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3篇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3篇

當我們備受到啟迪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3篇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

《弟子規》是一本教人怎樣做人、學習、孝敬父母、尊老愛幼的書。近學期,我校掀起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熱潮,關於《弟子規》的各種活動也廣泛開來。

我在開始時覺得學習《弟子規》枯燥無味,我想:難道我們還學習古代人跪來跪去嗎?但是,經過後來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熱情,我被感染了,也加入了學習誦讀《弟子規》的行列中。在《弟子規》中,我最為喜愛的是“信”這一內容,講述了作為一個人應該怎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意思是:凡是説出去的話,誠信為先;欺詐別人或胡言亂語,那怎麼可以呢?誠信是一種美德,只有擁有想、誠信的人,才能擁有幸福的生活。

還有一句是“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説自己的缺失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讚自己就歡喜,那麼不好的朋友就會接近你,而真正的良朋益友逐漸疏遠退卻了。相反,那些正直誠實的有德之士,就會逐漸成為好朋友與你親近起來。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着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

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説:“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説:“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同學們,晏殊的這則故事不就是大家應當學習的典範嗎?我們缺失的不也就是這種精神嗎?

同學們,誠信是金,它是一艘能夠駛向希望與快樂的航船,它是一個能扇動我們偉大理想的風箏與翅膀,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的珍惜它呢?同學,不要猶豫,拿起《弟子規》,跟着我一起去享受誠實守信帶給我們的寶藏吧!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2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沒有深入學習,不知其深淺,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無知,越學越覺得自己的淺薄,慢慢地發現貪大不精。此時,我明白了“一門深入。長期薰修”的真正道理,也堅定了我用《弟子規》去規範孩子與我的行為,做一個有德、有才的人。現在的孩子,迷茫、無聊、空虛,沒有目標。

孩子的心靈沒有寄託,沒有寄託的心靈是不可能安穩和充實。為孩子找一個心靈的家園,讓孩子的心有一份寄託,是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而構建什麼樣的心靈家園,給孩子和自己的心靈澆什麼樣的養分,就一一擺在我們的面前。中華傳統文化是最好的機牀和養分,而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孝”,夫孝德之本。“孝”是德育的“根本”,構建孩子心靈的家園,應以“孝”的培育為本?讓孩子的心靈歸附在“孝”上,在“孝”的家園裏健康成長。

一、在孩子中推展《弟子規》和《孝經》。中華傳統文化育德本中,《弟子規》和孝經》是孩子養正的最好讀本。孩子學《弟子規》時,要一門專入地去修習。從背誦、抄寫、講解、力行、分享這幾步去專心學習,誠心念,常説善惡只是一念之差,養成善念,在做悖之事時,這些善念就會提醒你,使你時時警惕自己不去做壞事,長此以往,善行多了,惡行少了,心靈就乾淨了。《資治通鑑》裏有一句話“行有不止,乃成君子。”長期去學習《弟子規》,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力行,力行後分享自己的感受,傾聽別人的分享,找出自己的差距,努裏向別人看齊。讓我們的心靈家園擁有更多健康、積極的精神。

二、學習《弟子規》要放寬心量,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心態。心懷誠敬心和感恩心,心量放寬了,才能容下《弟子規》的一切。不要還沒有打開《弟子規》,沒有了解和深入體會《弟子規》就帶着分別心去對待《弟子規》懷疑它,帶着有色的眼光去評判它,你怎麼能深入體會和感悟到它其中的精華,又怎能分辨出其中的?可見,心態很重要,把心態方正,不偏不倚,認真學習,心有懷疑,隨時記錄,找名人名師求解,以求得到正確的意義,真正學好學透,用心去感悟,才能找到其中的精華,分析出其中的糟粕。才能真正地學好《弟子規》,並用之以孩子的德育中去。

三、推展《弟子規》時,要能克服障礙,堅持正確的事情。有時,我在推行《弟子規》時會聽到家長懷疑的聲音,説“《弟子規》是不是太呆板了,把我的孩子都教儒腐了,孩子沒有個性了,哪來的創造力,整個人的競爭意識都沒了,將來在社會上怎麼生存?”等等疑問,其實,所有的這些疑問只是家長沒有深入瞭解《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深入學習《弟子規》,你就不會有這些疑問了。

