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什麼是“弟子規”呢?“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如果一個學生沒有規範,那他還能稱得上是一個好學生嗎?

當我讀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一句時,讓我想到了閔子騫勸父留母的故事:閔子騫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個繼母,生下了兩個兒子。繼母很偏心,冬天,繼母給親生兒子用棉花做冬衣,給閔子騫的冬衣卻是用蘆花做的,但閔子騫也不講,所以父親根本不知道這件事。有一天,父親出門,讓閔子騫趕車,閔子騫冷得直髮抖,父親見了,拿起鞭子打了他幾下。閔子騫的衣服破了,蘆花從裏面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是繼母乾的,一氣之下要把繼母趕出門。閔子騫哭着勸父親把繼母留下,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繼母,繼母非常慚愧,從此像對待親生兒子一楊對待閔子騫,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父母從小愛護我們,那麼孝順他們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怎麼會困難呢?父母不喜歡我們,而我們仍然能夠孝順他們,這樣才是真正的孝順啊!

記得有一次我去上培訓班,媽媽要我去綠柳居飯店吃飯,我偏不聽,非要在家裏吃飯,後來我還頂嘴。現在讀了《弟子規》,想想自己的不對,真是感到慚愧。

有的小朋友會説:“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其實,你的爸爸媽媽可能只是不會表達自己的愛意,他們把對你的愛都埋在心裏了。即使爸爸媽媽真的討厭你,你也要發自內心地愛他們,讓他們感到快樂。爸爸媽媽看到你這麼乖,一定會喜歡你的。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讀弟子規有感2

誦讀中華經典,能讓我們意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能讓我們得到民族文化的滋養。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告訴我們要平等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還有多餘的精力,就學習有益的知識。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告訴我們不要讓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憂慮。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讓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讓父母蒙受恥辱。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告訴我們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告訴我們話説得多,不如説的少。只説該説的話,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説奸詐取巧的話。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告訴我們事情要加到別人身上之前,要反問自己喜不喜歡,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就要立刻停止。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告訴我們如果不肯親近仁人君子,就會有無窮的禍害,因為奸佞小人會乘虛而入,跑來親近我們,日積月累,我的言行舉止都會受影響,最終導致真個人生的失敗。

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學習有益的知識、要孝敬父母、借來的東西要及時歸還、不要花言巧語騙人、不要和不肯親近仁人君子的小人做朋友。我的收穫很大。

讀弟子規有感3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字文,讀《弟子規》有感。”最近我讀了一本為<弟子規>,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註解,接着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説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説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後媽,王祥的後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於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

之後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説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隻烤熟給他後媽吃,可他後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着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説: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後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裏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鑽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讀弟子規有感4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着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麼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一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颳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你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麼又談何報答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對你來説可能是簡單的幾句話,但是對我來説它是一盞啟明燈,時時刻刻叮囑着我做人的道理。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來自《弟子規》這本書。

我的性格很倔強,總惹父母生氣。有一次我和媽媽頂嘴,她説一句我還一句,氣得她掉下了眼淚,晚飯也沒吃。我卻堅持自己沒錯,拒不認錯。最後還是爸爸出面,給我講了很多道理,又勸了媽媽我們才和好如初。《弟子規》中講到“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看到古人都是這樣孝順父母的,我感到很慚愧。想起每天天不亮爸爸媽媽就起牀為我做早飯,每天接送我四趟,晚上陪我學習,陪我練琴,滿足我各種各樣的需求,而我卻總是讓他們生氣傷心,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我們更要把這些美德代代相傳,使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它備受古今中外學者的推崇,內涵廣傅精深,很值得一學。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以指導。兒童對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以後怎麼定,起筆很重要。在這裏,弟子規也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於我們將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於我們小學生來説對它的內容和文字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書讀千遍,其意自見”通過老師、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身不斷的背誦,不斷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讀水平、記憶力、行為品德等多有較大的提高。

我讀完弟子規後,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

讀弟子規有感7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為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説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裏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裏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裏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

讀弟子規有感8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瞭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麼説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於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於和不願意做自批評,這是以後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9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説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10

