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彙編13篇)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彙編13篇)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彙編13篇)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1

各位朋友,雖然我們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質文化等生活不斷豐富,樂多數的為人父母卻對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憊。往往一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求進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時尚,迷戀與娛樂場所,交些無意之友,在社會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動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我認為多數源於父母整日忙於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因此我要將自己讀書感悟和見解全盤托出供大家參考和借鑑。

通過讀《弟子規》使我深刻領悟其內涵和重要,此書全面系統地闡述做人、處事、交友、尊老、愛幼等道德行為規範。對當今建設文明和諧社會是百益而無害。它能勝於法制強行,它能在人的心靈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約束,它能喚起人們的“仁愛”“慈悲”之心,從而能樹起人生的正確座標,遠離是非避邪之路。俗話講: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壞確實與家庭教育有關。比如:孔融四歲能讓梨、黃香九歲為父暖被窩等。都是聖賢教育的結晶,然而,現代的一些為人父母實在是忽視這方面的聖賢教育,肆意寵愛,嬌慣孩子。出門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兒子吃這個吧!要那個吧!逛商場先讓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談自己孩子怎麼調皮怎麼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時大擺宴席,收合理。致使孩子有一種高傲唯我獨尊的感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種子。

在處事交往中總是愛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學習成績,只要孩子能好好學,可以竭盡全力不惜一切地達到孩子的所求慾望。而忽視了正確的聖賢教育遺棄了道德行為地約束,導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學校門後還為報答父母多年來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走上違法之路,真是可悲可歎!為此,我建議做人父母的要重視和培養道孩子的品德素質,從《弟子規》學起。讓他們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令其明辨是非,善惡,尊老愛幼。自己要以身作則,處處為孩子作好表率,引導和啟發孩子們的“孝心”、“愛心”和“感恩心”開拓孩子們的道德智慧,為他們傳授聖賢教育的典範。總而言之我認為《弟子規》是聖賢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適用於家庭教育,並且還適用於各階層不同年齡人的學習和效仿。是正規人生糾正錯誤的良方。從都應以《弟子規》為準則規範自身的言行舉止。希望所有的為人父母依照《弟子規》教育好下一代,讓古聖先賢的智慧在孩子們心中萌芽生根,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使所有的父母都能體會到聖賢教育帶給社會與家庭的和諧與幸福。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2

常言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其實這些章句我們整天都聽見,因為每天放學後,廣播都會播放《弟子規》的,而忙於吃飯,洗澡的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心思去體會其含義,更別説領略箇中做人的道理了。

一天,我到學校圖書館,那本紅彤彤的弟子規直奔我的視線,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只要看上一本書,不把它領會透徹,我不會釋手。我坐下認真地瀏覽,掩卷沉思,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的。

“首孝悌”,它是教導我們要聽從長輩教誨,孝敬長輩的。而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大多數屬於叛逆型的,隨波逐流,脾氣暴躁,做事情缺乏耐性,常自認為做事情很正確。此刻,我知自己道錯了。

“次謹信”——通行社會的綠卡,這個我們每個同學基本做到了,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它是促進人際關係的潤滑劑,一個人謹言慎行了,就會懂得尊重別人,與人為善。這樣的人在別人的眼裏,就是一個道德修養高尚的。這些我們都深有體會。

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是“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幾句。自從上了初中後,我們班同學的眼裏只有中考,個個都成了學習的“奴隸”,忽略我們身邊的同學和生活,成了“兩腳書櫃”。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同學之間的交流。而我們因為是同學,礙於情面,不敢給予任何批評,儘管那時無原則地縱容。後來,班主任很機智地喚醒我們無知的心靈,並言傳身教,讓我們深刻領略到“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的精髓。

從那以後,我們同學、朋友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學習也有了飛躍的進步,這總算不費老師的一片苦心了!先學會如何做人,再談如何學習。

《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3

《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育貫徹到生活中,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十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應按《弟子規》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獻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體會後,才發現自己做的不夠;另一方面,自己作為父母,在引導孩子熟讀的同時,應該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規》裏,我讀到了誠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説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花言巧語。

