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弟子規 >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弟子規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弟子規有感集合15篇

讀弟子規有感1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此書原名《訓蒙文》,作者李淑秀是清朝康欣年間的秀才,讀《弟子規》有感作文。這本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遵守的守則規範。本書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學文、總則六個小標題,每一個都講述一個道理,每一句都描繪一篇孝敬故事。這些故事都很令人感動。有一天,老媽喊我叫我幫她收衣服,我卻沒有回答,讀後感《讀《弟子規》有感作文》。因為我正在玩一個遊戲的最後一關,如果放棄了,前面的二十九關都白打了。但當老媽喊到第二遍:“王昕,來幫媽媽收衣服!”時,我突然想到前幾天剛剛讀的《弟子規》小標題“入則孝出則悌”中的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到這,我才二話沒説,“嗖”的一下來到老媽面前,把老媽手中的衣架和鈎子搶到手中,收起衣服來。看到老媽一臉開心又無奈的表情,我心中也漸漸笑了起來。我告訴你們,孝敬父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不僅父母開心,我們自己也會感到快樂。所以,大家也一起來讀讀《弟子規》,一起孝敬自己的父母吧!······

讀弟子規有感2

《弟子規》裏寫了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和睦;對自己的學習態度、對我們的誠實和衞生習慣都有很大的影響。

《弟子規》是我們值得收藏的書,裏面告訴我們不能自甘墮落,更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品德高尚的聖賢之人,都是通過不斷努力逐漸成長起來的。

當我們做一件事失敗了,不要輕易放棄,只要堅持、再堅持,一定會成功的。

記得去年我學滑冰,剛開始我認為學滑冰不是一件難事,可是剛穿上滑冰鞋就摔了一跤,在一旁的爸爸哈哈大笑起來,我看到爸爸得意的樣子,心裏非常憤怒:“哼!不學就不學,學會滑冰有什麼了不起的。”我邊想邊要把冰鞋脱掉。忽然,我想起《弟子規》上的一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訓致。”我又重新站起來,盡力的學着,我每一次都摔倒,每一次都很痛,但我依然堅持着……。

我終於會滑冰了,我興奮地跳起來。

《弟子規》是我們進步的階梯、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是我們生活的老師。

讀弟子規有感3

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背讀《弟子規》了,直到現在,爸爸媽媽都以《弟子規》嚴格要求我,教會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而作為一名剛剛上小學的我,就更應該好好讀讀《弟子規》,讓它成為我們生活學習的好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是每個人遵守的生活規範,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感恩父母,懂得尊重父母。爸爸媽媽為了我們辛辛苦苦地工作忙碌着,而我們只有努力學習,並時常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來報答他們。

又一句“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指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這樣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學問

《弟子規》讓我真正的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也漸漸養成了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它也一定會使我努力成為一個對班級、對學校、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弟子規有感4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如果認真閲讀《弟子規》,瞭解《弟子規》的真正含義,那麼你一定會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對《弟子規》的幾點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之後,它又告訴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多實踐,這樣才能學習好,成為有用之才。讀完《弟子規》之後,我衡量了一下自己的品行,自己與《弟子規》中所要求的,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想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不起父母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想方設法地滿足我,而我覺得這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多説了幾句,我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妹妹,或許是因為年齡太小,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與父母爭執,父母該多麼難過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中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辛辛苦苦拉扯自己長大的父母。

另外,書中提到的“寬為限,謹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心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令我深有感觸。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方面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比如老師佈置的任務,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就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總是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在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可以按照《弟子規》上面所説的去做,相信我的學習成績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些品位,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最基本的倫理常識,仔細品讀《弟子規》從中學會為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的社會,又可以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讀弟子規有感5

曉霧將歇,清風徐來,我邁着輕快地步伐來到學校。

當我輕輕拿起那本薄薄的《弟子規》時,覺得既熟悉又陌生。我大聲朗讀裏面的每一節,每一個字!卻發現有好多的內容,令我慚愧。我已上初二了,不再是那個單純的小女孩了,理解能力已提升,怎麼會再看不懂這《弟子規》的內容呢?

我羞愧?書上説的規矩,我究竟做好了哪一樣?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面對《入則孝》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平時爸媽叫我,我總是慢慢地迴應,即使讓我做個簡單的事,我總是先皺着眉跟父母嘮叨一番,才不情不願地幹。我做的不對吧!父母教我,我還發瘋似的説他們煩的,他們有時就罵了我兩句,我都會想離家出走。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

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髮?

