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裏的大智慧

《弟子規》裏的大智慧

引導語:《弟子規》是一部優秀的德育教材,長期誦讀學習有利於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那麼《弟子規》有怎樣的智慧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弟子規》裏的大智慧

一、不會與別人積極互動,何談職場生涯的幸福與成功

《弟子規· 入則孝》第一句話就是 :“父母呼,應勿緩。”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有的家長立刻提出,這種對父母的絕對服從,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我,會不會太嚴厲了?其實這是要我們必須和大家一起建立一個良性的互動關係。當你向別人發出請求配合你工作的信息後,別人會前來配合嗎?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平時別人需要你配合工作的時候,你的反應。如果平時與同事就有非常好的互動,大家感覺彼此和諧順暢,很開心,那麼,你發出請求信息的時候,別人當然也會欣然而至。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沒有培養出“分享、互助”的思維習慣,而是覺得世界都是該來幫助我的。這樣,他的良好互動越來越少,何談職場生涯的幸福與成功?

二、人生大事,無一不是順勢而為

《弟子規》裏有一句話:“父母責,須順承。”

有人會説,現在我們不是講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嗎?不是講平等嗎?為什麼《弟子規》讓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批評時,要無條件地全部接受呢?其實這是在培養我們順勢而為的好習慣。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與人溝通是很有講究的,説話的方式等都很重要。人人都需要尊重,都希望自己被人尊重。可是,當你説件事情,對方毫不客氣跟你大唱反調的時候,往往同樣的事情,溝通的結果卻大相徑庭。這就是逆勢説話的結果。有的時候,同樣的話,如果能先考慮對方的感受,不反駁他,先承認對方的道理,然後再陳述自己的觀點,則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其實對父母的批評,就是應該先順着接受,不要在當時頂撞。如果你在家裏學會了保護別人的情緒,學會了順勢而為,將來在社會上,也會更加從容。

三、體察温暖傳遞温暖的能力至關重要

《弟子規》裏有一句話:“冬則温,夏則凊。”

古人提出“冬則温,夏則凊。”,難道是讓小孩子去暖被窩嗎?當然不是。這是古人培養孩子“體察温暖”的一種方式。是要求孩子體會父母的付出,然後用自己的温暖去與父母互動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能體察到世界的各種温暖,然後與周圍的`人互動,使自己與周圍的關係逐漸變得和善。這樣的人,生活應該是幸福的。而當孩子覺得這世界的一切就該是為自己準備的,一切都該順着自己的時候,就容易形成心理定式,將來長大了,受苦的卻只能是他自己。

四、把善的意願表達給他人,是一種生存的能力

《弟子規》裏有一句話:“晨則省,昏則定。”

原意是子女要早晚問候父母,侍奉父母起居。現在,甭説侍奉起居了,單單是早晚問候,可能很多孩子都做不到。所以《弟子規》的這種要求基本是現代人難以做到的。那麼,古人這麼做,到底有什麼道理呢?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需要互相協調;如果缺乏溝通,則會有無限的不快。修行不在高山之巔,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點點滴滴的與人為善中。在生活中隨時發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願表達給他人,這是一種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這樣,則生活會幸福很多。對於成年人,我們今天能否做到每天問候年邁的父母?我看未必。很多人常年在外工作,很久都不給父母打一個電話。要知道,父母電話裏説自己不想念孩子,其實心裏無比思念。那麼,我們能否及時打個電話給予父母關愛呢?你怎麼做,你的孩子會看在眼裏,學在心裏。

五、事業,是需要堅持的

《弟子規》裏有一句話:“ 居有常,業無變。”

當下,社會節奏如此之快,怎麼可能不換工作或者學業呢?怎麼可能在一個地方一直住下去呢?古人為什麼要這麼要求做兒女的呢?

