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集錦15篇)

讀弟子規有感(集錦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弟子規有感(集錦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在寒假裏,我重讀了《弟子規》這本經典後,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弟子規》要告訴人們的許多道理。我發現,要做一個人必須做到尊重長輩、誠實守信、尊敬朋友、做事謹慎這幾點,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中,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泛愛眾、親愛仁和餘力學文,分別告訴了人們如何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謹慎小心、誠實守信。

書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這麼幾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長者立,幼勿座,長者坐,命乃坐。這三句的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他們的藥我們必須先嚐嘗温度,連夜地服侍父母親,不離開牀邊;長輩站着的時候,我們晚輩決不能坐下,必須長輩同意時,我們才能下坐。看到這裏,我自己羞愧不已。聖人要求我們要孝敬長輩,百善孝為先,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必須孝敬、尊重長輩。而平時,我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勞累,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

這次讀了《弟子規》,我一定要像書中所説的那樣尊重父母親。讓我知道了作為一位兒子所該做的事情,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2

記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學校的老師要求我們必須熟背弟子規,當時的自己學習成績也很好,背書對於我來説是件小事。至今弟子規還能朗朗上口。但是當時的自己根本就不知道里面的真諦。最近給兩歲的兒子買了個點讀機,想着讓他從小薰陶一下我們的國學,然後我也就跟着一起跟讀了,現在的我才真正感受到裏面的精華。現在的我才體會到我們的國學是有多麼的經典。為人父母的我現在才能更加透徹的理解裏面的好多東西。“首孝悌”百善孝為先,在沒有結婚特別是沒有小孩之前。自己真的有點幼稚和任性,對於父母的嘮叨覺得煩,覺得爸媽管得太多了,媽媽的話太多了,有些時候甚至還會發火。慢慢的自己成家了,並且有了小孩,才發現父母把我們養大是多麼的不容易,特別是自己一個人帶小孩的第一年裏,愛人不在身邊,什麼事情都要自己面對,把自己所有的愛和耐心都給了孩子。也才明白了我爸媽當時把我們姐弟三帶大是多麼的不容易。不僅如此,孩子成長的這兩年裏爸媽給了我巨大的幫助,自己不僅要帶孩子還要上班,都是媽媽幫着我伴着我。孩子有什麼事情,媽媽都會説:沒事,有我尼,去休息吧,明天還要上班的。‘’每一次回家爸爸都要把家裏好吃的、我愛吃的統統帶給我。每一次車的後備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帶着他們的關心和愛啟程。他們一輩子都在為我操心。我怎麼能不孝敬他們啊。

父親是位農民,一輩子都在為我們奔波。但是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能把弟子規的精華詮釋得那麼好。“首孝悌,次謹信”,父親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尊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家裏的姐弟三人長大都特別的聽話,從來都不會因為爭搶什麼東西而打架,只會是吃在最後的一個人吃的最多,因為前面的孩子都會想着給後面的多留點,所以父親這輩子是成功的,雖然苦了累了一輩子,但是把我們都培養得很好。現在的自己工作第七個年頭了,和同事都相處得很融洽,因為要做一個誠信友善的人。別人也才會與你親近。這是做人的真諦!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到弟子規裏的各項規則的話那我們的社會就將是一個和諧文明誠信友善的社會!

讀弟子規有感3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每天早晨校園裏總會傳出同學們琅琅的讀書聲,是那麼得鏗鏘有力,那麼得整齊。《《弟子規》用生活中的禮儀規範教育着一代代的少年兒童;《弟子規》用做人的基本道理流傳至今,開導學生,風靡校園。它用一句句含有豐富哲理的語言,一個個做人的道理教育着我。

讀了《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體貼長輩,友愛兄弟姐妹,珍惜親情的好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應該做到規矩謹慎,要講信用。誠心,是無價之寶是金錢所買不到的,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數“次謹信”了,它告訴了我誠信的貴重,誠信的容易失去,難以得回……

《弟子規》帶着我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地遨遊,它帶着我在知識的寶庫裏摸索前進,它帶着我進入了孔子爺爺的課堂,學習做人的道理。但當我讀着“次謹信”時,我的臉不時紅了起來,一股愧疚之情油然而出。記得那天,天空中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撐着一把把花花綠綠的傘在路上行走着。在陣陣鳥叫聲中我醒來了,看了看窗外的景象我不禁歎了一口氣説:“怎麼又下雨了呢?今天的”WQ“活動是進行還是不進行呢?”我的心裏想着:算了,還是不要進行了反正雙休日還有一天,改成明天搞活動也不遲啊!媽媽走過來了看見了我猶豫不決的樣子不禁問道:“怎麼了?”“今天下雨了,活動是進行了還是不進行呢?我對組員説好了今天搞活動,可是下雨了,要不改成明天”我埋怨地對媽媽説道。“當然要進行了,既然説出口了就應該要做到。如果每件事都是信而無言誰還會來信任你呢?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怎麼能説話不算數呢?”媽媽教育我説。我點了點頭,決心一定要照常舉行活動。在那天我們順利地開展了“WQ”活動,媽媽那句“萬事以誠信為先,人以誠信為本”也牢記在我的心中。

