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彙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彙編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弟子規有感彙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你怎麼這麼懶啊?”

“又去哪瘋了?”

我坐在電腦前,心煩意亂地聽着這和鍋碗瓢盆混雜的此起彼伏的嘮叨。媽媽,您老消停會吧!“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在老師的領讀下,一字一句,整齊有序。讀罷,老師若有所圖的看着我們,“讀了這麼久,有什麼啟發嗎?”“自然是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嘍!”老師點點頭,“發自肺腑嗎?”那位同學不作聲了。鈴聲響了,我卻還未起身,若有所思。

我的媽媽,做事幹淨利落的樂天派,對於子女,她善於以理服人,可跟天下母親一樣的是---愛嘮叨。“上輩子,你是我的冤家麼?”這是她的口頭禪。

回到家,扔下書包,坐到沙發上,盯着正在廚房裏忙得不亦樂乎的媽媽,“喲,太陽打西邊出來了,還是電視沒電了?”我不語,看着刺冷的水一次次從媽媽的手上流過,看那紅彤彤的手,又看着淨白的碗碟,一向沒留意過媽媽的我,不僅鼻子一酸。我快步走上前去,磨磨蹭蹭的從口袋裏取出一副手套,“不貴,別説我亂花錢了。”我不敢抬頭望媽媽的臉,只是聽得:“等會把雞蛋吃了,你近來一直鬧冷,這會好點。”媽媽走出廚房。我端起那碗熱乎乎的酒雞蛋,記起了前幾日我一直鬧説冷,可卻被媽媽記在了心上,為此,她特地去了一趟馬宅村,買回了土雞蛋。記起了老師説的話:“為了父母,我們做了些什麼?”

媽媽的闌尾炎那幾天,奶奶特地從鄉下上來照料,爸爸則整日奔波於工作和醫院。那幾天,我總是往醫院跑,課也落下不少,媽媽心疼我們,硬是要出院。而我呢?放學回家後,自顧自看起了電視。到了6點,天漸漸暗了下來,這才想起了躺在樓上的媽媽。上了樓,媽媽正扶着牆,艱難地想要下牀去,我心疼不已,上前握住媽媽的手,扶着她坐下。“你被老師留了嗎?我擔心你,打你們老師的電話,説你早走了。”我低了頭,“作業太多了,我在樓下做作業。”我支支吾吾地説。媽媽終於沒再問下去。

早上,媽媽早早起了牀,揮動着戴手套的手,在爸爸面前炫耀:“看,女兒給買的。”我看着,淚水便淌了下來。

我從書架上鄭重的拿起《弟子規》,大聲讀了起來。

讀弟子規有感2

最早接觸《弟子規》,應該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在我朦朦朧朧的記憶裏,那時候是媽媽讀一句我讀一句,只覺得《弟子規》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玩,至於它的內涵,一竅不通。剛上小學那陣子,老師也要求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為了完成任務,我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沒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華和內涵。

隨着年齡的增長,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生活規範,是我國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學好《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它可以讓你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於是在是懂非懂的情況下,我拿起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認真地研讀起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除了有弟子規的全文和譯文外,還有一個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小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對《弟子規》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讓我終於領悟到了《弟子規》的精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行為是多麼地不孝和錯誤。

例如以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或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一拖再拖,老是説“等一下、等一下”,遲遲不動身,爸爸媽媽責備我的時候還朝他們發火。認真學習了《弟子規》後,每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做事而我想偷懶拖延的時候,《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催促。

以前沒有領悟《弟子規》的真正內涵的時候,我從來不懂得體貼媽媽,覺得媽媽為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當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不懂媽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太操勞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甚至連一杯水都懶得幫媽媽倒。當我讀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時我不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現在,偶爾媽媽生病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晝夜侍,不離牀,但是給媽媽倒上一杯熱水,看到媽媽臉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開心快樂。這就是《弟子規》給我的教誨和啟迪。

《弟子規》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謹記《弟子規》教誨,善待每一個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多為別人着想,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3

