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金剛經 >

如何具體觀行《金剛經》的如實觀

如何具體觀行《金剛經》的如實觀

《金剛經》所説的讀誦、受持所得功德無量,這個"功德",可不是發財,也不是長生不老。這個"功德"是"無住生心"。這是出世間的,是無為法的功德。如何具體觀行《金剛經》的如實觀?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一般地認為小乘聖人可證人空,斷煩惱障,出離三界,不受諸有。在三界中,煩惱障有見思二惑,所以小乘聖人雖然出離三界,但仍有所知障,不能圓滿無上菩提。大乘佛法的殊勝性,就在於能斷所知障,能成就無上菩提。大乘佛法之所以能夠斷盡所知障,就在於它是建立在萬法唯識觀上,只有唯識觀才能除盡所知障。何以故?唯識觀者,攝一切法歸於識,又轉識成智,煩惱障與所知障皆是虛妄分別的遍計所執自性之法,能破遍計所執自性,即可破盡一切障,《金剛經》的掃相觀就是破妄想,也就是對治遍計所執自性。

大乘佛法的觀行是有其獨特性的。如從所觀境上講,一切法可劃為三個層次,也就是三假法:一是法假,二是受假,三是名假。這三假中只有名假是從共相上作觀行,《金剛經》處處講“是名××”,也是從共相上作對治。共相是普遍的根本的,也就是法我執之所緣境。大乘法破共相,並不是從抽象上觀共相,在大乘法中共相與自相是不可分的,所以大乘法的觀空,是將三假合一的一體同觀。《金剛經》的如是觀也是如此。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這就是一切法共相),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共相法的本質),應作如是觀”,就是空盡一切有為法,這與《心經》:“照見五藴皆空”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金剛經》的具體觀行主要是“空觀”,也就是“觀空”,觀空有二門,一是總相觀,二是別相觀。在出離三界,斷除二執,“觀空”是第一法。所謂“空解脱”是也。大乘佛法《金剛經》之空觀,是“觀空不證”,不同於小乘法中之一相觀空。由於《金剛經》的如實觀是空有無礙的實相觀,所以,金剛般若成就的`是佛法的三身之妙德。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是也。小乘聖人能證解脱身,但不能證法身。唯有大乘聖人才能成就佛果三身之妙德。在《金剛經》中的離相所見之無相如來就是法身德。《金剛經》中的信心清淨之菩提心就是圓滿報身、一切智智。《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千百億化身。三身是果,果由因生,依因成果,所以大乘佛法的具體觀行就是實修三身妙德之法。它的具體實修是大乘般若經所要傳授的成佛之道。

《金剛經》文簡義豐,雖然具體的細節沒有譯述,但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基本原理及其具體對治的法相,則完備闡釋出來了。我們根據《金剛經》的基本原理來看,金剛般若智就是“奪情”,也就是廣破一切執,但不破法。“奪情”就是解脱行,令心正念相續,不生妄情,不落世數,以無相無住之理念成就解脱行。情執多端,總括不過六煩惱而已,即一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見。貪、嗔、痴、慢、疑是於情而執,不正見有五種:一是身見,二是邊見,三是邪見,四是見取見,五是戒禁取見。這是於理而執。奪情明理就是金剛般若智,於三界中之依正二報不作相續因,唯對治生死法,念念生起菩提心,這就是如實觀也。

拓展閲讀:《金剛經》中的“一合相”應作何解

《金剛經》中的“一合相”是指有為法之法體,羅什譯《金剛經》中雲:“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説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説,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玄奘譯《金剛經》中雲:“若世界是實有者,即為一合執,如來説一合執,即為非執,故名一合執,佛言,善現,此一合執不可言説,不可戲論,然彼一切愚夫異生強執是法。”義淨譯《金剛經》中雲:“若世界實有,如來則有聚執,佛説聚執者,説為非聚執,是故説為聚執,妙生,此聚執者是世言論,然其體性實無可説,但是愚夫異生之所妄執。”

從如上引文中我們可清楚地看出“一合相”是凡夫之人的世界觀,凡夫之人都認為世界是一個“一合相”並且執取為是實有,“一合相”是世間言説安立之法,其實體性,無有自性,故不可以戲論之。凡夫所執法皆是虛妄分別之法,“一合相”也不例外。因此《金剛經》也以金剛三句義來抉擇“説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從字面意思上解釋“一合相”就是多相合一之相,世界由微塵組成,執世界(一合相)有實自性,也就是執無數微塵實有自性,(多相的一相),佛法認為實相是聖者親證的真如法界,不可以用凡夫之人的概念思維去執定為實有其事,佛説“一合相”為破“一合”執也。

標籤: 如實 觀行 金剛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jingangjing/j0lr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