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弟子規有感(通用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最近看了《弟子規》。首先《弟子規》教會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其次《弟子規》也教會了我們很多傳統美德。所以在閲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有了很深的體會。以下是我的感受:

首先是入行時的孝順,主要是教我們孝順父母和親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都要聽他們的教導。還有,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了我們養了我們。我們不能忘記養育我們的恩情。更何況弟子的規矩裏也有寫

“親愛的我,孝難,親親我,孝。”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孝,尊重父母親人。

第二部是《做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人相處。比如“道友兄弟,道公兄弟,穆兄弟,中國孝道。”意思是:兄弟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如果他們不和諧,父母應該擔心你。和諧了,就失去了父母的牽掛,相當於孝敬了父母。所以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和睦相處,這樣父母才會為我們高興,我們才會更幸福。

我們應該永遠小心我們的生活。俗話説:沒有規則能造就方圓。穿帶鈕釦的衣服,要整潔,符合自己的身份;適量飲酒,不要喝醉,不然容易被別人説閒話。尤其是在背後議論別人的長短,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會變得很幸福。

仁,就是善良和仁。善待他人、親人、朋友和同事.現在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但是“仁者”又有多少呢?俗話説,人無完人!只要我們盡力去做該做的事,至於別人怎麼説,那是他們的事!

通過閲讀《弟子規》,我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當然,光學習是不夠的,還要有實際行動和一個實踐的過程。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陣琅琅的讀書聲傳來,原來是小學的學弟學妹們在背通《弟子規》呢!真巧,我們的經典誦讀也在温習《弟子規》。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的教誨而改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它教會我們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在一切的日常生活中,要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百善孝當先”只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的確,孝敬父母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有的責任,如果不懂得孝敬,那麼你就永遠不會成為有品質的人。《弟子規》的開篇第一章講的就是孝。

我在家裏就經常和父母發脾氣。

有一次,我在家裏玩電腦。媽媽來叫我吃飯,大概是因為正入迷的緣故,我就特別想繼續玩下去,我順口就接到:“馬上,馬上,一會就來!”過了三四分鐘,媽媽又叫我去吃飯,我因貪玩就又説:“馬上就好了,再等一分鐘。”就這樣我一直推了十幾二十分鐘,都沒去吃飯。老媽終於發火了,衝過來就揪着我的耳朵把我拉了過去。當初我還很反感媽媽。可後來一想,媽媽也是為了我好嘛,何況是自己不對嘛。《弟子規》中不是教導我們要“父母呼,應勿緩”嘛!

自從讀了《弟子規》後,便打算按照弟子規的規範來要求我自己。希望以後可以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子。

我一直很困惑一個問題,《弟子規》上説:“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的意思是要先做到孝順父母,和其他人友愛相處,等做到這幾點以後,如果還有剩餘的時間,就要學習。可是現在呢?兩種規範倒了過來,子女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習!等學習完之後,如果有時間,再來盡孝道。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我們現在做的和《弟子規》上的規範有了很大的出入。這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在品德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多的不足。但《弟子規》可以幫助我們改善我們的這些不足,大家一起去看吧!好好品味其中的內容,能讓你越品味越有味道。

讀弟子規有感3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是唯一不曾終絕而綿延啟蒙教育的。

在眾多的啟蒙教材中,《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唐詩》等文字簡練、合轍押韻、內容豐富,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我們語言能力的開發和良好品行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年輕時,在科舉不中之後,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他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教育兒童為人處世規範的啟蒙書,是以倫理道德教育為主的蒙學讀物。對於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學習、如何“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最後養成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清朝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

《弟子規》其內容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而愛,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主體精神,全文分為五個部分,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是啟蒙端正,養成忠義家風的最佳讀物。

讀完這本著作後我深有感觸,交給人們孝道、講誠信、關愛他人、努力學習等這些在人生路途上非常重要的東西,它不僅教我們學做人,還教給我們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古代的人們把具有這些道德的人稱

為聖人,比如我們偉大的孔夫子,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道德理論一直流傳至今,為中華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在我們生活中真正做到這些道德行為言論的人非常的少。

我們為什麼不做這種被所有人稱讚的人呢?讓我們一起傳承和弘揚偉大的中華文化,為祖國的偉大事業作出努力,作出貢獻!