其實,《弟子規》就是一部行經,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別無他意,比如説: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在培養孩子待人接物的習慣,比如説:喪三年,常悲咽。“這是在培養孩子的恭敬心和感恩心,實際就是我們常説的愛心培養,先人雖然不在,但我們應緬懷先人的恩德。你連祖先都不感念,你説你有愛心,那不是騙人的嗎?所以説,沒有領悟其真諦和精髓,那就先學,再有取捨不遲。《弟子規》不是把孩子的個性沒有了,而是把孩子的個性加以整飾,然後孩子不那麼貪心,不那麼情緒化,不那麼傲慢了。而是懂得格物,致知,有誠意,正心,修身,家齊,進而天下平,這種內涵的個性比張揚個性好的多,孩子以後的成就就要大得多。

四、抓住《弟子規》中的核心”孝心“,對孩子進行教育,打開孩子的孝心,一切的善心都打開了。一個人不“孝順”自己的親人而“孝順”別人,那是不可能的,試想一下,你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你還能説自己有愛心,那不是自欺欺人嗎?孝心一開,感恩心,恭敬心就開,感恩心一開愛心就開了,愛心一開,仁義道德都能得到踐行。並念念想着去利益別人,把愛不斷地傳遞下去。

五、讓《弟子規》成為孩子的心靈家園,讓我們在這個美好的家園裏薰陶我們的德行,成就我們幸福美滿人生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3

今天我坐在這裏靜靜地想《弟子規》這本書,大年初五我爺爺去世了,昨天他老人家已經與天地融為了一體,我的心情是十分複雜的,爺爺的離開讓我想起了我的外婆,外婆是在我高三那年走的,就這一年多的時間我失去了兩個親人,他們都是我人生中不可磨滅的親人,我與他們都有過那麼那麼多的回憶。小時侯與他們在一起的情形歷歷在目,我從來都沒有對他們説過一句話爺爺我愛你,外婆我愛你。我,對着自己特別親的人,從來都説不出來,我愛他們,但是我願意將我的愛放在心理。但是現在的我有那麼一絲後悔,後悔我從來都沒有向他們表達過我對他們的愛意,小時侯經常粘着他們,叫他們説這説那,聽他們年輕時那些過去的人,過去的事,我以為我會一直這樣下去。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不再粘着他們,不再跟他們説這説那,好像我的世界已經遠離了他們,他們不再懂我,他們不會再理解我的想法,這樣我們越來越不知道該説些什麼才好,有時候,在一起只有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歡聲笑語的存在。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重,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在古人眼裏,孝道是我們人生第一件必須做的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事情。現在也依然如此,只不過,在當今這個物質集聚膨脹的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利益的存在,而情的意識也慢慢的薄弱下去,刺裸裸的金錢關係也逐漸的進入人們的情中,在我爺爺去世的這幾天,家裏已經吵了好幾回了,我們家裏有四兄弟,這麼多年了,我們家的關係並不是像表面上看的那麼和睦,或許表面上都不是,我們家裏應該算是在這幾兄弟之間最不好過的一家,我大學才剛剛開始,還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我爸媽又沒有什麼工作,全靠賣苦力掙錢,而其他的幾家人,他們的兒女已經出來了,有着穩定的工作收入,有的已經結了婚,有了孩子,家裏的經濟情況沒有了那麼困難,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我爸媽為人老實,正直,有時候也不會説話,也會被他們欺負,而且吃了虧,還説不出來。

大爸他們家跟本就看不起我們家,也許其他親戚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家沒錢。有時候,我真的不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從我記事以來,有時候我覺的親戚這個詞並不是什麼好詞,她也許還不如陌生人來得好,至少陌生人會給以起碼的尊重。他們那些大人話説的是相當的漂亮,但是真正為你想的人又有幾人呢?我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的社會會有這樣的一面。有時候我無法説,也無法解釋。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人從小就讀的書,而我們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師叫我們背這些東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麼説呢,《弟子規》這本書講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禮儀孝都在裏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做人。我們都是上帝的傑作,人生來就是一樣的,那為什麼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遺臭萬年,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在後來卻有着天差地別的不同情況。為什麼呢?那就是後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寫,非常簡單一撇,一捺就是一個人,但是做一個人真的不容易,做一個有作為的人就又是難上加難。記得我們的高中語文老師説過,生活是什麼?痛苦與折磨。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吃苦的,人這一輩子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坎坷與磨難,人就是在不斷的掙扎中成長。而弟子規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該堅持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