另外,從《弟子規》裏,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的、愚笨的、尊貴的、貧賤的,不同國界、不同種族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重温傳統文化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弟子規》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想《弟子規》中寫的,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讀弟子規後的心得體會四: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依據儒家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這本書文字淺顯,卻教給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我讀了我們礦女工委推薦的這本書,深深地感到了礦女工委的良苦用心,是為了讓我們女職工從理念上、思想上引導我們,通過讀這本書,增強自己在為人處世,教育子女和孝敬父母等諸多方面的修養,做一個舉止文雅、言談得體、會培養孩子的新時代的女職工。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國學精粹教育,我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受到了極為深刻的教育:

一。出門在外,別忘了給父母報聲平安。

《弟子規》中説:"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我最欣賞這裏面的"出必告",就是説,子女出門之前要告知父母去哪裏,回來之後,要當面稟告,免得父母擔心,掛念。

我一開始上班的時候,從來沒離開家的我來到礦上上班,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家。那時候還沒有電話和手機。過了三個月後,我父母竟然從幾百里路遠的老家趕到礦上來看我。我很是不安地對父母説:"我在這兒上班挺好的,這麼遠的路,你們幹麼非要來啊?"母親雙眼含淚地説:"孩子啊,你説的倒是輕鬆,你知道你來礦上上班的這三個月,我和你爸爸是多掛念你嗎?我和你爸爸都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覺,怕你不適應,怕你工作不順利,怕你被別人欺負了,怕你不會照顧自己。""媽,我都多大了?你還擔心這些?"我説。"你再大也是我的孩子呀!你怎麼不能理解父母的心啊?"母親不滿地説。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父母對我的擔心。於是我説:"爸,媽,我保證一個月給你們寫兩封信,這行了吧?"後來,父母接到我的信都很高興,回信説我越來越懂事了。他們也不再那麼擔心我了。再後來,電話和手機普及了,我就給他們打電話或是發短信,給他們報我平安。

二、在父母生病的時候一定要陪在他們身邊。

《弟子規》中説:"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意思是説,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該及時請醫生,喝藥時子女要先嚐。一旦病情加重,更要晝夜服侍,不可以隨便離開。幾年前,我母親因患腰椎墊盤托出住院,是父親和弟弟把母親送到濟南省立醫院去治療。我因為工作忙,只是在中間去看了一趟,留下點錢就匆匆回來上班了。以至於同室的病友説我母親:"怎麼不見你大女兒來照顧你?她不是親生的嗎?"聽了母親轉述了這句話,我無地自容,難過極了,感到自己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母親是那麼疼愛我,在她需要我的時候,我卻不在她的身邊。

三、要善於聽取批評和反面意見。

俗話説,金無足尺,人無完人。一個人難免會犯錯誤,犯了錯誤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反面意見,才能改正自己,不然就不會進步。"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意思是説,如果聽到別人的批評就生氣,聽到別人的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壞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正的好朋友反而疏遠你。我們都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對朋友大度,對自己要求嚴格,也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大家都知道l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道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善於聽取批評和反對意見,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四、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弟子規》説: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講的就是學習環境及其周圍的人對孩子產生的巨大影響,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要多結交品德高尚的朋友,通過和他們學習交流,我們可以取其長處補己之短,這樣,我們的品德也會高尚,孩子也會跟着我們受到良好的影響而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孟母三遷的故事已經家喻户曉了,我們為人父母的就要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人文環境,促其成才。而不要整天只知道打牌,打麻將,賭博,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極為不好的。

讀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是我讀了《弟子規》之後的一些感想和體會,還很粗淺,今後,我還要深入學習這本書,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不斷進步,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4

高爾基曾説過一句話“書籍是人累進步的階梯”。我們要多讀書,讀好書。最近一段時間,我就在讀一本《弟子規》的書,裏面説的一些話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我覺得我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夠好,比如説不尊敬長輩方面、言行舉止方面,與同學之間相處有小摩擦等等。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裏面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教導要恭敬地聽明白;父母對我們地批評,我們應當順從的接受。想想我以前對爸爸媽媽做過的事和説過的話,真是讓我感到慚愧啊。