讀弟子規有感4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它輯錄了至聖先師孔子的訓誡和教誨。每每誦讀,我總是深受教育。《弟子規》成了我永不忘卻的“老師”。

瞧,一翻開書,四行醒目的字映入我的眼簾:“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老師”教導我,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為人處世要謹言慎行守信用,不可信口開河。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高,非貌高。”這句話説的是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我們敬重他人,不能只看外貌。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都接受着《弟子規》的薰陶。我也一樣。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盛夏的一天下午,我正在房間裏學着古人的樣子,倒揹着雙手,搖頭晃腦地背誦着《弟子規》中的警句,爸爸走進屋來,笑着説:“背得不錯嘛!你能説説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借來的東西要愛惜使用並準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了,怎麼樣,兒子沒説錯吧?”爸爸點點頭:“嗯,不錯!那‘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是什麼意思?”我想,爸爸,你也太小看你兒子了,我要讓你刮目相看。我挺了挺胸,嚥了口唾沫,自信地答道:“不能讓身體受傷,那樣會讓父母擔憂;不能讓品德有損傷,那樣會讓父母蒙羞。”“那你做到了嗎?”爸爸嚴肅地問道,“你今天有沒有去偷別人家的桃子,讓父母蒙羞?”聽了這話,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由得回想起上午乾的傻事:

離我家不遠處,有一座果園裏,果園裏的桃子熟了,鮮嫩欲滴,我見了頓起饞意。“小喬,小希,我們去摘果園裏的桃子。”我把幾個小夥伴召在一起,壓低了嗓門説。他們二活沒説,就跟我走。我們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地走進桃園。我剛摘了一個桃子,忽聽一聲大吼:“誰?竟敢偷我的桃子。”接着,一位彪形大漢向我們疾步走來。看見有人來了,我們撒腿就跑。那個人追了一段路,就停住了腳步,嘴裏 還 憤 憤地指責着:“小小年紀,竟然偷東西……”我們跑了一會兒,回頭看看沒人追來,這才鬆了口氣,到別處,瘋玩了一個上午。我以為風平浪靜了,就大膽地回了家。沒想到爸爸竟然藉着考查我《弟子規》學得怎樣,來質問此事,我真是始料不及!“我——我——”我低着頭,支支吾吾了半天,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

爸爸説:“你知道嗎?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當桃園的主人在路上攔住我,説:‘你的兒子在偷我家的桃子’時,我是多麼難堪啊!眾目睽睽之下,我真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呀。兒子,你是爸爸的名片啊!”爸爸説話的聲音不響,但字字千鈞。我只覺得臉發燙,一直燙到耳根:我的偷竊行為,使父親蒙羞了。他辛辛苦苦地養育我,而我……我怎麼對得起他呀?

過了一會兒,爸爸語重心長地説:“‘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兒子啊, 壞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任意去做。如果做了,你的為人之道就有虧損了。我們不僅僅要誦讀《弟子規》,更要用它來管束自己啊!”我望着父親,默默地點了點頭:“爸爸,我記住了!”

