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短短的三字一句,其中卻藴含着無窮的道理。這就是中國經典儒家文學著作《弟子規》的開篇語。

俗話説的好,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一個人如果從小懂得規矩,明辨是非,那麼他將會成為一個有原則、有主見的人;反之,如果從小過於放縱,任由自己的脾性張揚,那麼他很可能會偏離正確的人生軌跡,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弟子規》就是這樣一部約束、管理我們言行的規矩書,請大家謹記這是約束而不是束縛,是管理而不是管制!

全書以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餘力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闡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習慣與規範。開頭提到的那幾句便是《弟子規》的總敍,貫穿了全書的內容,告誡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次要為人謹慎,講誠信。愛所有的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在把這些都做好的前提下,大德已成,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從這幾句我們也不難看出,學習文化知識是放在大德之後的,人生之大德應是“孝、悌、信、愛、仁”,有大德才能有大成!

讓我們再深入的體會一下大德之道!

入則孝——試想一個不愛父母的人,何以愛別人,何以信於人?他是孤立的,自私的,狹隘的,難以成事。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即使他有再大的成就,這種人也是遭人鄙視的。對於我們來説,父母就是天,為我們支撐一片生存的世界,我們怎能不感激父母?母愛如輕柔温暖的雨,父愛如堅不可摧的山,他們永遠永遠的付出,我們何以報答?只有“孝”這一個字。

出則悌——我明白了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長輩。無論對方與你有沒有血緣關係,只要是長輩,他們身上就有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尊重的東西,我們都應以誠懇、尊敬的態度去面對。對待長輩要用尊稱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等等,都讓我深深的反思自己,也在時時提醒自己,對待長輩時千萬不可傲氣凌雲。

謹而信——我明白了無論在那個環境中,人都應該保持謹慎而誠信的對人做事。譬如在家如何對待親人,在外怎麼與人溝通,做事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等等。這裏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我們只有對別人誠信,別人才會回饋給我們誠信。如果不能遵守約定,無論是因為什麼主觀的原因,都不足以挽回別人的信任。可見誠信的重要性。

泛愛眾,而親仁——這是與人相處的精囊妙計。正確的交往觀念是人人平等,有博愛之心,愛所有的人,愛整個世界。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要毫不猶豫的伸出援助之手;當別人給自己恩惠時,也要心存感激。多於那些道德高尚、見多識廣的人做朋友,從而見賢思齊,提升自己的素質。

餘力學文——我懂得了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自己創造優異的學習環境,努力達到目標,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習等等,這使我受益匪淺。

讀了《弟子規》這部書,我原本模糊的處事觀念變得清澈了,原本不以為然的不良習慣變成我必須摒棄的惡習。我終於懂得了優秀弟子是怎樣煉成的。我們的人生需要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弟子規》是我們少年時期的必修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不斷完善自我,走出精彩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是一本凝聚了中華美德的書,“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勞、奔波。如今他們銀白的髮絲,無情地佔據了他們的頭髮;臉上一條條的皺紋,在他們臉上築成一條條橫溝;手上長滿了老繭,變得粗糙。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我們怎能不知感恩回報呢?

回憶小時候,從只會在襁褓中哭泣,到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住宿,我們都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第一次光着腳丫子在地上學走路,體會着父母細心的指導,第一次哭着在學校上課,內心卻想着父母來陪伴我們;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望着父母欣喜的笑容……這無數個第一次,也許已經被我們慢慢地淡忘了,但是在父母的腦海裏卻無法抹拭。無數個第一次,父母悄聲無息地在其中傾注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少愛。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遇到挫折時,是誰鼓勵我們,給予我們信心?遇到傷心事時,是誰安慰我們,讓我們振作起來?遇到難題時,是誰幫助我們,使我們度過難關?是父母,是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勞的父母,是連瑣事也會為我們擔心的父母,是投入了無數愛在我們身上的父母。

父母的心,有時嚴厲如法官、有時温暖如太陽、有時慈愛如大地;父母的心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愛是為了我們,父母的汗水是為了我們。因此,我們應該付出自己的孝心,孝順自己的父母。如果我們現在不盡一份孝心,一份能力,那麼等到晚了,後悔就來不急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孝,是父母工作累了,為他們端上一杯温開水;孝,是放學歸來,親暱地説聲“爸爸媽媽,我回來了”,孝,是每天空閒之時,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孝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只有付諸我們的行動,才能報答我們的父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裝扮,才顯得靜穆安祥;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鮮潤;家庭。因為有了親情的滋潤,才顯得平和温馨。而孝是綻放在親情裏的一枝最美的花。讓只會索取的我們,付出行動報答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感受我們熾熱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3