就拿一件小事情來説,媽媽平時在家總是對我説出門在外見到熟悉的人要主動向人打招呼,別人問話要有禮貌地回答,可是到了外面我總是做不到,把媽媽的話當成耳邊風。做作業的時候我總是粗心大意,磨磨蹭蹭的,媽媽責備我幾句,我還不耐煩地跟她頂嘴,有時還會把媽媽給氣個半死。讀了《弟子規》後我才知道了怎樣做才算得上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

《弟子規》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啊!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時時刻刻的約束自己,在學校裏做老師的好學生,在家裏做爸爸媽媽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5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範。那麼,這些行為規範對於現代人會有什麼作用呢?我是帶着疑問、好奇的心去拜讀的這本書。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温,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當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當立即答應,不能遲緩,執行父母命令時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時,我檢討了自己,發現我們不一樣了,玩電腦、打遊戲……很忙,父母喊好幾聲我根本就不聽,邊打遊戲還邊説:“你煩不煩,叫一聲好了,還連續叫五聲,真討厭!”大人過來拍我肩膀,我很惱火地説:“你好煩人哦,你看你看,我這一關沒過去,又被別人打死了,就是你。”

父母有時安排我到超市買東西,比如買醬油,我就明顯的有牴觸情緒,會很不耐煩地説:要買你自己買。”大人説:“如果沒電腦,咋辦?”我就頂嘴:“時代不同了,你們out了。”但如果聽説要到超市去,我就像飛奔的野馬一樣,騎着自己心愛的自行車撒歡兒而去。在路上就盤算着買這買那。到了超市兩眼放綠光,我推着購物車穿梭在人羣間,心裏還盤算着哪種東西較好吃。父母為我大包小包的買,還問我夠不夠,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從來沒為爸爸媽媽買過東西。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

三年級上學期學校要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因為嫌麻煩就沒打針。晚上,爸爸問我打疫苗沒?我説打了。爸爸在我兩個胳膊上找了好久,沒看到針眼就問我:“你到底打針了沒有?”我仍在撒謊,於是爸爸就狠狠地把我揍了一頓。捱打時我還在想:不就是沒打針嗎,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後,爸爸耐心給我舉實例、講道理。現在,想起這件事來,我還挺後悔的。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生命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事情。這個父母句4次重複父母,説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給了我生命、給了我體膚、給了我智慧、給了我力量,他(她)們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良師益友。那麼,我應該怎樣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孝順孝順,首先要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憑什麼,又怎麼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後,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

孝是沒有條件的。

冬則温,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涼快。早上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東漢年間的黃香,早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冬天黃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體温把席子弄暖和。然後,再讓父親去睡。夏天,黃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涼快一些。這樣父親就能安然入睡了。

卧冰求鯉”同樣講的是孝是沒有條件的這個道理的。西晉時期的王祥,母親早亡,他一直和父親及繼母生活在一起。而繼母總喜歡在父親面前挑弄是非欺負王祥。所以,王祥從小也就失去了父愛。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王祥仍然拼命滿足繼母的要求。有一次,繼母病了想吃鯉魚。可大冬天的,河裏的水都結冰了,怎麼辦?於是王祥脱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體温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這種孝心感動了。回想自己平時跟媽媽説話時,經常用命令的口氣説:“媽,你快去給我倒杯水”、“媽,你給我點零花錢”……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發現我用“您”來稱呼父母了。學着用商量的、請求的語氣和父母説話了。

每天早上起牀後,父母總要問我昨晚是否睡好了,然後再送我去上學。而現在,我要學會問父母早上好、晚安。

學習《弟子規》之後我學會了對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規》這個家法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規範。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尊敬父母、尊敬長輩、做一個尊師愛幼、懂禮貌、講規矩的好孩子、好學生。

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簡單的背誦和學習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反思的、自我檢討的過程,這樣才能做一個品德優良、全面發展的好孩子、好學生!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6

從事教師工作幾年,常為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不斷探索,但始終苦於無門,不得要領,直至學習了《弟子規》,才覺得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典可依。現就我粗淺的認識言談於下。