爸爸走了,我又大聲地誦讀起來:“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是我發自心底的誦讀,並非小和尚唸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改正。

人的一生離不開“老師”的陪伴和指導,《弟子規》就是我人生路上永不忘卻的“老師”,它指點着我除惡揚善,誠信處世,尊長明理,讓我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謹慎地掌握好生活的方向盤……

讀弟子規有感5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藴含着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説,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裏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裏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讀弟子規有感6

新學期來到了,我們班級的背誦內容改成了《弟子規》。

《弟子規》主要講的就是我們做孩子,學生應該做的事。比如説:孝順、有禮貌,書裏其中有一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父母讓我們做什麼事的時候,不能偷懶。

可是想一想我自己呢。爸爸媽媽讓我幹什麼事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而且他們招呼我過去的時候,我也緩緩慢慢,有時候我還不答應他們。不過以後我一定服從爸爸媽媽,他們讓我做事我也會盡我的全力去做。

書中還有一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講的是如果父母有病了的話,爸爸媽媽吃的藥要我們先嚐一下。要晝夜侍候父母,不能離開一步。

我又回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次,我生病了。晚上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會兒給我拿藥,一會兒給我量體温,忙的不可開交。一夜都沒有睡覺,一直守在我的身邊寸步不離。

而媽媽有病的時候我卻沒有一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我也就給她拿了一下水。不過以後我也會像她對我那樣寸步不離地守在她身邊。

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為我做了很多事。而我卻沒有給爸爸媽媽他們做太多事。不過以後我決定一定幫助爸爸媽媽幹一些活來回報他們。我一生也不會忘記父母對我的恩情的!

讀弟子規有感7

接觸弟子規已經有五年多時間,不過一直都不落實,只是教小孩讀,也不去理解裏面的內容。因為我一直以為,自己語文水平不高,也沒辦法給小孩解釋太多,只要教會孩子讀,等她長大,她自然會明白裏面的道理。其中因為要生第二個小孩,所以沒堅持讀下去,浪費了很多時間。自年10月份左右吧(時間不是很記得)。

我進了明德國學中心這個羣,在羣裏我雖然不常聊天,但我常常會關注羣裏的信息,有些熱心的朋友會發一些有益的網址出來,我都會點來看看。就這麼不經意,我進了傳統文化(聖賢教育改變命運)的網站。在裏面我看了幾個老師分享的故事,給我人生很大感染和推動。

以前自己是比較任性的。小時候只要媽媽罵一下,我就會躲起來,讓媽媽找不到,讓她着急。結婚後,老公對我很好。每天三餐都是他在煮,買菜的活也是他包。

但因為自己的脾氣不好,還會經常吵架。感覺老公不能幹,老拿他跟別人比。搞得自己也無心教育孩子。現在大女兒也學到我的大噪門,只要妹妹拿她的東西,就會大叫起來,從來不會讓着妹妹。自從看了傳統文化視頻後,我才感覺到自己錯得太離普啦。自己再來對照弟子規裏的話“父母責,須順承”而我自己不但不順從地接

受,還偷偷的躲起來。老公對自己這麼好,不但不會感恩他,還埋怨他,你説這樣的家,有幸福嗎?很榮幸的是我現在學習了傳統文化,讓我現在改變了很多,從以前每天和老公吵,減少到我現在兩個月都不會吵一次。以前一年就只打三四個電話給爸爸媽媽,到現在每個月都會打兩個或三個電話回家,讓父母安心,現在跟爸媽的感

情也加深了很多。有時忙,我沒來得及打電話回家,媽媽就會來電話,問怎麼這麼久沒電話,沒事吧!可想而知,父母以前對我們是多麼擔心呀。

今年回家過年,都給爸媽和公婆帶了禮物。之前問他們想要我們帶些什麼,他們都説不用啦。你現在是有家的人啦,要養小孩,小孩讀書都要錢。只要你們都健康平安回來就好。但是,她們收到我們的禮物時,看得出來,他們真的很開心。舉例説:“自從我買了這件衣服給公公,他穿上衣服,感覺很合身。所以他就每天都穿着這件衣服,不捨得脱下。雖然以前也有買給他,但因為不夠用心,買回去的都不是很合身,所以他都沒穿。”

我要感謝中國傳統文化,是他讓我認識到什麼是對錯,讓我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所以我要加倍孝敬父母,讓他們放心。

