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馬偉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二部分入則孝就説了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道出了怎樣孝順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規>>之前,我卻不懂得孝順父母。 有一次,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憊。剛回到家中,就睡在了牀上。然後讓我給她倒一杯水。而我卻看書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卻沒什麼行動。直到媽媽憤怒地叫了一聲:“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願地去倒了一杯水,嘴裏還嘟囔着:“倒就倒嗎。”事後,爸爸和媽媽批評了我,我忽然間感到很慚愧,感到無地自容。父母為我們可以傾其所有,可我卻連一杯水也不肯為他們倒,這件事令我羞愧難當,慚愧至今。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很好理解,自己身體受傷,親友們就會為自己擔憂,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個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損的話,人們不但會取笑自己,還會笑自己的父母教子無方,父母臉上也無光,從而又是不孝了。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是中國就是的蒙學課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孔子等對弟子的訓示,在讓我們體會到先人智慧的同時,還教育了我們怎樣孝敬父母,禮貌待人,為人做事……

記得又一次,我與同學約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沒有和家裏人説,説的時候就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我頓時也火了,便不顧反對去游泳了。當晚,我就發了高燒,然後就不知道然後了。睜開眼睛,發現我正在醫院的病房裏,而媽媽在一旁睡着了。

看着媽媽,我不禁有一些後悔:都怪我!我就應該聽媽媽的話!今後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與他們一同討論問題,再也不擅作主張,辦事之前告知他們,學會“出必告,反必面”,不讓他們擔心。

同事在《弟子規》當中,我還學會了許多東西:孝敬父母,講信用,做一個誠信的人,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在空閒的時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時時刻刻學習。父母讓自己做事,那就不應推脱,要盡力努力的去做,當父母呼喚自己時,就要迅速回應,不要讓他們等急了;當父母責怪自己的時候,也應該適當聽取他們的意見。團結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間的關係,和睦相處。外出時整理好自己的衣着,衣冠整齊的去接見每一個人,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顯示出自己有禮貌……

在《弟子規》的薰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變,越發覺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後一定會閲讀更多的經典,讓它的精神光輝在我身上得到體現,讓自己學會更多的東西。

弟子規讀後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弟子規》是清朝的李毓秀所寫。我讀了這本書,不但體會很深,而且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的知識。我還懂得了學習要有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其中,有一則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則的意思是:讀書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都要切切實實地做到。這則有一個故事叫《落李不動》,故事是講楊愔小時候特別愛讀書,而且學習十分專注。有一次,楊愔坐在一顆李子樹下看書。熟透了的李子從樹上掉了下來,其他的孩子都紛紛跑來搶奪,但楊愔還是一動不動、聚精會神地讀自己的書。後來,正是由於學習時專心致志,他的學識也就很高,併成為了當時的宰相。我自己與楊愔比起來真是差遠了,我每天寫作業和讀書時總是靜不下心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又吃東西。這樣,不但影響了寫作業的速度,而且錯題很多,學習效率低。我要向楊愔學習,讀書要專心,不能三心二意,注意學習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受益匪淺。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4

暑假,我閲讀了一本書名叫《弟子規》,它描述的是一本聖人對晚生的教導,是學生學習的準則。

其中有幾句是這樣寫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這句話講道:爸爸媽媽叫你時,你要立刻答應一聲,讓你做事情時,你的行動不能懶惰。記得週末的一個早上,媽媽吩咐我起牀後疊被子,我假裝沒聽見,一聲不吭地繼續做我的事情,結果媽媽狠狠地將我批評了一番,從此後我長了記性。“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它告訴我們:吃飯時不應該挑三揀四,不要飢一頓飽一頓。我呀從小都不喜歡吃青菜,印象中有一次全家人在吃午飯的時候,爸爸給我碗裏夾了一口青菜,我立刻將其夾給了奶奶,生氣的爸爸吹鬍子瞪眼睛,又給我碗裏夾了更多的青菜,一直看到我將其吃光光才罷休。“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這句話的意思是:犯了錯誤,能夠及時改正,就等於沒有犯錯誤,如果犯了又沒有意識到,並且還給自己找藉口,那就是錯上加錯。記得5歲那年冬季,我將媽媽的手錶不小心掉到了水盆裏,媽媽問是不是我乾的,我害怕的搖了搖頭,撒謊道:“不知道,不是我!”後來還是被媽媽知道是我幹得,於是我被“雙打”啦!(我的家規:如果撒謊,爸爸媽媽同時會揍我的)

《弟子規》這本書值得我學習一輩子,它時刻教導我要努力成為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少年。

弟子規讀後感5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裏的《黃香温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温給爸爸暖牀,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蓆,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説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後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弟子規讀後感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幹,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於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弟子規讀後感6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後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為我以後行為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學生!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7

在《弟子規》這本書中,我又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有講信用的宋濂、有孝敬父母的王祥、有尊敬師長的孔子、還有為他人着想的孫叔敖……從他們身上,我又得到了許多知識。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講一個孫叔敖殺蛇的小故事吧。

