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寒假的那一天,我和好朋友廖在沛一起去了了麗景學校參加語文老師讓我們去的冬令營。

我們如期地來到了麗景學校。

這的老師素質非常高,有的還是北京大學的大學生和研究生與大學生呢。他們都是北京大學儒行社的,所以他們教我們的也都是與儒家有關聯的東西了。他們可個個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呀!

在這裏的課程大多都是有關《弟子規》的。也有與歷史有關的東西。

最讓我感到深刻的便是《弟子規》中的兄道友,{我的媽媽作文100字},弟道恭。因為我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對弟弟十分不友好,經常對他兇巴巴的,這也因為他太討厭了,{笑死人的中考零分作文},但是我學了《弟子規》之後,明白了對待兄弟就要恭敬,這樣他也會對你好,就因為學了《弟子規》所以我和弟弟已經三個月都沒有發生爭吵了。

在麗景學校的這7天中,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尤其是《弟子規》給我的指引最大。是它讓我懂得了如此多的知識。我以後一定要多多看看古代的文學經典!他還讓我懂得了古人的智慧一點都不小,而是非常地高!

讀《弟子規》有感2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裏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着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着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地遨遊,它帶着我在知識的寶庫裏摸索前進,它帶着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着“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撐着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着。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歎了一口氣説:“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裏想着: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説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説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説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説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説。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4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從小就喜歡背的一本書,名叫《弟子規》。以前我很小,不知道書裏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現在,我已經能領會其中深意了。它告訴我們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記得最深刻的兩句話是“父母命,行勿懶”和“出必告,反必面”。記得二年級時的一天,媽媽説了很多遍讓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為家住六樓,所以我不想去。媽媽很生氣,她説:“知道‘父母命,行勿懶’是什麼意思嗎?你已經長大了,是不是應該幫媽媽做點什麼?”就這樣,我真正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後媽媽還表揚了我。漸漸地,我會主動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媽媽覺得我真的長大了。

記得還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剛做完作業,想出去玩又擔心媽媽不同意,於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沒有回家吃飯,直到下午肚子餓的時候才回家,到家後被媽媽狠狠地教訓了一頓。媽媽説:“出門時一定要告訴父母什麼時候回來,你這樣做對嗎?害得媽媽在家擔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現在,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先想一想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弟子規》教會我的。

讀《弟子規》有感5

山河歲月,綿綿地來,匆匆地去。即使行走萬里,亦抵不過這樣一處世外相遇。在這樣的地方,適合思考自己,抽離自己,回到另外一個時空,與另一個自己相遇。這樣的地方就是書的世界。進入書的世界,給人以樂趣,給人以才幹,給人以光彩。

宛如中華遼闊的疆土,我華夏的傳統文化也在書的世界中佔據着巨大的比重。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在讀《弟子規》中“入則孝”這一篇時受益匪淺。我最喜歡的兩句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兩句言簡意賅,簡潔明瞭地表達了為人子女應該恪守的本分:父母教育的時候,必須認真傾聽,父母責罵的時候,必須恭順承受。這句話精準地體現了“孝”作為我國基本道德規範,作為幾千年來傳統美德的的要求。

為何要以“孝”作為基本道德規範呢?我想,一切美德和善都源於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而父母正是我們生命之始,是我們第一關心與尊重的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人若是連父母都無法關心與尊重,那又如何會關愛尊重其它人?所以説,一個要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而道德修養必先經過孝道教育來培養,沒有了“孝”,其它品質也就無從談起了。

所以,國人將“孝“作為評判君子的第一標準,國君也把“孝”作為審核官員的標尺。舜以孝德獲得堯帝的禪讓;東漢則直接以“舉孝廉”的`形式選拔官員;魏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才有了為孝敬祖母而辭官的李密,才有了感動世人的《陳情表》。幾千年來,我們已經將“孝”之一字融入血脈,滲入骨髓,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都以傳承孝道,贍養父母為己任。與西方追求自由獨立的思想文化不同,中國人重孝道,重家庭責任,國人從沒有因為成年就離開父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的習慣,而是選擇挑起家庭重任,將營造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作為理想目標,讓老人有所養,而子女更是耳濡目染,將這品質代代相傳。所以四世同堂是國人最大的理想,而這一理想中透露出來的正是“孝”之精髓。