讀弟子規有感8

在放假期間,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個任務,就是熟讀《弟子規》。其實剛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挺乏味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我真的看不懂。第二,是書中沒有相應的註解,很難讀懂其中的內容,於是我就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姐姐,姐姐讓我先靜下心來,幫我一句句的解讀,通過姐姐的幫忙,我漸漸的對這本書有了興趣,我大概的瞭解了其中包含的內容,這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全書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

第一部分"首孝悌".這簡單的三個字,藴含了豐富的道理和內容。不管是父母,還是師長還是兄長,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和孝敬。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這些大自然的現象,不就是在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嗎。假設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對自己的家人都不愛,我們又能指望他做成什麼大事呢?何談愛國呢?何談愛社會呢?從小愛到大愛,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行為軌跡。“首孝悌”可以説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回想自己的過去,對父母總是態度不好,也許那句話説得很對,對越親近的人我們越會忽視對方的感受,我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慢慢的改正,成為父母的依靠。

其中書中"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我本身就不是追求華貴的人,不愛攀比,希望自己的內心過得舒服就可以,人與人之間比得越多了就越不幸福了,穿的衣服乾淨整潔就可以了,無需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貴重、奢華,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於我們學生來説,本來就是父母的負擔,如果還要要求穿着華麗的衣服,實在是沒有必要,學生還是學習、學業為重。

"過能改,歸於無",對於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要勇敢的承擔,這樣才能更好的改正,如果對自己的錯誤不放在認知的態度上,我相信是很難改的,知錯能改的才是好孩子啊。

還有書中的"不如人,當自勵"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時候,我們要學會自己給自己加油,不要盲目的自卑,而是要自我激勵,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就像是我們平常的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了,這時候,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分析自己所存在的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認真的讀書,給自己以鼓勵,相信未來一定是會更好的。

《弟子規》這本書,我還會細細的品讀,不急不躁。通過閲讀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思維更加的寬廣了,思考問題的方向也可以從多方面思考了。

讀弟子規有感9

武亦姝這個名字,突然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被刷屏。

她不是什麼大牌明星,只是上海復旦附中的一名16歲高中女生。在央視一套播出的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這位小姑娘表現出色,憑藉強勁實力和淡定心態,強勢攻擂北大女博士陳更,成功成為當期擂主。一票觀眾被她的才情折服,感歎她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現代版的李清照。看完這個節目,讓我不自覺想帶着孩子背古詩詞了。

再次翻閲《弟子規》,走近它,輕輕吟誦它,深深領悟它,我感到對自己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靈的洗滌:身體力行,率先垂範,處處走在學生的前面,為學生做好表率。

作為一個子女、一名教師,我們擔負着孝敬父母、教育學生的重任。水有源,木有本,父母恩情比海深。孔子也曾説: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烏鴉尚能反哺,何況身為萬物靈長的人呢?感念父母的恩德就要從孝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以此為標準反思自己的行為。要知道他們所説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到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之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在孝敬好父母的同時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因為這樣我們的父母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孝的另一個方面,我認為還要照顧好自己,時刻關懷自己,不要讓父母擔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家人,關注自己常懷感恩之心,才能得到恆久的幸福。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能重來一次。作為教育者,我們要教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外,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教材,對學生應更多一些情感撫育、人文教育,繼而教會他們如何做人,讓他們從我們身上感受到知識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教會孩子懂得長者立,幼勿坐。長着坐。命乃坐過猶待,百步餘的禮節,又要讓學生擁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的良好心態。