我們活着總要做些什麼,為父母,為自己,為兒女做些什麼,進而為我們的祖國做些什麼。我們這一輩子都在拼搏奮鬥,都在為着美好的未來生活,我們渴望着人世間這美好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堅持着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規》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將它所説的東西認真品味,或許我們會得到讓你終生受益的東西。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4

通過這幾天來對《弟子規與幸福人生》的學習,我覺得自己做的實在太多過錯了,深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痛恨教育的缺失。看了弟子規,才知道什麼才是我們要追求的,讓我心靜下許多。我知道這些東西我小學,初中,高中都沒有人教育我,所以有幸學習這門課,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記得第一節課播放了《跪羊圖》視頻,聽後很感動,許久不能平復,心中覺得虧欠父母太多太多了。就像老師書上所寫的:孝中有言: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總算明白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那麼心酸,做人飲水要思源,才不愧對父母恩。

《弟子規》能帶給我們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東西得靠我們自己去悟,去體會。做人,不但需要被愛,還要去愛人,更要愛自己,懂得愛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到世間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愛,才會找到一條比旁人更美麗,更寬廣,離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説,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説,已成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不然,一個人要快樂是誰也阻止不了的,快樂的因子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關鍵在於你自己想不想快樂,當遇到心煩的事時候,樂觀一點,勇敢一點,博學一點,那快樂就在你身邊。

來到部隊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每天打開電腦忙碌,其實我也不知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忙碌,打開QQ,和異地的舊時好友聊天,心卻靠的不那麼近了。

那時,寫信是最常見的交流方式。想念了,疲累了,需要傾訴了,就洋洋灑灑地寫下來,再塞進郵筒寄出去。在八十年代人心裏,白紙黑字意味着一種承諾,拿起筆時哪怕片言隻語也要字斟句酌。心境與現今看電郵時大不相同,筆尖落紙留下的每一線條都是心靈的跳動,書者的氣息與體温也隨之附於墨香。

如今的年輕人已很難體會,那些書信寄出後甜蜜的思念和焦急的等待,還有收到久盼的書信時那種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悦。那時,我們常手持素箋,一遍一遍地細讀其詞句、咀嚼其內容、回味其含意,悠長的歡樂在心底兒化開去。有人説如今是一個即使愛得焦頭爛額也不會靜下心來寫信的時代。

當懷念已成習慣,我們固執地懷念往昔,是因為風景如昨,而青春已逝!就像羅大佑在歌中所唱到的:“不再是舊日熟悉的你,也不是舊日熟悉的我。”“刻畫了多少美麗的詩可是終究是一陣煙。”我們傾聽的不再是單薄的音符,而是一種沉澱在歲月裏的心情。

每一段光陰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又是一首樂章。而青春,更是樂章中最富於變化的音符,跳動在每一根琴絃上,彈奏着少不更事,彈奏着年少輕狂,彈奏着離別過往——軍營民謠記錄了年輕人的夢想與激情,留下了無悔青春的印記。

《弟子規》,若人們能依教奉行,道德可興,和諧之境近矣!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5

這個學期,我們去二中聽取了老師給我們講解的講座,獲益匪淺。通過誦讀和學習,方知道《弟子規》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卻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僅對於教育少年兒童,對於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創造和諧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聖人的學生。“規”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丈夫的見解、聖人的見解,是做人的標準。“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我記得我的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後”有好吃的長輩先嚐。在我們做子女的心中就紮下了“孝”的根。“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姐弟之間也非常友愛,所以,家庭非常和睦。

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很感性趣,也先後讀過有關傳統文化的一些書籍,覺得裏面的東西很好,但現在看來當時瞭解得只不過是其中的皮毛而已。直至我們學校推行《弟子規》的學習以來,我才有幸聽到老師講《弟子規》,明白《弟子規》是十分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

