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一年級開始,我們班同學冼哲賢的姑姑給我們每人捐贈一本書,叫《弟子規》,從那以後我們的莫老師每天都要求我們朗讀《弟子規》。

弟子就是學生,規就叫規範。《弟子規》總共有67頁,我們現在學到了34頁“泛愛眾”,“謹”裏面説了:如果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那就叫“錯”,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惡”。如果錯了還不改,還要極力掩飾,那就是錯上加錯。我爸爸經常説:“有了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還不改。”

我們的《弟子規》分八個不同的部分,分別是:總敍、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這八個部分,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一年級的時候我雖然背得流利,不過總是很慢,但現在我不僅背得快,還流利。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電視,在看《超獸武裝》,媽媽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説:“等一下,等一下,我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過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裏無動於衷,媽媽再三催促了好幾次,我才懶洋洋的坐了起來,還滿臉不高興,現在想起來還有一點慚愧呢!

還有一次,星期天的時候,我去普羅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覺得那件衣服很難看,而且緊,又不舒服,於是我一直大聲抗議,媽媽説:“能穿就行了,幹嘛那麼挑剔呢?”我轉念一想:“《弟子規》上面説“衣貴潔,不貴華”,意思是穿的衣服在於整潔大方,而不在於華麗。”想到這裏,我終於不再挑剔了!

《弟子規》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師讓我們讀《弟子規》的用意了,因為它可以教我們怎樣學習,怎樣生活,怎樣做人!《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我喜歡!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的學習讓我有一種心靈迴歸的思索,思索我們的人生意義,也思索我們的責任義務,《弟子規》讀後感2。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行孝。

《弟子規》的第一篇是“入則孝”,教導我們的就是如何孝順養育我們的父母。在孝順父母中,我們該怎麼做呢?行孝是一件很普通很簡單但很重要的事。只要在生活中把一些我們該做的瑣事做好,我們就是在行孝了,可是,行孝不是一件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事,它需要每天都盡心盡力做好。《弟子規》中,聖人給我們的規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緩,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行孝,就是在這些很小的事情上謹慎為之,且堅持不懈,這樣就是很好的行孝方式了。 有一位女生,父母離異,一直跟着母親生活,寫得一手好文章,可是在生活中卻有着懶惰的毛病。母親實在管制不了,便把她送到父親身邊,父親是一位大學教授,並喜歡文學和道家思想學説。父親也不得不佩服她的文采,並感到驕傲。可是作為父親的天性,他必須管教好他的女兒,於是,他對她的要求是“為”,也就是切實地去做實事,要求也不高,只是每天倒垃圾、洗自己的衣服、掃地拖地,尊敬父母。從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我們也可以看到,行孝的行為不需要大張旗鼓,也不需要很困難,只需要每天做好分內的責任。

要孝順父母是每個人都懂的道理,行孝也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事,可是要時刻心中牽掛着父母的起居,每天擔憂父母的健康,時常關注父母的心情,這就是最好的行孝方式。古人的生活習慣在行孝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早上起牀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請安,每見到尊長要行禮表尊敬,父母老了要承歡膝下等等,都是一種很好的孝順的表達方式。讀了《弟子規》更堅定了我孝順父母的決心,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行孝參考。另外,懂得行孝還要及時行孝,可以行孝是幸福的,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我們該及時行孝,比起他們為我們付出的辛勞,我們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的時光真的是太短暫了。所以我們要讓父母在有生之年感受到我們的孝順,讓他們能安享晚年。

這樣家庭就會更和諧,社會也會更和諧。 切身行孝,及時行孝,只要我們做到了這兩點,就是領悟到孝的真諦了,領悟到《弟子規》中“入則孝”的真諦了,也就是領悟到父母對我們的恩情了。

《弟子規》讀後感3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願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於是我無奈地拿着書,有氣無力地哼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着哼着,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眯眯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幹什麼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説《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牀,要麼鍛鍊身體,要麼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鬆,卧如弓,走如風!"又説"靜如處子,動如脱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説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鑽研,在鑽研中獲得樂趣。

當讀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聖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後感4