作為生活中的一份子,太多的時候,我們對身邊的人事物多了些不滿與挑剔而少了些恭敬與感恩。也許,別人做的對與不對不那麼重要,自己做的對不對才最為重要。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教會我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都要保持恭敬的態度。人生漫漫數十載,一路走來,有太多的人給我們以幫助和鼓勵,我們要時時帶着恭敬之心對他們表示感謝,把身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當做貴人來對待,這樣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才會活得開心,我們人生的道路也才會走的更遠、走的更穩。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讓我進一步明白了一個道理,便是對待工作應該在把握節奏的同時要保持正確的態度;話多説,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是在告誡我們言多必失,做人應該謹慎守信;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是在提醒我們要想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做到德才兼備,而絕非什麼御人之術。謹、信、仁三點告訴我們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做什麼事情都要時刻謹慎,而且要遵守承諾並且要對待家人、同事要仁慈,以誠相待。立身處世謹言慎行,做人處事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業務水平的提高,從容面對各種工作和壓力,從而感受到快樂。

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誦讀《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作為教師,是給孩子們種下一棵善的種子,而不是是思想的禁錮,這就要把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和發揚科學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

讀弟子規有感10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弟子規》。雖然表面上很枯燥,但讀起來還是挺有學問的。裏面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意思就是——借用別人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行為,借來的物品,要愛惜使用,並準時歸還,以後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難。

又一次,我看到一位同學,沒有經過主人同意,就用了他的鋼筆,誰知道那支鋼筆現在已經絕版了,連主人都很少用,而那位同學還把那支鋼筆弄壞了,害的主人傷心得要命。後來我們發現,那位同學有急事向別人借東西的時候,別人都不借給他。

我們以後使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經過同意才能使用,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做人。

讀弟子規有感11

記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求我們必須熟背弟子規,當時的自己學習成績也很好,背書對於我來説是件小事。至今弟子規還能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真諦。最近給兩歲的兒子買了個點讀機,想着讓他從小薰陶一下我們的國學,然後我也就跟着一起跟讀了,現在的我才真正感受到裏面的精華。現在的我才體會到我們的國學是有多麼的經典。為人父母的我現在才能更加透徹的理解裏面的好多東西。“首孝悌”百善孝為先,在沒有結婚特別是沒有小孩之前。自己真的有點幼稚和任性,對於父母的嘮叨覺得煩,覺得爸媽管得太多了,媽媽的話太多了,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發火。慢慢的自己成家了,並且有了小孩,才發現父母把我們養大是多麼的不容易,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的第一年裏,愛人不在身邊,什麼事情都要自己面對,把自己所有的愛和耐心都給了孩子。也才明白了我爸媽當時把我們姐弟三帶大是多麼的不容易。不僅如此,孩子成長的這兩年裏爸媽給了我巨大的幫助,自己不僅要帶孩子還要上班,都是媽媽幫着我伴着我。孩子有什麼事情,媽媽都會説:沒事,有我尼,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班的。‘’每一次回家爸爸都要把家裏好吃的、我愛吃的統統帶給我。每一次車的後備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帶着他們的關心和愛啟程。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我操心。我怎麼能不孝敬他們啊。

父親是位農民,一輩子都在為我們奔波。但是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能把弟子規的精華詮釋得那麼好。“首孝悌,次謹信”,父親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尊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家裏的姐弟三人長大都特別的聽話,從來都不會因為爭搶什麼東西而打架,只會是吃在最後的一個人吃的最多,因為前面的孩子都會想着給後面的多留點,所以父親這輩子是成功的,雖然苦了累了一輩子,但是把我們都培養得很好。現在的自己工作第七個年頭了,和同事都相處得很融洽,因為要做一個誠信友善的人。別人也才會與你親近。這是做人的真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弟子規裏的各項規則的話那我們的社會就將是一個和諧文明誠信友善的社會!