掩卷而思,我們自小就從書籍中不斷聆聽着“孝”的教育。《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教育着我們愛護小輩,尊敬長輩;《增廣賢文》裏“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教育着我們當供養父母,回報恩情;《韓詩外傳》説”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教育着我們當及時行孝,莫要追悔終生。華夏兒女將生活的智慧,將”孝“之大道記入書冊,在書中將我中華文明之魂凝聚,形成我泱泱中華具有民族獨特性的精神支柱。它不僅是國家的根脈,更是我華夏兒女的血脈傳承。在”孝“之一字的血脈傳承中,中國人自成謙遜温和的圓融品質,中華民族自成寬容仁愛的國風國格。

我慈孝之心,國人人人皆當有之。

讀《弟子規》有感6

暑假裏,我認真閲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是少年言語行動、道德修養、待人處世的行為指南,對於我們特別有教育和指導意義。

《弟子規》第四部分着重就學習作了闡述,對於我們學生來説,讀懂弄通這個部分特別重要。培根説:“知識就是力量。”李嘉誠説:“知識改變命運。”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就學習的方法,《弟子規》告訴我們:“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讀書要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是用心思考,眼到是仔細閲讀,口到是多讀幾遍。學習中,只有心到、眼到、口到,才能準確理解其中的意義,學到真正的知識。

“緊要功”這三個字對我特別有教育意義,它讓我明白:在學習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要想學到書山、學海里的知識,必須抓緊點滴時間,用心學習、細心探究、全心拼搏,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常説一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人們前進的道路。不好的書則會矇蔽人的思想,破壞人的心志,讓人永遠迷失在黑暗當中。“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説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只有認真、細緻、反覆閲讀經典著作,才能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品德修養。《弟子規》還告訴我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我的理解是:少年不光要學習好經典著作,還要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樣才能不負所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振興中華民族的生力軍,是學習知識的最佳階段。作為少年的我們,只有勤奮讀書、刻苦鑽研,才能學有所獲,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讀《弟子規》有感7

有人喜歡幽默搞笑的漫畫,也有人喜歡內容多彩的小説,我,卻只鍾愛那平平凡凡的《弟子規》。

《弟子規》沒有故事那樣精彩的結局,沒有小説那樣優美的文筆,它平凡的許多人對它不屑一顧,但它傳承的是我們祖宗五千年年留下來的觀點,它藴含着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記得剛接觸到《弟子規》時,把學習它當成一種任務去對待,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弟子規》了,每次學完一句,自己就覺得心中開闊了,就象是沉積在心底已久的烏雲飄散了,心情變得喜悦了,回到家把我所學習到的知識説給媽媽聽,媽媽也很欣賞我的言詞表白,這更加堅定了要堅持把《弟子規》好好的學下去,為我之用,家中的温馨和諧也隨之而大放光彩,雖説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卻也是相敬如賓。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既然學習了《弟子規》,就應該落實運用在自己的生活與學習中,時時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成長進步。以前媽媽批評我時,我總是很不樂意,不,準確地説是非常之不樂意,就是抵抗,眉頭緊皺,臉拉得要多長就有多長,一種視死如歸的架勢。可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後來同樣是批評,可我就覺得很快樂,把眉頭打開,海闊天空,聽父母的話,心情再一次感受到了喜悦,因為有人在關注我,重視我。父母批評我們時,應坦然一點,勇敢的接受批評並改正錯誤。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告訴我們父母叫你時,應該馬上應答,父母有事交代時,我們不能慢吞吞的,行動要迅速,要積極響應父母。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的,就拿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情來説,吃飯,我以前呀,媽媽叫我吃飯,因那陣的我就想趕緊寫完作業是最重要的,飯嘛,可以遲一會吃,有一次被媽媽叫五六回了,我還是拖拖拉拉,慢吞吞的,把老媽惹急了狠狠地把我批評了一頓,被媽媽嚴厲地訓斥後,我不由得感覺到對不起媽媽,當然那個時候還沒學習《弟子規》呢。但自從學習弟子規後,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是爸媽叫我,我總會在第一時間給他們迴應,或者説“媽媽我還有兩字就寫完了,請稍等我一會兒”,或者回應説,“就來”,我的這些小變化讓爸媽有一點小興奮,為此,好幾回都得到了老媽的好評,更讓我開心的是每天中午放學或是下午放學我都會比爸爸媽媽回來的早,聽到他們的腳步聲,我飛快地給他們開門,然後深深地給老爸老媽行鞠躬禮,不知不覺地媽媽爸爸也會回敬我一個鞠躬禮,我心裏那個樂呀,甭提有多美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我們首先要做到尊敬長輩,百善孝為先嘛!接着要友愛兄弟姐妹,做人要做一個有道德,講信用的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和睦相處。