是啊,每件事都因為有了誠信而顯得更加成功。誠信,是人生中不可丟失的,它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勝過任何事物。誠信是開啟人生大門的金鑰匙;是人生中的導航標;是人生中的第一個腳印。人以誠信為本,我們一定要講誠信,做一個誠信的學生。

誠信,讓我在成功中成長;誠信,讓人生的道路更加精彩;誠信,讓我邁出了一小步。《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它讓我對民族道德根基有春雨潤物般的潛移默化,幫助我在成長的道路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許多缺點,我雖然成績較好,可是驕傲自滿,經常看不起那些學習差的人,乾的很多缺德事:在學校老師不讓吃零食,我放在書包裏偷偷吃;和同學斤斤計較;放學了該回家了還在外邊玩,讓父母擔心;父母生病了,還嫌棄他們沒給自己做飯;做了好吃的,自己搶着吃......《弟子規》告訴我品德比知識珍貴。知識使人有學問本領,而道德知識則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俗話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我們的父母,他們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慚愧的是我沒有在父母勞累後送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自制的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句安慰的話語。過生日時,母親總是給我買上一個大大的蛋糕,全家為我祝福,母親的生日呢,我為母親做了什麼?真的慚愧呀,他們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我沒能體會得到他們的勞累,沒能看明白那一條條皺紋裏藏着多少辛勞。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弟子規》中告誡我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我們要學會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己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幫助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助的人,是你們啟發了我做人的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5

我沒能做到。爸媽叫我,我都只應一聲而不過去;爸媽命我去做什麼事,我從來都是答而不做,偶爾會做。對爸媽的話都是愛聽就聽,不中聽就不聽,哪裏有恭敬可言,而且爸媽責備我的時候我都絞盡腦汁的找理由回答。

古人對自己的父母都那麼孝順,更何況我們呢?但我們現代人能做到的廖廖無幾,我決心從此按照《弟子規》裏的要求行動,我還要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句話列入這學期的報喜鳥行動中,以此來鞭策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6

《弟子規》出自清朝的李毓秀。讀此文,是一個提升個人修養、思想品德的過程。讀好勝於讀壞,背好勝於讀好,而真正理解,勝於一切,實際做到,更是上一個等次。每三字為一段話,兩字為一組,不免有些枯燥乏味。但這些非華麗的語言,卻藴含着一片極為廣闊的空間。當我認真品完後,反覆回想,深有感觸。

中國有一句俗語,“百事孝為先”。因此,《弟子規》首先講的是“孝”。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看了第一個篇章——出則孝,回想之前的所作所為,太多太多對不起父母的事……我們的一切是父母給的,不要再強求了。趁他們健在的光陰,及時行孝,歲月不待人。

第二篇章講的是兄弟之間的原則,我很是看重這一篇章。兄弟之間,要合為一心,相互幫助,團結相處,不要因為利益,而拋棄友情。金錢買不來友誼,切記!

”謹“這一章,講的是生活習慣。這點我認為我是做的很好的。

”信“極其重要,此章節告訴我們做人要講誠信: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在現實社會中,失信往往會令朋友十分厭惡,我可是深有體會。一次,我經過長途跋走到朋友家。我和他約好一塊玩,卻遲遲不見他下來,過了一會兒,他打電話來説,他有事。就這樣,我被”放鴿子了,只好走回去,心裏很不爽。

“泛愛眾”講的是儒家學派的“仁”。這章裏有兩段話我非常重視:人所重,非貌高。相貌不能判斷一個人,而生活中,許多卻恰恰相反。流浪者的品質可能會勝於某位官員。

“親仁”告訴我們要向有仁德的人學習。

“餘力學文”是對學習方法的一種總結。

上千字,講的就是這幾個方面,而這幾個方面,卻不是做上千件事就證明你能做好的。必須牢記於心!

