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裏面的故事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裏面的故事

故事一:文王問安【晨則省昏則定】

弟子規全文弟子規裏面的故事

周朝的文王,開創周家八百年的基業,是中國有始以來最長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聖德,我們從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時,每天一早雞初鳴,天還未亮時,一定穿好衣服到父親那裏,問候父親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樂;如果父親有不適,就感到憂愁,一定想辦法讓父親安適,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文王每天這樣三次問安,沒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煩,是我們學習「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樣。

故事二:陸績懷橘【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在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年紀才六歲的小孩,名字叫陸績。有一次,在九江遇見當時的太守袁術,袁太守認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請陸績吃。陸績就多拿兩粒藏在衣服裏,等到要回家告辭的時候,橘子突然掉出來。袁太守以為是陸績貪心,就問他原因。陸績回答説:「橘子是我母親所喜歡吃的,因為沒錢買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給母親吃,並非自己貪心,還請太守原諒!」袁太守覺得這孩子太難能可貴了,肯定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

故事三:老萊子綵衣娛親【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周朝楚國人老萊子,已經七十歲了,常身穿五彩衣,學做嬰兒戲,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別人對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親的歡心,讓父母笑口常開,忘記身體的不適,不會感到老境的淒涼。老萊子可貴的孝行,正是「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最好的模範。

故事四:潘京孝順母親【親所好力為具】

我國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親很早就去世,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本性很仁慈,喜歡做利益大眾的事。有一年大饑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討賑災的事。潘京深體親心,盡力鼓吹倡導,任勞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勞苦,讓母親歡喜。鄉里的人為了感謝他們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來紀念。後來潘京的兒子潘浚,在萬曆年間中了進士,一直做到相當宰相的「尚書」職位。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體親心,發揚母親的美德,造福鄉里,把孝推到最高點,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間豪傑啊!

故事五:閔子騫勸父留母【親所惡謹為去】

孔子弟子閔子騫,年紀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父親娶了後母,後母再生了兩個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氣寒冷,父親要外出,就叫閔子騫駕車,在途中,閔子騫突然掉落了駕馬的韁繩,父親以為兒子太粗心,就責怪他的`不是。誰知一接觸兒子的衣服,才發現閔子騫穿的布袍裏面,全是不保暖的蘆花。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裏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這時閔子騫跪下來哀求父親,説「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裏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到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他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讚閔子騫説:“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故事六:漢文帝為母親親嘗湯藥【親有疾藥先嚐】

二十四孝中有位「親嘗湯藥」的漢文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日夜盡心照顧母后,把侍奉母后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對於母后的湯藥必定親自嚐嚐,確定熱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后服用。這樣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傳至今。正是「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的最好寫照。

故事七:為父母守孝【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宰我問老師説:“為父母守喪三年,時間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嗎?”孔子回答説:“一個有德的君子,居喪期間有好吃的東西,不覺得有味道;聽好聽的音樂,不感到快樂;居住的地方再怎麼舒適,也不覺得心安。”接着孔子又説:“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而為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當子女的我們在父母去世後,也能在三年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嗎?”聽了孔子的教誨,就知道經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邊,心中自然就湧現思慕之情而悲傷嗚咽起來。父母的影子佔滿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無法報答,自然不肯為享受而住在舒適的地方,平時吃的酒肉也摒去一邊,只求清淡。孔子的學生子路,年輕時家裏很窮,沒有好東西奉養父母親。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換取白米來供養父母。雖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樂。後來在楚國作官,常常面對豐盛的食物,卻不由心酸而淚流滿面。這位好勇過人的子路,讓人感到奇怪!原來是子路思念起過世的雙親,已無法接受他豐盛的奉養,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故事八:泰伯放棄王位【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稱讚他有三讓天下的美德。當週文王(名字叫昌)出生時,祖父古公亶父就説了一句話:“我周家將來一定有興盛家業的人,那個人就是昌罷!”如果照傳統的規定,古公亶父的位子應該傳給大兒子泰伯,不可能傳給三兒子季歷,季歷就是文王的父親,這樣周文王就無法繼承國位。泰伯很有智慧,聽到父親古公亶父這句話,瞭解父親的心意,於是藉父親生病時,需要藥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採藥,並將自己紋身斷髮,這樣一來就不能接受國位,而滿了父親的心願。泰伯不僅舍掉世間最大的財物—國位,讓位給三弟季歷,又順利地把國位再傳給文王。這種作為,使人看不出他讓國的行徑,所以孔子稱讚他是「至德」呀!同學們!見賢思齊,讓我們學習把自己心愛的財物,讓給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故事九:子路清貧【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孔子的學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貧窮,吃的用的都很簡陋,他身上穿着破舊縫補過的棉袍子,但當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從未覺得羞恥不如人。子路這種不俗的高潔人格,讓孔子讚歎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發表個人的志向,子路説:“我願意將自己高貴的車馬及昂貴輕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壞了也不會抱怨。”從子路的志向,可見子路不重視物質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間互助的友誼。子路看輕一切物質享受,一心只想充實高尚的品德,他這種勇氣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故事十:子路正義拒叛臣【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孔子晚年,有一個小邾國的大夫,進獻句繹這塊土地來投奔魯國,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魯國能立下盟誓給予保障,如同現在的政治庇護。但是,他不這麼想,他只要孔子的學生子路能給他保證,他就有足夠的安全感!因為子路的信用深得當時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話,勝過一個國家的承諾。但是,子路並不濫用他的信用,他拒絕了小邾國大夫的要求。子路説:“我可以為魯國的戰事犧牲自己的性命,卻無法答應叛臣的要求。”因為守信是要符合正義的啊!

故事十一:董遇巧用三餘【有餘力則學文】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説: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故事十二:孟母斷機【父母教須敬聽】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並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後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麼生氣。母親説:“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麼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奮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標籤: 全文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pw7w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