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如何修行

金剛經如何修行

《金剛經》就是講轉染成淨,轉識成智,在《金剛經》中,心是轉舍轉得的中樞。

[經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金剛經》提出的以佈施為首要的六度行,這六度中特別發揮出來是第二忍辱行,另外還有無諍行,這三種行都是《金剛經》上很突出的。

(一)佈施行,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六度中特別提出佈施行,佈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種: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敵,或者壞人、他人,對我批評、刺傷,我就以德報怨,心胸廣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別人,要化冤為親,冤親平等,不能冤冤相報,糾纏不休,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這個苦就是環境造成的,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等等。在災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隨緣生活,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第三,諦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滅的境界。只要你能夠修,就可以達到這個境界,對此要堅定不疑惑。

(三)無諍行。什麼叫無諍行?《金剛經》上講“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這是在讚揚“無諍行”。實際上有分別心就有諍,有諍就有分別、有矛盾,就要鬥爭,引起混亂,各種混亂因此而來,人與人之間的混亂、家庭混亂、社會混亂、世界混亂,都引起來了,全是因為不能夠無諍。所以特別提到“無諍三昧”,是“人中最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應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一)應如何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無住就代表由空慧達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裏提到:《金剛經》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以無念為宗,無念,內心不要有妄念;以無相為體,對外境不要執著;以無住為本,不管內外,內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纏、執著。

“無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之心,就是菩薩的悲智行願。

《六祖壇經》中講到:“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這裏講了兩種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於一切處,心要無憎無愛,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安閒恬靜,虛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無住的精神,叫無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動上,行住坐卧,純一正直,無私無雜。要保持純一,保持正直,沒有私心,沒有雜念,如如不動,在一切行動中保持不動的佛性,動中有靜,就可安坐道場,真成淨土,這樣你存在的地方,走過的地方,以這個精神對待,無不是淨土,無不是道場。所以這個“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釋“無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佈施而不執著佈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執著,三輪體空。乃至於修忍辱而不執著忍辱,修般若而不執著般若,修禪定而不執著禪定,修精進而不執著精進。修一切善法,都要達到三輪體空,才可剷除一切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法相、非法相。這樣才能降伏其心。

這是《金剛經》中典型的三段論式,語體採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論形式,深合辯證法。下面列舉十四種:

1.諸微塵,如來説非微塵,是名微塵;

2.如來説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來説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實相者,即非實相,是故如來説名實相;

5.如來説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之首,是其餘五度的指導思想);

6.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7.如來説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8.如來説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來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10.説法者,無法可説,是名説法;

11.眾生者,如來説非眾生,是名眾生;

12.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3.所言法相者,如來説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來説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十四種論式就代表般若,為般若的論式。“如來説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從否定意識語言的執著,而契合中道妙義的真理。

“説”就代表立,言語假立,為有;“非”就是不要執著這個,代表空,要空相、空執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夠從假名中瞭解空的道理,瞭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發揮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觀”,即觀空、觀假、觀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種智;修“中”就得一切種智。由空可以證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證法身。

拓展閲讀:抄寫金剛經的功德

一、增長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於福德。由有福德才能處處須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剛經》能增長我們的福德。經中前後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佈施校量,恆河沙等七寶佈施校量,恆河沙等身命佈施校量,每日三時以恆河沙等身佈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經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剛經》四句偈功德之大。因為財富的`佈施,身命的奉獻,那都只能給人以短暫的幫助。而受持或為他人講説本經,卻能令正法久住,啟發人們的正知正見,健全人的品德,引導他人向上增進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而得徹底的安樂,所以非財施所能及。

二、消除業障:我們這個世界是業的世界,由於過去生中所造善惡業的不同,構成了世界的千差萬別。因為我們無始貪嗔痴,造下過許多不善業,所以現實的生命總有許多缺陷及困擾,諸如天災人禍,身體病弱,諸事不順等等。受持《金剛經》卻能消除業障。經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隨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些人沒有受持《金剛經》本來平安無事,可受持本經之後,反而遭到他人的輕視,沒有關係,這正是在業障。受持本經三途惡業都能消除,其它小業障就不必論了。

三、開發智慧,通達實相:《金剛經》稱曰般若波羅蜜,首要在於開智慧,《般若經》曰:“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本經處處教我們無住,無住是為了成就般若。經曰:“隨説是經乃至四句偈等……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是乃成就智慧,通達實相。

四、消除煩惱:《金剛經》中雖然不曾出現“煩惱”二字,但般若法門處處都在解脱煩惱。經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乃煩惱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煩惱。本經旨在成就智慧,智慧就是斷除煩惱。住相能引起煩惱,本經要我們不住一切相,煩惱自然不生。

五、成無上道:學佛是為了成佛,佛陀漢譯曰覺者、智者,是智慧的成就。《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多此經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標籤: 金剛經 修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e9yqq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