讀弟子規有感12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曾終絕的。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諸多國學經典,滲透着眾多國學精髓。正如我手中的《弟子規》,使人受益終生。

翻開《弟子規》,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孔聖人的教誨。“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就為此奠定基礎,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謹慎、守信用、有善心、有仁德的人,還要多學知識、充實自己。

“入則孝”講述要尊敬孝順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對自己兒女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時父母的一句句囉嗦、一聲聲叮嚀、一次次囑託正是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正值學習緊張的我們,在埋頭苦讀聖賢書時要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哪怕手中的事再多、再忙,也應該停下來到他們面前;正值青春期的我們,在面對父母的教導與責備時,也要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犯了錯,面對父母的責罰,我們不能一錯再錯、越陷越深,而是要冷靜地接受,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平時我們要盡力瞭解父母的好惡,所作所為要體貼父母,若讓父母擔憂、傷心,此乃不孝之舉。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愛護自己、注重品德修養。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文明,父母把最好的東西全部留給兒女,我們在父母年老時也要做到這樣。烏鴉尚返哺,羔羊猶跪足;人若不孝親,不如禽與獸。西漢漢文帝為母親嘗藥,常常衣不解帶;晉朝的王祥為不喜歡他的繼母在臘月卧冰求鯉的故事都深刻體現了反哺之情。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出則悌”教育我們對待兄弟姐妹要和睦相處,對待長輩要謹記“長者先,幼者後”的教導。在古代,對待長輩要凡事都為長者尊,如若晚輩先行,見長輩沒大沒小,便會被眾人認為是沒有修養、素質低下的粗人。對待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或兄長,也要像對待自己的長輩、兄長一樣畢恭畢敬。漢朝大臣張釋之尚能跪地為一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繫帶,劉邦謀士張良亦可為老人拾鞋三次併為其穿上,更何況如今我們這些朝氣蓬勃的青春少年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都能説出這句話,可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謹”闡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規範行為。“朝起早,夜眠遲”,歲月不等人,一定要珍惜現在的時間。我國是“禮儀之邦”,作為中國人就更要做到“禮”字。春秋衞國士大夫蘧伯玉在過宮殿時扶輪步行,怕打擾君王;孔融四歲讓梨,我們又怎能不做有“禮”的人呢?禮者,人道之極也。

“信”道出做人基本信用、説話做事的方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分別描述友善、感恩、讀書。

一本《弟子規》在手,我可真是一生受益不盡!

讀弟子規有感13

是怎樣邂逅它的呢?

早就聽聞它的大名。那天,在電視上看到幾個學術專家在爭論青少年該不該讀它,我對它產生了好奇;那次去書店,在書架上看到它,就隨手那麼一翻,不經意的一瞥,我就不由自主愛上它。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編,它與《三字經》一樣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其中講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是一部試圖揭示人生成長規律的書。如果我們能夠按照《弟子規》上一些基本原則去做,那麼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為社會所認同的人。

《弟子規》中一共有七則內容,按“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七個方面講述了該如何處事做人的道理,主張培養德才兼備的人,以德為先。平時對人對事的點滴感悟都在《弟子規》中都有明確的答案,字裏行間充滿着人性的真正體現。

由於這個學期學業忙碌,所以我只讀了其中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章——《博愛無疆》,這一章篇幅雖短,但卻給了我許多啟迪。

這一章的開篇就提到了“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是的,對待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每一民眾,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充滿愛護之心,都決不存在私心,不論好與壞、貧與賤,都一視同仁。就像今年三月發生在日本的地震,地震之後,中國放下了以往與日本的各種矛盾,派出救援隊幫助日本救災。雖然國內有許多不理解的聲音,但是許多普通民眾還是先出了自己的愛心,向日本慷慨解囊。的確,日本曾在中國發動了侵華戰爭,曾在南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但是那是他們的先輩犯下的過錯,為什麼要用他們先輩的過錯來懲罰他們呢?難道一些剛出生的孩子也對我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在汶川地震時,日本也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了我們。我們應該像《弟子規》中説的那樣,“怨欲忘、抱怨短”,我們應該銘記歷史,但應該忘記仇恨;只有正視過去,才能開創中日關係美好的未來。與許多人一樣,當聽到日本地震的消息,我同樣拍手稱快;可是,當看到《弟子規》中的箴言,我明白了: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作為同類,我們應該報恩忘怨,在大災難面前同舟共濟、偕手共進,世界真的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還有“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攪”。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人有事,忙的沒有空閒,就不要去打擾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要用閒言碎語干擾他。我想,做人不也是這樣嗎?我覺得生活中有些人有事無事總是愛表示以下對別人的“關心”,可是他們的“關心”卻讓別人難為情,讓別人的心理負擔加重,我們應該知道“忽略”也是對別人的一種關心。