《弟子規》引導我們樹立各種優秀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帶給我們的啟示無窮……

讀弟子規有感7

一、孝

孝,乃中華之傳統美德。而作為子女,首先我們便要做到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經善盡美。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如何孝順父母,長大後的人際關係一定很糟。孝敬父母,是我們成人的第一條。

二、恭

待人接物無不需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父母之恩是孝;師恩是無私;而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政治措施,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無法正常的讀書學習,無法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天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的結果。時常懷有感恩之心,感恩老師、同學、家人,對他們懷有恭敬之心,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不滿和怨言,人才會獲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温馨。懷有恭敬之心,是我們成人的第二條。

三、謙

為人要謙虛。“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人戚”。看到這句話,猛然間我想到了“君子憂道不憂貧”這句古話。而回到現代,我在偶爾間聽到媽媽和小姨説,妹妹幼兒園門口,一個小女孩竟然對他的同伴説送自己上學的是他家的司機,而那明明是女孩含辛茹苦的父親。謙虛,真的是一種很美好的品質。謙虛,是我們成人的第三條。

征服一座高峯,我們唯有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一座高樓的建成,需要一石一磚的堆砌;一部宏偉的樂曲創作,需要每個樂章、每個音符的協調。同樣的,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每個社會成員的努力。可以説,要想取得大成就,必須先從做人開始,而《弟子規》就是一本教我們做人的書。欲成事,先成人。

讀弟子規有感8

它還要求我們説話要文明,講信用,與大家相處要平等博愛。讀了《弟子規》,我受到很大教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要迅速回答,不能遲緩,父母叫你做事的時候,要立刻去做,不能偷懶不做。

讀到這句話,我就想起一件事情來。有一天早晨,我正在看書,爺爺讓我下樓幫他拿報紙。我想繼續看書,便隨口回答道:“等一會兒吧。”爺爺見我不願意,就自己下去拿了。

聽到爺爺關門下樓的聲音,我隨即想起《弟子規》上的這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覺得非常慚愧,想到白髮蒼蒼的爺爺每天幫我們買菜、燒飯,有時還要接送我上學放學,卻從來沒有説過一句推辭埋怨的話,想到這裏,我更慚愧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更聽話的好孩子。

讀弟子規有感9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家裏的這本是五年級時爸爸送我的。

裏面的《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等我都可以背的滾瓜爛熟,它也給我日後的生活、學習都帶來不少幫助。它用最簡單的話闡述了最重要的道理: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行為謹慎,言語誠信,相處平等,親近有德。

《在家》

在家要善事父母,心中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在生活中不與父母頂嘴、吵架,體諒父母、熱愛父母、尊敬父母,最重要孝敬父母,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

《在社會》

在社會上要順從長上,能夠事兄長行為謹慎,不可放逸,謹乃護神符。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與朋友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在社會上如果人人都這樣,何愁沒有文明社會?何愁沒有和諧家庭?人人讓一步,社會就會變得與眾不同。

《在學校》

親近老師,尊重老師,以師事之,要跟她學習道德學問,仁者無敵!好好學習有益的學問,文以載道。讀書時,如果心中有疑問,就要隨時請教,以免越積越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能親人,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親近品德高尚的人們,你會發現,原來社會不是冷酷的,還有陽光,只是以前沒有發現。用心感受,用愛奉獻,得到的會是整個世界的關心和愛護!

這些道理讓我受益終生。道德,讓社會更美好!文明,讓城市更清潔!在生活中彬彬有禮,別人會對你刮目相看,文明一小步,道德成長一大步!這是社會中人人都該重視的,是每個人文明行為的標準。生活不是缺少真理,只是缺少發現。

讀弟子規有感10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讀弟子規有感11

所以這本書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讀的。這本書以孝悌仁愛勤謹信義為核心,具體列舉出了做子女或學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行為規範,概括了歷代對童蒙的要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弟子規》中,第一條的內容就是“入則孝”,由此可以看出《弟子規》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入則孝”條目有六層意思,講的都是在家裏與父母相處時的角色規範。聽父母話,接受教誨,照顧父母起居,讓父母安心,不任性,不藏私,滿足父母心願,不講條件,父母有錯誤時,用委婉的方式規勸、精心侍候病中父母,辦喪事要心存哀慼、合乎禮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感恩”這兩個字出發。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都告訴我們要感恩父母,對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之情。讀了這本書,以前的我覺得對父母已經非常孝順了,但對照書中所説,才發現自己做得並不是很好。就拿《弟子規》裏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來説,這短短的12個字就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

在這一點上,現實生活中的我就做得很不好。有時爸爸媽媽叫我的名字讓我去做事,喊了好幾遍,我才慢慢地答應一聲。做事時也總是慢慢吞吞,父母催了好幾遍才加快速度把它做完,為此父母説了我好幾遍,我都不當回事。讀了這句話,我很是羞愧,以後一定要把這個壞毛病改掉,因為這不僅是對父母的不尊敬,也是對父母不知道感恩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知恩圖報的故事。在玉樹大地震期間,當救援人員把一位被困12小時的小姑娘從廢墟中救出來時,小姑娘對救援人員説的第一句話是:“謝謝你們,打擾你們,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們!”小姑娘在生死存亡之時,還具有一顆感恩的心,實屬讓我們敬佩!花瓣在空中盤旋,譜寫着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花朵對滋養它大地的感恩;駿馬在麥綠的草原奔馳,舒展着一幅動人的畫面,那是駿馬對哺育它草原的感恩。讀完《弟子規》,感恩之心在我的心中紮根,讓我們在生活中學會感恩,那就要從生活中點滴小事做起,從言行到行動,在快樂成長中同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讀弟子規有感12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想必大家都還記得這耳熟能詳的《弟子規》吧!對!這是我們三年級時背過的國學內容。回顧過去學習的《弟子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謹》這一段。