有人喜歡幽默搞笑的漫畫,也有人喜歡內容多彩的小説,我,卻只鍾愛那平平凡凡的《弟子規》。

《弟子規》沒有故事那樣精彩的結局,沒有小説那樣優美的文筆,它平凡的許多人對它不屑一顧,但它傳承的是我們祖宗五千年年留下來的觀點,它藴含着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記得剛接觸到《弟子規》時,把學習它當成一種任務去對待,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弟子規》了,每次學完一句,自己就覺得心中開闊了,就象是沉積在心底已久的烏雲飄散了,心情變得喜悦了,回到家把我所學習到的知識説給媽媽聽,媽媽也很欣賞我的言詞表白,這更加堅定了要堅持把《弟子規》好好的學下去,為我之用,家中的温馨和諧也隨之而大放光彩,雖説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卻也是相敬如賓。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既然學習了《弟子規》,就應該落實運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時時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成長進步。以前媽媽批評我時,我總是很不樂意,不,準確地説是非常之不樂意,就是抵抗,眉頭緊皺,臉拉得要多長就有多長,一種視死如歸的架勢。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來同樣是批評,可我就覺得很快樂,把眉頭打開,海闊天空,聽父母的話,心情再一次感受到了喜悦,因為有人在關注我,重視我。父母批評我們時,應坦然一點,勇敢的接受批評並改正錯誤。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應該馬上應答,父母有事交代時,我們不能慢吞吞的,行動要迅速,要積極響應父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就拿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情來説,吃飯,我以前呀,媽媽叫我吃飯,因那陣的我就想趕緊寫完作業是最重要的,飯嘛,可以遲一會吃,有一次被媽媽叫五六回了,我還是拖拖拉拉,慢吞吞的,把老媽惹急了狠狠地把我批評了一頓,被媽媽嚴厲地訓斥後,我不由得感覺到對不起媽媽,當然那個時候還沒學習《弟子規》呢。但自從學習弟子規後,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是爸媽叫我,我總會在第一時間給他們迴應,或者説“媽媽我還有兩字就寫完了,請稍等我一會兒”,或者回應説,“就來”,我的這些小變化讓爸媽有一點小興奮,為此,好幾回都得到了老媽的好評,更讓我開心的是每天中午放學或是下午放學我都會比爸爸媽媽回來的早,聽到他們的腳步聲,我飛快地給他們開門,然後深深地給老爸老媽行鞠躬禮,不知不覺地媽媽爸爸也會回敬我一個鞠躬禮,我心裏那個樂呀,甭提有多美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我們首先要做到尊敬長輩,百善孝為先嘛!接着要友愛兄弟姐妹,做人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信用的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學習《弟子規》,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修養,更能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並且還可將思想昇華,我們應該愛我們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與社會,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地和諧健康。

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弟子規》,教會了我做人,教會我孝順,至少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為我操勞的父母。傳統文化的精髓——《弟子規》,我愛你,你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陣琅琅的讀書聲傳來,原來是小學的學弟學妹們在背通《弟子規》呢!真巧,我們的經典誦讀也在温習《弟子規》。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百善孝當先”只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的確,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有的責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成為有品質的人。《弟子規》的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孝。

我在家裏就經常和父母發脾氣。

有一次,我在家裏玩電腦。媽媽來叫我吃飯,大概是因為正入迷的緣故,我就特別想繼續玩下去,我順口就接到:“馬上,馬上,一會就來!”過了三四分鐘,媽媽又叫我去吃飯,我因貪玩就又説:“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鐘。”就這樣我一直推了十幾二十分鐘,都沒去吃飯。老媽終於發火了,衝過來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了過去。當初我還很反感媽媽。可後來一想,媽媽也是為了我好嘛,何況是自己不對嘛。《弟子規》中不是教導我們要“父母呼,應勿緩”嘛!