想着,想着,我鼻子酸酸的,接着往下讀,《弟子規》還告訴我們,與兄弟姐妹要友好相處,懂得珍惜光陰,講誠信,有愛心,仁德兼備?

我不敢再讀下去了,也不敢再看一眼,惶恐之中把《弟子規》合起來。我捫心自問:我哪一點兒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呢?懺悔的同時,反覆思量自己。我一定要做好自己,養成良好的習慣?良久,我又輕輕拿起《弟子規》,認真地讀了起來。

就從今天起,就從這一秒起,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把她作為我們一生言行的準則。

請大家跟我一起高聲朗誦《弟子規》吧!

讀弟子規有感6

一本好書,就像我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掌握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弟子規》這部經典作品,它讓我們懂得了一些應該如何孝敬父母和做人的道理。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當父母叫我們時,我們應立刻回答。“父母教,須敬聽”,意思是:當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應該認真聽。“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當我們的品德不好時,父母會覺得很丟臉……

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覺得有些事情我還沒有做到,比如,有時候當父母叫我時,我沒有答應,覺得不答應也沒什麼;當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很不耐煩,覺得父母太囉嗦,就不認真聽了;有時爸爸媽媽指出我的缺點和犯的錯誤,我就跟他們頂嘴,不想讓他們説我不好……

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習先賢和聖人的做法,我知道了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後我一定要做到:父母叫我時要立即答應;父母教育我時,要耐心認真地聽;當父母批評我的缺點時,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跟爸爸媽媽頂嘴了。

讓我們多讀一些經典作品吧!書是你最好的老師,是你最好的朋友,它會讓你收穫很多知識,讓你明白許多道理。

讀弟子規有感7

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我們部長説出則悌,不只是在兄弟親戚之間,在公司裏,我們相互之間也要表現出一種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與團結;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對一個陌生人,我們都應該保持一種禮貌和謙讓。我很有感觸,為往日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廠車往返於宿舍與公司之間,車上的座位並不能總是滿足人人有位。於是,我們就要在車子停下來時往車門前擠,或者是在車子沒來的時候就要先往前跨幾步,以便能早些上車,佔到一個位置。我們是一個公司的員工,就像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擠攘的過程中,我們漠視了這種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車的時候,車上上來一個老奶奶,一個小姑娘要站起來讓位,卻被她的媽媽攔阻了。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會讓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時候要示範給他們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確的事。

當今教育倡導的是對孩子進行全面素質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長的主要任務,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學是其次的。孔子説過:“驥不稱其力、而稱其德”,被稱為騏驥的馬,不是因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為它有忠義的美德。沒有優良的好品質,即使才華蓋世也不為人們所齒。現實生活、中損人利己的苟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識高深之士。作為家長應給予孩子正面引導,千萬不可只重知識,忽視基本品德教育。一個人若能擁有一個優良的品質,自然會贏得人們的尊重,他的生活、事業、愛情也會因優良品質的滋養和支持,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滿。對於子女的道德教育應該從小做起,而弟子規這種書籍恰是一種很好的指導;如果你有孩子,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也應該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覺我説的有些多了,有時候該則麼做,每個人心裏都很明白,我們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應該能分得清楚,別人對你説教反而會引起你的反感,我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讀弟子規有感8

今天,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我不管怎麼想,就是想不出來,當老師問我們會還是不會時,我原本想不懂裝懂,矇混過關,可是,我忽然想到《弟子規》中講到的:“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便把那道數學題記在了本子上,下課後,我就跑到老師辦公室去問老師,最後,老師教會了我那道題。第二天,數學老師還當着全班同學的面誇獎了我勤學好問呢!!!!!!!