聽過老師講《弟子規》,我才明白自己的過失是如此之多。但是,我能有機會開始學習中國聖賢的學問對我來説畢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萬事開頭難,有了開始,能夠步步精進,就可以接近或達到聖與賢的德行和智慧了。

我很感恩師父和老師,感恩古代先賢的慈悲和智慧。要報佛恩、報師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服務於一切,貢獻自己有限的力量。如果有機會一定將聖賢書介紹給每一個人,並將這些聖賢先人的智慧傳給小孩。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6

《弟子規》是一本教育我們立身、做人、處世、學習的道德規範的書。《弟子規》裏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對我們與人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着很大的幫助。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當我讀到這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麼明白,於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內容,而東翻西閲,必須定下心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

以前我在學校圖書室辦了借書證,借了一本書,結果雙休日吵着要媽媽帶我去放風箏,媽媽只好答應了我。放完風箏回到家,剛好表姐來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才想起了借的書週一要還,囫圇吞棗地胡亂翻看完了。

週一早晨該我彙報課外閲讀時,我東拉西扯,牛頭不對馬嘴,好不容易熬過了3分鐘。那3分鐘,我沒看到同學以前羨慕的表情,沒聽到以前熱烈的掌聲,我難受極了。

不知怎麼走下講台的,只記得老師摸了下我的頭,什麼也沒説,但我懂其中傳遞的語言。自從學習《弟子規》後,我明白了“讀書時要有規範,讀一本書,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多餘,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計劃,計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

《弟子規》中的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裏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規》裏還有着許多“規矩”,等着我們去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理解,更好地體會。

教師評語:小作者能通過學習《弟子規》知道讀書要做到“三到”,並能聯繫自己的學習實際更進一步把《弟子規》中讀書的規範理解到位。讓每位讀者都能引以為戒。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7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學《弟子規》心得體會。而我也是通過每天在早晨學習、誦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弟,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

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學、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心得體會《學《弟子規》心得體會》。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來維持人際關係呢?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8

為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富校園文化,我校響應教育局的號召,全校師生進行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聖人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全校上下、師生之間、班級之間,處處呈現出學習、誦讀、力行《弟子規》的情景。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它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就充分體現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為先”,可見,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些都是古人總結出的經驗。而《弟子規》則給出了系統的準則“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如果能夠把這些都落實到行為上,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加融洽,整個社會都會更加和諧。

第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則警。”只有懂得時刻反省自己,規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長足的進步。這才應該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古聖賢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從小學會為人處世的根基。學習弟子規優秀心得體會。學習《弟子規》,不光要會誦讀,重要是能做到,並且長期堅持,最終把它作為我們生活中的的行為準則。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9

這學期,我們學校掀起了讀、背《弟子規》的熱潮,我也不例外,也認真讀起了《弟子規》。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它讓我感受很深。

“入則孝”講的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就是一個“孝”字。古人説:“百善孝為先”,當一個人知道在家孝敬父母后,在外面才會尊敬老師、長輩及其他人。只有在家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會做好人做好事。父母教導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要用心去聽,那都是為了我們好。有時父母説錯了,也不要和他們去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出則弟”是説我們隊長輩要有恭順的態度和行為,還要尊敬他人,在外面以禮待人。一個有禮貌的人,他無論走到哪裏都能贏得眾人的喜歡和稱讚。

“謹”就是我們做人要謹慎小心,這樣才不至於犯錯誤。我們還要養成忍讓、克己、吃苦耐勞和善解人意的品質,培養堅強的意志力。孔老夫子説:“人無信不立”。所以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答應。誠信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

“泛愛眾”教給我們用愛心對待大眾和社會,要為中華的和平、人類的共處做出偉大的貢獻,還要養成大公無私的品質。“親仁”是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它告誡我們:人的內在一定要有道德作為基礎,我們不可一日遠離良師益友,不可一日不讀聖賢書。“餘力學文”讓我知道了要努力學文化知識,將來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在學校裏我要尊敬師長,友愛同學,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關心家人,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言行上小心謹慎,使自己成為一個言而有信、正直善良的人。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0

《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育貫徹到生活中,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

