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書心得彙編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彙編15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書心得彙編15篇

弟子規讀書心得1

假期裏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做《弟子規》的書,熟讀的過程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

原來自己覺得只要聽父母老師的話就行,但讀完這本書後才發現做人要有這麼多的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如何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悌〉,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而信〉,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學生身份;無論是説話做事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議論其他人的長短,這樣是不道德的。 人要寬容大方,誠實可信,遠離私心雜念,力求心胸寬廣,這樣才會健康快樂。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多接近有德行的人,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並把握好分寸,至於別人怎麼説怎麼做,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弟子規》又一次讓我更深的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2

假期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背誦《弟子規》,讀了這本書以後,我體會非常深刻,同時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知識。

在這本書裏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説,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仔細想想這句話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結合我平時的日常學習去體會這句話確實也是如此,就比如説我在學習電子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心記譜,用眼睛仔細的看樂譜,手彈的同時又要大聲讀譜,這樣練進步是非常大的。又比如説背單詞需要我先看書,反覆聽磁帶,同時大聲朗讀,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單詞記在心裏。

其次,這本書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不需要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是名牌、貴重,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説吃飯時不能挑食,這不吃,那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更不能夠愛吃的就暴飲暴食,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爸爸媽媽都誇我長大了,懂事了!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

弟子規讀書心得3

《弟子規》裏面講了做人要有禮貌,這本書很好,它裏面寫的是如何尊重長輩。還有一部分是説,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一種美德。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讀《弟子規》,想清楚裏面講的事情。《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的將來有許多的好處,如果咱們覺得它不好,那就是錯了。

《弟子規》這本書是孔子寫的,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向孔子學習。要好問、要好學,不要因為學習有了困難就放棄。孔子非常好學、好問,咱們要成為向孔子學習的好孩子。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書中都有孔子講的做人的做法,做到那樣就無可挑剔了。咱們一定要好好地向孔子講的那樣學習。因為孔子是一位很有才的人,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力,一些到中國的外國人專門到孔子的故里敬拜。

向孔子學習要注意三點,一個是禮貌,一個是好學、好問,第三個是尊敬。咱們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因為家長慣着咱們就改變主意。還有讀書也很重要,無論什麼書,只要有知識對我們有益處,就一定去讀。

還有一句話,是媽媽給我講的,意思是:你多一份愛就多一份美德,你多一份禮貌就多一份尊重。

弟子規讀書心得4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它需要很多人去接受它,學習它,傳授它。這一種思想理念在我們中華大地上延續了五千年,哪個中華人民還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遺忘,而她依然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並完全消失在我們眼前,但它需要我們去學習它,感受它,傳承它。

其中《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感情得到了昇華,也懂得了很多的做人的道理。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父母,對待老師同學,對待朋友;教會了我怎麼做生活中的小事,提高了我的道德修養;它啟發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許我的人生際遇會和現在大不相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們卻有很多都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願,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們不但不聽,聽了還會覺得煩,有時甚至故意做些讓父母生氣又傷心的.事。這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作風,因為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的太少。

所以當我們學了《弟子規》才會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僅僅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要時刻想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學習它裏面一些行為習慣,對正在成長的我們,給了一個很好的啟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同學,説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在學習之餘,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不但會對我們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瞭解,也會對未來我們自己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學習《弟子規》,學習了中華傳統文化,我想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任何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學習傳統文化並傳承它,這樣,讓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在這裏綻放,讓中華傳統文化走向全世界,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

弟子規讀書心得5

作為子女,我們應該對父母孝順,有一句俗語説的好:百善孝為先,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他們用寬容、用嚴厲教育我們!雖然有時父母也會因為我們的錯誤責罵我們,但那也不是對我們關心的一種嗎?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我們的父母好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對兄敬、弟愛。兄弟之間存在着骨肉之情,如果兄弟之情的感情好,我們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我們對尊長應該孝順,長輩也就是父母的兄弟姐妹,對父母的兄弟姐妹和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的好,一樣的孝順。