“謹” 不是想想説説,隨便就可以做得到的,要經過長時間養成的良好習慣。作作對比,我就有點無地自容了!這段的開頭就説到了我的致命弱點:“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而我呢?晚上睡覺的確比較遲,可是早上起牀就更遲了,要不是每天早上媽媽左一遍右一遍的叫我起牀,説不定我哪次就遲大到了。而且每天起來以後不再牀上坐個十秒十五秒的我就下不來牀。太浪費時間了!再看這“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再看看我房間的牀,每天早上起來以後掀開被子就不管了,換下來的睡衣往牀上一扔就匆匆忙忙的上學去了。要不是每個星期的家庭大掃除,我的房間説不定會成什麼樣子了!還有這裏“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而我呢,吃飯的時候我最挑食的就是姜和蒜,想到姜和蒜的那種味道就難受,俗話説:“冬吃蘿蔔夏吃薑”而姜是我最挑吃的東西之一,所以我一到轉季的時候就會感冒。唉!痛苦啊!而且在吃飯的時候,不好吃的我就會一點兒都不吃,但遇到好吃的呢?那一餐我會吃的特別多,真是“好吃我就多吃點”!再看看這個 “緩揭簾,勿有聲。寬拐彎,勿觸稜。”關個門,我會關得“驚天動地”,而拐個彎呢,我有時竟然也會撞到門呀撞到東西呀。真是隻能用“莽莽闖闖”來形容了!

唉!不讀不知道,一讀嚇一跳!要是我不讀讀《弟子規》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存在這麼多缺點呢!看來我要以《弟子規》為目標,把它作為我一個努力的旗幟,向着這個目標努力、加油、改進,做一個真正優秀的“弟子”!

讀弟子規有感13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題記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裏樸素的小草,因父母的愛在我心中,讓我貪婪地聽吸着陽光雨露,將把我的一生覆蓋。讀《弟子規》裏的“放則考,”才猛然地反思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言行,讓我深深地領悟到:在人生的旅途上,父母的愛所賦予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沒有一本哲學書籍能夠比父母的愛更周全。

當父母多嘮叨幾句:“天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地回答説:“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教,須敬聽,”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想到平時自己感冒了,父母會擔心地問這問那,帶着我去醫院,在廚房熬中藥給我吃,給我們的照顧無微不至。那我們呢?當父母生病感冒了,我們是否也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待、不離牀。”意思是説:父母親生病時,子女應當盡心盡力的照顧一旦病情況重時,更要晝夜服待,不可以隨便離開,那作為兒女的我們,做到了嗎?

我們從呱呱墜地時,父母的愛就無時不刻地圍繞在我們身邊,我們平日毫無節制地揮霍着愛的“支票”那我們是否有想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愛因為在心中,所以冬天要讓父母温暖,夏天要讓父母清涼,早晨要看望你父母,看看父母昨晚睡得昌否安好,晚上要準備好牀鋪,讓父母睡得安定,反思昔日自己對父母的關心,真是慚愧啊!慚愧!

讓我沉浸在愛的歡樂中,讓我享愛在愛的温馨中,讓我陶醉在愛的雙臂間,讓我偎依在受罪的懷抱裏,讓受罪永駐我心中,我將用我的愛去報答我的父母,附之行動,多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向父母提出過分的要求,我相信我能做到,因為愛在我心中。

願生活的芳香醇厚縈繞着我親愛的父母,願我全部的祝福揉進父母的心田,讓父母的心中的花朵盛開如雲。

讀弟子規有感14

最近老師講解《弟子規》,讓我知道我是個不孝女,因為我常和妹妹吵架,讓爸媽為我們操心。有時候我還會和爸媽頂嘴、惹事生非。我要盡力的改掉這個缺點,不讓爸媽替我操心,要讓他們每天都很高興,而且不讓他們生氣,不跟爸媽頂嘴,不和妹妹打架、吵架和搶玩具,我一定要讓爸媽感受到我對他們的孝心。

我也要謝謝老師教我們《弟子規》,因為我在這裏面學到了好多,要不然我還不知道怎麼做才能讓爸媽開心呢!

讀弟子規有感15

《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

我已經讀完了前六個部分。知道了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並要學禮、懂禮等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着要端正,説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誹謗別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後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也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標籤: 弟子規 有感 集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dpr2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