學習《弟子規》,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修養,更能提高一個人的思想,並且還可將思想昇華,我們應該愛我們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與社會,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地和諧健康。

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弟子規》,教會了我做人,教會我孝順,至少教會了我怎樣對待為我操勞的父母。傳統文化的精髓——《弟子規》,我愛你,你是我最喜歡的經典作品。

讀《弟子規》有感8

“鈴……”伴隨着音樂鈴聲我們又進入了經典誦讀的時間嘍!我快樂,我在書的海洋裏遨遊,情不自禁地學古代詩人搖頭晃腦,琅琅誦讀,書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增添了無窮的樂趣!

《弟子規》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説:“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一遍遍的誦讀,使我深有感觸: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父母的愛比海還深比天還高。

回憶小時候的我,體弱多病。在寒冬臘月的夜晚,我常常突然就“呼哧呼哧”喘得厲害。爸爸媽媽總是冒着嚴寒,摸黑把我送去看病。路上,我被裹得嚴嚴實實的,生怕我受涼。就這樣,他們常常忙到天明才疲憊地回家,而我卻在爸爸的懷抱裏呼呼大睡。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他們在這樣重複着這樣的生活。

最難忘的是我六歲那年,在幼兒園裏排練舞蹈時,不小心扭壞了腳,腳腫得像“饅頭“那樣高。那時我家住在七樓,恰巧那天爸爸又出差了,媽媽想扶着我上樓。可是不懂事的我不願意,只嚷着:“媽媽抱我上樓。”媽媽默許了,揹着沉重的“我”,雙手拎着包包艱難地上樓了。走到三樓時,媽媽汗流浹背,大口大口地喘着氣。稍作休息後,媽媽又重新背上我繼續上樓。一個台階又一個台階地往上走。背上的我,小手越來越鬆,身體不斷地往下“墜”。快到五樓轉彎時,媽媽大叫一聲,迅速扔掉手中的包包,緊緊地拽住我,因為我要掉下去啦!好險呀!媽媽長長地歎了口氣,我大聲地哭了起來。媽媽抱住我,安慰我,我發現媽媽全身都在發抖。

“媽媽累,我自己走!”媽媽搖搖頭,重新又背起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氣”走向七樓。

當時的我不懂事,可是今天的我卻心疼不已。

爸爸媽媽,如今長大的我,總是“淘氣”,“不聽話”、“頂嘴”……我要在這裏説一句:“對不起”。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

爸爸媽媽,我一定會做一個你們孝順你們的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9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為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説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裏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裏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裏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

讀《弟子規》有感10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閲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後,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後,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多説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麼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佈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11

《弟子規》篇幅不長,總共1080個字,分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也就是做人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要親近有仁德的人,並向他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必做的事,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不要浪費光陰,要抓緊時間精力去學習技藝等其他有益的知識學問。

自從我讀了《弟子規》一文後,感慨萬分,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一章是《泛愛眾》,它讓我明白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人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