要注重道德認知,處理好知與行的關係,注意實際行為的鍛鍊,在實踐中增強道德情感、意志力?社會離不開誠信,一個人要誠實守信才能被社會所接受,所容納。弟子規讀後感作文沙漠需要更多的綠葉降臨,哺育 綠樹,用綠色點綴沙漠,告別生命的荒漠。750字作文那太累了!請簡要説明理由。其實一點不,也許説的人是為了寫好一篇文章、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雨不傷感,在我的字典裏,雨的解釋是“快樂的故事”呵。

現在的人在閲讀之後不難發現《弟子規》從裏到外都滲透着儒家的氣息,在通讀之後淨是德行兩字貫穿了全文。儒家就是在強調通過對先賢的學習提升個人的德行。且可發現《弟子規》中的大多數句子就是有《論語》中直接簡化過來的。在儒家哲學體系中強調了社會等級與身份象徵,正所謂其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有序尊卑各異。在森嚴的等級框架下通過仁愛等德治思想使社會和諧發展。而《弟子規》則是儒家治國中治民的初級教程。通過日常的行為規範,初步的構建等級框架,在這個框架下正常的發展後會形成一個較和諧較禮貌的社會風氣,正如鄰國日、韓。

有些歷史常識的人會發現中國的歷史發展一直處於儒法並舉的兼容式發展下幾度出現民富國強的大盛事。在倡導法治社會與國門大開的今天,在受到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國人的素質在逐漸的下降不僅80、90年代的人飽受罵名倚老賣老者不勝數。一系列社會為題不斷的暴漏出來昔日的禮遇之邦無顏再談禮法。反而效法我們的島國卻搜獲名譽。正是因為我們在發展經濟的時候忽略的文化的傳承,漸漸地我們的價值體制開始發生變化拜金,趨權附勢等不良風氣漸長。儒家思想左右華人20xx餘年,當我們重新撿起他時會重骨子裏透出一股子親和力。不夠讓大學生來背誦《弟子規》實屬多餘,對經典的背誦給該是自發的背誦能引起自己共鳴的。

這次的《弟子規》品讀活動最大的意義應是同學們在拜讀之後會自發的去閲讀其他傳統作品。通過對古代先賢的品讀與自身環境的辨別形成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而對於《弟子規。》中的一些觀點,因為我們和作者處於不同的時代故我們只要領會其中的精神就好,不必一步一手的尊崇,正如魯迅言:取其精華,去其糟糠。

《弟子規》讀後感5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聖賢書,我領悟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這本書是聖人李毓秀所寫。本書一章雖只有短短八句話—二十四個字,卻藴藏着無尚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總敍中的一段:首孝悌,次謹信。它告訴我,做人應該做到孝敬父母、敬重師長;其次要做到誠信待人。這句話簡單易懂,但又有少人真正的領悟,實踐呢?

一次,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遇見了一對母女在爭執着什麼,女兒看上去不以為然的樣子。當路過她們身邊時,我聽到了她們爭執的內容,女兒説:哼,你不配當媽媽,連一部好的手機都不給我買,你知道別人用什麼嗎?用蘋果(手機)!而我用小靈通……很明顯是為了換一部新手機才跟母親吵架的。看到此情景我很是心寒,因為這位姐姐並沒有按照古人所説的首孝悌去做,作為炎黃子孫,竟然做出如此不孝之舉,怎能不感到恥辱?此刻,我想對那位姐姐説:父母辛辛苦苦地將你養大,並默默地付出,可你卻對母親這麼大言不慚。若你還能問心無愧,不知羞恥,那隻會讓你身邊的人感到可悲,可笑!當讀到次謹信時,我也回憶起曾在幼兒園發生的事。當時,我忘記帶鉛筆了,就向同桌借了一支,説是第二天還給她。第二天,一來到幼兒園就開始翻書包,想趕緊把筆還給她,可是找了半天,連個影子都沒出現。那時,我突然想到昨天放學回家時似乎把她的筆弄掉了!我心頭一緊,看到這空蕩蕩的書包裏,一支筆都沒有。但我卻暗自慶幸她記性不好,因為一般這些小事她都記不清。她來到班級了,我假裝在若無其事地看書,她果然忘了那件事。那幾年,這件事像一塊大石頭壓着我喘不過氣,原來這就是説謊後的滋味。從那件事發生後,我就下決心,以誠待人,不可以再對他人説謊;而在那以後,我做到了實事求是,以誠相待他人,真的快活多了。

