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 (集合15篇)

弟子規讀後感 (集合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 ,歡迎大家分享。

弟子規讀後感 (集合15篇)

弟子規讀後感 1

“欲修大道者,應先修良知良能。”

感謝我的老師,讓我們熟背《弟子規》,從而讓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傳統文化,建立起自己內在的規範、獨特的思想、行為的準則,能在自覺自信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四獨好少年。

每當我與父母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每當我有承諾於人的時候,我必定會記得“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父母總是讓我默背且理解“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在我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真的讓我受益非淺。

讀弟子規,讓我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人格也更將健全。今後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不論遇到多少挫折和失敗,必將牢記“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讀後感 2

弟子規是一本很有名的書,主要講了孝敬父母,關心兄弟姐妹……其中最讓我感歎的是孝敬父母的句子

親友疾、藥先嚐的意思是:父母親得病的時候,要先幫父母嘗一下藥。

父母呼、應勿緩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不可待慢,得馬上去父母身邊。

父母命、行勿懶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幹什麼的時候,不能偷懶不做。

父母教、須敬聽的意思是:父母給你講道理的時候,得認真聽。

這些道理只要明白了,所有人就都會孝敬父母!

弟子規讀後感 3

《弟子規則》這本書教會了我很多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這12個字:魯豫長,病越來越重,他長而無聲,他往後站。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你應該立即向他們打招呼、敬禮。當你向長輩提問,但他們在和別人説話或思考時,我們只能袖手旁觀。這四句話也改變了我很多。之前,我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我的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談話。我總是喊: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但是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我準備問王老師一個問題,老師在和家長説話,我就慢慢等老師。

《弟子規則》就像一面魔鏡,它發現了我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讀後感 4

《弟子規》通篇都對我們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但有句話一生都應牢記在心,會使人受益匪淺。即“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每個人雖然都是單獨的個體,卻不能脱離羣體而存在。“滴水之恩將湧泉相報”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並時時想着報答。也可能會有別人對不起你的時候,但是不要怨恨在心,應儘快忘卻。

常懷感恩之心,感恩父母的養育,讓我們健康成長;感恩兄弟姐妹的陪伴,讓我們不會孤單並懂得分享;感恩朋友的幫助,讓我們快樂生活。甚至於我們要感恩困難,讓我們學會勇敢;感恩挫折,讓我們不斷成長。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滿懷感恩,感恩別人的幫助,並在別人有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將感恩之情傳遞,生活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教給了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簡簡單單的話語卻內涵及其豐富,外延無限廣闊。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要將其落實到行動中,內外兼修,成為更優秀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 5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十二個字: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這四句,這四句話的意思是:當你在路上遇到長輩時,要馬上向長輩打招呼、敬禮。當你要向長輩問問題,但長輩正在跟別人講話或思考等時候,我們就要在旁邊等待。這四句話也讓我改變了許多。以前,我要問老師一個問題,當時,老師正在和其他老師講話,我總會叫道:“老師老師!”直到老師聽到為止。但現在我不會這樣了,比如:當我要去找王老師問問題的時候,老師正在和家長講話,我就在旁邊慢慢的等待着老師。

《弟子規》好似是一塊魔鏡,找出了我自生的缺點。

弟子規讀後感 6

在這之前,我幾乎沒有仔細的閲讀過整篇《弟子規》,趁這個寒假,我認認真真地學習了《弟子規》,讀完之後,感受頗深。

《弟子規》是古聖先賢留下的教誨,至今還影響深遠,這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讀着整本書,好像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講到人與人的`關係,兄弟之間應該“兄道友,弟道恭”,這樣才能和睦相處,在財物上要看輕些,傷感情的話要忍住不説,這樣才不會傷和氣。朋友之間交往要避免“聞過怒,聞譽樂”,否則就會“損友來,益友卻”,而且我們平常要多接觸品德高尚的人,如果我們的道德,學問和才幹不如他人時,就應該自我勉勵,努力趕上,做一個真正的有用之才。

弟子規讀後感 7

暑假期間我讀完了《弟子規》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句話都會有一個小故事讓我們來理解,如:父母呼,應勿緩,它對應的故事就是《陶母退魚》。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拒收金子的揚震》中的楊震,這個章節中的楊震他多才多藝,被人稱為“關西孔子”。他不貪財好色,別人給他金子也不要,他是個品德十分高尚的人。我最喜歡的故事是《追根問底的戴震》。戴震幼時最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對問題要問個明白才行,老師被他問煩了,便把《説文解字》和一些字典給他看,他三年後便掌握了這些內容。

後來他竟把最難懂的《十三經》也弄懂了。戴震的這種貴精專不貴博,與其知而皆非真,不若知而為真的學習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來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 8

我在寒假期間讀了《弟子規》。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的時候,我感覺到:當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但是昨天的時候我在姥姥家,爸爸打電話讓我回家修改寒假作業,我沒有聽爸爸的話,不想回去。因為我在姥姥家和舅舅家的小弟弟玩兒得正高興,所以我不想回家。爸爸生氣了,後來我想到了平常讀的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的那句話,又給爸爸打了電話,我告訴爸爸我回去。今天我看到了爸爸給生病的爺爺和我洗澡,我想長大以後,也幫爸爸媽媽洗澡。同學們,你們説這樣做對嗎?