中華上下五千年,經典古籍倍出,就算是泛泛之輩也能列舉一二。我向來是不慕什麼風花雪月的酸詞的,但卻深深歡喜着古人的詩文。如同品嚐一杯香茗,淺嘗斟酌,緩緩入味。最喜的古籍當是《弟子規》一文,它雖不是長篇論述,卻顯精緻,藴含哲理。今有幸拜讀此文,在此略發見解。

今之世人免不得相交,世人有善惡之別,有嫻雅粗俗之別,亦有風俗之別。八方異士相交,混跡於社會之間,最免不得衝撞口角,更甚者大打出手,拳腳相加。何必?《弟子規》有云:“言語忍,忿之泯。”世人皆不願吃虧倒爭得面紅耳赤,有時退讓寬容倒是更金貴的。待人處世貴在以德服人,重在親善。不消説“勢服人,心不然;禮服人,方無言。”無論何時何處何人,都理應謹記一個“理”與“善”字。安定和諧皆是人人所向往的,國家亦是。“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泛愛眾》篇告之世人:處世間,人與人,應友善。四海之內皆兄弟,同是炎黃子孫,共承一脈,凡遇事先講“善”,四方有愛,豈不善哉?

中國者,方圓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也。國之大,欲昌盛,順民心。核心價值觀流淌心河,盛於各方,則國首要,講民主,為人民。《弟子規》中一句“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此意教導國之領袖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應有“事諸父,如事父”之感悟。在其位,謀其政。當摒棄“腐敗潮”,事事躬親力行也,弘揚正氣樹新風。最怕是,一富一貧兩景色。政府應當表率行,即訪民間,抓好扶貧是首要。國之心,裝人民;國之順,在領袖;國之昌盛,當靠人民大家。不可弄虛作假,不可貪污腐朽,不可只光喊口號便無行動,萬萬不可棄人民之不顧。國再大,也須領袖,慎行執權,謹“富強”目標,腳踏實地。此後昌盛,普天同樂,豈不樂哉?

莘莘學子自當是國之棟樑,首要事,愛讀書。學子讀書,貴在自覺自立。讀書若不力行,但學文,長了浮華,又何如?讀書若只力行,不學文,任憑己見,卻昧理真。《弟子規》中教導“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讀書應當“勤”,博覽羣書深研究,理應抱有“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之悟。任誰皆須一番努力才能有所成功,倘一時不成,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加倍功夫後,終會見月明。學子們,當秉着一顆赤誠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雖人智有高低之別,綿薄之力當出。懷揣着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用才華全副武裝。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人才強國,豈不壯哉?

人民者,愛國也,敬業也,誠信也,友善也,萌理想之芽!

社會者,自由也,平等也,公正也,法治也,綻燦爛之花!

國家者,富強也,民主也,文明也,和諧也,結自強之果!

人民,社會,國家,齊聚。共築一箇中國夢。

愚輩之見,雖不高明,但也盡心焉爾矣。有感而發,萬望不至一片批聲。

後記:

昨夜有感《弟子規》,傾身奮筆枕上書。

小輩在此訴衷腸,字字珠璣滿腔血。

核心價值駐心間,能人妙士領風騷。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裏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後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為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為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現,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現。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為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現。

讀弟子規有感5

在我的童年的時候,原以為女兒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得聽從我的指揮,聽從我的命令任我擺佈。自從我學了《弟子規》,我知道了父母對我的愛,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馬上坐在椅子上,從不過問父母的感受,還大聲的叫:“給我來一杯水”,晚上要吃飯的時候,我大聲叫了一句:“把飯端來”,媽媽把飯端來時,我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説:“放在這,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可自從我學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之後,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氣了,聽從父母教誨,順從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壞習慣更多,一時改不了,比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先坐下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有道是:“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來指點迷津,這就是聖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裏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後,我會有事無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説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讀弟子規有感6

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裏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部分。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説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牀上。然後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卻沒什麼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願地去倒了一杯水,嘴裏還嘟囔着:“倒就倒唄。”事後,媽媽批評了我。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我感到很慚愧。

我今後要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做個聽話的好學生,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7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我已經讀完了前六個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有感8

今天,伯伯從書店給我買來一本書,上面寫着幾個大字:《弟子規》,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來,只見第一頁寫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二十四個字。我看不懂,就不想再看下去,伯伯於是很認真地對我説:“這本書很有意義,你結合譯文認真看就懂了。”

聽了伯伯的話我就坐下來,開始讀《弟子規》這本書,一會兒就把心思投入進去了,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是根據古代聖賢對弟子的教誨編成的,教育我們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到一切言行謹慎,要講信用;和人交往時,要平等謙和,要時常親近有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做好這些事情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它給我很大的動力,就是讓我去學做一個懂禮儀,會做人,善學習的人。