在平時,我們大家要珍惜時間、愛護衞生。人的一生會有很長的時間呢?我們要在年輕是抓緊時間學習,不放過一分一秒。人的醫生是如此的短暫,一轉眼便從少年到了老年,每一個人都要在我們着有限的時間裏,把精力全部都傾注在有用的時間才行。有些人會老盼着明天,可有一句話説的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做出更大的貢獻,回報我們的祖國。

我們大家在和朋友相處中一定要有信用。做一件事情要麼就不要答應別人,只要答應了別人就一定要言而有信。這樣你用“信”去對待別人,別人會很開心,相反他也不就會用“信”對你了嗎?所以我們在和人相處時信一定也不能缺少!

人與人相處除了要有信,愛也是不可缺少的。無論是對什麼人我們都要愛護,讓對方感到温暖,知道愛的力量是多麼的偉大,這樣他便也會用這種愛去關心別人,盧梭曾經説過一句話: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接觸別人的痛苦。你愛別人,別人就會愛你;你幫助別人,別人就會幫助你;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對你就會親如兄弟。我們在六年級的學習中曾經學過一篇課文,它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認真的給予客户快樂,所以當那些客户知道小男孩有難後便也幫助了他。相信大家都知道這篇課文的名字他就是《真情的回報》。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如果你的回報是“才”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德”才對。我們不但要敬重那些有“德”的人,還要向這些有“德”的人學習,學習他們那種無私的精神。

只要你有了“德”,才能真正把學習學好。我們要報以上六門課學好用餘力學習才行。俗話説的好:讀一本好書,就像在和一個品質高尚的人談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讀了萬卷書有了才華見識廣了,就像行了萬里路一樣。

讀了這本《弟子規》後讓我明白了人的一生要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謹、有信用、有博愛、有德、有才。這樣才算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君子”。

弟子規讀書心得6

通過近一年來車站組織學習《弟子規》,我們非常榮幸地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弟子規》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弟子規》是傳承儒家經典文化的文學作品。從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方面闡述。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不再操勞,不再替我們擔心受累,也不要讓他們做空巢老人,孤獨寂寞。多抽出時間看望老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給予他們家的温暖和關愛,心裏上的寬慰,這也是一種孝道。血濃於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對長輩尊敬,愛護晚輩,做到謙虛禮讓,長幼有序,這樣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才會安定團結。其次在外要珍惜朋友及我們身邊的人。另外《弟子規》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這樣給人以清新之感,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相互攀比,我們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愛你本來的樣子,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他軟弱的一面,別人短處不應到處宣揚,應當取長補短。仁愛寬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與人坦誠相待。

今後在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細節決定成敗。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也許是仁愛的最高境界。因為愛自己,所以愛父母,因為被人愛,所以愛人,因為愛生命,所以感恩愛。我們生命有限,但愛是無限的,因為愛,才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學習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

弟子規讀書心得7

我看了《弟子規》裏面的“護生愛物篇”裏面有一句話叫:“放生不殺生,愛護小生命。生態保平衡,美化好環境。”給我感觸很深。下頭我就講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真實的故事。

記得有一次,我去郊外的爺爺家做客,正在外邊玩的時候,我忽然看見有個爺爺在拉網,我跑過去問爺爺:“這是什麼啊”那個爺爺得意地説:“不懂了吧,這是粘網,是專門粘小鳥用的,一天能逮十多隻呢!”這時,我看見粘網上已經有三隻小鳥了,他們在痛苦的掙扎着,卻一動也不能動。那幾只小鳥好像在無助的看着我,乞求我的幫忙,我真想立刻就把它們放了,可這事還得經過爺爺的同意,我忽然想起了《弟子規》所講的“愛護生物篇”,便委婉的對爺爺説:“爺爺,您明白弟子規這本書嗎那裏呀,都是你們這些老一輩對我們的教育和忠告,裏面有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有培養我們小學生優良品質的,還有一篇講:‘人若愛惜生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呢。’你看,讓我們也來做一回善事吧!”他聽完以後,半天沒有吱聲,他不情願的把小鳥一個一個的從網上摘了下來,放飛了。做完這些事後,他説:“我還有事,我先走了。”説完,他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聽爺爺説,他的粘網已經被車=撤走了,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最終落了地。