《弟子規》是我們的學習典範,不説是字字珠璣,也稱得上句句精闢。而《入則孝》也正是全文之精華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一定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黃香九歲為雙親温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衞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每每念起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心就難以平靜下來。人間的人啊!都要學會奉獻愛,給予別人關愛和幫助。使這種愛覆蓋了整個天空,大地承載了所有的愛,人間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撒滿了愛。難道不是這樣嗎?只要你奉獻出來了愛,上帝就會回報你。在你遇到困難之時,別人就會伸出愛的雙手,救你於困難之中。

《弟子規》還提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或找藉口推辭偷懶。這裏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爸爸媽媽吩咐我的事,總是不能按時完成,有時還找藉口推辭,爸爸媽媽批評我、責備我時,不僅沒有虛心接受錯誤,還強詞奪理,常常是父母生氣、傷心。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回想以前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鼓勵我的情景;老師輔導我,教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多好!我以後,不,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總之,我要善待他人,與他們和睦相處,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多了。同時,我也要時刻地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為他人着想,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的。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真是受益匪淺!但我們光懂永遠是不夠的,還要行動起來,認真實踐起來!

一本《弟子規》能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的做人、待人、處事、待物,是教導我們生活、學習應有的禮儀與道德的老師。它就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我明白人生許多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讀《弟子規》有感12

最早接觸《弟子規》,應該是在四、五歲的時候。在我朦朦朧朧的記憶裏,那時候是媽媽讀一句我讀一句,只覺得《弟子規》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好玩,至於它的內涵,一竅不通。剛上小學那陣子,老師也要求我們練習背誦《弟子規》,為了完成任務,我背得滾瓜爛熟,但依然沒有能真正理解文中的真正精華和內涵。

隨着年齡的增長,媽媽告訴我:《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生活規範,是我國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學好《弟子規》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它可以讓你從小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於是在是懂非懂的情況下,我拿起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認真地研讀起來。媽媽給我買的《弟子規》除了有弟子規的全文和譯文外,還有一個個經過精心挑選的小故事,通過一個個故事對《弟子規》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故事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讓我終於領悟到了《弟子規》的精華,同時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以前的許多行為是多麼地不孝和錯誤。

例如以前,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或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一拖再拖,老是説“等一下、等一下”,遲遲不動身,爸爸媽媽責備我的時候還朝他們發火。認真學習了《弟子規》後,每當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叫我吃飯、做事而我想偷懶拖延的時候,《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我立刻起身去做,不再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催促。

以前沒有領悟《弟子規》的真正內涵的時候,我從來不懂得體貼媽媽,覺得媽媽為我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每當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我,而當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不懂媽媽是為了這個家、為了我太操勞才生的病,也不懂得照顧媽媽,甚至連一杯水都懶得幫媽媽倒。當我讀到“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時我不禁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現在,偶爾媽媽生病了,雖然我還不能做到晝夜侍,不離牀,但是給媽媽倒上一杯熱水,看到媽媽臉上欣慰的笑容,我也感到開心快樂。這就是《弟子規》給我的教誨和啟迪。

《弟子規》是一本講道理的書,一本能使人進步的書,它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愛,什麼叫孝,什麼叫信任,什麼叫寬容,什麼叫友誼。我要時刻提醒自己,謹記《弟子規》教誨,善待每一個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遇事多為別人着想,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的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程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它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中要做到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讓我頗有感悟的是孝。《弟子規》中談及,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裏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待。心,即是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待即是要照顧父母。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告訴我們要做到孝。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百善孝為先,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如何做人,父母更是我們前進路上的指路人。

古有李密孝祖母,李密,我國古代一位著名人物。他不僅政治才能卓越,而且是個有孝心的人。李密年幼喪父,母親也被迫改嫁,留下孤苦伶仃的李密,無依無靠。他的祖母見他實在可憐,於是就撫養了他,祖孫倆相依為命。李密長大後學有所成,在朝廷中做了官,還得到了逵和榮的舉薦。但是祖母已年老,而且體弱多病。除了李密,再無人能夠照顧他的祖母。於是,李密推辭了逵和榮的舉薦。一心一意照顧祖母。李密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今有孟佩傑孝母親。孟佩傑是20xx年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孟佩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五歲時父母相繼去世,由養母劉芳英照顧。三年後養母因病癱瘓,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從此,孟佩傑擔起了家中的重任。20xx年孟佩傑被距離家鄉數百公里外的山西師範大學錄取,不放心養母的她,決定帶着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房子照料母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孟佩傑向我們展示了孝的偉大。