中國人是很講人情的,遇到別人有事出於關心詢問一下是一種禮數。但有些人卻是為了滿足自己對別人的家長裏短的一種好奇,然後歪曲事實到處去宣揚,以此提高自己在這一小圈裏的威信,他們的做法卻給別人的心裏埋下陰影,讓別人覺得特別反感。所以,有時對別人多一點“忽視”,不是冷漠,而是關注,別人還可能因此感激你。

以上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規》裏都能找到。今天,我就讀到了“愛眾”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讀完,在讀到的弟子規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後我要按照《弟子規》中的準則去做,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讀《弟子規》時,就像在與古賢對話,在聆聽聖人的教誨;讀完之後,我們就會受到一場人生的洗禮,就會得到心靈的啟迪,從而使自己的氣質得到一次更深層次的昇華。

讀弟子規有感14

學生時代的生活樂趣,很大程度來自讀書,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帶給我快樂,教會我做人。最近我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短小而精悍的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中,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梯、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書中言簡意賅的話,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還要對自己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品質高尚的人。

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入則孝》後,讓我感到無比慚愧。書中所寫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告訴我們當父母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便是很容易的事了;當父母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應一樣孝順,同時能夠自我反省,體會父母的心意並做得更好,這種孝順便是難得可貴的。可是在現實當中的我,卻與這《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相距甚遠。記得暑假的時候,過得很放縱,對自己絲毫沒有了要求,手機是暑假生活的主角,經常熬夜玩到很晚。父母得知後批評了我,到了最後,竟到了要沒收手機的地步。我當時實在是覺得他們在無理取鬧,對於父母的教育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時時頂撞父母,現在想想,實在是感到羞赧。父母之所以會批評教育我們,都是有着同一個出發點——對我們的愛,總認為父母太過嚴厲或太過囉嗦,可自己卻從未思量過父母為何要嚴厲,又為何要囉嗦?《論語》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面對父母我們要做到和顏悦色,而“孝”,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和顏悦色”了。

父母為我們做的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温暖的大手握緊我們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在身邊悉心照料;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是他們如明燈般為我們指引方向……而我們,又何曾注意到,媽媽眼角的皺紋,爸爸頭上那躥出的絲絲銀髮?我們為人子女,每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是起碼的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責任。我們現在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沒有能力做到,但應按照父母的意願與希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天讓父母開心。父母回到家,倒一杯水;父母有心事了,給於他們關心……父母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的説一聲:我愛你們。這些事可能真的不算什麼,但這卻也是孝啊!父親母親用自己的青春換來了我們的青春,父母嘮叨了,請細心聆聽;父母耳朵聽不清了,請耐心重複;父母老了,請孝心待之。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希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心中,父母也是我最寶貴的禮物。《弟子規》使我更明白“孝”的真諦,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同時,我們也應多讀書,讀好書,就如《弟子規》這部國學經典便是良擇。伏爾泰就説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

讀弟子規有感15

今天張老師讓我們回家讀弟子規,“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爸爸給我講了這句話的意思,他的第一句是,爸爸媽媽叫我的時候,得答應得快一點,不能慢慢吞吞的。第二句的意思是,媽媽爸爸命令我去幹事的時候,不能偷懶,行動要快速而且不能偷偷溜走。我痛痛快快的讀完了。我不光讀了這句話,我還多讀了好幾句呢。

媽媽説:“説到容易,做到難。”我覺得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這些要求。

標籤: 弟子規 通用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vmpo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