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是講修福德經典

金剛經是講修福德經典

《金剛經》與中國佛教、中國文化的關係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國佛學與傳統文化的精髓,瞭解一下《金剛經》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是金剛經是講修福德經典,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如果聽到大道,真不容易。佛法有八萬四千旁門、偏門。這説明你要遇到正門,確實不容易。正門只有一個,而旁門有八萬四千。比如金剛經來講,金剛經中是講什麼?很多人一説佛教,就説是空、虛幻,是無相。是真的嗎?比如金剛經有個句子,佛説什麼,即非什麼,是名什麼。比如不住相而行佈施,或者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無我相開始講,金剛經到底要不要我相。

有人一學佛,就什麼都空了,認為無我相,就是沒有我的存在。很多講法的都這麼講,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比如鼻子不是我,眼睛不是我,色身不是我,受想行識都不是我,所以找不出一個我出來,所以叫無我。這個解釋,大錯特錯了。要是按照這個方式修,就成外道了。

無我相,這句話重在講我相的重要。好比説,你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情,然後不執着它。大家去思維,這個話,你做事情重要不重要?一定重要。我做事情,是為了做好,怎麼樣能做到最高最好,就是以先認真做,做完後還要不執着它的方法來做事情。這叫無我相。

其實很多法師都有開悟的誦。像虛雲老和尚等大德,他們建廟,建完了就走人,一點都不執着。這就是他們開悟的做法。認認真真按照規矩來做事,做完了,就不執着它。這就是講無我相。先好好修好這個我相,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都要去修,修得功德圓滿,法相莊嚴後,又不執着於自己的法相莊嚴功德圓滿。這叫無我相。

慈航法師臨終前講,空花水月道場,時時刻刻建好,若有一人未度,自己切莫逃了。這也是金剛經的境界。道場要時時刻刻建好,是為了度化眾生,但不要執着,要當成空花水月來看。有兩個步驟,第一步,建道場,第二步,不執着。不能顛倒了。開口閉口談看破放下的,其實是斷滅空,因為陰德不夠,魔王就會讓他誤解佛法。

所以大家去看金剛經,根本都是講有,不是空。講行善積德,持戒修福,講法,不是講空啊。處處講有啊,只是它是妙有而已,沒有金剛經的有,是不妙的有,有了金剛經的有,是妙有。

有個人,建了廟,往生前就夢到有人抬着大轎子,請他去當官,原來是去當土地神去了。因為他也持戒修福,但沒有金剛經的不執着的智慧,所以就執着他的福報去了。

如果要修行,培養福報,那就多念金剛經,越多越好。不要被迷惑,説金剛經講空啦。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什麼都不要的,都不顧,但至少顧度眾生。否則都是假的。做人必須要提起做一樣東西。

在金剛經中,還有幾點要明白的。第一是功德和福德與七寶代表的錢財有什麼區別。如果混同起來,那就看不懂金剛經了。

功德是內修內證來的,好比一個人修,也能內證出自己的功德本性。但福德不一樣,福德是外求努力來的,福德是用跟眾生結緣,修六度萬行來的。所以唸經可以內證自己的功德,而修種種跟他人有關的善行,是完成自己的福德。

福報和福德也不同。福報是福德的果報,就是相。你要怎麼證明你的福德,從相就可以看出來了。佛陀的三十二相指的是福德的相,也是叫福德果報。比如一個人聲音很好,叫福報。為什麼有這個好的聲音,因為他有謙卑的福德。所以才有這個相。福報和福德是可以損的,而功德是損不掉的。就像人的佛性,是功德,每個人都一樣,所以損了。從功德上講,每個人都平等。從福德上講,人是不能平等的,因為每個人福德不同。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用語有問題,你根本很難明白修行的真相。比如修功德,這句話對不對?不對啊。功德是你自己有的,你只有能看到就好。只能説挖掘你的功德寶箱。講修福田、福德,那是對的。普賢十大願之一,廣修供養,是修供養,供養是福報的東西。隨喜功德,每個人的功德在挖掘,只是你挖掘得多,他挖掘得少,但是大家都在挖掘。所以要隨喜。如果把這功德、福德、福報佈施七寶講清楚了,你再去看金剛經,應該有頭緒。

拓展閲讀:《金剛經》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係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説:“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金剛經》中以佈施為例,討論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佈施有三要件(三輪):能佈施的我,受佈施的人,所佈施的財物。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佈施。禪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説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説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諦。“幻有”,是憑藉條件關係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諦。如何把握真俗二諦的關係,《金剛經》是這樣説的:“佛説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説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説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禪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標籤: 金剛經 福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e9yw2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