自從讀了《弟子規》後,便打算按照弟子規的規範來要求我自己。希望以後可以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個問題,《弟子規》上説:“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順父母,和其他人友愛相處,等做到這幾點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就要學習。可是現在呢?兩種規範倒了過來,子女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等學習完之後,如果有時間,再來盡孝道。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我們現在做的和《弟子規》上的規範有了很大的出入。這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但《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內容,能讓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讀弟子規有感5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着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裏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初二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説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迴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着眉跟父母嘮叨一番,才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説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着,想着,我鼻子酸酸的,接着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為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6

我喜歡的經典作品很多,有法布爾寫的《昆蟲記》,蕭紅寫的《呼蘭河傳》,林海音寫的《城南舊事》等等,而我最喜歡的應該是清朝李毓秀寫的《弟子規》。

《弟子規》依據古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是教導人們為人處世的規範。全文三字一句,分七部分共一千零八十字講述了做人處世的準則。

要説認識《弟子規》,還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爸爸陪我看了一部關於傳統文化論壇的光碟,光碟中的老師有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還有兩位七八十歲高齡的老爺爺。他們中有企業家,大學教授,醫生,菜農,學生等各行各業的人士。大家都用淺白真誠的語言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感受和變化講述了出來,揭示了許多人生哲理,使人非常感動。原來這些都是他們學習和落實《弟子規》的教育後產生的變化。我被他們真誠的語言,無私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所以我對爸爸説我也要學《弟子規》。於是爸爸找來了《弟子規》,我們一家一起開始了《弟子規》的學習並逐步落實。

在《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規範。以前媽媽叫我,我聽到了都懶得答應,經常惹媽媽生氣,讀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後,我就再也不那樣了;“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説開口説話,應該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至於欺騙與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這成了我和同學之間交往的重要守則,使我們的友誼更加深長,因為我知道要對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負責,我和同學之間常常互相幫助,患難與共;《弟子規》還使我懂得了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鄰里兄弟之間要和和睦睦等等道理。

我決心把《弟子規》中的道理更多的融入到我的生活和學習中,我也希望所有的同學都喜歡這部經典作品,因為我相信它會讓我們一生受益!

讀弟子規有感7

讀《弟子規》有感楊海莎又上“弟子規”的課了,我很高興。因為裏面每一句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次聽一個同學説要買一本書,奔放熱情的我一聽,馬上爽快地説,哦!我知道xx書店有,我去買吧。

可一到那地方看,傻了眼:書賣完了。結局我就不説了,狼狽得很。一想到我輕易承諾,卻辦不到就心裏責怪自己。這就是信!做人就要講究信用,如果不能輕易辦到,就不能先應承下來,要等辦好才能説。見到有人在幹壞事,自己就要想:我有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呢?

有,就要對自己説;不能學他(她),他(她)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跟他(她)一樣犯了這種錯誤,那也不用擔心,改正了不就好了嗎?這就是“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在一聲聲琅琅讀書聲中,我又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8

武亦姝這個名字,突然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被刷屏。

她不是什麼大牌明星,只是上海復旦附中的一名16歲高中女生。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這位小姑娘表現出色,憑藉強勁實力和淡定心態,強勢攻擂北大女博士陳更,成功成為當期擂主。一票觀眾被她的才情折服,感歎她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現代版的李清照。看完這個節目,讓我不自覺想帶着孩子背古詩詞了。

再次翻閲《弟子規》,走近它,輕輕吟誦它,深深領悟它,我感到對自己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作為一個子女、一名教師,我們擔負着孝敬父母、教育學生的重任。水有源,木有本,父母恩情比海深。孔子也曾説: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烏鴉尚能反哺,何況身為萬物靈長的人呢?感念父母的恩德就要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以此為標準反思自己的行為。要知道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孝的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常懷感恩之心,才能得到恆久的幸福。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太多的時候,我們對身邊的人事物多了些不滿與挑剔而少了些恭敬與感恩。也許,別人做的對與不對不那麼重要,自己做的對不對才最為重要。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教會我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都要保持恭敬的態度。人生漫漫數十載,一路走來,有太多的人給我們以幫助和鼓勵,我們要時時帶着恭敬之心對他們表示感謝,把身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當做貴人來對待,這樣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才會活得開心,我們人生的道路也才會走的更遠、走的更穩。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説,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誦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作為教師,是給孩子們種下一棵善的種子,而不是是思想的禁錮,這就要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發揚科學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我已經讀完了前六個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10