《弟子規》是我無聲的老師,它教會了我如何做人的道理,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將遵循《弟子規》之訓,伴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會將它教導我的一字一句都刻骨銘心,運用到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時時刻刻警惕着自己。

《弟子規》讀後感6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説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説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歎,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説是茫然無知。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説《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説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閲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裏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説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閲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説:"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着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説:"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裏媽媽狠狠地説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説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7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範本,遵循着約束這,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細想認可的聖賢書指引這,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陽,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入則孝母親的履行的責任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不管怎樣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父母尊敬父母,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畢竟是他們創造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出則弟兄弟朋友要呼嘯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我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

這樣他們從心裏為我們感到高興。謹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最起碼的規則一定要遵守,身為學生我們要做到人正,影自然也不會歪,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仁愛,仁心……對親人對朋友對同事都要仁。不僅要仁還要“信”,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市靜安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資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儒家文化的教養。可是我們這一代,普遍缺乏這種教養,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前程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後謙虛謹慎的做人,九零後的孩子,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後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後無法無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8

我讀了《弟子規》以後,有些詞、句子不能理解,經過老師一講,差不多全懂了。像:父母呼,應勿緩。這句的意思是:父母叫你,聽到必須回答,不能遲鈍。還有:父母教,須敬聽。就是説父母教你必須洗耳敬聽。

我還聽老師説,這是古人所經歷的一些事,得出的道理,一些是教我們要尊老愛幼,一些是要我們好好學習等等。

我喜歡天天讀着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融合了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事,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心有餘力,則以學文。

首先,《弟子規》告誡人們要孝敬父母親,友愛兄弟姐妹。其中,孝悌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又曰“舉忠臣與孝子之門”,這是因為守孝道者必有一顆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務於大眾,為天下人謀利益。所以,有人提議把孝道列為考察幹部的必備條件,這並非沒有道理。從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國,孝行是創造和諧社會、安樂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規》告誡人們要親愛民眾,親近仁者。一個人如果對親人、同學、朋友、客人親仁,必定會贏得廣泛的尊敬,從而樹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國領導人的親民形象贏得了東西方社會的普遍讚譽。我們也經常説:“同學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老師也願意用金條去換回。”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也贏得了學生對老師的無限尊敬,而這正是一個班集體衝破困難走向輝煌的重要保證。

《弟子規》,你雖然只是一本小小的讀物,但是裏面卻隱藏着大大的力量,大大的智慧。我擁有了你,就等於擁有了一件寶貝,所以我喜歡你。我會永遠地把你珍藏起來,時時刻刻念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瑾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讀後感9

相信大家都很瞭解孔夫子吧!不僅我們高年級,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孔子的《三字經》。但我對孔子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那本《弟子規》。

剛開始讀《弟子規》,它的總敍就讓我深深地震撼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我們七年級,每天都會背上一遍《弟子規》,從總敍開始一點一點往下背……總敍中給我的映像最深的是“首孝悌”,是啊,為人子女,凡事對長輩要以孝為先,不然就枉為人子女一場。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和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 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其實,我們總説自己很孝順,可事實上,能夠真正做到對父母孝順的能有幾個呢?就拿我自己來説,我坦誠自己沒有做好。在沒有學《弟子規》之前,我常常在家不怎麼聽父母的話,不喜歡做家務,總想着家裏有大人在,我做不做都可以。剛學完《弟子規》這本書,我在心裏反覆好幾遍問自己:“我是否真的一點也不孝順?我心裏對父母難道就沒有一點愧疚麼?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養大,難道父母要我們幫忙做一點家務活也不可以嗎?”我一直都只會依賴父母,現在每天都會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

《弟子規》這本書雖然早已讀完背完,但我會每天把它在腦子裏複習一遍,然後再仔細反思自己今天做得怎麼樣,是不是還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夠好的。《弟子規》這本書已經很深紮根在我的心裏,永遠也拔不掉。

《弟子規》是我懂事以來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它教會我如何為人子女,如何待人處世。它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它的哲理我還沒有完全領悟。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相信自己以後還會碰到對我們中學生更加有益的書籍。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並且細緻的描述了日常的行為規範讓人有則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種一棵樹,根基扎牢才會枝繁葉茂。一個擁有謙恭,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以後的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成為社會的棟樑。就如清末名將曾國藩所説“修身,治國,平天下。”人的修養體現其內在品質。《弟子規》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