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可我從學了《弟子規》以後,我知道是父母的疼愛才會讓我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他們容忍我的傲慢。有好幾次,我和父母在一個房子裏看電視,每當不想看都將電視關了,從不問父母的感受。可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之後,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聽從父母的教誨,孝順父母。讀完後,我從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規範。要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父母所喜歡的東西,要儘量去準備,父母所不喜歡的東西,要小心的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每次放學回家,都不主動寫作業,都要爸爸媽媽催個兩三遍才回去做,完全缺乏時間觀念,把時間一點點的浪費了。我決心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做一個讓爸媽值得讚許的孩子。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冬則温,夏則淸;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子女孝敬父母要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牀,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並向她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一定要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説到就要做到,我相信我自己,永不放棄!讓我的父母過上美好的生活!做人首先要學會感恩,如果一個人連他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那他做的事情難以得到認同。自從我學了《弟子規》,父母都誇獎我變乖了,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學校: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中心學校

讀弟子規有感11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為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着,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並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為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12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題記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裏樸素的小草,因父母的愛在我心中,讓我貪婪地聽吸着陽光雨露,將把我的一生覆蓋。讀《弟子規》裏的“放則考,”才猛然地反思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言行,讓我深深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父母的愛所賦予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父母的愛更周全。

當父母多嘮叨幾句:“天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地回答説:“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想到平時自己感冒了,父母會擔心地問這問那,帶着我去醫院,在廚房熬中藥給我吃,給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那我們呢?當父母生病感冒了,我們是否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牀。”意思是説: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況重時,更要晝夜服待,不可以隨便離開,那作為兒女的我們,做到了嗎?

我們從呱呱墜地時,父母的愛就無時不刻地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平日毫無節制地揮霍着愛的“支票”那我們是否有想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愛因為在心中,所以冬天要讓父母温暖,夏天要讓父母清涼,早晨要看望你父母,看看父母昨晚睡得昌否安好,晚上要準備好牀鋪,讓父母睡得安定,反思昔日自己對父母的關心,真是慚愧啊!慚愧!

讓我沉浸在愛的歡樂中,讓我享愛在愛的温馨中,讓我陶醉在愛的雙臂間,讓我偎依在受罪的懷抱裏,讓受罪永駐我心中,我將用我的愛去報答我的父母,附之行動,多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我相信我能做到,因為愛在我心中。

願生活的芳香醇厚縈繞着我親愛的父母,願我全部的祝福揉進父母的心田,讓父母的心中的花朵盛開如雲。

讀弟子規有感13

晚上,伴着習習涼風,我翻開了《弟子規》,映入眼簾的是“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樣一句話。細看底下的註釋,我看到了這句話的意思:至於外表穿着,或者飲食不如他人,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猛然間我想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

躺在牀上,思緒隨着涼風飛呀飛,飛到了西晉這個時期,我看到了年輕時的阮咸。雖然他家裏並不富裕,吃的穿的也很平常。但是他在有錢人面前卻泰然自若,一點也不自卑。六月六日這一天,每一個都把自己的衣服拿到太陽下面曬。阮咸也不例外,他根據當時的風俗,也把自己的衣服晾起來,路上看見阮咸晾曬自己的舊衣服,都來觀看。但阮咸一點也不在意,他認為:富貴不是可以誇耀的資本,貧寒也不是恥辱,人活着是否有尊嚴關鍵在於他的德行和學識。

思緒不再飄飛,回到了現在的生活。我看到了在一個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父親是她們家的司機!可笑可悲的背後是深深地思考:我們的社會怎麼啦?我們的孩子怎麼啦?講究物質的奢糜與攀比竟讓純真的孩童至此!試想一下,假如都以現在的這個趨勢發展下去,那麼10年後,20年後,甚至100年後的今天,我們的子孫後代將變成怎麼樣的人呢?到時候吃穿的攀比又將如何呢?無數的問號在我腦海中迴盪,久久不能散去……

多虧了這本《弟子規》,他提醒了我們,他喚醒了我們,他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了我們將怎樣做好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過一個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14

最近看了《弟子規》。首先《弟子規》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其次《弟子規》也教會了我們很多傳統美德。所以在閲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有了很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受:

首先是入行時的孝順,主要是教我們孝順父母和親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聽他們的教導。還有,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我們的恩情。更何況弟子的規矩裏也有寫

“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孝,尊重父母親人。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國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諧,父母應該擔心你。和諧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牽掛,相當於孝敬了父母。所以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這樣父母才會為我們高興,我們才會更幸福。

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的生活。俗話説: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穿帶鈕釦的衣服,要整潔,符合自己的身份;適量飲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在背後議論別人的長短,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會變得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親人、朋友和同事.現在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仁者”又有多少呢?俗話説,人無完人!只要我們盡力去做該做的事,至於別人怎麼説,那是他們的事!

通過閲讀《弟子規》,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學習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行動和一個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藴含着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説,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裏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裏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標籤: 有感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737lk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