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十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孝方面,就應按《弟子規》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需獻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深切體會後,才發現自己做的不夠;另一方面,自己作為父母,在引導孩子熟讀的同時,應該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後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其次,《弟子規》裏,我讀到了誠信。為人處世,除了孝道,就是誠信了。誠信為本,誠信也是國人所追求和倡導的一個基本素質。任何時候,任何朝代,一個人立於世,只要開口説話,首先就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是不可能永遠行得通的。同時還要注意的是,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花言巧語。

另外,從《弟子規》裏,我還讀到了仁愛,提示自己對身邊的人要有顆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壞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的、愚笨的、尊貴的、貧賤的,不同國界、不同種族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也毫無虛假。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品行已經落後的太遠太遠了,今天能重温傳統文化感到非常幸運,很感恩《弟子規》作者李毓秀,要感恩唯有認真學習《弟子規》並學以致用,用《弟子規》來規範言行,指導生活和學習,培養自己孝親尊師,温和謙遜的品德,想《弟子規》中寫的,以恭敬的心,謙卑的態度,彬彬有禮的行為,來對待一切人、事、物,不斷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1

本學期開學初,縣教育局要求全縣師生共同窗習《弟子規》,在下在指點同窗們朗誦、背誦的進程中,本人也努力學習,感到播種很大,領會到教育局展開這次學習活動意義嚴重,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呼喚品德的時代,更顯得不足為奇。重複誦讀那質樸的古訓,不由使人心胸恍然大悟,在潛移默化中,似乎拉近了本人與聖賢的間隔。

在下學習《弟子規》深入領悟到以下四點: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

3、為人要謙遜;

4、要找準人生目的。

《弟子規》教人向善,培育增長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並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

讓俺們一同來傾聽聖賢的教導吧,從盡人倫之本分做起,做一個好兒女,一個好丈夫,一個好妻子,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員工,一個大家心目中的好冤家。只要這樣,俺們才幹承當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調和與安定奉獻本人的力氣。在下願與大家共勉,在教書育人這個事業中,嚴厲要求本人,懷着感恩與恭敬之心來待人接物,謙卑待人,事必躬親,勤勞學習,不時進步團體涵養和素質,為教育的開展做出本人的奉獻在零碎的看了蔡教師的《幸福人生講座》後,在下對其深遠意義有了新的看法,深深看法到《弟子規》在當今真是一本既陳舊、又時髦的讀物。它是俺們日常生活中最好的教師,通知俺們許多道理,率領俺們領略人生的真理,標準俺們做人的原則,指明俺們做人的方向。

《弟子規》這本書,它從孝敬父母、尊重晚輩、兄弟不和、做事慎重、誠信做人、德愛相待等方面都做了深化細緻的闡明,使在下明白了許多道理。《弟子規》教導人們首先要有孝敬晚輩的心,要有一顆友愛的心;只要一團體的品德上進了,才幹做壞人,而俺們學習的基本就是:人的品德涵養。

學習《弟子規》使在下最難忘的句子是“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它傳遞了孔子的“泛愛眾”,朗朗上口,給人一種暖和的覺得,藍天之下,大地之上,對一切的人都應該愛,一切的人也都需求愛。在表達上“但凡人,皆友愛。天地覆,地同載”比“四海之內皆兄弟”還有氣度,令人感到胸襟廣博,時至昔日它依然有理想意義。作家冰心曾講:“有了愛就有一切。”愛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是一切崇高質量和美妙品德的中心。人只要懂得愛,懂得感謝,懂得體恤,懂得感恩,懂得寬容,懂得辭讓,世界上才不會有充實和孤單。愛在哪裏?愛在一個淡淡的淺笑裏;愛在一個曾經被家人傳遞了許屢次的蘋果裏;愛在一牀暖暖的被子裏……愛是生活的主旋律。都講父母的愛比山高,似海深。在親情的世界裏,雨滴會變成咖啡,種子會開出玫瑰,清泉會釀成美酒,眼淚會閃出淺笑。

《弟子規》實真實在地通知俺們如何做人,如何仁愛待人,如何正確處事,如何分寸有度的接物,它會時辰照射着俺們行進的步伐,豐厚俺們的思想。讓俺們衝向傳統文明知識的陸地,學會做人的道理。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不足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需俺們仔細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原則,在生活任務中就會有正確的判別,及時糾正本人錯誤的言行。