《弟子規》是傳承如家經典文化的文學作品。從八個方面闡述,分別是孝道(入則孝),親情(出則第),舉止(謹),誠信(信),友善(泛愛眾),仁愛(親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守孝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其實內容豐富。這裏包含了孝順父母等廣泛的含義。

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兒女更應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20xx年感動中國,一位兒子為救患有肝癌的母親,毅然決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臟,讓母親得以康復。隔絕母親所接觸的有關他捐肝救母的報道。身體之發,受之父母。孝順父母是讓他們在晚年的時候不在操勞,替我們擔心受累,也不要讓他們作空巢老人,孤獨寂寞。多抽出時間看望老人,照料他們的飲食起居,給予他們家的温暖和關愛,心裏上的寬慰。這也是一種孝道。

血濃於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對長輩尊敬,愛護晚輩。做到謙虛禮讓,長幼有序。讓張者優先,聽從長輩的安排等。這樣才能使家庭和睦,社會才會安定團結。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的人。

另外《弟子規》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範。“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這樣給人請清新之感。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相互攀比。這不僅是一種無意義的行為而且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時尚的潮流不斷地改變,而我們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

愛你本來的樣子。不論是什麼人,我們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尊敬,一個人行為高尚名聲自然會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無完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他軟弱的一面,別人短處不應到處宣揚,應當取長補短。仁愛寬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與人坦誠相待。弟子規中的道理對於我們是終身受益,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從而完善自我。

《弟子規》讀後感11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將隨着郎朗的讀書聲,迎來了第一節國學課。

課堂上,使我瞭解了許多事。

入則孝。《弟子規》讓我知道父母的呼喚,需立刻迴應父母。讓我們做的事,必須盡力去完成。小時候不聽話,總認為父母的日常關心,就是囉嗦。吩咐的事情也沒有完成,與他們反着來。每次一讓我幹家務,我就會鎖起房間,不出來,和父母總是吵架生氣。後來學習《弟子規》的第一句,便忽然醒悟自己的大逆不道。我相信,之後會百般孝順父母。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古時條件艱苦,冬天冷,小孩子為了讓在外幹活的父母,有良好的休息環境,會早早的在牀上給父母捂熱,。而我們則要,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出則悌。過年時,一家人會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但總是長輩還未坐下,一些小孩子,已早早坐在餐桌前就餐。之前還未感覺有什麼不合理。後來學到“長者立幼兒坐長者坐命乃坐”“人不齊不動筷”才意識到不學知識,連基本的教養都不懂。

謹。出門在外,首先注重的便是形象。別人根據你的衣着和談話,就可以推斷出,你大概是個什麼樣的人。端端正正的,會使人有一種舒服的感覺。自然而然,會選擇與你交友。認為你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學生就要有學生的樣子,在校時時刻刻衣着校服。見到老師恭敬問好,上課端莊認真,如此這般,怎能不好?

信。答應別人的事,就不能反悔,盡力去做到。而不能前一秒剛答應,後一秒就忘了。如今誠信在社會中,算是一個“通行證”做人先講信。還有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不能知錯不改,才是大錯特錯。若是能被身邊的人誇一聲:“你很好,值得信任”。我認為這是任何一張獎狀都不能等價換得的。

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

《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做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原本第一印象枯燥乏味的國學課,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這麼多,讓我瞭解許多禮儀,感謝《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名著。讀幼兒園的時候,我搖頭晃腦背得一知半解,我小學後再細細品讀,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將“入則孝”放在第一位,孝敬父母,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尊長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上多一孝子,人間就少一忤逆。

一個人孝順父母,別人也會尊重敬他信任他。在這方面爸爸媽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時刻以《弟子規》嚴格要求自己,對爺爺奶奶外婆非常孝順,因為爸爸媽媽孝順,所以他在工作上很順利,在社會上也得到很多人的尊重。只要別人一提起我爸爸都會豎起大拇指,都説他是一個大孝子,大好人。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別人是不願意和他交朋友的。孝順父母是人類的美德,甚至是動物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舐犢之情、烏鴉還知報恩,覓食餵養飛不動的老烏鴉,這就是人們説的孝烏。一個人不孝順父母,他連動物都不如。爸爸常説:“對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順,對別人就不會真誠,這個人品很差,是不可靠的,他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在事業上也不會獲得成功。”

