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的修習層次

《金剛經》的修習層次

《金剛經》是了義經,是讓人悟道成佛的經典。以下是《金剛經》的修習層次,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化,推展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始能落實、普遍、持久。

所謂“心靈環保”,是一個現代的名詞。其實,佛教很早就主張,要把我們的心清淨,必須將煩惱心淨化,成為智慧心,這就是心靈的環保。

心靈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動和精神的活動。如果我們的心理環境或精神環境常常困擾我們,心靈就不健康了。為了保護我們的心靈環境,變得有智慧、清淨、自在,就必須從人心的淨化做起。

(二)發菩提心

人心的淨化,必須放下自私自利,確信利人便是利己,故當如《金剛經》所鼓勵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這是《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要發成佛的無上菩提心。

要發成佛的心,必須先學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就是“以利他為利己”,菩薩發願並不是急着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眾生。諸位一定聽過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就是菩薩精神,是以利益眾生來利益自己,也就是不為自私自利,只為利他。這種觀念正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以及永遠的人間社會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為私利,而致力於利他,這世界當然就不會有什麼紛爭了。

利他行,並不等於做濫好人。必須智慧與慈悲兼顧,方能使我們的世界真正的淨化。

(三)保護初發心

發了無上菩提心,應當知道如何時時保護此一“初發心”,是故《金剛經》説:“云何應住?”

這個“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過的“住”是“在乎”,這裏的“住”是不要離開、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於無上菩提心,不要忘記自己最初所發成佛的願心。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忘記自己是一個發願成佛的人,如果能夠這樣,便能時時以利他為利己。

(四)降伏煩惱心

住於無上菩提心者,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心猿意馬的虛妄煩惱心。《金剛經》説:“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們心猿意馬的煩惱心、妄想心、自我執着心平伏下來、化解開來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拓展閲讀:金剛經的作用

金剛經教人修福修慧消業,是一部各方面都顧到的完善佛典,無怪乎佛在經中説:「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又説:「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金剛經在中國是一部很普及的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讀誦這部經的人很多,可是我們往往念過就算了,正和唸佛一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又有幾個人心裡存着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不可思議的無邊功德?我想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如果心中能念念不忘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不可思議無邊功德,一定更能和阿彌陀佛相應,也更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唸佛如此,唸經也如此,所以如果我們念金剛經時,能心中念念不忘金剛經的功德,一定更能和佛在金剛經裡講的道理相應,更能得到好處。

「金剛經的功德」這個題目,説得完整一點,應該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所謂「受持」,「受」就是接受;「受」比了解要更進一步,換句話説,瞭解了一個道理,生起了信心,所以誠心接受,這是「受」的意義。「持」是「持久」的意思,就是懂得道理之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土。所以受持金剛經,簡單的説,就是明白瞭解金剛經的道理,有了信心,誠心接受,而且憶念不忘,能用在日常生活上,這樣才可以叫「受持」,這樣的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解説,並不一定要全部的經文,經中一再地説「乃至四句偈等」,就是指,既使是一小段,幾句經文,就已是功德大得難以想像了。

佛是一位非常細心、非常慈悲的老師,他擔心我們的心量大小,容納不了大法,不肯相信受持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他特別在經中説: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説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我若具説者」就是説,我如果將這種功德統統講出來,或者有人聽了,心裡會起狂亂,狐疑不信甚至生起毀謗,造意業、口業,這樣反而害了這個人,所以佛説,我實在還沒有將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在金剛經裡統統講出來哩!

那麼,佛在金剛經裡已經講出來的功德、福德,究竟有多少?佛用了好幾種譬喻説明。首先拿佈施七寶的福德來比較。「七寶」簡單的説,就是金銀珍寶。「佈施」就是幫助他人。「七寶佈施」是拿金銀珍寶來幫助他人。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裝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這個福德大不大呀?叁千大千世界是很多很多的世界,好比現在的天文學家説的「銀河系裡有很多很多的星球」。你想若以裝滿了這許多世界的珍寶來幫助人,這樣的福德大不大呀?須菩提説:「很大,世尊。」佛又説:倘若另外有一個人,他受持金剛經,甚至只有一小段,或幾句經文,解釋給別人聽,這個人的福德,要比前面那個人用七寶去幫助別人的福德更大,這已是大得不可想像了,可是這還只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而已。

再看經文,佛用恆河的沙做比喻,恆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河中的沙很細,是出名的多沙的河。佛説如果我們有像恆河沙那麼多的恆河,再把這許多恆河的沙加起來,這麼大的數目,如果裝滿了這麼多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用來佈施,你説大不大呀?須菩提説:那真是大得無可比喻了。可是佛又説倘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希望各位聽到這裡,不要懷疑不信,心即狂亂,因為佛是不説謊話的。各位請想一想,,佛如果將福德説得小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又何必騙我們?所以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實在是非常大的。

不僅如上所説,在金剛經的最後一段,佛用無量阿僧祇世界來比較。「阿僧祇」是印度梵文「無數」之意。換句話説,是拿無量無數的世界的金銀珍寶來助人,這樣的福德,還不及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人演説的福德。

佛在金剛經裡又説,他從前還未成佛,在做大菩薩的`時候,有一位佛名叫「燃燈佛」。他在燃燈佛的時代,八萬四千億那由他的佛,他一一供養,沒有漏失過一位。照理來説,他供養了這麼多的佛,其功德應該是大得無法想像,可是佛説,他供養了這麼多佛的功德,還不及在末法時代,能夠受持金剛經所得的功德大。

各位聽到這裡,千萬不要心即狂亂,狐疑不信,佛就是擔心我們的心量太小,不肯相信,而錯失一良機,所以在金剛經裡,非常懇切地説:「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以他自己親證的經驗,知道金剛經的功德是這麼大,他殷切地希望我們這些後世凡夫,能用最小的精力,獲得最大的福德,不要浪費寶貴難得的人身,不要走修行的冤枉路,所以一再的強調金剛經的福報功德。其實金剛經的福德,還不止如此哩!佛又以用身命來佈施的福德和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做一比較。

佛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説,其福甚多。」

佛又説: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上以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中午又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晚上也以像恆河沙數一樣的身命行佈施,如此不斷地佈施了八千萬憶劫,而他所得到的功德,還不及另外一個人,他一聽到金剛經,就生起信心,並且相信金剛經的道理所得的功德多,更何況他相信了。之後又能書寫,能念,能受持,能為他人解釋。所以佛做了一個結論,他説:「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説,為發最上乘者説,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説,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金剛經是佛在般若法會上講的。般若是佛親證的空性體驗,是不着行相的教理,可是佛在金剛經中,這樣一再強調受持解説金剛經的福德功德,我希望各位能細心體會其中的含義。

標籤: 修習 金剛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qge2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