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每一篇的讀後感

弟子規每一篇的讀後感

導語:《弟子規》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很多朋友讀後都有感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每篇讀後感,看看每一篇不同的感受。

弟子規每一篇的讀後感

讀弟子入則孝有感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入則孝》細緻而全面的闡述了孝道的各個方面,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仍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它告訴我們要有孝心、懂孝儀、守孝道。

對於父母,相信每個人都有一份難以言説的情感,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

成人,寸草心難報三春暉啊!我們該做什麼來報答父母的恩情呢?

在我內心,我很想孝敬父母,讓他們得到安慰。但總做不好,忍不住要和父母吵架,時常給父母臉色,幹活回來還得為我們燒飯„„他們是我最親近的人啊,為什麼要這樣?我不禁自問。在今天的社會,諸此種種,或許習以為常,但這不應得到發揚。與古人相比,今日的孝道確實大為衰弱,還有人叫囂着人人平等、全盤西化,殊不知東西方文化有別,西化是資本主義國家的陰謀。

學習了《入則孝》,孝的觀念更深入我心。”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如今,求學於外,不能常陪伴在父母左右,內心多有不忍,但這非我所能改變,我最應該也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將自己照顧好,以免父母擔憂,記得多和家人聯繫,體諒父母。

對於孝的行為,應由內及外,真正從心裏感恩父母,並將行動落實到點滴之中,如和父母説話柔和一點,父母的願望多滿足一點,對自己的身體多愛護一點„„如此才能避免出現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

參加了讀書會,感覺蠻好的。

讀弟子規出則悌有感

現在家庭中基本都是一個孩子,獨生子女更要學習《弟子規》,尤其是《弟子規》“出則弟”部分,它主要説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範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

這裏的“出”是指家庭之外,“悌”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長輩的禮節態度。如果一個人在家裏面兄弟姐妹之間能夠友愛,能夠以禮相待,他出去外面與人相交就會做到和諧、和睦;如果他在家與兄弟姐妹吵吵鬧鬧,不守禮節,那出去外面自然不可能守規矩。有人可能説,現在很難去看這個孩子是不是做到了“出則悌”,因為多數孩子在家都是獨生子。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説明我們對“出則悌”理解還不夠深刻,他不僅注重兄弟姐妹的相處之道,還包含了尊敬長輩的禮節態度,從這個角度來説,我覺得現在的獨生子女遠離了“孝道”,雖然我們可能通過對“入則孝”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在家孝敬父母,但是,在外面呢?做得又如何呢?

下面是一位老人寫的乘車經歷,想想,我們是否該反省一下?

“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搭乘公共汽車回家。整個車上人滿滿的,我只能站着。我突然注意到旁邊有一位年長於我的老者。他滿頭白髮,身子有點佝僂;我頭髮雖然不夠白,但早已謝頂。如此兩個老人站在車廂的過道上,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但坐在兩邊的乘客,都像是沒看到一樣,沒一個人起來讓座。此時我想,自己早已年近七旬,沒人給我讓座,足見我還不老,但身邊這樣的一位長者,則無論如何也不該被忽視。我不禁有點悲哀,難道文明已經離我們遠去了?”

對於這位老人的感慨,我們真的能無動於衷嗎?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位老人的疑問?在學校裏,很多同學之間因為一句微不足道的話語,就能面紅耳赤,甚至拳打腳踢,在老師苦口婆心地教育下,學生漸漸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是回到家中,把這件事和家長一説,性質就會發生變化,他們關心的不是孩子品行上的問題,而是孩子吃虧了麼,下次一定要還回來等等,致使老師的教誨化為烏有。在家中,何為“長幼有序”早已分不清,我們真的不得不感歎難道文明真的離我們遠去了麼?為什麼一個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泱泱大國,會讓人們一次又一次的發出這樣的感慨,到底是我們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了,還是我們的思想被禁錮了?如何做到“入則孝”、“出則悌”,一直深深的困惑着我,也許我還需要不斷的提高吧。

讀弟子規謹有感

謹為何意?意為慎重,小心。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和穿着習慣,都要謹慎,像“冠必正,鈕必結;襪與履,俱緊切”就告訴我們平時的穿衣習慣要整潔,大方,謹慎,不要穿一些花花衣服,這樣就會顯得你很不得體,另外,生活中的言,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説話中人們就可以看出你的道德品質,如句句吉言,人們就可以斷定你的道德品質高,如果出口成髒,那麼人們就會厭惡你,導致以後人生道路上的失敗。

