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金剛經漸修頓悟

金剛經漸修頓悟

佛教認為金剛經不可思議,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讀經,堅持讀經,等待金剛經幫我們洗清業障的那一天,我們的幸福生活就來了,到時候,我們也能一切願望悉數達成。

禪定雖然是漸修,但也離不開頓悟,否則很難完成質的飛躍。所以,釋迦牟尼在漸修了許多年之後,依靠菩提樹下的瞬間頓悟才恍然成佛。漸修和頓悟是佛法修行的兩翼,缺少哪一邊也飛不起來。

後人説起漸修與頓悟,往往會把神秀和慧能提偈子的公案拿出來,片面地誇大兩者的對立,以為漸修、頓悟水火不容,甚至還會武斷的認為兩者有高下之別。其實兩者並沒有佛法上的高低,差別只是修行層次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修行的初級階段,漸修遞進比較實用,這是一個知識積累和能力提高的過程;而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後,定力和智慧具備了一定的能量,才能實現質的飛躍。

極少有人不通過漸修而直接頓悟的,連釋迦佛都是先漸修而後頓悟的,更不用説一般初學者了。可以説,漸修是頓悟的基礎。漸修是量變,就像是登山,你必須一步一步往上攀爬;等到最後一步躍上了山頂,你才有“一覽眾山小”的覺悟,那最後一躍就是頓悟了。任何的佛、菩薩、高僧、大德,得道證悟都是經過漸修這一關的,世人大都不原意吃苦,所以只講頓悟不講漸修,特別是推崇禪宗六祖大街上悟道的事。但六祖慧能只是在大街上明白了道理,對於真正的.佛法還是不能切身體會;跟了五祖後一開始也是被派去舂米,跟眾人一起聽經,這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了三年後,他才真正得道。所以,漸修是基礎,頓悟需要漸修的積累與支持。

佛學是很需要下功夫的學問,即使頓悟了,也仍然要堅持漸修。因為即使佛理通達了,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也算不得真正得道。禪宗六祖惠能在頓悟之後又忍辱偷生了十二年,才出來開壇弘法。因此,佛法的修行不是簡單事,它始終離不開循序漸進的修證過程。

而佛法也離不開頓悟,頓悟是修行的結果,如果沒有頓悟,即使離成佛只有一米之遙,與離佛十萬八千里的境界是一樣的。仍然以登山作比喻,頓悟無門就像是圍着山峯轉圈,就是沒有登山的路。

嚴謹的講,頓悟是一種直覺體驗,但它並不是精神病人説的意識混亂,而是像藝術家突然來了靈感一樣,一下子就跨越了有限與相對,在剎那間體驗了無限與永恆,是一種理性直覺。因此,在具體形式上,頓悟也不循常理,一句話、一棒子、一滴水都可以是頓悟契機,這與牛頓被一個蘋果砸到是相同的道理。

並不是什麼人都能頓悟的。普通人不管被蘋果砸到多少次,都發現不了地心引力;禪宗六祖説:“我此法門,乃接引上上根人”,也就是説頓悟只適合具備了足夠智慧的人。而具備這種條件,除了鳳毛麟角的菩薩轉世,最主要就是像牛頓一樣,通過漫長而執着的努力,已經攀到巨人的肩膀上。

實際的經驗是,漸修和頓悟在佛法修行中相輔相成,互為表裏。在漸修中頓悟,在頓悟中有漸修。馬上要頓悟的人肯定是經歷了漸修的“九九八十一”番磨難,到達了真理之門,只差最後輕輕一推,就豁然開朗了。要沒有經過充分的修行,即使經過真理的門前,也會視而不見。

總之,漸修是修行的過程,而頓悟是“得道”那一瞬間的現象。這個道理在自鳴鐘上最清晰了,要想聽到下一次報時,必須經過三枚指針一格一格的進步;而如果運轉正常,積累適量,到了一定水平,它自然就會“叮叮噹噹”的向你報告

但無論漸修還是頓悟,都不要執着於表象。對漸修而言,如果執戀於謹慎勤勉,最終不過是佛門的忠實奴僕;如果沉迷在純潔明淨的感性體驗中,那就等於跌倒在成佛悟道的終點線之前。頓悟也一樣,不要以為“一頓解千愁”,否則就是“刻舟求劍”,離佛法真理越來越遠。

拓展閲讀:金剛經説什麼

過去莊嚴劫中末期的三位佛——毗婆尸佛、屍棄佛、毗舍浮佛,以及本賢劫中的四位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只提醒人們自知“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的三世因果定律,遵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要旨,即已至矣盡矣。

真正的學問能夠滋養我們的身 心,變化氣質。從知道到理解到做到,不僅要「學」,還要善於「問」。明師的指點,可以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歡迎關注『尚南精舍』,一起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

那個時侯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佛經都是‘一時’這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一時’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就是那個時侯,那個時侯也就是這個時侯,所以這個‘一時’很妙。

我們研究印度的文化及歷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印度人沒有歷史觀念。十七世紀以後,靠着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國的歷史,是從古老開始五千年一直下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佛學,那就是一個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經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們當時翻譯過來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語的發音也有不同,這些舊的梵文,現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説,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學家,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梵文,追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本子,想探討整個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話來説:‘緣木而求魚’。

當然,這個事情我也很少提到,嚴格的來説,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國大藏經裏。這一兩百年來,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東方的佛學,日本人也跟着亂叫。所以説,花很大的精神學梵文,為了研究佛學,真是浪費光陰,又誤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當然,梵文也是一種文字語言,可以去學,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説,印度人除了沒有時間觀念而沒有歷史外,數位觀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經上這裏八萬四千,那裏八萬四千,等於杭州人説:‘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説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

‘一時’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學上的瞭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一九七八年懷師講了“如何修證佛法”,兩年後再講《金剛經》。 由於這次的聽眾,對佛學都有相當基礎,對《金剛經》尤不陌生,故此,懷師的講法深入骨髓,可説是歎未曾有!真正是:為上乘者説,為最上乘者説!因機緣特殊,對經中的疑問及似解難解之處,剖析得淋漓盡致。讀後雖不悟,亦得其門矣!

標籤: 金剛經 漸修 頓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j9mm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