小我就是一個很一般的女孩子,但是心裏我不希望自己是個普通人,很多時候我喜歡跳出來,讓自己成為焦點,對於後果從來都不加考慮,這一點在30年的歷程中,有不少時候被人讚賞,但是自己也承擔了很多為衝動而付出的代價。現在想想一個人要想出人投地,一定要有真本事或優秀的品行,只靠衝動不是能夠真正被人認可的途徑。作為一個女人,我遭遇了婚姻的失敗,我現在的男友也經常讓我反省,雖然我表面上很固執,其實我內心一直在反省。女人血足則性柔,男人氣足則方剛。宇宙陰柔陽剛才是和諧之道。我的性格太過剛,所以與宇宙規律相悖,所以大多數時候不能順利。在婚姻中我對自己的定位也發生了偏差,這一點是需要我認真調整的。女人要強和男人要強一樣重要,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權衡利弊。女人和男人一樣要有個性,但一定是成熟理性,能夠為結果負責,不要盲目大膽,無法為孩子做出榜樣。與男人的相處要收放自如,不要採用單一的方式處理問題。

我現在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方面還很多,繼續努力。一定要做個優秀的女人。

弟子規讀後感 13

在寒假裏,老師讓我們通讀《弟子規》,開始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懂,後來,媽媽讓我上網看了《弟子規》電腦版説明,讓我讀一句看一句註解,慢慢得我終於明白了。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裏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師長”這裏指“長輩”“老師”及“兄長”。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合我的生活,我發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其次,這本書還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這也是我爸爸媽媽經常教育我的,學生要以學習為主,互相攀比對我們的成長是無意義的,只有害而無利。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於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不能因為掩飾犯下的錯誤,就撒謊,而犯下另一個錯誤。我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長大以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牢記媽媽的教誨,牢記古人的尊尊教導。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本書還在道德方面教育我們明辨是非的觀念。別人的東西不能佔為己有,不能私動,私動是可恥的行為。我記得在我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曾經説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因為那不是自己的,如果喜歡回家跟媽媽爸爸説,我們給你買。至今這句話還印在我的腦海裏,永遠不會忘記。“不如人,當自勵”、“見人善,即思齊”,如果思想、學習上有不如別人的地方,應當努力下功夫趕上,以好的榜樣激勵自己。上學期我的數學因為不認真、馬虎,成績不理想,得100分的時候很少,於是我暗暗下決心通過努力我一定要得到提高。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 14

説起《弟子規》的風采,對於我們來説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説是很熟悉。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着她的“弟子規,聖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從心底裏有一種説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弟子規》中説,“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願,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經常用裏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並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嚐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説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説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説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麼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説:“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着快快寫完,去看我的遊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教育着我,提醒着我,改變着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着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 15

這説的是“聽話”。來自父母的,無論是呼喊、命令、教導還是責備,都要恭恭敬敬地接受。一個人只有真心孝順父母,才是善良的人,“百善孝為先”。沒有孝,談不上善良。

有人可能説,那麼父母錯了呢?也要聽嗎?這個問題在後面有講到,這裏是一個總的原則,就是無論什麼,都要先聽下來,懷着恭敬的心。我看到有的人,在上司面前倒是做得到,在父母面前卻做不到,真是不可思議。上司雖然給你一碗飯、一個職位,可是沒有父母,你連身體都沒有呢。

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這些具體的事情,我們都能夠做到嗎?雖然事情很小,但孝順就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是説非要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才是孝順。

看韓劇就發現韓國人對於這一點很講究。即使是同事,他們對比自己先進入公司的人都很恭恭敬敬地叫一聲“前輩”。在家裏,出入都要和長輩打招呼。我們現在很多家庭做不到這一點了。因為沒有恭敬之心,就不會這麼做。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有的家庭,孩子私自拿了父母的錢,他們也不嚴厲批評,不制止事態的發展,結果發展到最後,孩子偷盜、搶劫,才後悔莫及。做孩子的本分,就是要對父母坦誠。做父母的,也要尊重和愛護孩子的坦誠。如果父母不愛護這種坦誠,孩子就不會繼續坦誠相待。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這裏所説的,當然應該是以不觸犯法律不違反道德為前提的。因為,如果你做了很多壞事,為了讓父母開心,結果你入獄了,你被社會正義所譴責,父母反而是最受傷的人。

孝順父母,説容易也容易,説難也難。容易的是,這些事情,不需要花很多錢、花很多時間,更不需要高學歷。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説難,是因為,你做這些事的時候,是不是出於對父母的愛,是不是真心誠意的,是不是能夠堅持天天如此。

標籤: 弟子規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xmx0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