在這些句子中,我最得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時,應該一聽到就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説話,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我看到這裏,臉不由得紅了,我覺得我平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看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媽媽在廚房叫我:“開泰,快幫我去買一包味精來”,我正看電視入了迷,想着還有弟弟呢?怎麼不叫他去,就沒有答應媽媽。媽媽又叫我了,我心裏一百個不情願,翹起嘴巴發脾氣,很不情願地走下樓。背後傳來媽媽的歎氣聲。哎!現在想來太不應該了,媽媽心裏會有多難受呀!媽媽,下次我再也不發脾氣了好嗎?我一定會很樂意地幫助您做更多的事情,我也要做一個懂事孝敬父母的人,為你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我覺得書中談到的一個讀書習慣問題對我很有用,“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喜歡讀書,可是不太習慣做筆記,在讀書中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沒有馬上記下來,後來碰到一樣的問題了才後悔,想着我怎麼不記下下來請教別人呢?我想,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一定要學會邊讀書邊記筆記,然後做一個勤學好問的人。

這本《弟子規》給我的教育很大,我一定要認真讀好這本書,還準備買一個本子把我感受最深的句子記下來,經常學習,因為它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指路燈。

讀弟子規有感9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着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悦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悦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温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説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説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讀弟子規有感10

讀《弟子規》有感楊海莎又上“弟子規”的課了,我很高興。因為裏面每一句的道理都使我受益匪淺。“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這短短的十二個字,就使我想起了一件事:我有一次聽一個同學説要買一本書,奔放熱情的我一聽,馬上爽快地説,哦!我知道xx書店有,我去買吧。

可一到那地方看,傻了眼:書賣完了。結局我就不説了,狼狽得很。一想到我輕易承諾,卻辦不到就心裏責怪自己。這就是信!做人就要講究信用,如果不能輕易辦到,就不能先應承下來,要等辦好才能説。見到有人在幹壞事,自己就要想:我有沒有犯這樣的錯誤呢?

有,就要對自己説;不能學他(她),他(她)那樣做是不對的;如果跟他(她)一樣犯了這種錯誤,那也不用擔心,改正了不就好了嗎?這就是“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在一聲聲琅琅讀書聲中,我又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11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着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裏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初二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説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迴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着眉跟父母嘮叨一番,才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説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着,想着,我鼻子酸酸的,接着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為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12

有人喜歡幽默搞笑的漫畫,也有人喜歡內容多彩的小説,我,卻只鍾愛那平平凡凡的《弟子規》。

《弟子規》沒有故事那樣精彩的結局,沒有小説那樣優美的文筆,它平凡的許多人對它不屑一顧,但它傳承的是我們祖宗五千年年留下來的觀點,它藴含着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記得剛接觸到《弟子規》時,把學習它當成一種任務去對待,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弟子規》了,每次學完一句,自己就覺得心中開闊了,就象是沉積在心底已久的烏雲飄散了,心情變得喜悦了,回到家把我所學習到的知識説給媽媽聽,媽媽也很欣賞我的言詞表白,這更加堅定了要堅持把《弟子規》好好的學下去,為我之用,家中的温馨和諧也隨之而大放光彩,雖説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卻也是相敬如賓。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既然學習了《弟子規》,就應該落實運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時時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成長進步。以前媽媽批評我時,我總是很不樂意,不,準確地説是非常之不樂意,就是抵抗,眉頭緊皺,臉拉得要多長就有多長,一種視死如歸的架勢。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來同樣是批評,可我就覺得很快樂,把眉頭打開,海闊天空,聽父母的話,心情再一次感受到了喜悦,因為有人在關注我,重視我。父母批評我們時,應坦然一點,勇敢的接受批評並改正錯誤。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應該馬上應答,父母有事交代時,我們不能慢吞吞的,行動要迅速,要積極響應父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就拿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情來説,吃飯,我以前呀,媽媽叫我吃飯,因那陣的我就想趕緊寫完作業是最重要的,飯嘛,可以遲一會吃,有一次被媽媽叫五六回了,我還是拖拖拉拉,慢吞吞的,把老媽惹急了狠狠地把我批評了一頓,被媽媽嚴厲地訓斥後,我不由得感覺到對不起媽媽,當然那個時候還沒學習《弟子規》呢。但自從學習弟子規後,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是爸媽叫我,我總會在第一時間給他們迴應,或者説“媽媽我還有兩字就寫完了,請稍等我一會兒”,或者回應説,“就來”,我的這些小變化讓爸媽有一點小興奮,為此,好幾回都得到了老媽的好評,更讓我開心的是每天中午放學或是下午放學我都會比爸爸媽媽回來的早,聽到他們的腳步聲,我飛快地給他們開門,然後深深地給老爸老媽行鞠躬禮,不知不覺地媽媽爸爸也會回敬我一個鞠躬禮,我心裏那個樂呀,甭提有多美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我們首先要做到尊敬長輩,百善孝為先嘛!接着要友愛兄弟姐妹,做人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信用的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學習《弟子規》,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修養,更能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並且還可將思想昇華,我們應該愛我們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與社會,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地和諧健康。