謹言慎行,言,必定謹慎,它固然重要。但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眾人面前的表現,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如從開關門中就可以知道你以後的人生道路,關門輕則小心謹慎,重則魯莽大膽,“舉止” “同” “行”,也是一個道理,三者缺一不可,唯有三者合一,才能真正地表現好自己,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事不謹,即四海之憂;一念不慎,即百年之患。人就應當這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格外小心,這樣就不會有蘇嘉的自殺身亡;也不會有馬謖的街亭失守,更不會有隋朝的衰敗滅亡……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我們只有經過認真的思考,小心地去辦事,才能真正地做一個謹慎而明智的人。

讀弟子規信有感

從學校畢業以後雖然沒有停止學習,但是基本上沒能完整的看過一本書了,畢業也好幾年了看過很多家公司,也瞭解了很多公司一直感覺自己缺少些什麼但是始終不明白,直到來到了衫動中國,來衫動第一天面試經歷了感覺與以往面試不同的一面,尤其是大師兄和芮總的談話,使得我有了一個思考,也正是這些談話才讓我決定來到衫動,來看看這裏的文化這裏的不同。

來公司的第一天公司沒有像其他公司一樣讓我來熟悉工作流程,而是讓我去背誦《弟子規》當時沒有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可是看了《弟子規》的內容之後我有所感悟,從孝到悌,有謹有信,將眾愛,談仁學,最後講學習。這本書的內容包含我們生活中得很基本的道理從衣食住行到禮儀廉孝。從懵懂無知到老有所成,從對父母親人到對我們桌位的每一個人,淺顯易懂的話卻説出了很多的道理。通過《弟子規》的學習是我對這些有了一些新的瞭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出則故,反必面,居有長,業無變。”

我在外工作已經有三年了,每年回家也只有十來天的時間而且回去還有大半的時間和朋友同學一起,在外面工作時每次給家裏打電話父母會説家裏都好一切都好,現在想想也許是父母為了不讓我擔心而説的。也許以前沒在意過直到有次我電話壞了那時剛畢業出來工作,大概一週沒給家裏電話然後父母很着急可是聯繫不上我,最後找到我一個朋友的電話號碼然後朋友親自過來找我告訴我家裏人很着急讓我給家裏回個電話,當時沒想那麼多,直到現在給我很大感觸,我完全沒想到父母是如何找到朋友電話的,如何找到朋友家裏的,朋友的告知包含了父母的焦急。從那次以後,我每週都會主動的和家裏通電話,雖然父母依舊會説家裏一切都好,但是我能從他們的聲音裏聽出他們是不是真的好,有沒有生病。百善孝為先。在此希望父母一切都好。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這句話使我想起了我前段時間的面試,我不能去説這個企業或這老闆怎麼樣,但是我只是覺得他們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問題,快一個月過去了,我還不知道他們何時會通知我面試結果,現在這個結果對我來説不重要了,這件事也讓我對這所企業有所認識。我很慶幸我來到了衫動,在這裏雖然一切都是剛剛開始,但是我發現他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小時候有這麼一句話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覺得這句話對個人還是對團體都適用。我相信在我們這個充滿活力。充滿激情,更有着良好的人文環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明天會更好。

“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學習是不間斷的,只有不斷學習,所有問題都能解決。如果有不懂的那就要請教別人,只有虛心請教才會有更大的進步,這幾句已用於我現在及以後的工作中,在這個新的工作崗位上要想做好只有不斷的學習。在衫動這新的環境裏,在大家的互相幫助中,我相信我會成長的更快,為自己,為團隊,為公司的發展去盡綿薄之力。

再次感謝公司,及其各位優秀的同事,你們優秀了我能更優秀,公司也會因為大家的努力而精彩。

讀弟子規泛愛眾有感

本週學習了《弟子規》中的“泛愛眾”篇。“泛愛眾”,在《弟子規》中是這樣解釋的:“以廣泛的愛心對待社會大眾„„每個人在為自己的同時能夠兼顧到他人、家國、天下„„用心去感受別人的需要„„待人謙和、有禮貌。”與朋友相處,要講平等、博愛,以博大的愛心去對待別人。現在,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就是:只會索取,不會給予、奉獻;只知道去坦然接受,不知道欣然給予。聞名世界的文學家高爾基曾説過一句話:“給,永遠比拿愉快。”《弟子規》裏也説:“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意思是給予、索取要分得清楚,給予多一些,索取少一些。