讀弟子規有感9

今天,伯伯從書店給我買來一本書,上面寫着幾個大字:《弟子規》,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來,只見第一頁寫着:“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二十四個字。我看不懂,就不想再看下去,伯伯於是很認真地對我説:“這本書很有意義,你結合譯文認真看就懂了。”

聽了伯伯的話我就坐下來,開始讀《弟子規》這本書,一會兒就把心思投入進去了,真的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這本書,是根據古代聖賢對弟子的教誨編成的,教育我們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到一切言行謹慎,要講信用;和人交往時,要平等謙和,要時常親近有品德的人,並向他們學習。做好這些事情之後,如果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它給我很大的動力,就是讓我去學做一個懂禮儀,會做人,善學習的人。

在這些句子中,我最得啟發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叫喚時,應該一聽到就回答,不要慢吞吞很久才説話,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我看到這裏,臉不由得紅了,我覺得我平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記得有一次,我正在看動畫片《愛探險的朵拉》,媽媽在廚房叫我:“開泰,快幫我去買一包味精來”,我正看電視入了迷,想着還有弟弟呢?怎麼不叫他去,就沒有答應媽媽。媽媽又叫我了,我心裏一百個不情願,翹起嘴巴發脾氣,很不情願地走下樓。背後傳來媽媽的歎氣聲。哎!現在想來太不應該了,媽媽心裏會有多難受呀!媽媽,下次我再也不發脾氣了好嗎?我一定會很樂意地幫助您做更多的事情,我也要做一個懂事孝敬父母的人,為你們做力所能及的事。

另外,我覺得書中談到的一個讀書習慣問題對我很有用,“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我喜歡讀書,可是不太習慣做筆記,在讀書中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沒有馬上記下來,後來碰到一樣的問題了才後悔,想着我怎麼不記下下來請教別人呢?我想,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一定要學會邊讀書邊記筆記,然後做一個勤學好問的人。

這本《弟子規》給我的教育很大,我一定要認真讀好這本書,還準備買一個本子把我感受最深的句子記下來,經常學習,因為它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盞指路燈。

讀弟子規有感10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去孝順父母,説明他有一顆善良、孝順的心,而《弟子規》中的“入則孝”正是表達了這種中心思想。

弟子規,説着簡單,想做到卻要花點功夫,孝順是什麼?是不是長大後有出息,不讓父母丟臉,為了掙錢天天工作,沒時間去看望父母,就幫父母買個大房子,讓他們吃好,穿暖……這樣做才算是“孝”嗎?不,不完全是的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就唱出了父母的心聲。其實父母最想要的是讓自己的兒女陪在他們身邊,讓温暖隨身相伴,關心並照顧他們,並不是一個電話或一條短信可以替代的。我認為這才是“孝”的一部分。

讀了《弟子規》,我受益匪淺,從中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念念不忘的還莫屬於這一句“冬則温,夏澤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回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我把自己與弟子規一比較,覺得自己與弟子規所説的差距很大。

想起舊事,我就覺得臉紅。冬天的時候,媽媽總在在我上牀前,將電熱毯加熱,讓我能直接感受到温暖。有時媽媽忘了,我還會抱怨着讓媽媽開。夏天,天氣悶熱。爸爸媽媽總是將最舒適的地方讓給我,我也不相讓,我行我素。早晨上學,媽媽一次次地催我起牀,我卻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有時候,媽媽發火了,我還在埋怨的在嘀咕。直到自己感覺晚了,才很不情願的起牀。比起弟子規所講的,是不是正好相反呢?現在想起我的那些行為,我的心裏就想打翻了五味瓶一樣,有種説不出的滋味。

弟子規,讓我改變了對事物的看法。本來,還以為擁有了財富,就可以給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才發現,不管是貧是富,只要有心,想要孝並不難。

朋友們,讀讀《弟子規》吧!也許,他將會改變你的人生。

讀弟子規有感11

打開網頁,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在某航班上,因兩名中國乘客喝酒鬥毆,導致飛機被迫返航;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用中文寫着“請把垃圾丟在此”;在馬爾代夫,一名中國女遊客曬出了自己剛撈出的珊瑚照 ……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曾幾何時竟下降到了最低點!

我們中華民族原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知恩圖報、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民族傳統美德。可是為什麼現如今我們中的很多人卻知書不達理、知書不懂事、知書不知禮,上了不少學,但是立身做人的道理不懂多少,待人處事的本領沒有多少。家長望子成龍,結果孩子們成了龍也成了鳳,卻沒有成人。於是,我決定讓孩子們好好學習如何做人。

學校給每個孩子下發了《弟子規》,何不將此好好利用起來?於是,我靜下心來,好好讀讀這本我未曾細讀的國學經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首先,它教我們“入則孝”──要孝順父母,感恩他們的養育,並且從很多細節入手,講了如何才是“孝”。 如: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等。