《弟子規》由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將《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三字一組、兩組一韻、四組一句編篡成文。後經晚清秀才賈存仁修訂更名為《弟子規》。與《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一起成為啟蒙教育的基礎教材,是教育學生敦倫盡份、防邪存正的最佳讀物。

全文分“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五部分,對“弟子”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言簡意駭的語言做了詳細全面的闡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現在中小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見,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所以,《弟子規》説:“首孝悌”。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之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之以悌,所以敬天之為人兄者也。教之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故子曰:“夫孝,始於事親,終於立身。”

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如果能做到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以“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麼“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就不難做到。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後才是“授業”和“解惑”。什麼是“道”?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所謂“道”就是天、地、人的自然法則,是天地之間的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的行為準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每個人開始都是本性善良的,但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相去甚遠,如不及時教導,善良的本性可能會發生偏離。

學生的成長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面影響。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弟子規》,不僅可以使學生不斷的提高境界,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對各種壞習慣的識別能力和免疫能力。所以為了我們學生的健康發展,為了構建我們的和諧校園、和諧社會,《弟子規》的學習勢在必行。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7

讀《弟子規》心得

開學已經一個月了,這一個月的時間,我收穫了很多。先是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培訓學習,全校優秀老師對自己的收穫還進行了全校分享。高中部踐行了《弟子規》力行課程分享活動。每天我們依然在堅持讀經典、聽弟子規音頻學習。上週我們還一起觀看了《醒來》這部意義深遠的影片。接觸傳統文化之後的變化是潛移默化的。

作為班主任每天早上六點十分要帶領學生一起踐行弟子規。在跟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我收穫了太多。而令我想不到的是孩子們對弟子規的解讀。三子一句的經典居然教會了我們這麼多做人的道理。“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如果我們的學生可以有幸從幼兒教育就接觸弟子規的話,我們的家長還會如此的頭疼於孩子的叛逆麼?我們還會有迷戀於網吧沉迷於網絡暴力的事情麼?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為什麼我們還會去傷害他們呢?

就在上週週六,我帶着85歲的姥爺跟幾近70歲的媽媽去吃飯。我望着一桌子的親人,那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多麼幸福。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在一起吃個飯都會變得那麼温馨。而這頓飯,我已經拖了快一個月了。隨着我們生活的節奏在加快,我們的親情貌似在退減。甚至連回家陪老人吃頓飯都變成了自己的負擔。有的人在忙於工作的應酬,有的人在奔波於生計,更有的人寧願躺在牀上多睡一會兒甚至多玩一會兒手機也不捨得陪老人們吃頓飯。家人吃頓飯還不如跟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吃頓飯。學習了弟子規以後,我們才知道自己的行為有多可笑。我相信傳統文化的道路上看,我們的朋友會越來越多,我們收穫的也會越來越多。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8

當拿到老師發給我的《弟子規》親子讀本時,如獲至寶。説實在的,我本來對文科就發怵,更何況之乎者也就更不感興趣了。但這本書老師解釋的淺顯易懂,並結合了孩子的實際,非常適合兒子和我的共同學習,所以打心眼了喜歡。

隨着孩子的長大,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時常感到力不從心。特別是遇到王東這位老師後,深感自己的差距很大。再從孩子身上折射出的種種不足,經常使自己無地自容。於是決定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身體力行,和孩子共成長。

聖然是一個活潑開朗的陽光男孩。面對太貪玩、甚至經常玩起忘記回家的缺點,分析原因,第一,家人忙,沒時間管第二,家裏除了電視、電腦能吸引他外,基本沒別的吸引點。面對這種情況,我禁不住拿起了久違的課本,參加有關證書的考試。耳薰目染,他也喜歡上了讀書,尤其近期能一口氣讀完《三國演義》的上下部,這是他有史以來的讀得最快、最完整的一本書。特別是看書的內容及感想能在期中考試中的作文中表現出來,可想而知,他受益匪淺。我真的為孩子高興,因為他從書中找到樂趣了。看到他的進步,我真的太高興了,這也更堅定了自己“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讓孩子和我共同分享成功總是在苦苦攀登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喜悦。