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弟子規》,教會了我做人,教會我孝順,至少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為我操勞的父母。傳統文化的精髓——《弟子規》,我愛你,你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

讀弟子規有感13

暑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行為指南,對於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第四部分着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於我們學生來説,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説:“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説:“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閲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説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説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緻、反覆閲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為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有感1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當看到這幾句話時,我們一定都覺得很熟悉。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背的“弟子規”。

我們大家都是中國人。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之淵遠。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歷史已經有五千年了,在中國周邊的一些文明古國也有一些傳統文化歷史,但都沒有完整地記錄他們的文化歷史。唯有中國,文化歷史淵遠流長,從未間斷過。

以前古代人讀書都是非常講究的,女子不能讀書,男子才可以讀。而且除了讀四書五經以外,不能讀別的書。弟子規裏面就有一句“非聖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智。”。從這點來看,古人對於學習的書籍內容是非常重視的。要是在現代,讀書的內容也十分重要。我們小學生就應該讀一些“感恩系列”等心靈雞湯系列的書或是“笑貓日記”等校園小説,可以帶給我們人生的啟發,培養自己的情商;還可以放鬆一下自己,讓我們在課餘時間開懷大笑。

説到“四書五經”,也就是古人科舉考試所學習的書,中華傳統文化裏的一些。中華傳統文化還有很多,比如説:《孝經》、《千字文》、《論語》、《三字經》、《弟子規》等,我背過《三字經》、《千字文》和《弟子規》,我覺得最好理解而且最精簡的就是《弟子規》了。

《弟子規》的總序概括了《弟子規》中的所有內容,它告訴我們了許多道理。

首先,做一個人,要孝順,要孝敬父母親人。我今天去聽了弟子規的教育講座,主講人説了,身體不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只有使用權,它是父母的。就像《論語》裏面講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如果你遭遇了種種失意,朋友都離你而去,那麼你還有親人陪伴你。因為他們是你的親人,所以可以原諒你的一次又一次犯錯。你應該用一生的時間來陪伴你的親人,用來還他們以前為你付出的債。而且還要愛護兄弟姐妹,通俗一點講,就是不能以大欺小。如果結合中華傳統的故事,那就要學習《孔融讓梨》裏發揚的精神,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其次要遵循生活規律,搞好自己的生活習慣。別人看見你儀態很端莊,衣着也整齊,但一進你家,裏面滿地狼藉,而且你的行為一點也不禮貌,那麼你難道還算盡到對別人起碼的尊重了嗎?

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信用。如果你不守信用,那麼再親的朋友忍你幾次以後也會離你而去。

除了上述着幾點,還有一點需要我們做到:泛愛眾,而親仁。

什麼是泛愛眾,而親仁?我們來分解開來理解:

“泛”就是廣泛的意思,“眾”則是大家,所有人的意思。合起來“泛愛眾”就是要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能因為這個人是佼佼者就只親近這一個人,有時候成績好並不代表一切。更不能因為他並不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就嫌棄他,厭惡他,其實你厭惡別人時別人也覺得你不怎麼樣。相反,如若你親近身邊的每個人,每個人都公平對待,不巴結領導的親戚也不認為其他人沒有權力就遠離他們,則會迎來每個人的喜愛。他們寧願與你這樣親切隨和的平民在一起也不願意和那些有“關係”的人在一起。而且我看過一個故事,兩個很好的朋友,其中一個騙了另一個,而另一個為了捍衞朋友的自尊,也未捅破窗户紙,心甘情願上他朋友的當。朋友聽後很感動,為自己有這樣的朋友而感到自豪。

再來理解“而親仁”,“而親仁”的意思便是要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你便會學習他身上的好處,也成為另一個有賢德的人;相反,如果你親近小人,你也會墮落成一個小人。有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句話的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做完上述幾點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你便可以開始學習知識,如果連基本的做人的素質還未達到,還不如先別學習呢。

我們一定要牢記自己是中國人。現在很多人都説,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梁啟超爺爺有句話説的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讓我們承擔起把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下去併發揚光大的重任吧!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寫出來的一本書,最近老師也在讓我們背誦,為的是也讓我們記住怎麼才能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人。

我一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就想到了自己:媽媽叫我過來我都是慢吞吞才走過去。媽媽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後天干。直到讀到那兩句話,媽媽説一我不説二,對我可有幫助了!

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媽媽吵架了,反而聽從爸爸媽媽的意見,慢慢改正我的缺點增強我的優點,使我儘量快點變成一位好學生。

我讀到“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現在都要向我的上級——爸爸媽媽請示一下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總而言之,《弟子規》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把我從一個調皮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規範的學生。

標籤: 有感 通用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e4pe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