孝還體現在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現在有些孩子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就好像沒有聽到一樣,這種行為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親讓我們做事情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因為父母親在外工作,忙碌一天,回到家中休息,若是叫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也沒有體恤父母,立即去完成父母佈置的事情的話,這種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不孝。父母難免會老去,會離開我們。在父母去世後三年中,我們要做到守喪三年。有孝心的人在提及父母親會難過哭泣,會哀思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對待去世的父母親,就好像他們還在世一般,時時刻刻感受到他們還在身邊,並沒有離我們而且。

我們要學會孝,要學會感恩父母。《弟子規》中也談及了很多關於孝順父母的詩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承地接受。作為子女,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涼爽;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入眠。

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依靠;長大了,父母也老了,我們就成了父母的依靠。古代帝王中,漢文帝劉恆就有替父母嘗藥的孝心。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父母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孟子曾説過“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由此可見,孝順父母多麼的重要。愛自己的父母,別讓他們對我們的付出付諸東流,別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我們要時刻記住,“百善孝為先”。

讀《弟子規》有感14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弟子規》譯文: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遲緩。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即行動。

中華是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郯子的年輕人。他冒着生命危險,突破重重困難取鹿乳奉親。身為兒女,我們不必刻意模仿“郯子鹿乳”的壯舉,但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回報父母。再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捫心自問,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做到了嗎?

生活中,有許多“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他們什麼事情都讓爸爸媽媽來做,而爸爸媽媽叫他們做一點事情,他們不是趴在地上又哭又鬧,就是拖拖拉拉。從小到大,當我們生病時,父母給我們端茶送水;當颳風下雨時,父母給我們遮風擋雨……而現在父母叫我們幫忙時,我們又是怎樣做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多年,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為他們做點事嗎?我們就不感到羞愧嗎?

如果你連“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點對父母的基本禮儀也做不到,那麼又談何報答父母對你的養育之恩呢?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做爸爸媽媽貼心的小棉襖,做孝順好少年。

讀《弟子規》有感15

最近幾個星期, 學校組織我們高年級的同學一起誦讀經典——《弟子規》,而我也從中也受益匪淺……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原來古人與現代我們的父母對兒女的要求是有着天壤之別的:古人對兒女的管教非常嚴格,什麼事情都得幫父母做好,還要尊敬師長,與人交往得禮貌,對人真誠……總之要求可多了,而我們現代的父母對我們的要求卻不一樣,有的還是向古人那樣嚴格;有的則是時而嚴格,時而鬆懈;還有的家長甚至置之不理,對孩子放任不管……

在這裏面,令我最難忘的有這三句話:

第一句:“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讀完了這句話後,我看了看下面的譯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褥。譯文看完後,我非常的驚訝,因為這與我們平時的生活習慣是完全相反的!在冬天與夏天的時候,是誰給我們蓋被子?讓我們暖和?讓我們涼快?是父母!不是我們自己的行為!哎,可惜這都是嬌生慣養後的結果……

第二句:“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下面的譯文是:早上要早點起來,晚上要晚些上牀;人的一生很短,轉眼就老了,應該珍惜年輕時的光陰。是呀,人這一生,確實很短暫,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間,努力學習,而就算多出了一點時間,這也許就可以幫助你學到更多的知識。

第三句:“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譯文是這樣的:不是高雅的書,要丟開它,不能去看,要不就會埋沒自己的才智,更會損害自己的思想和志向。是的,有時書籍就是這樣,只要它好,你也會學好;只要它壞,你也會學壞。所以,在讀書時,你也得要學會挑選書籍。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弟子規》這本書真的很好,它能讓我們明白做人的道理,也能教會我們與人相處的禮儀,而這也在告訴我們,古人非常的聰明,而且這些古代經典對我們也非常有益,其實,這些書就是一本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珍藏的一本書呀!

標籤: 弟子規 通用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vm82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