接着它教我們“出則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論用餐就座或行走,都要謙虛禮讓,尊重長者,與兄弟姊妹和睦相處,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同樣是給出很多細節的做法,讓人受益匪淺。比如在這一章裏,它指出:“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長輩有事呼喚人,應代為傳喚,如果那個人不在,自己應該主動去詢問是什麼事,可以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時則代為轉告。在剛畢業第一份工作的培訓中,記得就有位講師給我們講過“電話禮儀”,即使電話那端不是找自己,主動詢問並給予幫助也會給他人留下極好的印象,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專業素養,而這些,早在古人的訓誡裏了。

然後在“謹”和“信”裏,它所提出的處事方式,更是精闢。簡直可以編成“智者生存法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瞭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謠言止於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不合義理的事,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允諾,會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自己進退兩難。 講話時要口齒清晰,咬字應該清楚,慢慢講,不要太快,更不要模糊不清。 遇到他人來説是非,聽聽就算了,要有智慧判斷,不要受影響,不要介入是非,事不關己不必多管。看見他人的優點或善行義舉,要立刻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看見別人的缺點或不良的行為,要反躬自省,檢討自己是否也有這些缺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在後幾章的“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它又教導我們: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如果人人都能身體力行,那這個世界真將是個美好的人間了。

中國古代經典真是博大精深,這是祖先留下來的巨大財富,兒童在人的一生中,是心靈最為純潔,記憶力最好的時段。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時期,指導孩子記誦啟發人生的優美經典文章。但一開始,孩子們對《弟子規》並不感興趣,於是我利用早讀時間、品德課時間告訴孩子們裏面的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偶爾給孩子們看看《弟子規》的動畫片,慢慢地,孩子們對它產生了興趣,班級裏同學做錯了什麼事,也會一本正經地引用《弟子規》中的語句“教育”他。同時,我想到了做父母的也要身體力行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們在家裏也能經過耳濡目染的薰陶,對培養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人生觀、世界觀,甚至對語言水平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於是我建議家長也來讀《弟子規》,一些家長也紛紛表示贊同。

《弟子規》一書中強調了人應該注意個人修養,以孝、仁、義、禮、智、信來要求自己,這與當今社會道德的準則基本相符,但其中有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們也要和孩子解釋清楚,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讓我更深地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在以後的歲月裏,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身體力行,給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風氣,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讀弟子規有感12

在寒假裏,我重讀了《弟子規》這本經典後,我更加深刻地感悟了《弟子規》要告訴人們的許多道理。我發現,要做一個人必須做到尊重長輩、誠實守信、尊敬朋友、做事謹慎這幾點,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弟子規》中,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泛愛眾、親愛仁和餘力學文,分別告訴了人們如何做到孝敬長輩、關愛他人、謹慎小心、誠實守信。

書中最使我記憶深刻的是這麼幾句: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長者立,幼勿座,長者坐,命乃坐。這三句的意思是: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他們的藥我們必須先嚐嘗温度,連夜地服侍父母親,不離開牀邊;長輩站着的時候,我們晚輩決不能坐下,必須長輩同意時,我們才能下坐。看到這裏,我自己羞愧不已。聖人要求我們要孝敬長輩,百善孝為先,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必須孝敬、尊重長輩。而平時,我過的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想過父母親的勞累,有時還會和父母頂嘴。

這次讀了《弟子規》,我一定要像書中所説的那樣尊重父母親。讓我知道了作為一位兒子所該做的事情,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讀弟子規有感13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是根據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我卻自己以為這些規範我早以是做到的,誰都沒想到,我的做的卻和文中相差大遠了。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讀書學習的房間要清潔安靜,牆壁要乾淨,書桌要清潔。所用文具要擺放端正。可是再看看我的房間呢?牆上有不少黑點墨跡,東邊牆上畫一隻小白兔,西邊牆上畫一隻大老虎,沒有哪塊牆上沒有我“優美”的筆墨。再説話我的書桌吧,不是給我當了美術上的調色板,就是當成了數學驗算用的草搞紙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上帶着一點一星的顏料,實在是不忍直視啊!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損,就補之。”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後立刻看回原處。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節收好,發現書本有缺損,要立刻把它修補好。而我就是和書做對!我的書桌可幾乎成了一個“舊書店”,就連才發的新書,幾天後就被“老鼠”啃了個邊,再過幾天,就全成了一堆又破又爛的“棉花”,現在的書如果不是包了書皮,一學期後早己不成樣了。書架上還算完整的書也是雜亂無章,如果讓我從這個大書架上找哪一本書,可以説是比登天還難。例如説我剛拿到的新書,才過幾天,數學書粉身碎骨”,語文書成了“書麻餅”…….