爸爸常常鼓勵我:“能夠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夠孝敬天下人的父母,這是大孝;能夠自己立身行道、成聖成賢,能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為萬世開太平的,這叫至孝”。這就是《弟子規》裏的經典名言:“泛愛眾,而親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我們是小學生,但是要積小孝成大孝,爸爸媽媽教育我們有能力時要經常捐錢捐物給貧困山區學生和困難羣體。除了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外,心中還要有大孝至孝,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團結同學,尊敬師長,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弟子規》讀後感13

中華經典,千古流芳;潛移默化,經久不衰;奇光異彩,獨一無二。

——題記

翻開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先便留下了許多曠世之作。但是,在我心裏,最博大精深的的著作就是《弟子規》。

孝,萬物之根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做人最根本的“孝”都做不到的話,那就真的可以説不不配當人。縱觀歷史,有那麼多的榜樣可以學習,孔融儘管很小,但他卻知道讓梨,知道孝順親人;董永雖然很窮,但他為了給父親看病,賣光了所有能賣的東西,只為了那一份難得的孝。羊知跪乳恩,鴉知反哺情……不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要知道孝順自己的親人。

自從讀了《弟子規》,教育的力量潛移默化的改變了我的生活。現在,每天替父母捶捶背,聊聊天,進點孝,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孝,已在我心頭悄悄生根發芽。

莫忘,萬物之根——孝!

信,萬物之本

“凡出言,信為先”,每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心中總用無限感慨。誠信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品質,擁有了誠信,就擁有了一份快樂。所以,凡是開口説話,首先要講究誠信。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信,是萬物之本,生命之源。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但是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這就是一種閃光的品格,這就是一種公認的美德。以誠待人,以信取人。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

自從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只要我們每個人多一點誠信,少一點欺騙,那麼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絢爛,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莫忘,萬物之本——信!

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

雖不是山,卻比山要高深;雖不是海,卻不還要深沉;雖不是地,卻比地要博大。這就是,一本魅力無窮的曠世之作,這就是,一本令我折服的永恆之作——《弟子規》

感謝有你,讓我的心靈開出一顆開花的樹,清香永存!

莫忘,萬物根與本!

《弟子規》讀後感14

《弟子規》中首先寫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與兄弟姐妹們友好相處。其次在所有生活中的行為舉止要小心謹慎,要信守承諾。以公正平等的心態對待任何人,並且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命令時,我們要馬上行動,不能偷懶,父母悉心教導時應該恭敬地聽從,父母責怪時,我們要順從且虛心接受。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生病時,兒女應盡力照顧,如果病情加重,應日夜守在他們牀邊。如果父母去世了,要守喪三年,經常悼念着他們。自己的住所也應變更,不飲酒吃肉,守喪時講求禮節,祭拜時要真心誠意。雖然父母去世了,卻也要當作他們仍在身邊時一樣恭敬地對待。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衣冠要整潔正統,鈕釦必須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繫緊,以免走路時被絆倒。回到家要把帽子、外套、鞋子放到規定的地方。不要造成髒亂,導致滿地污穢。衣服貴在整潔,不一定要穿華貴的服飾而浪費錢財。穿着要考慮到自己的地位、身份,也要顧及家中的經濟狀況。對於日常飲食,不要挑三揀四,吃的食物要搭配得當、營養均衡,切勿暴飲暴食。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但凡説出的話,要講信用為先,如果不能對自己講過的話負責,就不要答應人家。至於欺騙,這是萬萬不能做的事。

《弟子規》中的這些教誡對於我們來説會是受用無窮的,古代才人智慧的結晶能夠得以傳承到現在實在是不容易。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藴修養着我們這一代,就如同《弟子規》對我的影響一樣。所以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無窮動力。

《弟子規》讀後感15

在寒假裏,老師讓我們通讀《弟子規》,開始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懂,之後,媽媽讓我上網看了《弟子規》電腦版説明,讓我讀一句看一句註解,慢慢得我最後明白了。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五):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並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就應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理解,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悲哀。看到那裏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説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説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樣做人處事時,我會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説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我辯護,把黑板説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我以前是多麼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悲哀,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e93eg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