首先,這是要讓父母能夠隨時聯繫到你,隨時可以找到你,隨時知道你的情況,這樣父母才會安心。這是孝順的一種體現。實際上,“居有常”培養的是孩子獲取空間穩定感的能力。

其次,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成功。事業,是需要堅持的。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心很容易安定,集中精力從事自己的事業。而有的人心總是遊蕩不定,這樣做事自然不能專心,難以成事。而兩者的差別,就在這種空間穩定感上。這有先天性情的因素,也有兒童時期培養的因素。如果在兒童時期,家長能給孩子講這種安定的重要性,講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心中自然會有這樣的觀念。當他們長大了,這種能力則非常關鍵。我們今天工作的節奏非常快,大家都在尋找新的機會,但有時候欲速則不達,反而是靜下心來,認真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不斷累積,最終比四處奔走的那個收穫更大。

六、做事任意妄為,勢必害人害己

《弟子規》裏有一句話:“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我們人生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過分關注“大”,嫌棄“小”,忘記“大”是由“小”構成的。生活中,為什麼抱孩子的人特別難打車?就是因為很多司機發現現在很多孩子上車根本就沒有什麼規矩。有穿鞋在座位上亂蹦亂跳蹦的,還有對着座椅撒尿的。這是什麼?這就是“擅為”,完全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和利益,這是家長縱容的“擅為”。這樣的縱容,往往會讓孩子喪失做事的協調能力,因為他覺得一切都是為我準備的,我不需要考慮別人。那麼,當他長大了,做事也會很少考慮他人,這樣的人,在單位能受歡迎嗎?很多家長説,等他長大了就明白了。其實,小時候形成的思維慣性,還真就可能改不過來。因此,“事雖小,勿擅為”告訴我們:教育孩子在做事的時候,要考慮周圍的關係,考慮周圍人的利益與感受。這是教育孩子如何獲取在生活空間中協調做事的能力。“苟擅為,子道虧”首先要關注的,應該是家長的教育,讓家長自己做到教育孩子關注細節,注意他人,排除自私的想法。

七、自私的人最終都會失敗

《弟子規》裏有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句話在告訴我們:學會分享,你會更幸福。人獲得幸福的過程,也是不斷克服自己私慾的過程,就是學會分享的過程。我們不是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我們與這個世界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自己的利益是依賴於他人的,是與他人互相關聯的。他人好了,自己才會更好。新東方的俞敏洪先生曾經講過,大學時與他同一宿舍的一位同學就因為從不肯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蘋果而被同在新東方工作的其他同學拒絕加入。為什麼呢?因為品性問題。吃蘋果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可以看出這個人不懂與人分享,比較自私。合夥,是需要大家把利益放在一起,一起努力的。如果有一個人自私,就會把整個氣氛給破壞了,這會是毀滅性的打擊。為什麼那些很自私的人,總是在社會上難以真正立足?因為,每天每一刻,你的種種線索,都被別人看在眼裏,大家在隨時評判,這決定了你未來合作機會的多少。而懂得分享的人往往能夠有一番作為,是因為他的品性早已展示給大家了。

 

國學智慧:《弟子規》解讀

入則孝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悦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 讀

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悦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故事

王祥,晉朝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乾重活、吃糙飯。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嚐後進。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着凜冽寒風,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

 

2016年常山:“誦讀弟子規”入選省級德育建設示範項目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靜聽”,近日,筆者走進溪墘僑心小學看到全校6個班級100多名學生正在進行弟子規誦讀。他們語音清晰準確、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琅琅誦讀聲,掌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9月13日,福建省教育廳公佈了福建省中小學德育建設100個示範項目,常山開發區溪墘僑心小學的課題“經典誦讀·讀行弟子規”光榮入選。學校課題組認為《弟子規》是一部很好的德育教材,長期誦讀學習有利於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據瞭解,自2015年3月開展這項課題研究以來,溪墘僑心小學全校師生利用地方課和早午讀課時間誦讀《弟子規》,解讀《弟子規》,利用第二課堂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弟子規》,同時帶動家長參與,家校互動,大人小孩共同成長。

目前,這項課題已初見成效,學生們在“孝悌”、“謹信”、“愛眾”以及用功讀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進步。據悉,本學年,溪墘僑心小學“經典誦讀·讀行弟子規”課題組還將在活用《弟子規》和成果展示兩方面深入開展活動。

標籤: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v7xv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