同學們,那個爺爺有實際行動改正了他的過錯,成了一個善良、有愛心的人,我們是不是也有破壞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行為呢讓我們共同從自我做起,做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的小衞士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8

我從小就喜歡讀《弟子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裏。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首先是“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如果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怎麼能去愛別人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想想有時我們對父母愛的又是多麼的膚淺。在我們現代子女眼裏,給父母生活費、買好吃的食品、買好看的衣服,讓父母生活寬裕、衣食無憂,就已經是很好的盡孝了,做到了這些,感覺似乎心安理得了。

其次是“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釦,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然後是“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説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開口説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能隨便答應,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是萬萬不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説話要恰到好處,該説的就説,不該説的絕對不説。立身處世應該謹言慎行,談話內容要實事求是,所謂“詞,達而已矣!”不要説花言巧語,諂言媚語,奸詐取巧,粗俗污穢的話語,街頭無賴粗鄙的語氣流習,都不可以沾染。

最後是“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由於改革開放浪潮的湧入,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接受西方國家的思潮,造成國人的榮辱觀,善惡觀,自我意識判斷等觀念的混亂,一時之間,以任性為個性,以無情為瀟灑,以刁蠻為可愛,形成了一個不良的社會環境,不利於青少年兒童的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獨生子女現象導致家庭對兒童的期望過高,溺愛有加,幾乎達到“眾星拱月”的地步,這同樣不利於兒童文明習慣的形成。影視作品對文明禮儀缺失的漠視,鏡頭裏充斥了兒童大呼小叫,哭鬧糾纏的情景,耳畔也充滿了成年男女臉紅脖子粗的罵街叫陣場面。我想,韓劇之所以在中國市場廣受青睞,大概也與其傳統文化有關吧。因為韓劇的情景畫面總是令人感到温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今社會,倡導國民素質的提高,當從小處着眼,從小兒着手,《弟子規》不失為一本好教材。

弟子規讀書心得9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説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眾,如果行為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説的:温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讀書心得10

《弟子規》的學習對我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很大的幫助,在班級管理方面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首先,《弟子規》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每一段語句都是三個字,既押韻、好背、琅琅上口,又不乏童趣。讓嚴肅可敬的規矩變成一種意識,讓更多的學生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直擊心靈的是兩個字“孝”和“教”。”“孝”是我的立身之根,“教”是我的立業之本,理解這個根本,就向“做一名優秀而幸福的教師”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學生也不例外,只有學生學會了感恩父母,樹立正確的思想觀才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通過解讀本節內容,讓學生學會恭敬順從父母,體諒父母的艱辛,化孝為其動力,提高學習成績。

《弟子規》中的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現在的小學生,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覆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書心得11

讀了《弟子規》,讓我知道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面且老師説這是最大的的事情。其中·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全文的中心。

學習《弟子規》,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處事,懂得了要尊敬長輩,懂得了要關愛別人。聽了陳老師的講課,讓我學會了守紀律,學會了體諒別人,學會了幹家務,明白了自己事情要自己做。

這段時間在陳老師的的引導下,我堅持每天讀背經典,做家務,早晚問候爸爸、媽媽,見到老人主動行禮,見到叔叔阿姨主動問好,爸爸、媽媽和身邊的人都誇獎我越來越有禮貌了,表揚我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我開心極了,感到很自豪。我知道,我能有這樣的進步,都是學習《弟子規》的結果。以後,我要把這個好的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同時,我要爭取讀更多的經典、讀更多的書,不斷豐富自己。

弟子規讀書心得12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着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着一輩輩人。

