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引導語:《弟子規》是較好的教育書籍,其中含有教人為人處世之道,尊老愛幼之理等,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它有哪些教育意義吧。

《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弟子規》的教育意義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對教育的解釋是指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同時指導習慣養成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小學生來説,培養良好的習慣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好的習慣能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在小學中,我們引入《弟子規》的學習,其中包含着很多有教育意義的道理,讓學生讀起來很流暢。《弟子規》對於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具有很好的作用。

一、用《弟子規》引導學生學會感恩

《弟子規》中有很多對於孩子孝敬父母的教育,也有父母教育孩子的句子,比如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也有“子不教,父之過”。我們要多把這些語句與生活聯繫在一起,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根據文中的要求去做。我們可以利用節日對學生進行實踐,比如,在教師節中,讓學生為老師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或者送給老師一句温暖的話來感謝老師;在父親節,可以給父親端一盆洗腳水;在母親節,可以為媽媽洗一次碗等;在“六一”兒童節,可以為同班同學做一件好事。加強自己與大人之間,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增進與他人之間的交往,學會尊敬別人,與別人融洽相處等。

每個孩子都想成為爸爸媽媽的乖孩子,都想在他們面前表現得好,所以,《弟子規》中的內容正是他們所希望能做到的。用《弟子規》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指導,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他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逐漸變得懂事、心胸寬廣,學會尊敬長輩與自己的老師。通過長時間的學習,我們從家長的反饋中得知很多孩子在家裏能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懂得了尊敬父母,這是《弟子規》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用《弟子規》讓學生懂文明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比較多,他們多是在家裏的小皇帝,父母都寵愛他們,什麼事情都會滿足他們,不會讓他們受到一點點的委屈。這樣,孩子什麼事都不用做,好像都是別人為孩子服務一樣,逐漸形成這種不良的想法,所以,他們做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考慮其他人的感受,這樣,在生活中,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多起來,對自己的同班同學看不習慣的,對自己的家長看不習慣的。比如,我們老師在學校裏經常會聽到一些同學向老師告狀:老師,他把我的本子放到一邊了;老師,他把我的書包弄歪了;老師,你不公平,光表揚他不表揚我,等等。學生學會了告狀,但很少説自己的不是,覺得都是別人做錯了自己做好了。如果這些不良行為不能及時得以糾正,可能會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壞的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老師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他們耐心地教育。如果引用《弟子規》,效果則會更加明顯。將書本上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學生的思想得到了教化。我們充分利用《弟子規》,從書本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教育孩子時刻注重自己的形象,做一個儒雅大方的人,與別人交往時,行為舉止大方得體,對待別人要心胸寬廣,不可自私自利,要有一顆仁愛的心。

三、用《弟子規》教育學生學會學習

《弟子規》中有很多教育學生會學習的句子,我們要利用這些對學生進行學習教育,教育學生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學習的最起碼條件,只有上進的心,才能去實踐。當我們老師進入課堂的時候,看到整齊的桌椅,看到靜靜等老師上課的同學們,我們會覺得自己做一名老師是那麼的光榮,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識全都教給學生們。這樣,老師上起課來有精神,同學們學習起來更有熱情,他們聽課是那麼認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那麼,這樣的課堂教學質量肯定會非常高。《弟子規》中還有這樣的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這些是教學生讀書學習的技巧,意思是説讀書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樣,他們在學習中如果遇到了困難,就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比如問同伴、問老師。

總之,學習《弟子規》,對於小學生的成長極為重要,既提高了學生的個人修養,又讓他們的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這對於學生的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讓學生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愛心的人。

 [知識拓展]

學【弟子規】有感

如果説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説《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眾,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為本。我認為,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為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為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為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為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成績不能説明一切,因為成績只能説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為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説,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才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為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為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為,要讓中國成為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為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眾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m0gl0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