“人有短,切莫揭”。當看到人有短處,你要懂得愛護他,人都有自尊,都有面子。不可以揭他的短,讓他難過,要包容他。包容他呢,反而會讓他覺得你很慈悲、有愛心,他才能夠反省,才能改過。如果把他的短處揭出來,他對你懷恨在心,不但不能改過,還會與你結怨,何苦呢?人家有短,雖然我們看到了,不要放在心上,仍然對他和氣、寬容,這是一種大慈悲的表現。

揚人善,幫人助己。“道人善,既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句話是説,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善的地方,有有點、長處,我們一定要稱讚。當我們稱讚這個人的優點、長處,是對那個人的勉勵。當他知道你在勉勵他的時候,“人知之,愈思勉”,他聽到你這樣的讚歎他,他就會更加的努力向上。把他的善處優點更加的發揚下去。所以,這是對他的一種鼓勵。同時對自己也是勸勉,看到有人善,我們見賢思齊。

也是在勉勵大眾,使大眾都生起一種嚮往、羨慕之心,從而加以效仿。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這裏是講,別人的恩要常常記在心裏,知恩報恩。古人講: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對怨恨呢?別人對不起我,我應該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這個短長,我們要做到極處。短,越短越好,心裏如果有不平、有怨恨,念頭剛起的一霎那,我們就要把它壓下去,只在一念之間,不能讓他存在。所以要放下自己內心對一切人的衝突、怨恨。當我們放下一切衝突、怨恨的時候,我們會突然發現,世界原來這麼美好,這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別人對我們有恩,我要長長久久的放在心裏,。當別人對我們有怨恨的時候,我們問,這真的'是怨恨麼?其實不然,我覺得他對我有怨,那就真的是對我有怨了,但是我轉念一想,他怨我的時候,不正是成就我的時候麼?福是逆着加的,對逆來的,你能夠順受,就有福。

讀弟子規信有感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説一説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裏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餘力學文有感

我喜歡《弟子規》,特別是學習第七章“餘力學文”,亦是受益非淺。

“餘力學文”這部分講的是怎樣讀書學習。我尤其喜歡這句: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開始讀一本書的時候,不妨把學習計劃定得寬鬆一些,但在實際執行時要抓緊用功,不懈怠、不偷懶。只要下夠了工夫,不懂的自然會懂。

從元代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王冕成名的小故事中,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的這12個字所概括的意思了。王冕小時候家裏很窮,為了生活,他只好給人家放牛。一天傍晚,王冕在湖邊放牛,雨過天晴之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想:要是能把這美景畫下來多好啊!於是,他找來草棍在沙地上畫了起來„„漸漸地,王冕對作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見什麼就畫什麼。後來,王冕有了積蓄,就買了畫筆、顏料帶在身邊,一邊放牛一邊學畫,經過不懈地努力,他終於成為著名的畫家。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這12個字告訴我們讀書的正確方法,讀書要科學地制定學習計劃,要嚴格執行,要不懈努力、持之以恆。我們每天讀書一定要按計劃好的內容去完成,還要下足夠的功夫,付出足夠的努力;只有不斷解決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日積月累,才可能真正學到知識。

每當我想到這幾句話,感觸最深,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在第一學期,由於課程較多,在制定學習計劃時,各科的時間制定得相當緊湊,實施起來總感覺時間不夠,有些科目還不能執行預定的學習計劃,比如語文不能很好地安排時間學習,致使期中考考得不理想。自己在學習中,有時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很多問題都還沒有搞懂。我們有的同學下課後,他不知道今日事今日畢,不知道要把今天的功課先複習,問題就累積了很多;有的同學甚至上課不停,平時也不自學,到接近考試的時候緊張兮兮,才開始猛用功,這樣是不會學到真知識,掌握真本領的。

因此,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做到,制定計劃的時候不妨寬一點,但執行計劃的時候一點也不能耽誤。寧可提前超量完成計劃,而不要趕不上、做不到,否則所定的這個計劃就等於是假的了。不能養成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的習慣。努力做到今天要讀的書今天讀完,今天要做的作業今天做完,今天要做的事情今天了結。今日事今日畢,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習慣。有這種習慣的人,比較容易做出成績,比較容易取得成功,才能沿着一條越來越開闊、越來越清晰的道路到達人生的彼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4lqe7e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