弟子規讀後感 9

學習《弟子規》有一段時間了,對弟子規的內容我非常有感觸,特別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他的意思是爸爸媽媽叫喚的時候,應當立刻回答,不可以慢慢吞吞地愛理不理。爸爸媽媽要求你做事的時候,應當立刻行動,不可以藉故推諉。爸爸媽媽教訓自己的時候,必須恭敬地仔細地聽明白,如果做錯了事情受到爸爸媽媽的責備,必須順從地接受批評,不可以爭辯,更不可以強詞奪理。

在我沒有學習弟子規的時候,媽媽叫我做事我總是愛理不理的,在我做錯事情,媽媽教育我的時候,我也不放在心上,而且會爭辯,而我學習了弟子規以後,知道我以前的行為都是錯誤的,現在我已經把這些缺點全部改正了,媽媽現在天天誇我是個懂事的孩子,我從心裏感到開心呀!謝謝老師教我學習弟子規,我一定會好好學習的,做個爸爸媽媽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 10

今日,教師給我們讀了一本書《弟子規》,其中的一部分。"冬則温,夏則;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兒女不管多忙的時候,也要孝順自我的父母。

同學們都喜歡過春節吧,因為能夠收到親戚和家人的壓歲錢,可是在高興的前提之下,千萬不要忘記了一件事情哦,那就是在新一年的鐘聲敲響之後,我們要給父母和家人拜年,讓父母明白你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啊。今年我就犯了十分大的錯誤,因為祖母提前給了我壓歲錢。我就光顧玩了。只想着錢,並沒有注意我們的風俗_小孩要給長輩拜年。

大年初一,我看再看電視節目的時候想起來了,就立刻給長輩一一拜年了,爸爸媽媽一年辛苦了。我們如果連這一點小事都做不到。怎樣能好好孝敬父母呢?同學們你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吧,那就必須要及時改過來。

弟子規讀後感 11

我讀過很多書,有《格林童話精選》、《藍飄帶》、《名人故事》……,其中我最喜歡《弟子規》這本書了。當然,我並不是喜歡那些深刻的道理,而是那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很喜歡讀古代的故事,尤其是他們的禮節和做法使我越看越想看。

《弟子規》中,有一個故事是晏子出使楚國。這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秋時,有一次,晏子到楚國訪問,楚靈王得知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城門旁開了一個五尺高的小洞,想奚落晏子一番。不料,晏子用智慧使楚靈王無話可説。一會兒,楚靈王心想再奚落一番晏子,快到設宴招待時,楚靈王專門安排了醜劇侮辱齊國人,可晏子的一番話使他們轉怒為喜。真想不到遇到困難時,晏子卻用智慧使自己“死裏逃生”,真可以説他是“自秦以前智慧高的人了”。晏子用智慧給齊國人爭得了面子,從此楚國人再也不敢侮辱齊國人了。看來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智慧。

弟子規讀後感 12

一天我問爸爸,為什麼我的名字中會有個孝字。爸爸聽了給了我《弟子規》這本書,讓我仔細看這本書,就知道我名字的來歷了。

我翻開第一頁,看到《弟子規》的總序,裏面前幾句寫的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原來《弟子規》是聖人的訓導,我驚訝的發現,原來孝是放在第一位的。聖人教導我們首先要做到孝順。我理解了爸爸給我起這個名字的含義,爸爸還經常對我説一句話百善孝為先,以孝為做人的根本,做一個善良的人。

《弟子規》的第一篇就是《入則孝》,主要講的是如何做才是孝:要做到父母的呼喚,還有父母安排做的事情要迅速、認真地去做。父母生病的時候要仔細照顧。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能讓父母擔憂。做個品德高尚的人,如果在品德上有了缺失,就會讓父母覺得丟臉。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做人。

通過聖人説的有關孝的話,我認識到了要從平常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一個守孝道的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 13

學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藥湯,我們應該先嚐一嘗。還要不分晝夜的在病牀旁服侍兵種的父母,一刻也不能離開。“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明確的提出請求,以徵得別人的同意。倘若不徵求別人的意見就去使用別人的物品,這樣的行為就是偷竊。借用別人的東西,用完了要及時歸還,這樣以後要是有什麼急需,再次借用的話就不難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讀書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記,眼要看,口要讀。對於讀書來説這三點都很重要。當然,《弟子規》的內容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親愛的同學們,希望你們也和我一樣,加入到誦讀國學經典的活動中來,讓我們把經典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 14

這個暑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同享讀書樂,經常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以聖賢之道指導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媽媽常説,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先有德、再有才的人,學習《弟子規》是奠定德行的根基。

“德有傷,貽親羞”,孝敬父母就不應該做令父母蒙羞的事情,所以我要牢記: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凡出言,信為先”,不管大人還是小孩,説話做事都要講誠信,做一個人人信賴與喜愛的人。

“過能改,歸於無”,人無完人,發現自己有過失錯誤,一定要下決心及時改正過來,不斷完善自己。

“朝起早,夜眠遲”,作為一名學生,要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以飽滿的精神努力學習。

“有餘力,則學文”,品德要力行,文化知識也必須要學,要認真學,才能在德智方面不斷提升。

熟讀《弟子規》,讓聖人的教誨貫穿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德才兼備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 15

《弟子規》文字雖少,內容卻博大精深,我們學的還遠遠不夠,其精髓絕不是短時間內我們能感悟透的。但有一點,我認為:《弟子規》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與現代社會不符,我們不能全盤肯定;而其實質性的東西並沒有改變,如講孝道、講友愛、講文明、將禮儀、講誠信、講修養等這些精髓的東西沒有變,而且永遠也不會變。這就要求我們學《弟子規》的知識及在踐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時代特點,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為其增添新的內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普及以國學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將對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帶來深遠影響,亦將是我們民族復興經濟騰飛的堅實基礎和原動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做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和弘揚者。

做,始於《弟子規》,為人之本也!

標籤: 弟子規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ol32g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