現在再回想起從前那些不良的讀書習慣,才能發現自己的習慣有多大的漏洞,看來學《弟子規》還是十分重要的。

親愛的朋友,你是不是也發現自己生活中的漏洞了?快來一起學習《弟子規》,一起改正吧!

讀弟子規有感14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裏的《黃香温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温給爸爸暖牀,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蓆,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説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後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讀弟子規有感15

從小到大,唸了十幾年的書,直到最近這兩年學習傳統文化,才知道有《弟子規》這樣一本專門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的書。如果我們這些已經知道,並認真學習《弟子規》教誨的人,能夠將這本經廣為流佈,使其深入人心,相信,未來的世界是美好的,未來的孩子們是幸福的,未來的父母、老師是省心的,整個社會是和諧的、融洽的,快樂的。為了這個目標,我也一定要從我做起,謹記諸位大德老師的教誨,努力改過,早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依《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7個部分列舉出為人弟子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現代家庭不可或缺的良好教材,這樣一本亙古彌新的經典,勝過成百上千的現代繪本,真的是物美價廉,是普通百姓家庭最好的選擇,但是,雖然大多數人已經知道了有《弟子規》這樣一本書,他們並沒有認識到這本書的真正地位和力量,其實包括現在的我,也沒有真正將《弟子規》中每一條都落到實處,我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真正能紮紮實實的做好《弟子規》,真正幸福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只有真正受益,真正做到的人,為大眾講演,才能真正改變人們“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提升人們的素質,淨化社會人心,災難才能越來越少,環境也將更加美好。

《弟子規》開篇“總敍”,就將聖人對於弟子的要求,簡要述説,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學習了弟子規,經過一年左右的實踐,我體會到“孝”是做人的根基。讀着“入則孝”中的經文,心中不免慚愧有加,我家是姐妹兩個,因為自己從小學習尚可,身體又弱,所以,媽媽總是讓我放學就讀書、寫作業,家務活很少幹,漸漸長大,自己寧肯看閒書,也不去幫忙做事,慢慢養成了懶惰的習性,更由於從小隻知啃書本,所以在工作崗位上,總有能力不足之感,領導交給的任務總是完成的不那麼令人滿意;更由於自恃學習成績好,漸漸有了驕傲的心態,對父母的教誨總覺不入耳,媽媽耳朵不好,更是沒有我懂得多,逐漸養成了嬌小姐的脾氣,聽不進一點意見,只有自己給別人意見,從不檢討自己,甚至有時脾氣來了,還要將父母長輩嚷嚷一頓,真正是大不孝,自己早已是地獄眾生而不自知,還自以為聰明過人,善良可愛。真乃“鼠目寸光、井底之蛙”,“只見他人短處,不見自己短處”,有時明知自己脾氣不好,不夠孝順,就是不肯改過,總要尋找父母長輩的不是來為自己開脱。

經過讀誦、聆聽蔡老師講解各種經典,以及弟子規,才逐漸將自己的傲氣收斂,嗔晦心轉變,時時念母親、叔叔(生父已過世)的好處,婆婆、公公的辛苦;自己也已生養了小孩,為人父母的艱辛才體會了一點點,相比較父輩們吃的苦,我們所經歷的還不到他們的十分之一,我們若再不孝順,怎麼對得起生我、養我20幾年的父母,培養我成才的國家。一個人,只有心中常存感恩,她的人生才會有踏實的幸福感,才會保持、甚至增長自己的幸福指數。

一個人能發自內心的孝順父母,無慾無求的去儘自己的本分,這樣就是與人的性德相應,自然而然就會長養慈悲心,恭敬心,對身邊的一草一木,對自己接觸的外界環境,心生恭敬、從容淡定,後面的“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進而餘力學文”,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不過,我們現代人由於缺少從小薰陶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用兩三年的時間,堅持每天讀誦《弟子規》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根基才能扎得牢,將來長成的大樹才能枝繁葉茂,堪為棟樑之才。

標籤: 弟子規 有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zigui/yj7pq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