通過單位集中組織學習《弟子規》後,我深有感觸。《弟子規》總的思想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人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領導、同事、兄長朋友。其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講信用,也就是誠信為本。最後是説我們與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在空餘時間裏,要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來充實自己。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身的缺點,從各個方面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入則孝、出則悌:孝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父母,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人。悌,説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通過學習這些規矩,可以使孩子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那樣就很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而我們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不同的.人,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那麼在公司的領導、長輩面前我們便是弟子,我們應該對他們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學、朋友面前,我們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間要相互學習、幫助,相互關愛。所以,孝悌之義不只教會我們如何對待家中的長輩

和兄妹,同樣也是在告訴我們在其它環境中如何與他人相處,教會我們做人的根本。當然,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孝悌之義在工作當中並不是一種阿諛奉承,而是一種相互之間的關懷。古話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所以我們不應過分抬高他人,貶低自己,而是應該保持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謹:弟子規當中,謹的篇幅所用的筆墨最多,可見謹的重要性。行為謹慎,不給自己和家人,還有其他人添麻煩。穿着服裝,言談舉止行為,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過分,不走極端,修習德善。我們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穿着,給人一種簡潔大方,乾淨利落的感覺。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禮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事要事無鉅細,悉究本末,認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項工作。

信:凡出言,信為先。孔夫子説“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凡是説出的話,首先要講究信用。話説的多不如説的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花言巧語,戒除奸邪巧辯。沒看到事實真相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瞭解不夠清楚,就不要輕易傳播;覺得事情不恰當,就不要輕易答應別人什麼,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做錯事,不要故意去掩蓋,如果故意掩蓋就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錯誤。所以,對於以往的過錯,要想辦法彌補,堅決改正。

泛愛眾: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品行高尚的人,

名聲自然高,因為人們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因為人們信服他的真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以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説人是非,不揭人短處,注意發現別人的優點;要時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與人相處時,要多幫助別人,多給予別人;要求別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換位思考,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別人去做;時刻記得別人對自己的幫助,找機會報答;與別人發生的矛盾,要儘快找機會化解;多為別人着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温馨社會。

親仁:晉代文學家、哲學家傅玄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齊。時代發展到今天,社會分工已經極為細緻,同樣是為了生活奔波勞碌,難免會沾染上世俗之氣。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顯得更加稀少。能夠親近仁者,向他們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也會提高,過錯也會相應的減少。所謂“大隱隱於市”,真正仁德的人會悄居鬧市,布仁施愛,德濟蒼生。當今,有很多成功人士,為慈善四處奔走。例如:李連杰從藝多年來一直用實際行動支持和參與慈善事業,更是於20xx年創辦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計劃把慈善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這恰好體現了一位仁者應有的社會價值。 餘力學文:指那些對於“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做到的本份,卻不肯力行。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所以,我們要珍惜剩餘的時間,並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的學習充實自己。 總之,在《弟子規》的教導下。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是不是每天都在虛度時間?而從《弟子規》裏,我們瞭解到總綱領所教導我們的五項要領,都是很值得我們重新來省思的。過去我們沒有學習《弟子規》,所以不是很明白。但現在我們深刻的學習了《弟子規》,那麼我們應該重新改造自己,這樣我們的生命也將過的更加有意義。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我卻自己以為這些規範我早以是做到的,誰都沒想到,我的做的卻和文中相差大遠了。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讀書學習的房間要清潔安靜,牆壁要乾淨,書桌要清潔。所用文具要擺放端正。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間呢?牆上有不少黑點墨跡,東邊牆上畫一隻小白兔,西邊牆上畫一隻大老虎,沒有哪塊牆上沒有我“優美”的筆墨。再説話我的書桌吧,不是給我當了美術上的調色板,就是當成了數學驗算用的草搞紙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帶着一點一星的顏料,實在是不忍直視啊!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後立刻看回原處。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節收好,發現書本有缺損,要立刻把它修補好。而我就是和書做對!我的書桌可幾乎成了一個“舊書店”,就連才發的新書,幾天後就被“老鼠”啃了個邊,再過幾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爛的“棉花”,現在的書如果不是包了書皮,一學期後早己不成樣了。書架上還算完整的書也是雜亂無章,如果讓我從這個大書架上找哪一本書,可以説是比登天還難。例如説我剛拿到的新書,才過幾天,數學書粉身碎骨”,語文書成了“書麻餅”…….