經過學習《弟子規》,在下深深地看法到本人做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還要好好努力。去年在下的爸爸患直腸癌,需求在下的協助和照顧,在下卻藉口任務忙,單位不準假。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不應該。父母對在下那麼好,在下有什麼理由讓他們在需求在下的時分使他們絕望呢?在下也生過病,他們是那樣的細心照料,無微不至,而在下呢?既缺乏細心,又缺乏耐煩。學習《弟子規》,在下想不只是一個進步團體涵養的進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進程。對一團體的生長來講,是非常必要的。愛四周的人,愛這個世界。只要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調和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調和的世界。

《弟子規》是一本集中國傳統文明的精髓,以學規、學則的方式,三言成語的體例,稀釋了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知識的教育範本。其淺顯易懂“便於誦讀解説而皆切於實踐”,不管從任務到生活,還是從做事到做人,廖廖1080個字,就把人類社會所倡導的、支持的,遵道的、違德的講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外延豐厚。《弟子規》自身就是“道”是“德”。所以要牢記《弟子規》,並用它來要求本人、反省本人、反省本人,做到敦倫盡分。少量的現實證明,能按《弟子規》的要求來標準本人言行的人,相對在家庭中是一個好兒女、好夫婦、好父母、好兄弟姐妹,在單位是一個好員工、好同事、好冤家、好指導,在社會上是一個德高望重的聖賢之人。

《弟子規》自身就是一種標準,一種品德質量的標準;同時也是一個讓大家去事必躬親、自在下管理的行為標準。它不是拿來要求別人的,而是經過本人的踐行來引導、帶動身邊的人一同學習,一同力行,逐漸提升本人的素質,進步家庭生活質量,改善任務、生活環境以及社會習尚,從而到達構建調和家園、調和社會的目的。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2

《弟子規》是我們中華民族弘揚的傳統美德。它也是我國文化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載着中華民族做人的道理以及文明禮儀方面的相關事項。

《弟子規》中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例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裏主要講的是做子女的應該孝敬父母,尊敬父母。若不能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做到“孝”,那就是忘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們首先要做好的。

有人説:“誠信是道德之本。”對於我們中學生來説,“信”則是人生的信條。人如果失去了信任,那麼他活在世間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正如《弟子規》中所説到:“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所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就要自己先做好誠信。

在《弟子規》中,有一句讓我感觸很深,那就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説,家裏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處。這樣就能讓父母少操一份心。而在我兒時不懂事的時候,我經常和我哥哥鬧矛盾。我哥是男孩子,又比我大,我當然鬧不過他。於是,我只好向媽媽告狀,説哥哥怎麼、怎麼欺負我。媽媽見我年小,自然是護着我。現在學習了《弟子規》後,再想想那些事,覺得很不應該,也給家裏增添了不少的麻煩和矛盾。

其實,只要仔細閲讀,就會體會到,《弟子規》確實對我們又很大的幫助,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我們既然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自然應該將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讓我們用行動來證明自己吧!

弟子規學習心得體會13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通讀了《弟子規》,接受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有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首先,對長輩有禮有敬、對兄弟恭敬友愛。對個人而言,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其次,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懷着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有時在具體工作中還是免不了有爭強好勝、驕傲自滿的情緒在裏面,想一想驕傲自滿的確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損傷,也讓自己落後於別人一大截。

讀完《弟子規》後,我認識到恭敬和謙虛的重要性,因此,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要保持謙虛的態度,遇事要三思而後行,多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再次,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為,一句話一個道理,它給了我們很多工作中的啟示。作為黨員,我們要正視自己,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和不足,認真改正和彌補,在工作中積極進取。最後,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閲讀《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名黨員,要多傾聽羣眾呼聲、接受羣眾監督、尊重羣眾意見,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

細節決定成敗。《弟子規》就是教導我們要重視生活行為的各個細節,用簡明通俗的語言,教導大家如何提高修養、孝親友愛以及生活起居中待人接物所應有的禮節。我們都是普通人,大多時候,都是在做一些普通的小事,如果每個人都認真對待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都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做好,那就會出現“細中見精”、“小中見大”的不平凡。

閲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

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的世界。通過中國古典文化的薰陶,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己的審美底藴和人文情懷都是非常有益的。能認真讀過,用心去做,並且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便可終身受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n24dx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