面對孩子的個性鮮明,非常任性,脾氣大的缺點,我深深地認識到,這他的成長是極其不利,非常着急。當孩子發作時,我會提醒他,《弟子規》是怎麼説的來?他就會立刻背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時我會自然成為合格的學生,搖頭晃腦的來上幾句。這時是幸福的、是快樂的,這也是對他最大的認可和鼓勵。

我家住在一個大院裏,對孩子來説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孩子同齡朋友多多,不孤單,玩得很快樂;不利的一面,孩子的素質參差不齊,“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在孩子不能明辨是非的的情況下,出現了污言穢語比較多的壞習慣。我非常頭疼,為此,我制定了家庭管理條例,相互監督,現在初見成效,看到孩子的進步,沉重的心情稍微舒緩了一些。

《弟子規》在約束我們改正陋習時,可能感到沒必要,其實這是在放縱自己,改掉壞習慣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包括孩子和我們自己,這時我都會想到孩子的雙眼時刻在盯着自己,就在不斷地進步。《弟子規》能時刻約束着自己和孩子,並且能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我認為是很幸運的事,常誦常讀,經常反思,會受益終生的。讓我們共同學習,來陶冶我們的情操,淨化我們的心靈吧!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9

第一次讀《弟子規》時,覺得它很偉大,很深奧。慢慢地,隨着時間推移,我又感悟出一些道理。今天,我又翻開了那本鋪滿灰塵的《弟子規》,細細品讀,慢慢回味。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是古人告誡我們,不論平時什麼情況,父母呼喊我們,得馬上回應,不得拖沓。父母有事情讓我們做,應馬上去做,不能偷懶或推辭。

看完這句話,我立刻想到另外一句俗語:百善孝為先。是呀,我們孝盡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只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呢?所以,我們應該把孝時刻記牢,做到。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句話是古人教育我們,不管是用餐,還是就座、行走時,先讓長輩走在前面享用,再輪到晚輩來享用。

讀過這句話,我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是由長輩創造的,長輩是過了千辛萬苦才讓我們有這麼好的生活,難道,我們連座位都不給那些給我們美好世界的長輩們坐嗎?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這句古人告訴我們,在飲食方面,不要挑三揀四,能吃飽就行。而且不能吃得太多,要適量。

唸了這句話,我的腦中立刻浮現出爸爸跟我説他小時候的食物:玉米稀、白麪饅頭……爸爸小時候吃了一次玉米稀都算“山珍海味”,肉更不用説,一年難得吃一次。而現在,人們的伙食要求高了,忘記了原來的艱苦,大吃大喝,暴飲暴食,真該改改!

終於,我把《弟子規》讀完了。輕輕合上書本,仰望着窗外的點點繁星,在心裏默默立志:“我要把《弟子規》中的每一點都做好!讓《弟子規》伴我健康成長!”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10

當前教育模式大多隻偏重於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缺乏人文禮教的薰陶與高尚人格的培養,為了改正這一偏見,學校推出的“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的國學經典誦讀工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接受傳統優良文化的薰陶和教育,在他們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讓他們接觸最具智慧和價值的經典文化。

在教學中,我做到“四個結合”,即學習與興趣結合、內容與典故結合、學習與實做結合、學校與家庭結合,全方位地讓中華傳統文化《弟子規》灑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一、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自身修養。首先聲音要洪亮,要有精神,學生自然能精神奕奕,不會懶散。千萬不要有斷句錯誤,否則會誤導學生,所以要注重自我進修。讀經可以有抑揚頓挫的表現,隨着聲韻的高低起伏而自然晃動,不知不覺地,就會陶醉在讀經的樂趣中。語速不宜過快。讀得慢,讓學生吐字分明清晰,有助於心定,再透過抑揚頓挫的經典誦讀,還可以慢慢地體會個中的道理。因為我們知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二、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要培養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採用了“只表揚,不批評”、“只鼓勵,不強求”的教學原則,用“看誰讀得準,看誰做得好”地口號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另外還採用評選“誦讀小明星”等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獲得誦讀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在《弟子規》誦讀的教學中結合課本內容講一些經典故事教育學生。我遵循“讓《弟子規》為我導行”,讓“經典故事伴我成長”的教育理念,注重用故事啟發和教育學生。《弟子規》內容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孟母斷機》、《劉備教子》、《鐵棒磨成針》、《苦心勸父》等等,這些曲折動人的故事能讓孩子們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使他們感悟到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

