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的空慧

《金剛經》的空慧

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之一。

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第一、離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離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無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四無量心、四攝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緣起修善業,這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行。

(一)離一切相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説:“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着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就是説,一切眾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眾生受妄想執著的纏縛而體證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識的妄想,指因種種分別而生起的種種顛倒;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包括人我執、法我執,由人我執就生煩惱障,由法我執生所知障。必須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剛寶劍,才能斬斷妄想執著。

金剛的特性有三個字:第一、堅,金剛是很堅固的,不壞不滅;第二、利,很鋒利;第三、明,金剛是透明體。所以金剛具足堅固、鋒利、透明的特性。堅固就能不壞不滅,代表實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確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觀照般若,指能夠觀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説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剛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夠斬斷妄想執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由文字瞭解以後至觀照,由觀照而證實相,就可以離一切相。

《金剛經》講的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相就是執著有個我,我能夠度眾生,執著有個我體。人相,這個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種種差別,那個人是我所度的,執著差別。眾生相,眾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眾生,屬能所執,能度的執著,所度的執著。壽者相,就是以上“我、人、眾生”都是真實不虛、相續不斷的,有個實體,也包括執著長遠的壽命,執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執,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遠都不壞。非法相,一切法現在存在,消滅了就沒有了,還有人、一切物質都是這樣。法相就是常見論,非法相就是斷滅論。般若就可以消除眾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從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到四攝六度。六度中特別以施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捨眾生,不離眾生,所以《金剛經》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拓展閲讀:《金剛經》的“無所住心”

據説六祖慧能大師在五祖弘忍處,聽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開悟。應無所住或無所住心四字,的確為般若法門的精髓、綱要。《金剛經》中類似這樣的法語還很多。諸如: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説名真是菩薩。”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非法,非非法。”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無實無虛”等等,可以説都是無所住心的同義語。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行者又怎樣才能修達這樣的境界?佛陀在經中作了詳細的説明,反覆地咐囑,若不仔細閲讀,很容易忽略過去;甚至會使我們誤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

這裏僅就個人修學的體會,説明如下,供同修參考,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第一、應生無所住心

應生無所住心,亦即“離一切諸相”的心態。

首先是“我相”。我們靜坐修持時,要空掉自我之身心。於己不居,即“無我相”。

其次,要空掉“我”這一概念的上屬外延——“人相”。因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我”雖空了,(甚至死掉了)不等於沒有“人”了。所以,行人進一步要空掉“人相”。

再次,宇宙間一切事物皆因緣和合而生,有情、無情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出來的,總稱為“眾生”。“人”只是諸眾生中之一,嚴格地説,人還只是有情眾生之一。眾生的外延比“人”更大。所以空掉人相還不夠,還要空掉“眾生相”。包括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

標籤: 空慧 金剛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7wm3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