現在再回想起從前那些不良的讀書習慣,才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有多大的漏洞,看來學《弟子規》還是十分重要的。

親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來一起學習《弟子規》,一起改正吧!

讀弟子規有感12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字文,讀《弟子規》有感。”最近我讀了一本為<弟子規>,書中一個個孝敬父母,關心朋友的故事深深的迷住了我。 弟子規中有很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書中沒寫一段都會有一段註解,接着就是意味深長的故事,有教人尊敬師長的故事;有教人怎樣孝敬父母的故事;有教人改正自身缺點的故事……等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

下面我説兩個故事給大家聽聽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勿行賴,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認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懶。這一句話有兩個因孝敬父母而千古留名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叫做孝心感天。話説古時候,有一個叫王祥的人,他的生母很早就死了,他爸爸又給他找了一個後媽,王祥的後媽對他很不好,一天,她的繼母想吃魚,可現在是大雪紛飛的冬天,於是,他跑到滿是冰的湖面上打了一個洞,忽然,兩條小鯉魚從冰洞中竄了出來,直接跳入了他的網中。

之後繼母為了刁難他,又説想吃烤熟的黃雀,王祥立馬抓了一隻烤熟給他後媽吃,可他後媽吃完還想吃,,王祥又拿着網子出去了,剛一出門一大堆黃雀飛入了王祥的網子,鄉親們紛紛議論,説:孝心感天啊! 第二個故事:有一個叫孟宗的人,她的母親生了一場大病,非常可憐,經過醫生檢查之後發現沒病,原來是想吃竹筍了冰天凍地的冬天哪裏有竹筍,孟宗急得大哭,眼淚滴在地上,一棵棵竹筍從土中鑽出,孟宗的孝心感天動地了啊!

讀弟子規有感13

張愛玲説,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説《弟子規》是一本啟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麼深刻的見解,甚至於會因為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為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説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常肯定也沒怎麼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藉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為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為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於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裏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為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説,“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囉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説“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説,這着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為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後我在鎖屏界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為説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啟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為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後,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為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讀弟子規有感14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説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15

今年的寒假,老師要求我們背誦《弟子規》。起初我在想,這個假期又不能痛快地玩了讀後感 ,然而當我拿起媽媽給我買來的《弟子規》時,我簡直留戀忘返了。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稱尊長,勿呼命;對尊長,勿見能。”它的意思是稱呼長輩,要懂禮節,不可直呼他們的名字;在長輩面前,要懂得虛心謹慎,不要炫耀才能。我讀完以後恍然大悟,自己平時根本沒有意識到也根本沒有做到這一點,今後我一定要尊敬長輩,禮貌對待他人。

還有一個故事説的是一個名叫黃香的小女孩,才九歲就開始幫爸爸媽媽做家務,而且還很孝順父母。天氣炎熱時她會用小扇子把席子扇涼了才讓母親睡;冬天天氣寒冷,她又會在父母睡前,把被窩躺暖才讓父母睡……黃香她小小 年紀就這麼懂事,懂得體貼關心父母。象棋我自己,真實感到慚愧,我現在雖然讀三年級了,卻還事事依賴爸爸媽媽,自己卻什麼都不幹,每天上學也是由爸爸媽媽接送,就連老師佈置的作業也是爸爸媽媽幫我檢查。想起這些,我不禁臉都紅了,以後我要向黃香學習,做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孩子。

標籤: 有感 彙編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ol32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