孫叔敖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國相,他從小就非常勇敢,心懷民眾。

小的時候,有一次孫叔敖到外面遊玩,突然他看見一條兩頭蛇,他很害怕,剛轉身想跑時,又心想如果這兩頭蛇去害別人怎麼辦?於是他就拿磚頭把那兩頭蛇砸死了並把蛇給埋了,然後才哭着回家。

回家後母親問他哭的原因,孫叔敖回答説,我聽説,見了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剛才我見了它我肯定會死的。母親又問蛇現在在哪兒?孫叔敖又説,我害怕別人又見到這條蛇,已經把它殺了並埋了。他的母親説:“好孩子,你這是替別人做好事,上天會給你福氣保佑你的。”

等到孫叔敖當了楚國的國相,他還沒開始治國,但是楚國人就已經相信他是一個仁義的人了。

讀了孫叔敖殺蛇這個小故事,我想讚揚一下孫叔敖:孫叔敖,你真是一個善良,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呀!我要向你學習。

弟子規讀後感8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並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 ;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 ; 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裏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説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説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麼做人處事時,我會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説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我們自己辯護,把黑板説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我們自己以前是多麼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9

一年級上學期,趙老師教我們背誦了《弟子規》。老師邊教我們認讀、背誦《弟子規》,邊給我們講解其中的意思與道理,讓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這一段告訴我父母叫我的時候,要立刻回答,不能遲緩; 父母親讓我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時間偷懶。父母辛苦的養大孩子,做為孩子也要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有温暖的牀鋪休息,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問早,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睡。

我一生下來是一個只會哭的孩子,喝奶和大小便都得爸爸媽媽來照料,一天一天的把我養大,教育我、培養我,使我幸福,使我快樂。現在,爸爸媽媽接送我上學。他們上班很累了,還要給我做我最喜歡的飯菜,給我洗衣服,檢查作業。

這一切都是爸爸媽媽給我的,我要孝敬爸爸媽媽,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尊敬老師,做一個懂得感恩、知道回報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0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牀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後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裏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例如上學,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一定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髮不整齊、校服的鈕釦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現在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衞生;一個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説老闆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能力,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校園裏也提倡過講究衣着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着整齊,衣着的衞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後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弟子規讀後感11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異的環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麼的我把書房裏的《弟子規》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裏湧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説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於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麼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説。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温,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感恩父母從現在做起,吃飯時候給父母夾肉,幫父母捶背,給父母端洗腳水。感謝給予我們生命的人。感謝把我們養育成人——父母,大喊一聲父母我愛你們!

弟子規讀後感12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説: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釦,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説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儘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麼説,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13

這個暑假,大隊部給每位同學佈置了一項任務,就是寫一篇《弟子規》的徵文,於是,我讓媽媽買了一本《弟子規》。仔細閲讀起來,《弟子規》講的是怎樣做一個真人君子,怎樣為人處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怎樣尊老愛幼。裏面的一句句話語裏,都有一個個大道理,如: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讓我們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遵重長輩,讓我最受教悔的是孝子王祥,王祥經繼母經常在他的父親面前説王祥的壞話,因此,父親不再像以前那樣寵愛他,並讓他天天地幹粗重的活,折磨他,但王祥對繼母卻毫無怨言,而且侍奉她更加的周到細緻。真孝順啊!有時候媽媽喊我有事,我裝聾作啞,愛理不理。有一次,我做錯了事,媽媽過來教訓我,我就跟媽媽吵了起來,看看王祥,他的繼母這麼對他,他都周到的孝順父母,而我,卻為了一點小事和父母吵吵鬧鬧,連王詳的一點也比不上,王祥為了繼母想吃魚,在冬天不顧天寒地凍,下水捉魚,還有一次他繼母想吃烤熟的黃雀,來刁難,於是王祥就想盡方法,千辛萬苦,王祥的真心感動了上天,蒼天成全了他,王祥才捕捉到一隻黃雀,而且親自燒烤,雙手拿給繼母吃。王祥因此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孝子。

我要向王祥學習,愛父母,尊長輩,保護弱小,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做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4

近一段時間,我和朋友們一起讀《弟子規簡説》,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學習《弟子規》我感觸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一段。短短十八個字卻詳細的告訴我們為人子女應該關心自己的父母的冷暖,不論早上,晚上都應該探望一下父母,離家,回家都應該告訴父母一聲,免得讓父母擔心。

讀了幾句,我明白了我國曆來把“孝”列在做人準則首位的道理。孝順長輩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在寒冷的冬天,我媽媽帶我騎車畫畫,北風呼呼地吹,媽媽給我戴上了一頂帽子,一副手套,穿上一件棉外套,暖和極了。我舒服地坐在媽媽背上。突然,我發現,在我“舒服”的時候,是媽媽在前面給我遮擋寒風,她沒有手套,頂着寒風努力地騎着。我心中很感動。媽媽幾乎將自己的一切精力地都放在我的身上,幾乎將所有的愛都給與了我。我只是享受着父母的關愛和無私的奉獻,習以為常,不知回報。

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你能做的事情。只要你盡全力去做,父母都會開心的!出門和回家的時候和父母打招呼,為父母端茶遞水,關心父母的身體。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我們能做的就是心懷孝順,在日常生活中報以一聲問候,一份關心,一句祝福。

弟子規讀後感15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

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説:“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裏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

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説:“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着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k4q08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