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教研工作中作文模糊評價初探(網友來稿)

教研工作中作文模糊評價初探(網友來稿)

胡永輝  

教研工作中作文模糊評價初探(網友來稿)

一、對作文傳統評價的思考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鑑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很顯然,這是給我們提出瞭如何準確評價知識或能力的課題。

   對於前者,其評價是可以量化的,而對於後者,通常只好用“強弱”之類的“模糊”術語來作結論了。

    在構成語文能力的識字寫字、閲讀、寫作、口語交際四要素之中,寫作能力歷來是最難於評價的。新課標提倡我們為學生建立寫作檔案。“對學生作文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綜合採用多種形式評價。” 語文學科雖被認為工具課,其成績卻常常被作文所決定。長期以來,無論中考,還是平時檢查,對學生作文水平的衡定,都沒有一個公正、準確的尺度,主觀隨意性極大,以至於出現“作文考試抱佛腳,作文得分靠運氣”的不正常情形。究其原因,恐怕得歸於作文評價的慣性思維,即作文評分務必精確到個位,以為不如此,就不能準確顯示作文水平。但在實際操作中,這種評價的辦法恰恰給主觀隨意性大開了方便之門,最終造成教書的擔心,寫作文的傷心。

    既然欲求其精而不能得,我們為何不調整思維方式,從“模糊”中尋找啟示呢?數學中的“模糊”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依據,  “模糊”管理也早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對於生活中很多複雜的事物,我們無法用精確的數字表示,只能根據事物的某些特徵,運用“模糊”概念,對其描述或量化,其結果確往往更能顯示事物的本質。而作文,無疑也是一種無法用精確數字量化的複雜事物,它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組合,如果硬要用精確的數字來表述,難免會產生“畫虎不成”之嫌了。

    二、對作文“模糊”評價規劃的初探

    根據初中作文訓練的基本要求,結合歷年中考的作文評分細則,我們把作文評價分成五類,每類按作文的基本特徵定為三項,以滿分50分為例,形成如下模式:

    A+類:  (45分以上)

        1、主題鮮明,內容新穎,有創造性  2、語言精煉,富於特色  3、構思巧妙

A-類:  (40--44分)    

    1、內容具體,中心突出  2、語句流暢,較為生動  3、結構嚴謹,有條有理

B+類:  (35--39分)    

1、內容扣題,中心明確  2、語句通順  3、結構完整

    B-類:  (30--34分)

        1、內容扣題,但夾纏不清 2、語句通順,便時有病句 3、結構,層次基本清楚

    C:  (30分以下)

        1、內容不合題意,東拉西扯 2、語言文理不通 3,結構眉目不清

    根據以上規則,學生作文具備哪一類條件,就為哪一類,按數量分。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用這種方法來評價,師生均受益匪淺。

    三、實施“模糊”評價應注意的問題

    1、由於作文本身具有“模糊”性,因此,我們對作文評價的三個基本項的描述也是“模糊”的。評價者只有依靠逐漸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把握好評價的準確性。

    2、作文的三項基本特徵之間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出現“一榮俱榮”的情況。同時,這三項基本特徵又是相對獨立的,出現“四肢發達”的毛病也在所難免。評價者只有用自己的“硬功夫”去潛心把握,“模糊”評價才不易失之偏頗。

    3、三項基本特徵中,沒有涉及文字、標點、卷面等細節,如有必要,可放在語言項目中實施評價。至於“離題萬里”,或者“言之無物”等特殊情形,自是可以靈活“模糊”了。

    綜而言之,我們的體會是:傳統作文評價注重追求作文之間的細小差異,結果使這種差異變得“模糊”;  “模糊”評價作文,從作文之間較大的差異入手,反倒使差異變得分明。在作文教學中實施“模糊”評價,也許更有利於促進學生形成較強的寫作能力。當然,要使作文評價系統化、科學化,還得有待於眾多同仁的關心,進行共同探討。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790n7.html
專題