《弟子規》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着讀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以為賺大錢給父母並能照顧好兄弟姐妹就是孝,以為會賺錢就是有能力,就可以居高臨下説教任何人。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不僅是賺錢給父母,必須從細小入手,身有傷,貽親憂,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是切身處地站在父母親的角度體察到老人家的需要,不管多忙“常回家看看”,讓父母安心,放心。養父母之身、心、志、慧。小時候媽媽經常説:“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更明白了“感恩”:感恩天地給予陽光空氣和水,感恩國家培養護佑,感恩父母給予的生命、感恩領導的教導,感恩同事的關心幫助,感恩親友批評指正。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後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説的那一聲:我愛你們。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讀書心得13

讀完《弟子規》後,我感覺它主要是規範了人的行為,每句話都有一個道理,每句話都發揚着一種思想,《弟子規》用最簡短的文字,把一個人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立身處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等的態度和禮儀概括的形象全面。

通俗易懂的文字裏揭示着許多做人的道理,對於我們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將是我們終身受益的良師益友。在此我簡單的寫一下它給我在工作中的啟示。

例如“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是指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張,忙亂就容易出錯;不要害怕困難,應當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要認真對待。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意思是指看見別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齊,哪怕同他相差很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總會趕上,看見別人壞的行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立刻改正,沒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斷構成恭敬之心,尊老愛幼。“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是講要有職責心,養成有條理的做事方法。“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講的就是要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而在《弟子規》中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很多的時間,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我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好,這些事就是大事。

弟子規讀書心得14

“弟子規聖人訓首教悌次謹信……”我正讀着清代文學家李毓秀的作品《弟子規》。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弟子規》共分成了八個部分,[總敍]告訴我們要學習七個部分。[入則孝]告訴我們在家應該尊敬父母,父母不喜歡我們的壞習慣應該馬上改掉,如果父母親對我們管教嚴厲的時候,不應該痛恨父母,父母親所做的、所説的都是為我們好,就像“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出則弟]告訴我們和兄弟姐妹在一起應該和睦相處,如果不和睦,只會令父母操心,和睦了,父母就少了一份操心,這樣也是對父母的一份孝敬。

我讀着讀着,我心裏慚愧極了,平時,在家裏媽媽總對我説應該改掉壞習慣,多幫助媽媽幹活,可我就是不聽,現在媽媽生病了,我才體會到媽媽的辛苦。我們要孝順自己的父母。

我已經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一定要改掉壞習慣,做一個懂得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的成長經歷會有很大的幫助,我會時時刻刻地用這本書叮囑自己怎樣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親。做父母心中的好孩子。

同學們,你們《弟子規》讀後感會怎麼寫呢?

弟子規讀書心得15

想必大家都讀過《弟子規》吧,《弟子規》裏的資料藴藏着許多道理,只要我們反覆回味,就會有許多體會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讀到那裏,我覺得自我沒有做到……

有一次,媽媽一個人在家裏大掃除,而我在做媽媽佈置的“海量”作業。經過兩個小時的“拼搏”,我最終把“海量”作業給消滅了。沒想到,我剛剛寫完作業,媽媽就叫道:“阿怡,幫媽媽洗洗拖把吧!”我聽了,説:“媽媽,我剛剛才把作業給做完,手都麻了,你又叫我去洗拖把,我很累啊!”媽媽説:“我幹了一天的活,可把我給累壞了,叫你去洗拖把都不肯去。唉!”我聽了,又説:”下次大掃除我就和你一齊幹活,這總行了吧!”媽媽聽了,説:“唉!算了,你還是好好學習吧!”

此刻回想起來,我覺得自我很對不起媽媽。媽媽期望我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什麼家務活都不讓我幹,全部家務一向都是她做的。此刻,媽媽很累很累,叫我幫她洗個拖把,我都不肯。唉,媽媽上班回來已經很累了,回到家她還要忙個不停,我又何曾幫過她幹過一點活呢?平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她叫我回去複習,不要再看電視了,我都是慢吞吞地去做,有時甚至不聽呢,淨和她“唱反調”。媽媽處處都為我着想,可我根本就沒當一回事呢!可是,我此刻決定改變自我,要做一個好孩子!

今後,我必須會做個懂事、聽話、勤勞的好孩子,學會幫媽媽分擔辛苦,讓媽媽不再為我的學習操心。

標籤: 弟子規 讀書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jyyjn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