四、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注重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弟子規》不只是背得滾瓜爛熟,更重要的是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如果不能力行,學生背完《弟子規》又有什麼用呢!我根據學習內容制定了許多關於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日常行為規範。其內容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健體、怎樣相處……

五、在《弟子規》誦讀教學中重視與家長的溝通。為了讓家長能感受到《弟子規》給孩子帶來的變化,我們實行了家校聯繫活動。在“家園互動欄”上我每天都給學生留一些有關《弟子規》內容的家庭作業,如:今天回家吃飯時為母親盛一碗飯,或者為父親倒一杯水;幫助家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買菜、做飯、洗衣服、澆花、打掃房間、倒垃圾;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腳水等等。可以根據情況任選一樣來做。

家長和學生的感受是最真實的。有個學生家長談道:有一次,他在外應酬,回家後酒醉嘔吐、昏睡。孩子見到爸爸這種醜態,就説:“爸爸,飲酒醉,最為醜!”爸爸聽到後感到吃驚,自己的孩子這麼小就懂得喝醉酒不對,知道行為的美醜,看來自己日後做事要注意對孩子的影響。此後,他在應酬時就很審慎,不再會醉酒而歸。而且在餐桌上,經常提起女兒的話,影響周圍的友人。

《弟子規》誦讀教學實施兩年來,學生們心中已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11

進入小學的校門第一次學習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12

最近,我們的鄭樂校長從海口帶回了《弟子規》,送了我一本。課餘,我通閲了。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體會很深,而且從中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的《童蒙須知》改編,後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是一本教導兒童怎樣待人接物的書籍。它那淺顯易懂的文字裏卻藴含着許多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更對於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還存在着素質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不知書不達禮、沒有責任感和事業心等現象。這些人缺的是什麼?我覺得缺的就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弟子規》深刻地訓導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的精神及正確的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最基本的語言及行為規範。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的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我們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的精神和正確的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舉的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的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説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的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的認識提高了。每天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哪些事,怎麼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沒有多大關係,其實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沒有理由去拋棄的。雖然時代在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國學博大精深,雖然歷時久遠,可仍具有極強的閲讀價值和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意識都是非常有益的。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13

十月我們班開展了親子共讀《弟子規》的活動,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這一個月中,使我對《弟子規》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其中有許多是對兒童行為的規範,比如尊重長輩,坐立有序,生活方面講究衞生,待人禮貌,講誠信,珍惜時間等等,這些都是對兒童起到很好的教育意義。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這幾點:當我們學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孩子有些慚愧的説:“媽媽這點我做的不好,你經常叫我的時候,我都沒有及時答應,有時你叫了我三四遍我才回應你,這點我今後一定改正。

當學到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時,孩子有些小自豪的説:“這個我都有做到,有好吃的我都讓爸爸媽媽先嚐,坐公共汽車時,看到爺爺奶奶我都趕緊把座位讓給他們。”

和孩子共讀的過程中也會有許多有趣的時刻,比如有學到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時,她感慨到原來古代人也不喜歡挑食的孩子呀!媽媽我告訴你個祕密靳老師也不喜歡挑食的孩子,雖然我以前也挑食,但是我已經在慢慢改正了,在學校不管愛吃不愛吃的我都吃。我要努力做個不挑食的孩子!

學習弟子規也給了她教育爸爸的機會,其中有講到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他説:“爸爸這點做的不好,他就有喝醉酒的時候,確實爸爸喝醉的樣子還挺醜的。我要好好給爸爸講講道理,讓他少喝酒更不能喝醉,要不他就是最醜的爸爸!”

通過學習《弟子規》體會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老師希望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使學生明白做人因該尊師重道,孝順父母,誠信友善,培養孩子的思想美德要踐行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kvdy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